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临床标准病例的混合式教学法在急诊科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
2024-01-18刘海军
刘海军,姜 艳,付 雷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辽宁 沈阳 110134)
急诊科是医院病种最多、重症病人最集中、抢救任务最重的科室,同时又兼具灾难医学、危重症医学和全科医学的特性[1]。提高护生急诊科实习质量,让护生在有限的实习时间内掌握更多专科知识和急救技能,提高临床急救能力,已成为急诊科临床护理教学的重要任务。研究表明,临床案例教学法基于案例将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联系起来,可增强护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而复杂的急诊科病例则涉及多学科知识,有利于护生对相关知识的整合和应用[2]。雨课堂是在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背景下出现的智慧教学工具[3]。雨课堂借助PowerPoint 和微信两个软件,使师生在课前、课中、课后每个环节的互动变得简单,教师全面掌握护生的学习情况[4]。不同于传统课堂教学,临床教学时带教教师对护生学习情况不够了解,因此授课的针对性不是很强。行为回放式教学法是将护生操作时的影像资料回放给其本人观看以进行互动式教学的方法,不仅将数字化手段应用于临床教学,而且通过直观展示受训者的训练过程来规范他们的行为并加深其对理论知识的理解[5]。传统的临床技能教学通常采取教师示教后,学生根据操作标准和教师示教练习的模式,练习过程中,学生随时提问,教师随时指导。然而,学生课后复习时很难对教学内容形成深刻的印象。因此,本研究基于临床标准病例实施雨课堂和行为回放式教学法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法,以期提高本科护生急诊科实习质量,现将研究内容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7月至2023年1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急诊科实习的本科护生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已完成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学习与理论考试。排除标准:因伤病未能参加实习者。共纳入60 名本科护生,根据入科时间分为对照组(30 人)和实验组(30 人)。其中,对照组男4人,女26 人;年龄20~24 岁,平均(21.87±1.11)岁;实验组男6人,女24 人;年龄20~23 岁,平均(21.53±0.82)岁。两组护生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护生在急诊科实习期间(4周)学习教学大纲要求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基础操作和专科操作)。理论知识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发作的急救与护理措施、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急救与护理措施、脑卒中的急救与护理措施和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急救与护理措施。理论知识以集中讲授为主,课前,告知护生授课内容,要求护生提前预习疾病相关知识;课上,通过提问了解护生预习情况。技能操作内容包括心肺复苏(CPR)操作技术、外周静脉留置针操作技术、洗胃操作技术和动脉采血操作技术。技能操作教学由临床教师集中示教,具体流程为播放标准操作视频—临床教师边示教边讲解—护生自行练习—临床教师点评存在的问题—护生强化练习。
1.2.2 实验组 实施基于临床标准病例的混合式教学法。从医院病例系统筛选4 个急诊病例(COPD 急性发作、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脑卒中和有机磷农药中毒),编制为临床标准病例,包括病人基本信息、阳性症状与体征、阳性检查结果、初步诊断、诊疗经过、病情动态变化情况、护理内容、健康教育。教师利用临床标准病例导入理论授课内容,结合病例分析提出护理重点和难点。每周借助雨课堂将临床标准病例、预习课件和课前习题发送至护生手机。课前通过雨课堂发送预习测试题,教师在手机端查看答题情况,及时调整授课重点。录制4 项技能操作的视频,提前两天通过雨课堂将视频推送给护生。具体流程为:通过雨课堂了解护生观看视频时存在的疑问—针对护生存疑的地方示教、重点讲解—护生自行练习—对护生操作过程录像—回放视频、针对性指导—护生边看视频边小组讨论—护生自我反思—强化练习。
1.3 教学评价指标和标准
1.3.1 出科考核成绩 出科前两天由带教教师和教学秘书对护生进行考核,理论考试满分为100 分,由急诊科教学秘书统一出题,考试范围包括急危重症护理学相关知识和每周培训内容。两组考试内容相同。操作考核由教学秘书和带教教师共同考核,4 项操作每项满分为100 分,分别占操作考核总成绩的25%。
1.3.2 实习质量评价 采用陈燕玲等[6]基于发展性教学评价理论构建的护理本科生实习质量评价表,对两组进行实习质量评价。该评价表由6 个一级指标、14 个二级指标和34 个三级指标组成。6 个一级指标中,护理综合知识指标包括5 个三级指标,总分0~50 分;临床实践能力指标包括10 个三级指标,总分0~100 分;临床护理思维指标包括4 个三级指标,总分0~40分;沟通管理能力指标包括5 个三级指标,总分0~50 分;教育科研能力指标包括5 个三级指标,总分0~50 分;职业精神指标包括5 个三级指标,总分0~50 分。量表总分0~340 分,得分越高表示实习质量越好。量表的Cronbach's α 系数为0.967。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出科考核成绩比较
两组理论考试和操作考核成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出科考核成绩比较(±s)Table 1 Comparison of assessment results for two groups of graduation(±s)
表1 两组出科考核成绩比较(±s)Table 1 Comparison of assessment results for two groups of graduation(±s)
n对照组实验组组别理论考试86.13±3.12 87.63±3.25 4.059 0.001 30 30 t P操作考核87.83±3.04 89.47±3.19 2.543 0.017
2.2 两组实习质量评价比较
实验组护理综合知识、临床实践能力、临床护理思维、教育科研能力指标得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实习质量评价表得分比较(±s)Table 2 Comparison of scores between two groups of internship quality evaluation forms(±s)
表2 两组实习质量评价表得分比较(±s)Table 2 Comparison of scores between two groups of internship quality evaluation forms(±s)
指标实验组35.33±7.76 35.67±4.87 35.67±5.68 67.33±9.80 66.33±6.69 65.33±7.30 24.67±6.56 23.83±7.03 21.83±6.63 26.83±8.04 26.17±6.78 25.33±6.81 24.17±7.20 25.67±6.91 24.67±7.06 27.13±8.17 25.33±8.80 27.67±7.40 205.67±27.16 203.00±18.03 200.50±17.14评价方式对照组t P护理综合知识临床实践能力临床护理思维沟通管理能力教育科研能力职业精神总分护生自评护生互评教师评价护生自评护生互评教师评价护生自评护生互评教师评价护生自评护生互评教师评价护生自评护生互评教师评价护生自评护生互评教师评价护生自评护生互评教师评价31.37±8.17 33.33±4.01 33.17±5.80 64.67±7.30 63.67±7.18 59.67±8.50 23.33±6.06 21.67±4.97 19.83±4.80 26.33±7.87 26.67±7.81 24.83±6.63 22.33±5.83 23.33±6.06 22.83±5.52 27.67±8.98 26.67±9.32 27.83±8.48 195.50±23.06 195.33±22.13 188.17±22.95 2.408 2.379 2.628 2.283 2.504 3.195 2.804 2.359 2.693 1.795 0.682 1.361 2.483 2.454 2.083 0.372 1.756 0.189 3.946 3.110 4.306 0.023 0.024 0.014 0.030 0.018 0.003 0.009 0.025 0.012 0.083 0.501 0.184 0.019 0.020 0.046 0.712 0.088 0.851 0.001 0.004 0.001
3 讨论
3.1 基于临床标准病例的混合式教学法有助于提高护生出科考核成绩
进入临床实习的护生已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基础,但知识融会贯通能力不同,传统带教模式为统一授课,教师对护生学习情况不够了解,因此授课内容没有针对性。本研究基于临床标准病例,结合涉及的专业知识制作课件,使授课内容更加贴近临床,促使护生将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将雨课堂引入课前、课中、课后,预习阶段教师可随时登录平台掌握护生预习情况,以便授课时进行针对性讲解。雨课堂便于护生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有利于缩短统一授课时间,激发护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护生学习效率[7]。专科操作与临床标准病例联系紧密,使护生对操作流程和操作重点有更加深入的理解。行为回放式教学法在护生操作练习时的应用,对促使护生准确掌握专科操作效果显著,对增强护生操作自信心,独立完成专科操作也至关重要,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8-9]。
3.2 基于临床标准病例的混合式教学法有助于提高护生实习质量
实验组实习质量评价结果较对照组更佳(P<0.05)。因此,在急诊科临床实习阶段,带教教师要以临床标准病例为基础,引导护生发散思维,促使护生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与病人的临床表现及各种指标进行对照,激发护生学习积极性。在线学习的便利性和灵活性已受到教师和学生的广泛认可[10],带教教师应运用网络和信息技术,基于临床标准病例将专科知识和专科技能通过雨课堂和行为回放式教学引入课堂,帮助护生分析临床实习中遇到的问题,引导护生独立思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从而提高护生临床能力。
3.3 基于临床标准病例的混合式教学法适用于急诊科环境下的本科护生教学
急诊科临床教学目标为使护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安全、专业地运用于临床,帮助病人的同时不断提高护生临床实践能力。然而,急诊科病人周转快,导致教学准备时间有限,往往不能保证教学质量,有时还会因病人不配合致使护生动手机会减少[11]。本研究基于临床标准病例将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相联系,在扩大知识来源、优化学习内容、改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等方面效果显著[12]。近年来,案例教学法被广泛应用于护理教学,在培养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方面效果显著[13]。这也弥补了急诊科环境下传统教学很难使护生将理论联系实践的不足。
综上所述,基于临床标准病例的混合式教学法能够显著提高急诊科本科护生实习质量评价、理论考试和操作考核成绩,为护生理论联系实践架起了桥梁,促使护生独立思考,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