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空间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生活的逻辑进路
2024-01-18曹雨茹江英飒王智玮
曹雨茹 江英飒 王智玮
(1.四川农业大学 a.马克思主义学院,b.党委宣传部,四川 成都 611130;2.中建三局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有限公司, 四川 成都 610000)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网”深度融合,网络空间已成为与传统现实空间相交织的全新的人类虚拟空间环境,随之也成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容忽视的重要阵地。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要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1]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充分利用网络的积极作用,抢占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的话语权,打造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新高地。从网络空间视角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生活,目的在于提升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与针对性。一方面,在网络空间视域下促成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生活,不是要将传统以课堂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完全推翻,而是对课堂教学成果的补位升级,让受教育者在网络生活世界中也能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进而在生活世界和意义世界中体味真理、感悟人生、行塑自我。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生活,也不是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平庸化,等同于琐碎的日常生活,而是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领作用,实现日常生活从实然到应然的质变。
1 网络空间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生活的理论逻辑
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生活之间出现“悬浮”、甚至相脱离的现象,引发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忧虑。日常生活作为人类生存活动、社会关系以及抽象理论得以立足的基础,是人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空间,是人们进行各种各样社会活动的土壤,更是意识形态被认同的基本场域[2]。可见,日常生活是思想政治教育被认知、认同、践行的基地,与思想政治教育本应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生活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要广泛渗透和深度融合到受教育者的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中,使受教育者实现现实社会的现实人和虚拟世界的虚拟人的统一,从而实现对日常生活的超越。
1.1 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生活的理论依据
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界对日常生活的理解有两方面:一是从具体层面来理解,即日常生活是人们衣食住行以及社会运转活动的总称;二是从文化哲学层面来理解,即日常生活是对生活文化属性的总体性概括。该观点认为日常生活不仅受到社会的经济、政治的影响,还要受到社会约定俗称的文化的制约。本文的研究论题为“网络空间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生活”,是针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悬浮”甚至脱离日常生活,造成思想政治教育低成效的现实困境,也可认为是从教育与生活的本体论关系的基础上来进行研究的,为的是让教育在生活这一母体中有机融入并进行活动。所以,本文所指的日常生活泛指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需要的生产生活实践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生活的理论依据可以从以下的几方面进行阐释。首先,日常生活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曾指出:“生活是一切社会历史的基础,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是一切非日常生活的基础。”[3]日常生活是一种与主体共在的存在状态,它就像人的影子一样,与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形影不离。其次,日常生活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和归宿提供最佳场所。一方面,从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来看,日常生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生产基地,正如马克思所说:“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4]日常生活是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发展、创新之地,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生活,可以由内而外地展现出思想政治教育在生活中的魅力,使真理的光芒普照生活大地。另一方面,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归宿来看,日常生活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归宿提供了最佳场所。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生活并不意味着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在日常生活中生搬硬套,也不是对日常生活阿谀谄媚,而是要灵活运用正确的理论来引领日常生活。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生活贵在引领,可以打破日常生活中简单、重复、不经思考的生活方式,建立一种自为的、经过理性思维批判的生活方式。这不仅可以让日常生活成为一种全面的、运动着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从而实现对日常生活本身的超越,还能让思想政治教育从“阳春白雪”转化为“下里巴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人文性,从而赋予思想政治教育更多的生活韵味和时代气息。最后,实践为思政教育融入日常生活提供了稳固的桥梁。马克思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5]实践为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生活提供了可能性,任何理论都要经过人们的亲身经历,才能彰显主体性价值,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发挥引领作用,没有经过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抽象的。
1.2 网络空间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双向奔赴
所谓网络空间,就是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推动下,不同的行动主体借助网络时空的抽离性所构筑起来的一个具有思想传播和舆论动员功能的虚拟互动场域[6]。可见,网络空间不同于传统的现实空间,它是渗透到具体的物理空间形态之中,并与虚拟网络相结合的产物。在网络空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在于教育者利用网络,有意识、有步骤、有计划地影响和改变网民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使受教育者成为符合社会所要求的社会成员。网络空间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具有特定属性和功能的系统,两者相辅相成。
首先,网络空间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素、方式等都具有重大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1]。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该守正创新,坚持系统思维。根据系统论的思想,当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环境、内部要素等发生改变时,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自身也会面临重构升级。而网络空间作为人类新的生存环境空间,势必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诸要素产生影响。其次,网络空间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耦合协同性。一是实践共通性。网络空间创设的虚拟实践方式,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场地,为融入日常生活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同样,网络空间中信息的鱼龙混杂以及如泥沙般的社会思潮,亟需思想政治教育的“在场”来引导受教育者“拨开云雾见明月”。二是社会互构性。社会性是网络空间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重要属性[7]。 如今,网络空间成为现实空间的生动写照。没有独立于现实空间之外的网络空间,现实空间的社会性在网络空间中以虚拟交往的方式展现得淋漓尽致。而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具有明显社会性的社会实践活动,体现为教育内涵、内容、目的、过程等方面。在网络空间视域下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生活,符合两者的社会性属性,有助于提升主体对所处的虚拟生活的参与度,丰盈主体的意义世界。三是开放协同性。网络空间突破了传统时空的限制,具有空前的开放性,包括信息的开放性、话语的包容性以及行为的自主性等,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开放性则体现为教育内容的开放性、教育对象的广泛性以及教育方式的多样性等,两者在一定意义上构成互补。
2 网络空间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生活的现实逻辑
2019年1月25日,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讲话指出:“人在哪儿,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就在哪儿,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新空间,那就也应该成为我们党凝聚共识的新空间。”[5]网络空间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的新空间、新场域、新战场。利用好网络这一“最大变量”,促使其成为“最大增量”,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有问题导向,即正确分析网络空间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生活面临的现实困境。
2.1 网络空间下算法的工具化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性
据不完全统计,基于算法的个性化内容推送已占整个互联网信息内容分发的 70%左右[8]。可见,算法已变成网络空间最基本的“神经元”。算法指的是在通过计算系统实现对数据的精准收集和处理,进而开展信息匹配的技术能力[9]。算法本质就是以一系列的数据程序作为载体输出网络信息的技术,具有明显的工具理性。工具理性的核心要义即通过某种技术手段达到自身的目的。算法的工具化表现为:其一,掩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价值。随着算法技术的发展,算法作为“脱缰的野马”,被资本所利用,演变成为为资本谋取利益的重要手段,而资本为了追求更多的利润,便会提高制造用户喜爱的信息的速度,这时呈现给受教育者的只是冷冰的数据,不能很好满足受教育者思想和情感上的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10]这为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基本遵循,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以人为中心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全面发展。最重要的就是帮助受教育者树立理性的生活思维,提升自我认知水平,促进自我反思,让受教育者在生活中善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分析和解决事情,最终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成为真正有意义的“大写”的人。其二,遮蔽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能动性。算法所引起的“回音室效应”,通过给受教育者精准“投喂”,形成一定的“信息茧房”,受教育者在无意识中被算法所“安排”的信息填塞。在算法的利益驱动下,为受教育者推荐关注度高但是缺失意义的内容,造成主体的精神世界的匮乏与生活意义的空虚。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大都具有话语风格严肃、意义表达理性等特点,并非猎奇、低俗、娱乐化,因而往往点击率较低、不易被受教育者所搜索,进而会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播率不高,这实际上也是由算法的工具化引起的。
2.2 网络空间下内容的碎片化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力
随着自媒体App的迅速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人们在空闲时间越来越倾向于选择手机App“刷一刷”来获取信息,如抖音App、快手App等社会自媒体的流行,代表着碎片化时代来临。碎片化指的是把原本完整的事物或事件分解为诸多片段,这是目前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重要趋势之一。从要素构成上看,碎片化信息的篇幅较小、时间较短,容易割裂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整体系统,既包含着多样的部分,也内含有不同的要素,各要素和部分作为一个复杂的共同整体而存在和发挥作用[11]。思想政治教育有自身各部分内容的配合,从而达到教育效果的提升。而碎片化信息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被割裂成各个组成部分,各元素之间的整体合力得不到有效发挥,易出现信息失真、表达歧义等现象,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价值不能系统展现,从而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领力。从语境上看,碎片化信息传播也会导致受教育者碎片化的思维认知,形成“懒人思维”,削弱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影响力。碎片化信息的光怪陆离,会造成受教育者对信息的思考只停留在“感性”层面,缺乏“理性”层面的深入思考,导致降低自我认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需要进行理性思考才能把握的,简单的思考并不能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精髓,不能取得育人的效果,最终只会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领力。
2.3 网络空间下群体的圈层化减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力
网络空间的圈层化是指网络中以趣缘、业缘、地缘等关系连接起来的网民自发组成的圈层在网络空间中进行信息交流互动的现状及趋向,如电竞圈、二次元圈、萌宠圈、国风圈、潮流圈等。当代青年群体是网络的原住民,网络圈层是他们展示自我、寻找心理归属感和建构身份认同的重要方式。网络圈层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其一,群体圈层传播的“区间化”减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广度。网络圈层拥有极强的“粘性”,造成圈层间的相互排斥,进而逐渐搭建起“圈与圈”之间的传播壁垒。由于圈层与圈层之间缺少沟通与交流,“圈层隔阂”也由此产生。例如,不少的圈层搞起“圈地运动”,将“我们”与“他们”对立起来,这样“画地为牢”的方式极易产生圈层之间的摩擦,大大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广度。其二,群体圈层内容的娱乐化消解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深度。在网络空间“去中心化”的场域内,资本的本质没有发生改变,资本利用“眼球经济”来赚取“流量密码”,大多以娱乐化的内容来刺激受教育者的感官,吸引受教育者的关注;并且圈层内的群体接触的大多是同质类的信息,长期被娱乐化的信息所侵蚀,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入脑入心。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空间中虽以整个公共空间为场域,但是主要是利用纪念日、重大活动等进行宣传教育,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不及网络亚文化的传播深度。其三,网络圈层互动的虚拟性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效度。在网络圈层的交流互动中,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交流互动都是在虚拟环境下进行的,每个人都是虚拟的个体,因此,网络空间蜕变成为个体摆脱虚拟身份束缚、充分表达自我的平台。但是一旦脱离虚拟环境的庇护,个体走向现实生活,就会感到孤独、落寞。网络空间中虚拟的交流方式不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效度。
2.4 网络空间下话语的通俗化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
话语指的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12]从本质上看,话语是人类沟通交往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与人之间交流互动的最基本的载体。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从本质上说是主流意识形态话语”[13]。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其话语体系不可避免具有政治性、严肃性、理论性、抽象性,这种话语特征就与网络亚文化下形成的轻松活泼的流行语、表情包等“网络话语”具有明显的“代沟”,使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网络空间面临挑战。作为网络原住民的青年群体,更喜欢接受轻松、娱乐化的话语表达方式。这种表达方式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另一方面,由于网络空间的“去中心化”,导致话语权的下移,教育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灌输”,而是呈现出“人人都是教育者”的局面。但是对于青年群体来说,他们的价值观处于尚未成熟的阶段,正处于人生成长成才的“拔节孕穗期”,对真假信息的辨别能力还不强,可能会盲目跟风,或被不法分子利用,进而散布不良言论,制造网络舆论,破坏网络空间的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从而降低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
3 网络空间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生活的实践逻辑
网络空间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生活还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生活。具体来说,可以从价值导向、内容体系、传播方式、话语表达四方面入手,实现网络空间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同向同行,更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生活,实现对日常生活的超越。
3.1 价值导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算法,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价值认同
当前,由于算法工具理性的驱使,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人们选择信息的权利。“科学方法的应用本身不能提供意义,而是为了辅助有意义的结果呈现。”[14]算法所呈现的冰冷数据,可能会降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温度。思想政治教育想要提升人文温度,发挥价值导向作用,就要打造具有时代维度、人文温度、理论深度的育人方式,积极主动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嵌至算法技术领域,覆盖算法技术的全过程,即数据的采集、分发到最后的反馈环节,赋予算法价值理性,这是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生活的价值前提。具体来说,首先,在算法数据采集环节,要注重培养“数字人文”。算法本质上是一系列数据程序的总和,但操作数据程序的主体却能主导算法的走向。因为算法在运行层面,隐含了程序员和设计者的价值取向,加之算法的复杂性,引发算法的“黑箱效应”。所以,首先要加强对算法程序员和设计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只有他们拥有正确价值取向才能保证网络空间其他成员获取正确价值取向的信息。其次,在算法数据的分发环节,要根据不同圈层和不同受教育者的个体需要,打造“定制流量”,将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推送给受教育者,让他们在日常的“刷一刷”中就能增强对思想政治教育所传达的理念的认同,最终内化于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外化于他们的自觉行动,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融入日常生活当中。最后,在算法数据的反馈环节,可以将设计者投放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数量、质量纳入考核范围之中,建立奖罚制度;国家、社会、高校等都要对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媒体平台、App等提供支持,改变以“眼球”、以“流量”、以“点击率”为标准的考核模式,使算法推送的偏好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靠拢,体现先进文化的引领力,在“润物细无声”中达到育人效果,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融入人们的日常价值认同当中。
3.2 内容体系:优化算法内容“推荐池”,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认知图式
算法“推荐池”是大学生接触信息的源头[15]。在网络空间场域内,算法所推荐内容大都是受众所喜欢的内容,它通过受众的点击率、点赞量、评论和转发次数来进行相关内容的推荐,受众很少关心的事件、领域等不太可能进入其视野。日常生活的认知图式因其简单、易懂为大众所接受,而思想政治教育因其严肃性、抽象性、理论性强等特点,不常被受众所搜索,致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很少进入大众视野。为了打破这一困境,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优先推荐”,应该从以下几点进行入手。首先,要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受教育者“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的蜕变。思想政治教育究其根本是做人的工作,教育者要善于剖析算法推荐给受教育者的信息,特别是在受教育者群体中引起高度关注的信息,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学生的兴趣点相结合,使对事物表面化的认知升华到理性思维的高度,让受教育者在接受日常推送内容中,逐渐形成批判性思考方式,提升对网络信息理性辨析的能力。其次,坚持个性化教育原则,将“大水漫灌”转化为“小雨滴灌”。利用算法“推荐池”进行精准定位,根据受教育者个体的需要进行内容的精准投放。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利用这一机制,充分掌握受教育者个体的信息动态,瞄准问题,精准发力。在这一过程中,教育者要利用受教育者易懂的方式进行教育,让思想政治教育为受教育者所懂,拉近与受教育者之间的距离,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温度,最终实现受教育者认知上的突破。
3.3 传播方式:采取全方位的传播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道德规范
日常道德规范的存在价值就在于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人如果将日常道德规范视为自身的行为准则,自觉遵守,自我约束,便可以培养出良好的道德品质。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道德规范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从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方面入手,利用全方位传播方式,力求实现最优解。首先,加强主流媒体之间的“强强联合”,塑造良好的社会公德。在网络空间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离不开主流媒体的宣传教育,而各大主流媒体之间的“强强联合”能够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广度,提升传播的深度和效度。例如,2023年的两会报道利用联动效应,在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中央级媒体的带头引领下,各个地方主流媒体也开拓创新、重点发力、多方联动,全渠道、多平台、高效率地传播,不断提高两会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样,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鉴该做法,利用国家级、省级、市级、校级直到院级的官方主流平台,形成传播合力,进行补位升级,大力宣传榜样人物所体现的社会公德,深化典型人物的教育实践活动,以榜样的示范性力量铸就积极向善的社会公德。其次,利用传播主体多元化的优势,营造优良家风。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眉山三苏祠考察调研时指出:“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财产。”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要充分利用网络空间“人人都是传声筒”的优势,扩大家风与网络媒介的融合,创新家风文化的形式,提升优良家风传播的影响力。例如,高校可以在官方平台刊登有关家风的经典事例,提出问题让受教育者参与讨论,在吸引受教育者关注的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受教育者对优良家风的价值认知,增强受教育者的共情力,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生活提供良好的家庭氛围。最后,要画好线上线下“同心圆”,培养正确的个人品德。个人品德的养成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情感到意志的过程。要形成正确的品德最重要的是要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能够正确厘清网络道德认知与现实道德认知之间的关系。人既是网络空间的实践主体,也是现实空间的实践主体,现实空间的道德原则也适用于网络空间。其一,要开展受教育者信息知识教育,包括信息选择和信息文明的教育。信息选择是针对“信息茧房”所采取的知识教育,意在提升受教育者辨别真假信息的能力;信息文明教育旨在让受教育者从更加宏大的视野,从人类文明发展史来看待信息文明,从而有利于受教育者在线上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进而形成与线下相协调的个人品德,做到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的人的统一。其二,要对受教育者进行网络品德教育。网络品德教育可以保证受教育者在一定的道德规范内行使自己的网络权利,通过自我道德约束和道德自律来遵守网络规范,实现虚拟人与现实人的统一。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网络的匿名性使受教育者可以破除自身的身份限制、道德束缚进行自由活动,因此需要通过道德教育将其“自由”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达到线上与线下的历史的人的统一,最终为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生活奠定个人道德品质的基础。
3.4 话语表达:采用生活化的话语叙事,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交往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构建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表达方式可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感染力和亲和力。话语是对某种价值观的呈现,思想政治教育灵活运用话语表达可以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效果。与传统的话语体系相比,网络话语更具有时代性和创新性,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正视自身问题,解决“有理没人听”的现象。首先,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空间的话语形式,采取“接地气”的生活话语。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提炼网络话语的精髓,在不改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完整性的基础上创新话语形式,以受教育者所喜爱的话语来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善于利用“冒热气”、简单明了的生活话语进行教育,让受教育者听懂、会用,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飞入寻常百姓家”。要注意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利用网络话语来创新自身的话语表达,并不意味着要失去自身的根本属性,即价值性、政治性等,要确保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具有价值性,能够对受教育者产生价值导向作用。其次,要善于把“宏大叙事”转变成“生活叙事”,赋予思想政治教育更多的生活韵味和时代气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16]说清道理、讲好故事,最重要的是要选取贴近受教育者生活、与受教育者的需求息息相关的素材进行加工处理,将其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精炼为“硬货”,用生动形象的语言阐释“大道理”,经过绵绵发力最终落实到受教育者的日常交往中。最后,要加强网络话语权的建构。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力争在与受教育者的日常交往中成为“意见领袖”,为他们解决学习生活问题、生命意义问题、信仰价值问题,提供价值观的指引,这样才能传递网络正能量,实现对受教育者的价值引领,促成日常交往方式的全新改变。
4 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生活的三维向度,既为网络空间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生活提供了理论根基,又结合了当下现实需要,为解决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空间场域下的现实困境提供了新的实践进路。思想政治教育是与时俱进的实践活动,必定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进行自我革新,这就要求我们将其融入日常生活时应做到有理论自觉、有现实关怀、有行动对策。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生活,需要探索、构建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生活的制度体系,健全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生活机制,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生活的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