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华夏文明译介与国际传播策略探究

2024-01-18邓文静

社科纵横 2023年6期

邓文静

(兰州财经大学外语学院 兰州 730070)

英国文化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中给文化下了这样的定义:“文化或文明,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1]可见,“文明是各种文化符号的集成与凝结,文化是人类借助符号传达意义的行为”[2]。符号究其实质就是以其千形百态承载着不同民族的文化积淀,反映民族文化心理,展示其历史渊源及文化内涵的工具[3]。符号是人类社会传情达意、实现信息传播的载体。

一、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

罗伯特·福特纳将国际传播定义为超越各国国界的传播,即在各民族、各国家之间进行的传播[4]。国际传播能力体现着国家的软实力,其内涵包括如何有效建构国家对外形象,向他国受众有效传播国家文化、价值等,展示国家立场,服务国家利益。国际传播是建构国家形象的前提,是不同文化体系间的信息交流活动,是信息接受国对信息输出国的文化体系接受和了解的过程,其目标是培养不同文化体系间的最大认同,达成有利于国际环境的合作意愿。信息输出国要达到成功传播的目的,就需要充分理解文化差异。对异质文化的充分研究和理解,是精准和分众表达的前提。只有输出的文化被接受国的受众认可了、感兴趣了,才算真正提高了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根据美国政治学者约瑟夫·奈[5]的观点,软实力是为了获得试图得到的结果或结局,通过议程设置、公众说服和诱发吸引力等同化的方式进而影响他人意见、看法或行动的能力,文化观念、政治价值观或外交政策是其力量体现,其中文化是软实力竞争的核心要素。陶建杰,尹子伊[6]厘清了“文化软实力”这一概念,即“以文化传统、文化现实、文化制度环境、文化影响等非物质要素为基础,让受众主动接受和分享的一种权力。文化软实力基于文化资源产生,通过文化传播的形式,使受众形成文化认同进而产生文化实践,最终实现吸引、感召和影响”。对于软实力的构建与竞争,这是当前国际交往所呈现出的另一幅话语图景,而华夏文明无疑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基质是华夏文明,是华夏大地上源远流长的各种文明形态和文化资源。

二、华夏文明国际传播的理论模型

当今世界越来越多极化、全球化、信息化,文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性,文化输出力度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标志。面对错综复杂的舆情以及来自西方国家的强势话语围剿,要突破“他塑”的中国,由中国自己言说中国;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增强与世界的交流与对话,以对方易于接受和理解的方式生动讲述中华文化。陈卫星认为,“在传播全球化的冲击下,文化差异带来的不平衡不平等的文化流通,整合着文化在不同价值体系和生活方式之间的协调与发展,但也促成不同文化向‘同质化’的变迁。然而,在这个意义上文化差异的缩小与模糊并不有益于世界文化的丰富,而唯有文化多元化与多样化发展的生机,才有人类绵延不绝的历史”[7]。美国社会学者爱德华·霍尔在《无声的语言》中提出:“模式是隐含的文化规则,集合借助模式而获得意义。”[8]

华夏文明是中华文明标志性的文化形态,从其形成伊始至今,经历了连续不间断的发展和演化,迸发和展现着中华文明的魅力。华夏文明体系的建设和传播,就是展现中华文明的魅力,也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关键构成。就国际传播模式而言,目前学界具有代表性的是国际传播学者莫拉纳提出的“国际信息流动模式”,该模式在综合了多种传播模式的基础上,提炼出的一种新的国际传播模式。“在国际传播语境下,跨文化传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反映了一个国家对外传播的水平,更体现了国际受众对该国文化的认同度。”[9]霍尔认为语言不是将思想和意义从一个脑子向另一个脑子迁移的系统,而是组织信息、释放思想、诱发其他生物体回应的系统[10]。

关世杰通过对其“再语境化”处理,提出了“中国国际传播模式”(如图2),这实际上是一种由国家主导的精英传播模式。

图2 中国国际传播模式[12]

图3 甘肃华夏文明多模态译述系统图示

关世杰依据拉斯韦尔的“5W”模式和“莫拉纳模式”补充了国际传播中其他8 个重要因素:国家机关及体制的作用;文化的作用;国际组织在国际传播中的角色的作用;国际法在国际传播中的作用;入境信息和出境信息的区别;国际传播的技巧;国际传播的双向性的问题;国际形势的作用。

三、甘肃华夏文明建设与走出去策略

甘肃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多民族融合发展,中西文化交相辉映。按照甘肃省“十四五”规划中“加快推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提升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平台功能”的重要部署,甘肃省要推进文化大省建设、增强文化软实力、推进对外文化交流影响力,探索出一条经济欠发达但文化资源富集地区科学发展的新路子。甘肃省的文化资源丰富,按地域可分为河西走廊文化生态保护区、陇东南历史文化保护区、陇中特色文化保护区;按文化属性,有敦煌文化、长城文化、长征文化、黄河文化、始祖文化、民族特色文化等文化资源。传说华夏人文始祖伏羲在这里创八卦、传文字,开启了文明的大门;有8000 年历史的秦安大地湾遗址见证了上古文明的密码;武威白塔寺见证了西藏归属祖国版图的历史。这里有被称作“世界艺术宝库”的敦煌莫高窟,有“东方雕塑馆”之称的天水麦积山,有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有世界瑰宝级的和政古动物化石群和永靖恐龙足印群。夏河拉卜楞寺为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宗主寺之一,道教名山崆峒山、张掖的丹霞地貌、兰州的水墨丹霞、敦煌的雅丹地貌各具特色。红色文化星罗棋布,现代文化闪耀着时代光芒,《读者》杂志塑造着社会风尚、浸润着广大中国人的心灵。

(一)伏羲文化品牌建设策略

“伏羲文化是天水极富魅力、极其吸引人、极具辨识度的标识之一,也是推动天水经济社会发展最深厚最持久的动力。”[13]伏羲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人物,也是中华人文始祖。根据传说,伏羲是古代中国人类的第一位君王和文化的创造者。虽然伏羲的具体存在与事迹无法从历史角度得到确证,但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人物,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具有深远影响。据说伏羲发明了八卦和文字,并教给人们农业、狩猎、渔业等,塑造了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被尊称为儒家道统渊源谱系人物第一人,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无论是作为“神话”“传说”还是历史,伏羲所承载的精神特质和内涵,是华夏文明文化统一的象征,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代表着中国古代人们对宇宙和自然的思考,以及对道德、社会秩序和生活智慧的探索。伏羲在中国人心中具有崇高的地位,被尊称为文明之神和人类智慧的源泉。

天水的伏羲文化是一种重要的地方文化,伏羲文化根植于天水这片土地,通过庙宇、祠堂、传说和艺术等形式,将伏羲作为文化符号和精神寄托,成为该地区的一项独特的文化遗产。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伏羲氏画八卦、造书契、造甲历、制嫁娶、定姓氏、创礼乐等,进行了改造自然的伟大实践,把先民从蒙昧带入文明,具有奠基和启蒙之功,这对世界文化体系的构建可谓举足轻重。伏俊琏指出,伏羲文化体现出来的厚重兼容精神、探索创新精神、尊重历史重视现实的理性精神、强调人伦亲情的精神等等,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滥觞[14]。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上要讲好伏羲文化,都需要通过伏羲文化符号衍生出的各种载体,激发受众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就国际传播而言,伏羲文化的传播首先要在修辞理念上进行调整。伏羲文化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伏羲不仅仅是中国的伏羲,也是世界的伏羲,要用国际视角讲好伏羲故事。当前国际传播视域下,传承伏羲文化、深挖伏羲文化的现代价值,有效促进伏羲文化的传播是提升甘肃文化的影响力、让世界了解甘肃的有效途径。要利用多种平台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开展不同文明间的对话交流,了解不同文化的意识形态、文化需求、价值观念,找到多样文明间的共同点,创造对话平台,实现文化间的碰撞与共鸣。深挖伏羲文化精神内涵和历史价值,要用学术手段和媒介手段,从不同层面探索和研究伏羲文化的传播,使伏羲文化从不同层面得到认同和共鸣,例如典籍传承研究、祭祀传承研究、民间传说研究、图形研究等。创新传播方式要将原本琐碎、分散的文化碎片进行数字收集、整合、保存、传播,将伏羲文化的民间叙事和现代的全媒体传播手段相融合,并在宣介方面做好功课。要将伏羲文化的各种载体打造成文创产品、文艺作品,拍摄相关的专题片或纪录片,充分发挥媒体效应,运用新媒体对伏羲文化以及与伏羲相关的文化载体进行大力宣传,通过丰富多彩的手法讲述伏羲故事,展示伏羲精神,挖掘中华文化的根源,增强文化自信。随着文化旅游产业的日益兴隆,可以进一步推进伏羲文化和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让伏羲故事和伏羲文化在旅游产业中找到文化土壤和媒介,利用多模态的表现手段,提升旅游产业的吸引力,提升旅游产品的竞争力。

(二)民俗文化品牌建设策略

与国内其他地区文化产业相比,甘肃的文化创意产业项目的开发和经营存在如下的特点:敦煌文化带动的品牌效应、丝路文化的品牌效应、黄河远古文明的遗留痕迹、边塞文化的浓郁特色,等等。甘肃地大物博、底蕴深厚。所以,持续挖掘民俗文化品牌价值,创立品牌核心竞争力,通过产业的联动效应,进行品牌延伸,争取做到品牌国际化,实现最大利益上的“双赢”和“多赢”,是推动文化创意产业有效实施的基本行动理念。要把华夏文明镌刻在文化品牌中。美国营销之父菲利普·科特勒指出:“品牌就是一个名字、名词、符号和设计,或是上述的总和。其目的是要使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有别于其他的竞争者,品牌资产通常会为竞争对手设置进入壁垒,从而使企业获得竞争的优势。”[15]品牌是把抽象的文化产品具象化、动态化景观呈现,打造品牌效应是当前推进文化宣传的一个重要发力点。2015 年8 月18 日,第七届乞巧女儿节保护传承论坛在北京举办,以“中国乞巧 对话世界”为主题。“乞巧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起源并流传于现今甘肃陇南市西和县、礼县一带。西和县有“中国乞巧文化之乡”之称,西和乞巧节被誉为中国古代乞巧风俗的活化石。2014 年,由赵逵夫整理、曹进统筹、彭建明等翻译出版的《西和乞巧歌》出版,世界旅游业理事会(WTTC)主席兼首席执行官让·克劳德·鲍姆加滕在《西和乞巧歌》英译本的序言中写道:“我有幸读到这个英译本完整保留了西和乞巧歌的诗性,真实再现了中国古代少女的生活。这个译本让我这个外国读者也体会到这一文化传统的价值,即生活、诗歌和神界之间深广幽邃的联系。”[16]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译本同样会打动外国读者的心灵,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国际传播。

(三)建构甘肃华夏文明的价值转换策略

甘肃文化资源丰富,全媒体时代下讲好甘肃民间故事,要不断优化传播理念、创新传播手段、融合文字、图片、视频,把握国际传播领域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的趋势。要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中国文化,不断构建对外传播话语体系,让更多国外受众听得懂、听得进、听得明白甘肃故事。裕固族、东乡族、保安族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是甘肃省独有的少数民族,历史民俗十分悠久。在不断的发展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艺术,以民歌和花儿最为人津津乐道。“甘肃‘花儿’主要有洮泯‘花儿’和河州‘花儿’,广泛传唱于康乐、和政、临潭、临洮、渭源、岷县等州县的群众中,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民俗文化、民族文化色彩。”[17]有学者认为裕固族民歌格律独具特色,与古代文献中记载的突厥语民歌和蒙古族民歌有许多共同之处,其中的一些格律与《突厥语词典》中记载的四行一段押尾韵的民歌形式相一致。裕固族民歌格律或奔放、或婉转,继承和吸收了蒙古族、汉族、回族等风格,保留了很多古代语言特点。而东乡族花儿以突兀、刚直和突出羽、商调式为曲调特征,属平板山歌,不紧不宽,无大起大落,以其中庸适度而区别于其他花儿。无论是裕固族的民歌,还是东乡族的花儿,这些都是甘肃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既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又表现出了华夏文明深厚的底蕴。相对于语言传播来说,音乐可以跨越语言壁垒,打破时空限制,融汇古今,超越文化隔阂,是一种全世界可以共同接受的话语途径。甘肃陇西被认为是李姓起源之地,有“天下李氏,根在陇西”之说。2012 年,以世界第一大姓李氏宗祠“陇西堂”为背景的秦腔《梦回陇西堂》首次登陆甘肃大剧院,这部选取李氏家族为之骄傲的李白、李隆基的历史故事,获得了很好的文化传播效果。

(四)建设甘肃华夏文明多模态译述系统

新媒体和人工智能融合了视、听、嗅、味、触觉的多模态传播技术,有助于受众全方位了解敦煌文化与民众生活。以多模态技术、人工智能技术、3D 虚拟情景技术、VR 虚拟技术为核心,以多语文化翻译为支撑,积极推进敦煌文化传播与信息技术的融合,用数字化的译述系统阐述甘肃故事、点亮丝路文旅,创新文化资源共享平台,实现文化效能的共通,文化场景的共情、共享。甘肃华夏文明的数字化生产有利于使抽象的文字变成跃动立体的画面,动态虚拟美景、悦耳的音乐、鲜艳的色彩、流畅的多模态翻译将会使国际受众通过视觉盛宴、听觉享受和文化实景体验等生动的符号载体畅游在灿烂辉煌的遥远文明中。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机制,可以促进甘肃华夏文明在国际间的传播和交流。通过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翻译技术,可以将甘肃华夏文明的信息、文章、书籍等翻译成多种语言,跨越语言障碍,实现民心相通。更多的国际受众可以更轻松地了解和接触甘肃华夏文明,促进文化的国际传播。人工智能技术可以用于数字艺术创作和虚拟展览。通过图像识别、虚拟现实技术等高科技的现代表达手法,将甘肃华夏文明的艺术品、文物、建筑等数字化,多维度、多角度呈现,生动、立体地展现甘肃华夏文明元素,让海内外中华儿女以及广大国际受众沉浸式体验华夏文明的独特魅力。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突破语言和地域的限制,将甘肃华夏文明带到更广阔的国际舞台上,推动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促进跨文化的理解和认知。这将为甘肃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新的动力和机遇。

树立品牌意识,不断挖掘甘肃历史文化资源和时代价值,搭建多元立体的传播矩阵,加强加快国际传播力建设,是传播甘肃文化、弘扬甘肃精神的有效路径,可促使甘肃文化得到充分广泛的传播。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和增殖性决定了多模态技术与对外传播密切融合的必然趋势。当今世界人工智能蓬勃发展,以多模态符号学理论为基础,结合翻译学和传播学,建构文化的多模态对外传播,打造人工智能译述平台等高效、互动、界面友好的泛在国际传播平台,是快速推动甘肃华夏文明有效国际传播的应有之义。

(五)建设语言服务业策略

面对全球化进程,“一带一路”倡议,要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要向世界介绍中国,需要让中国了解世界。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对话既要生动准确地阐述中华文明,输出本国文化,也要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基础上吸收和利用人类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尊重和正确对待异质文化。正如唐家璇、王仲伟、周明伟所说,“向世界说明中国、介绍中国,是一项长期、艰巨并富有挑战性的工作,而在这一过程中,翻译特别是中译外工作,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基础性环节,甚至可以说是一项不可缺少的先决条件”[18]。

翻译是达成文化共情,促成民心相通的必然途径。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要真正让甘肃的优秀文化走向世界,就要研究调查异国他乡的文化,掌握受众心理,传播方式要贴近受众心理和生活,使对方易于接受、乐于接受。中国文化在海外的成功传播离不开翻译,精准的国际表达、讲对方“看得懂,听得进”的故事,需要开展专业培训,设立专业的语言服务培训机构或项目,为有兴趣从事国际传播的人才提供系统的培训和指导。培训内容可以包括语言技能、跨文化交流、国际传播策略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与国内外的语言服务机构、国际组织、大学等建立合作项目,开展实践性的交流与合作。通过与专业团队的合作,提高甘肃地区的语言服务质量和水平。鼓励甘肃地区的企事业单位、文化机构等提供实践机会,为语言服务人才提供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可以开展翻译、口译、文化解读、国际会展服务等相关工作,为语言服务人才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积极参与国际会议、展览、交流活动等,派遣具备一定语言服务能力的人才参与,扩大国际视野和影响力。同时,与外国语言服务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国际项目。搭建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平台,引进外籍专家、教师等,为当地人才提供专业指导和培训,推动甘肃的语言服务业发展。

依托省内大学的优势,提升甘肃省文化对外翻译水平,带动现有文化资源开发与外译。充分利用翻译资源,建设外语传媒平台,利用现代传媒优势,广泛调动民间翻译和外语工作者主动开展文化传播。在中国文化走出去、向西开放、“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甘肃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有利形势下,建立政府主导的跨院校、跨专业、跨行业、跨语种、跨区域的、跨机构的“大翻译基地”或“翻译联盟”。要真正实现甘肃华夏文明的国际传播,势必要凝聚省内高校、翻译公司、企事业、新闻媒体等单位的英语、俄语、日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阿拉伯语、朝鲜语人才的合力,发挥各高校、各单位、各行业的优势,分工协作,才能建立起一个系统科学翻译传播甘肃华夏文明的翻译平台。将甘肃华夏文明的相关内容翻译成多种语言,如英语、西班牙语、法语等主要国际语言,以便更广泛地在国际上传播。

四、实现甘肃华夏文明有效国际传播的再思考

为了将甘肃华夏文明译介给国际社会并实施有效的国际传播策略,需要借助文化交流活动、多语种译介、文化走廊建设、国际合作项目和媒体宣传等多种手段,以便便捷地向全球用户传播甘肃的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依据上述讨论,本研究建议甘肃华夏文明的有效国际传播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实施、有效推进:

第一,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组织文化展览、演出、艺术交流等活动,邀请国际友人参观甘肃的历史遗址、博物馆和文化村落,让他们亲身感受华夏文明的魅力。在甘肃举办更加丰富多样的国际性文化活动,例如文化节、电影展等,邀请国际文化名人、学者、艺术家等作为嘉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展示甘肃华夏文明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

第二,开展甘肃华夏文明的多语种译介活动。将甘肃华夏文明的相关内容通过多种语言进行翻译和宣传。建立官方多语种的网站、社交媒体账号和移动应用程序,提供多语种的介绍和信息,吸引世界各地的用户了解和学习甘肃的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

第三,建设甘肃文化走廊。将甘肃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打造国际文化走廊,包括甘肃的历史概况、文化艺术、民俗风情、非物质遗产等。通过图片、文物、模型、多媒体等展示手段,生动地展现甘肃的文化魅力和独特之处。与国际友人分享甘肃的文化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历史传承,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营造浓厚的甘肃文化氛围,充分展示甘肃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传承。在文化走廊设置互动与体验区域,可以设计互动展示、手工制作、传统技艺体验等活动,让游客能够亲身参与和体验甘肃文化,更深入地了解和感受甘肃的文化传承。

第四,开展系列国际合作项目。与国际文化组织、大学和研究机构开展合作项目,共同研究甘肃华夏文明的历史、考古和传承,共同研究甘肃的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通过国际合作,增强甘肃华夏文明的国际影响力和认知度。在国际重要城市设立甘肃华夏文明的国际联络处,负责推动甘肃文化的海外传播工作。与当地的政府、文化机构、媒体和旅游行业等建立合作关系,开展文化交流、推广活动和宣传工作。

第五,建立国际文化交流平台。与国际友好城市、文化组织和大学合作,推动跨国合作交流,扩大甘肃文明的国际影响力。建立文化交流平台,促进华夏文明与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组织文化展览、艺术演出、学术研讨会等活动,引进国际知名文化展览和演出,同时向国际社会展示华夏文明的独特魅力。

第六,组织媒体报道与宣传。邀请国际媒体参访甘肃,通过电视、报纸、杂志和网络媒体等渠道,报道甘肃的文化盛事、旅游景点和文化名人,提高甘肃华夏文明的国际知名度。

五、结语

文化人类学家拉尔夫·林顿将文化传播过程分为三个阶段[19]:第一,表层传播。这个阶段指的是文化信息的转化和传播过程中,面向外部社群的传播表述。在这个阶段,文化信息以语言、符号、艺术形式等可感知方式呈现,以便外部社群能够理解和接受。第二,深层传播。在这个阶段,文化信息在接受社群内部被理解、解码和吸收。这需要社群内部的成员通过对文化符号、价值观和信仰的解读和理解,将外部表述转化为内部的共享理解。这个阶段涉及文化共同体的参与、反馈和共同构建。第三,文化实践。在这个阶段,接受社群将理解的文化信息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和行为上。这包括文化的传承、演变、创新和再创造,以及文化在社群中的融合与变革。林顿提出的三个阶段反映了文化传播的动态过程,从外部表述、内部理解到内部应用,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文化的塑造与演化,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化的传播过程和文化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只有在交流中才能融合、在融合中才能进步”。传播华夏文明,要形成合力,创新表达,注重体验,探索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要阐述文化的相通、民心的相通、命运的共通、艺术的相联。在对外传播话语能力建设中注重精准的国际表达,研究和思考不同文明、不同制度,努力掌握最新的国际话语表达方式,持续推动多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才能最大限度地争夺受众和传播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