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继续教育服务的校内外师资库融合建设流程与问题分析
2024-01-18黄鹏吴伟刘艳
黄鹏 吴伟 刘艳
摘 要:目前在高校继续教育服务中基本以校内教师为主要师资来源,但受限于高校专业结构、规模及教师自身条件,校内师资往往无法满足继续教育市场需求,这就需要高校继续教育部门结合校外师资力量建立校内外融合的师资库。在校内外融合师资库的建设实践中,可能遇到管理流程难度大、部门间协调难度大和师资匹配难度大、校外师资不稳定、校外合作法律风险等问题,这就需要高校继续教育部门优化师资库建设流程,以满足继续教育市场对师资力量的多样化需求。
关键词:高校继续教育;校内外师资库;融合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3)24-0090-04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部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重点举措,对开拓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新局面,书写教育多方位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篇章,具有非常重要的导向意义。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作为“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作为“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的教育体系建设任务,意味着包括继续教育在内的全社会教育体系必将成为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间内的工作重点。高校作为继续教育供给侧重要支撑性力量,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就在国家继续教育体系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不过,随着技术与社会的发展,以民间企业为主体的各类型继续教育机构和以在线教育为主要形式的新继续教育模式不断丰富着社会成员参与继续教育的渠道与方式。因此,在时代的冲击与挑战下,高校继续教育如何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与新继续教育力量进行合作,持续优化继续教育能力,就成为了当下高校继续教育部门主要考虑的问题。
在高校继续教育实践中,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的继续教育需求相对固定,而企业由于涉及部门较多,生产、设计研发、市场、行政等部门的继续教育需求均存在极大差异,再考虑到每个部门不同管理层级的具体能力需求差异,要满足企业的继续教育需求就需要高校继续教育部门提供较机关与事业单位更为丰富的课程库,这就不仅需要高校利用自有师资力量建立课程库,而且需要借助校外专业力量,甚至是企业的资源来构建包含范围更为广阔的课程库。
目前中国高等院校大多以综合性高校为建设目标,普遍同时设置管理类、人文类、理工类专业,各专业校内师资也较为充沛。但从继续教育的角度看,企业所需要的培训师资与传统意义上的高校师资存在着较大差异,企业更需要具有实际工作经历的双师复合型人才,这样才可以从实践出发对企业参训人员提供更为直接的指导,而传统高校师资更倾向于理论学术研究,“从学校到学校”的学业经历也让传统高校师资极为缺乏一线实践经历。
因此,从整体上看,实际可用于校企合作继续教育的校内师资远小于纸面数据,高校继续教育部门在依靠自身师资力量建设课程内容库时,还需要充分融合校外师资力量,并在此过程中解决好校内与校外師资之间的冲突与协调问题。
一、校内师资库建设
(一)校内师资库的建设流程
虽然目前中国高校普遍设置人文类、经管类及及理工科类专业,但是不同高校在专业设置和发展上还是有自身特点的,在对外继续教育合作,尤其是与企业的继续教育合作中,绝大多数高校还是选择结合自身的优势专业开展继续教育活动。例如,江苏省某部属高校在校内师资库建设时会经过“专业评价、师资摸排、潜在合作单位分析、课程内容库初建、课程内容库调整及课程内容库确立”等具体流程。
继续教育部门还要对入库校内师资进行非专业背景摸排,应在与各专业所在学院进行充分沟通的基础上设立师资评估指标集,从专业水平、对外形象、授课技巧和自身意愿等4个方面对专业师资进行全方位评估。在师资评估指标集中,“专业水平”主要包括科教研能力和一线实践经验,“对外形象”主要包括专业职称、校内外职务和社会影响力,“授课技巧”主要包括课堂掌控力、语言能力和多媒体材料制作能力,“自身意愿”主要包括自身是否有进行对外继续教育服务的意愿、自己能否有效协调本岗位工作和对外继续教育工作等。对校内专业师资的评估主要是确保入库师资有能力且有意愿对外提供继续教育服务,规避传统行政体制可能导致的诸多问题。
根据此思路,高校在基于自有师资进行课程内容库建设时,需要经过专业评价、师资摸排、潜在合作企业分析、课程内容库初建、课程内容库调整及课程内容库确立等具体流程(图1)。
如图1所示,在基于校内资源建立校企合作课程内容库时,继续教育部门要同时对校内专业和潜在合作企业进行分析评价。一方面,依据专业评估排名、专业社会知名度、师资力量等指标对高校的各专业进行评价;另一方面,分析潜在合作企业的类型、所在行业、可能的课程需求等。
(二)校内师资库建设所需解决的管理协同问题
由高校继续教育部门主导的对外继续教育服务,在内部师资管理上面临“管理流程难度大、部门间协调难度大和师资匹配难度大”等三大管理协同问题。高校继续教育部门通常并不保有专用教师队伍,执行对外继续教育服务的校内师资主要来自于各学院或专业。在现有的人事管理体系下,继教部门需要与师资所在学院进行协调,只有在获得学院同意的前提下,学院师资才可能参与到对外继续教育服务之中。此外,学院的教师还有着相应的基础与科研任务及考核压力,对外继续教育服务的时长和时间均难以保证。
为解决以上三个关键问题,高校需要通过顶层设计,建立可以有效调配校内师资力量的对外继续教育服务体系,由校级领导机构统筹协调对外继续教育服务,在教师工作量考核、劳务酬金计算、工作时间安排等方面做出具体安排;同时,优化继续教育部门与各学院及教务和人事部门的管理沟通流程,做好高校内部门间协同,为继续教育部门制定符合高校自有师资条件的课程内容库扫清制度障碍。
在建设校内师资库时还要同步考虑与校外师资库的协调问题。继续教育部门需同时对校内专业和潜在校外合作单位进行分析评价。一方面,依据专业评估排名、专业社会知名度、师资力量等指标对高校的各专业进行评价;另一方面,分析潜在校外合作单位的类型、所在行业、可能的课程需求。同时,继续教育部门应根据指标找出具备对外继续教育服务能力的专业建立优势专业库,将暂未达到对外继续教育服务能力要求的专业纳入后备专业库,并对其按照对外继续教育服务的能力要求进行改革。
二、校外师资库建设
受限于高校办学规模、办学特点和专业结构,高校自有教师的知识储备很有可能无法满足培训市场需求,这就需要通过校外师资库来满足市场需求。比如,以船海为主要办学方向的某高校并未开设国际关系类或国家政策类专业,但培训需求方往往存在国际关系热点和国内政策热点等内容的培训需求,该高校在面临培训需求时通常采取在校外寻找师资的方式予以补充,这就需要高校继续教育管理部门提前设立校外师资库,以便于及时、准确满足服务方需求。
(一)校外师资库师资的常见来源途径
校外师资有来源复杂、档期不稳定、质量控制难度较大、风控审查要求较高等缺点,且一旦出现问题后果较为严重,因此需要高校继续教育管理部门秉持预防为主的工作思路,明晰校外师资来源途径,做好源头管理,从根本上杜绝重大教学事故的发生。
就目前常见的校外师资来源来看,主要有个人与组织两个途径。
个人途径主要是指各行业的自由讲师,包括自由摄影师、作家、自由撰稿人等。例如,在某高校为某地地方政府开设的基层青年干部班培训课程中,地方政府提出需要公务摄影方面的培训,高校培训组织方无法在校内匹配到合适的师资,故邀请了某知名自由摄影供稿人,为地方政府的参培人员提供了极为专业的公务摄影培训。
个人师资有着成本较低、合同流程短的特点。以长三角某市为例,个人师资单次培训费用成本通常在3 000—5 000元之间,部分极高行业知名度的个人师资成本也仅在10 000元/次左右,且合同流程短、培训费用打款便捷。不过个人师资也存在时间安排不固定、法律风险较高、社会声誉风险较大等问题,尤其需要特别关注授课材料的政审环节,且当个人师资没有按期提供授课时,追责难度也较大。基于此,个人师资只能作为体系化和系统化培训资源库的辅助。
组织渠道的师资来源较为多样化,包括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其他高校及研究院所、专业培训及咨询公司等,其中专业培训及咨询公司通常扮演讲师中介的角色,大部分专业培训及咨询公司除自有部分讲师外,还会通过各种渠道邀请被培训者所期望的明星讲师;此外,集中型培训班常见的破冰活动和团建活动,通常也会依赖校外专业团建公司代办。相较于个人途径,组织途径更为稳定,因为校外组织拥有较为雄厚的师资库,在符合培训课程要求的基础上,校外组织可以在师资库中匹配合适师资,基本避免了在授课时师资无法到位的问题,即便出现违约现象,追责也较为容易。但是组织途径的合同签订与培训费用打款流程较长,单次合作的管理成本较高,更适合长期合作。
(二)校外师资库建设所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基于校外师资来源途径多样化带来的诸多问题,校外师资库建设需要解决如下一些关键问题。
1.合同履行风险
与员工编制相对稳定的高等院校不同,行业企业及专业培训公司存在人员流动性大、工作岗位和工作地点不稳定的固有缺点,在实践中常常出现培养好的企业师资因为“跳槽”或工作岗位或工作地点的变动而无法继续履行对外培训合同的现象;基于培训讲师培养周期的限制,如没有充足的后备人员,就极有可能出现课程无法安排的“开天窗”现象。例如,某高校对外培训机构在为第三方提供培训服务时,在课表和授课教师已经确定的情况下,由于企业培训讲师的突然离职,培训项目面临违约危机,使得此高校对外培训机构不得不在得到第三方谅解的前提下,另外聘请其他培训机构的专业讲师完成授课,从而极大增加了管理成本和师资成本。
2.政治纪律风险
由于校外师资缺乏纪检等部门约束,高校继续教育学院难以对外聘教师的政治立场和政治背景进行全面掌握,即使对其教学课件和资料进行政治纪律审核,也难以确保其在授课过程中完全遵守对外培训的政治纪律要求。例如,某高校在为全省高校干部进行培训时,邀请某校外机构的美国事务研究专家进行中美关系分析授课,该专家在授课过程中脱离教学课件发表了明显与国家政治立场存在偏差的言论,产生了极坏影响。此次培训组织负责人事后接受组织谈话并被予以相应处分。
3.财务风险
长期培训合同是高校对外继续教育服务常见的一种合作形式,服务需求方针对新员工入职培训和干部提拔前培训等周期性培训需求,与高校签订3—5年的长期合作合同。高校给予服务需求方较为优惠的培训价格,高校继续教育部门通常会根据上一周期或本周期办班成本进行成本核算与报价。但在涉及校外师资时,高校通常与其签订短期合同或按班次签订合同,这就容易产生在中长期内校外师资单方面提价的风险,使高校继续教育部门面临财务风险,比如成本核算不到位,甚至可能出现合同金额无法覆盖办班成本的现象,造成高校资产的流失。
4.内容質量风险
校外师资的内容质量风险通常伴随校外师资的不稳定风险发生,由于校外师资离职及岗位变动较校内师资频繁,而新接任讲师的教学水平难以得到保证,致使同一课程的不同班次间的教学内容质量缺乏稳定性,极易形成培训服务需求方的负面感知,从而影响高校继续教育服务的口碑及未来培训合同的签订。
上述任何一项风险都会带来较为严重的后果,因此需要高校继续教育管理部门在建设校外师资库时明晰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在双边或多边合作时做好提前筹划,通过拟定合法合规的合同来规避相应的法律风险。
(三)校外师资库合作建立的前期准备和风险应对
在校外师资库合作建立的前期准备工作中,高校继续教育部门需要首先对潜在合作企业的行业属性进行细分与匹配。比如,某校继续教育部门的企业合作讲师来自酒店业、化工业等多个细分行业,可以满足客户对专业实践教学的需求。其次,还需要考察合作机构讲师的授课专业性,保证合作机构讲师具备较强的课堂授课能力和授课前后的教学资料整理制作能力。最后,还需要建立合作课程目录,明确校外机构讲师工绩效评价机制及人员派出方式,用体系化的管理规则、薪酬体系和评价机制充分调动校外讲师积极性,以保证学校与校外机构的长期稳定合作。
针对合同履行、政治纪律、财务及内容质量等一系列风险,高校可以考虑从如下几个方面做好风险应对。
1.做好多路径师资储备
在师资库建设时就应充分考虑后备师资问题,一门课程至少需要两个及以上师资储备,最好可以实现多路径师资储备。比如,同一门课的师资来自两个及以上不同企业,或企业师资与高校师资搭配储备,这样,当一条路径的师资出现变动时,其他路径师资可以及时补充。
2.做好事前约定和合同签订
在与企业或校外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时,应在合同内具体约定师资储备条款、违约条款和赔偿条款,这样,当出现因离职、职位调动等原因出现的课程无师资可安排的情况时,就可以按照合同由师资约定提供方进行差额补偿。
3.定期师资库互查
在日常管理中,还应建立定期的合作方师资库互查制度,对照师资需求表梳理师资缺额和风险。合作双方也应及时对人员及岗位变动进行相互通报,以便及时进行后备师资的补充。
参考文献:
[1] 王福胜,冯昕宇,许文斌.高校继续教育治理机制:英美国家经验与中国路径选择[J].继续教育研究,2022(11):1-7.
[2] 杨斌.“互联网+”背景下高校继续教育工作的探索[J].学园,2022,15(24):63-65.
[3] 郄柳茵.终身教育视角下新时代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路径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22(10):7-11.
[4] 章坤.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在线教学“四维·四性”质量保障体系[J].继续教育研究,2022(9):1-5.
[5] 张楠.教育现代化视域下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发展路径研究:以镇江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镇江高专学报,2022,35(3):94-97.
[6] 孫进,付惠.纵向贯通与横向结合:奥地利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融通模式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23(4):69-75.
[7] 张伟远,谢青松,谢浩,等.推进数字时代终身学习制度体系建设的中国方案[J].中国电化教育,2023(4):7-15.
[8] 谢莉花,余小娟.新职业教育法实施背景下我国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一体化发展的思考:基于德国职业进修教育的启示[J].职教发展研究,2022(4):60-68.
[9] 刘霞,吴小敏.面向未来教育的终身学习体系构建[J].四川轻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7(6):86-98.
[责任编辑 柯 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