河南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缓增长问题研究
2024-01-18王一平
王一平
摘 要:“三农”问题一直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河南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省内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是学者们一直关注的重点。通过对河南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历史回顾和现状分析,对河南省内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河南省与其他省(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对比,得出河南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低缓的结论,并分析主要原因,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河南省;农村经济;人均可支配收入;收入增长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3)23-0015-03
21世纪以来,经济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正在加快,人们的生活日益改善,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局面。农民收入水平是衡量当前我国农民群众日常生活和生产质量的一个重要经济指标。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不仅有利于有效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城乡居民心理平衡,降低犯罪率,维护社会的和谐安定。而且提高农民收入还有利于刺激农村地区居民消费。目前我国城市居民对一些消费品的需求基本得到满足,但是有很多农村地区由于经济落后造成消费需求无法得到满足[1];同时对于企业和商家而言,农村市场得不到开发,就会影响国民经济的全局。因此,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是非常必要的。河南省目前作为一个农业大省,不仅省内城乡收入差距大,而且省内农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准。因此,制定具体措施,增加河南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迫在眉睫。
一、河南省存在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低缓的问题
(一)河南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历史回顾和现状
1978—1987年,河南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总体呈上升趋势。如表1所示,这十年大致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8—1981年,从最初的104.71元到最后的215.57元,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上升。第二阶段是1981—1982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总体呈停滞状态。第三阶段是1982—1985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呈持续上升状态,在此期间以1983年为界,1983—1985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大于1983年之前。第四阶段是1985—1986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较小,总体呈停滞状态。第五阶段1986—1987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再次回升。
图1 河南省农民历史人均可支配收入历史回顾
如图2所示,2015—2019年,河南省人均可支配收入总体呈增长趋势。2015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 154元、2016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 087.79元、2017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 422.27元。由此可见,2015—2017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都不超过20 000元。但2018年后每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0 000元。同时,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缓慢。河南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一直处于增长状态,但增长率却大不相同。1978—1987年的收入增长线较陡,收入增长率较大;2015—2019年收入增长线较缓,收入增长率较小。由于河南省城乡之间的差别明显,农民收入基数小,增长速度若有所放缓,将会进一步加剧城乡之间的收入差异,农民生活质量和物质水平也将会有所下降。有鉴于此,必须要提高农民收入增长率,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发展农业经济。
图2 河南省农民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现状
(二)河南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城镇居民对比
1.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我国的
经济快速增长,各个地区和省市的社会经济都有明显进步,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虽然整体经济的发展趋势为上升,省内城乡居民贫富差距仍然是亟须关注的问题。在2000—2016年之间,城乡收入绝对差逐年增长,增长速度较为稳定。收入水平差距的扩大将带来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如,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会给城市带来诸如城市交通拥堵、城市居民就业困难、城市房价飙升等问题。同时,也会带来城乡居民心理不平衡的问题,增加犯罪概率,影响社会秩序和长治久安。因此,对于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应予以高度的重视。
2.地区差异明显。河南省被划分为豫东、豫南、豫西、豫北、豫东五个地区。整体上城乡居民平均收入水平之间的差异是“东南高、西北低、中部最低”的状态。豫东地区的城乡收入比平均值大于豫中地区的平均值,豫东和豫中两地区的城乡收入比平均值相差0.37,河南省内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言而喻。人们生活质量相较之前有所改善,但是城乡收入差距拉大、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无疑是实现共同富裕道路上的最大阻碍。
(三)河南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其他省市对比
1.河南省与全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比。1980—2009年,河南省的农民收入逐年提高。同时,全国的农民收入也在逐年提高,但是河南省的水平却持续低于全国的整体水平。河南省的农村居民平均收入和全国之间的差距2015年为1 510元、2016年为1 735元、2017年为1 898元、2018年为2 190元、2019年为1 967元,除2019年收入差距有小幅下降,总体上呈拉大趋势,说明河南省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处于较低水平。为了河南省的民生和我国共同富裕的目标,还需进一步采取措施提高河南农民收入水平。
2.河南省与其他省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比。在河南省与江苏省、上海市、北京市分别进行比对后,上海市的一般城镇和普通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北京市次之,再次是江蘇省,最后一个省份就是河南省。河南省要找出本省农业发展上的不足和缺陷,及时反思和改正,才能更好地促进河南省农业的发展,促进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江苏省、北京市和上海市农业发展状况比河南省高,一定有适合本省发展的农业模式和农业政策,河南省可以借鉴其成功经验。但是借鉴交流的同时,应结合当地的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总结出符合河南省当地农业实际情况的改革方案。只有不断地反思自身,与其他省份交流学习,在实践中检验成果,才能使农业发展得更稳定和持久。
二、河南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低缓的主要原因
(一)老弱妇孺农作效率受限
一方面老弱妇孺由于体力有限,工作效率比较低。另一方面,这些群体长期生活在农村,认知水平落后于青壮年,观念比较封建守旧,对高科技机器陌生,接受起来有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值增长的速度。农村地区相比城市的科技进步较慢,就算花高价买来生产机械设备,也由于缺乏专业的操作人员导致生产效率依旧较低[2],难以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同时,劳动力的大规模流失,农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地广人稀的问题,老弱妇孺耕地压力大,这类群体本身在身体力量上处于劣势,面对广阔的耕地,心有余而力不足。长期高强度的种植劳作会加快疾病的爆发率,给个人增加一定的医疗负担。
(二)新旧生产经营理念产生碰撞
外出务工群体带来的新颖生产经营观念与农村旧有观念会产生碰撞。有些农民惯性地依赖于手作劳动、有些农民觉得机器量产出来的农作物没有手作精细、有些农民认为修建农用设施会破坏风水、有些农民没有资金购买高昂的机器设备等。这些观念和情况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农业改革,使得农民收入增速放缓。
(三)农业劳动力大规模流失
由于经济发达地区的就业机会多,人均收入较高,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对河南省的农民有很大的吸引力。大多数农村地区存在农业劳动力流失的现象,尤其是青壮年。青壮年外出务工的浪潮这一现象引发农业劳动力大规模流失,导致河南省的农民大规模减少,农作物供给小于需求,农业规模缩小,减缓了整体农业经济增长的速度。针对这一问题,离不开政府进行宏观调控,而宏观调控也需要耗费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给财政增加了一定的负担。
(四)农村地区自然资源禀赋不足
一般来说,农业自然资源禀赋的程度越高,农业经济就越发达。在地理位置方面,一些农村地处偏远,买卖農产品仅限本村或者附近地区,消费者数量的范围受到一定限制。偏远地区往往交通不便,不利于向外界推广自己的农产品。在自然资源方面,一些村庄所处地区土地贫瘠,水质良莠不齐,一定程度上使得农业发展模式的可选择性降低。同时,种植的农作物产量有限,农民的收入也因此受到消极的影响。
(五)缺少带头人的榜样和引领作用
在广大农村地区存在着群体效应。群体效应指的是社会中的人在面对一个群体时,会受到该群体行为的影响,进而融入该群体,最终又会扩大该群体的影响力。农业发展的带头人先于其他人行动,得到可观的成果后,往往会带动一批农民争相效仿,然后这一批又会带动更多农民加入农业发展的队伍中去。因此,农业发展带头人的作用不容小觑。然而,大多农业地区的农民教育水平不高,不具备农业发展带头人所需的统筹规划能力、创新能力和领导组织能力。没有带头人的榜样和引领,就难以凝聚村民力量,实现共同致富的目标。因此,培养农业发展带头人是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农业生产模式的现代化、信息化需要带头人向村民长期地宣传和指引,切实行动起来,贯彻到底,才能将经济发展目标落到实处,加快农业经济的发展步伐。
三、河南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的建议
(一)普及并推广科技教育
农民尤其是落后地区的农民,在这个信息时代当中本身就不太有优势,那么在激烈竞争的21世纪没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就不能够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很难在这个社会中立足。所以,重视和提高科技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进行科技教育,培养科技人才,并不是一件小工程。随着信息科技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和移动互联网在信息时代不断的飞速发展,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以及社会交往和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成分越来越高。比如说,人们用的微信支付、微信聊天、网购、视频会议等线上软件,科技都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我们的时代在向前发展,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也应该向前发展。农民也不能置身事外,应当接受科技、应用科技、创新科技。
要想让农民接受新事物,还要从思想抓起。要正确地引导农民的价值观,摆脱传统落后的农业观念。让广大农民明白时代在进步,要正确看待新事物、接受新事物。只有不断地推陈出新,社会才能进步,农村的生活水平才能得以提高。近年来出现的共享村、共享设备无不推动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只有正确看待新事物的产生,新事物才能为农村经济发展作出贡献[3]。
(二)推动农作设备现代化和信息化
可以利用外出务工的优势将新颖的生产经营方式和设备引入农村。机器设备可以代替一些老弱妇孺耕地,这样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产量和效率,加快农业生产改革进程,提高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科技装备的引进,可以极大减少现代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工作量,也可以节约很多的人力物力。而这些被解放出来的劳动力则可以在其中从事一些具有较高附加值的经济活动,比如说非农性的活动,养殖业以及优化和升级乡镇特色农村产业,使得产业结构朝着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向推进和发展。农民可以获得更多科学技术的知识,能够熟练地操作机器设备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和信息化,提高河南省农业的综合竞争力。
(三)建立完善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基本医疗保障管理制度。比如,定期按区域对农民进行体检,科普医疗卫生知识,不仅可以使农民的身体更加强健,同时也带给农民一个心理保障。预防工作做得到位,不仅可以极大地削减医疗支出,也可以减轻农民外出打工子女的经济负担。省下的医疗费用可以用来改善农民的吃穿住行,也可以用来投资理财,获得更大收益。同时也改善了农村医疗环境,促进农村医疗体系的健全,实现农村现代化。只有完善农村的医疗卫生体系,才能够改变“身体不重视,患小病不医治,患大病治不起”的现象,预防疾病并减少疾病的爆发率。
(四)鼓励争做农业发展的带头人
可以对乡村振兴带头人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带头人承担着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任,言行举止关系到农村经济现代化的进程。适当的物质奖励可以增加带头人的积极性和内推力;同时也要为带头人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学习更多前沿的生产技术和方法,使带头人成为前沿信息的传递者。农业发展带头人可以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可以是务工返乡的群体、可以是扎根田间地头的深耕人,也可以是短视频平台上农产品的宣传者。努力在科技翻涌的浪潮中加快农业转型与高质量发展、创新种植和养殖模式,促进河南省农业绿色、多元、可持续发展,为农业经济增长助力。
参考文献:
[1] 丁浩,朱云章,李晓航,等.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其构成变化研究[J].现代商业,2021(29):99-102.
[2] 郭慧萍.河南省农民增收的影响因素与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6):1-9.
[3] 夏林艳.乡村振兴视角下中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研究[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19(2):64-67.
[责任编辑 卫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