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就业视域下高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及途径探析

2024-01-18丁继峰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23年10期
关键词:职业专业发展

丁继峰

引 言

高校大学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的职业发展,也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稳定。同时,大学毕业能否顺利就业更是当前众多家长和考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选择学校和专业的重要考量因素。2022 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和考研人数创历史新高,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千万大关,社会消化毕业生就业的压力激增,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通过提升学历暂时规避就业压力,拓展更好的就业平台,实现更高的薪资待遇成为当前在校大学生规划未来的主要选择。

随着大学生就业难度的加剧,作为人才培养者的高校,除了继续重视并提升在校大学生未来从事工作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教育外,同时在培养计划中提升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环节的比重显得越发重要。当前,许多高校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类课程,结合就业讲座、就业指导、模拟面试、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来辅助开展就业指导活动,在极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水平的提升,同时也为学生的顺利就业提供了一定帮助。但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这一行为本身目的和实际效果看,更多学校的做法形式大于内容。从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来看,无论是高校自身育人功能实现的需要,还是学生个人未来全面发展的需要,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都是高校学生培养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但经过实地调研,很多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受限于自身师资水平、教材资源、开课周期及培养计划设置调整不及时等原因,实际效果达不到预期,甚至有学生表示学校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就业的实际指导意义可以忽略不计。这一现象充分说明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亟待改进。

职业生涯规划的起源及内涵

1908年,美国的弗兰克·帕森斯(Frank Parsons)针对本国大量年轻人失业的情况首次提出了“职业咨询”的概念,同时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职业咨询机构,从此,职业指导开始系统化。但此时的职业咨询功能还只是体现在如何让人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职业咨询所体现的特征具有明显的短期性、不可持续性。到了五六十年代,舒伯等人提出“生涯”的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直接拓宽了人们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该概念正式将工作和人的长期发展结合起来,注重职业规划的长期性、可持续性。自此,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开始从单一走向多维,从浅层次走向内涵发展。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理论的发展趋势逐渐由科学主义向人本主义转变、由“指导者中心”向“当事人中心”转变、由“以职业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

从职业生涯规划的定义看,国内学者认为职业规划就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的系统的计划过程。一个完整的职业规划由职业定位、目标设定和通道设计三个要素构成。从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看,就是通过分析认识自身能力、素养以及性格特点,结合社会需求来科学制订适合自己的、全面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从其目的看,就是使个人发挥出最佳的能力表现,实现更高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从其特点看,是动态的、长期的、全方位的。总的来说,职业生涯规划就是使人通过提高自我认知,科学规划未来,储备工作能力,实现终身发展和全面发展,最终获得个体满意的人生价值的活动过程。

高校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必要性

1.高校实现育人目标的需要

高校作为社会发展所需人才培养的主体,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不同高校由于其历史发展的不同,学科结构的不同以及发展定位的不同,自己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也会有差异。但无论高校如何差异化制订学生的培养目标,其目的都是通过学生在校期间的完整大学生活,最终变现为职场和生活中创造的价值,从而体现学校良好的育人水平和社会声誉。高校通过对在校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学生尽早明白规划的意义,尽快掌握科学的职业规划理论,有利于激发学生提升自我认知,客观审视自身不足,进而促进其在校期间的学习行动,努力掌握专业知识,高质量度过大学生活,为其将来顺利就业奠定基础,提升学生成才率,促进高校育人目标的更好实现。

2.学生实现个体发展的需要

在人工智能和全球互联的社会背景下,将会给人们的行为、生活、学习、工作等带来巨大影响。因此,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不能只顾专业知识,也要着眼未来社会和自身的发展方向。个人的发展必须紧紧围绕社会和行业的变革来规划方向才能有效实现个体发展。高校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明确奋斗目标和职业方向,了解实现目标和职业理想所需的条件,唤醒学生内在驱动力,变被动学习为目标驱动学习,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从而有利于个体职业的有效发展。

3.优良学风校风建设的需要

当前的高招录取政策无法满足每一位考生第一志愿的录取,有相当比例的学生都是被第二、第三志愿专业录取,甚至是调剂后的专业录取,这种现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进入大学后的专业学习兴趣。有条件的高校通过大类招生给学生在校期间二次选择专业的机会,但大部分普通高校受自身师资力量、专业结构现状和培养方向的影响,无法满足所有学生调剂专业的愿望。很多学生出现对所学专业提不起兴趣,认知度过低,不利于养成端正的学习态度和提升学习动力,进而影响到良好学风校风的建设。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提升放眼职业生涯的全过程意识,未来职业发展不再局限于当前所学专业。引导学生站在当前专业之外看未来发展,就比较容易突破当前专业困境。比如可以通过考研实现回归兴趣专业,或者辅修第二专业,既增加了知识面,也提升了就业综合竞争力,更能满足未来职业对复合交叉知识结构的需求。通过科学引导,使学生着眼于整个职业生涯的综合能力提升,重新审视当前学习阶段的正确做法,改变因为专业不满意而产生混文凭的不当心理,提升学生自我认知,重构当前所学专业兴趣,促进学风校风的建设。

当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1.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缺乏针对性

随着毕业生就业压力不断提高,许多高校开始逐渐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但由于国内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发展的不连续和不充分,因此很难在教材开发、教师队伍建设以及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完善上一蹴而就。高校在实际教育中,难免出现理论教学照搬,实践教学匮乏的现象,“本土化”教学资源供给不足。

首先,在教材选用上没有针对性。当前高校根据实际自编适合本校学生教材的不多,统一的教材由于其偏理论多,重实践少,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职业发展规划学习需求,其教育目的性和实效性大打折扣。

其次,任课教师选聘没有针对性。大部分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多由从事学生管理的辅导员队伍或者从事就业指导的老师中产生,“半路出家”是当前众多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师队伍的现状。由于教师队伍缺乏相关专业背景和实操经验,更谈不上具备“职业指导师”相关资质,师资队伍的质量水平参差不齐也是影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效果的主因。

再次,教学效果监督缺乏针对性。一是大部分高校教学部门普遍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看作通识教育的一部分,忽视了其专业性;二是在各级各类教育教学评估中并未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评估的对象之一,忽视了其重要性;三是受限于自身师资水平,无法建立一套有效的、针对性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综合以上原因,也就无法实现教学效果监督的针对性。

2.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缺乏正确认识

受社会发展的影响,部分学生出现了短视、功利、目标模糊等现象,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首先,表现在大部分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只停留在理论层面,对就业及职业发展起到的实际效用不够明显;其次,很多学生主动忽略主体意识,认为职业的选择和发展更多受家庭因素或者所学专业的影响,不愿沉下心来系统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用于自身职业发展的指导。再次,因为社会行业间工资待遇差距的扩大对学生就业方向选择直接起到导向作用。学生更关注就业岗位工资的高低和生活是否方便,主动将行业选择对自身未来发展的影响放到次要地位考虑。最后,也有很多学生认为自己已经明确了考公务员、考研或者创业的想法,把这些想法等同于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不需要再花时间和精力去学习相关知识理论。

3.相关部门对就业质量的评价缺乏职业生涯教育的有效引导

由于就业压力的影响,就业率成为当前政府和教育部门关注的首要指标,其次是关注毕业生签约单位的质量高低。学校为了体现自己的育人成果,更加关注学生毕业是否能顺利签约,无暇顾及签约的岗位是否和学生所学的专业对口,是否有利于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等。社会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进行评价时,更愿意把学生收入的多少,所在企业知名度等作为衡量就业质量高低的关键指标。行业间明显的待遇差距,生活成本的不断提高等种种因素造成了大部分学生在就业选择上将注意力放在一线大城市、高薪职业、知名企业或者铁饭碗上面。学生并没有结合自己所学专业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去审慎选择职业,因此出现了慢就业、不就业等现象。这种择业观念的偏差不仅会影响到学生顺利就业,也不利于学生长期职业发展,更难从后期工作中获得快乐和成就感,从而影响学生职业生涯的有效发展。

高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效途径探析

1.优先提升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在实践中,学生只有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和实践活动中,才会将自身的兴趣和所学专业结合社会行业发展趋势做出科学的规划设计。高校应首先将提升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作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第一要点。通过多种方式,设计多元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活动,引导学生充分把握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使其深刻认识科学的规划对人生发展的重要性,学生才不至于在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和看起来更高的待遇岗位时轻易放弃自己经过深思熟虑坚守的职业方向。高校应引导学生树立早规划、早受益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很多高校将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类课程放在了大三、大四进行教学,这既不符合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在要求,也不符合学生职业选择的实际需求。让学生早点树立规划意识,尽早掌握规划能力,能有效促进在校期间学习效果的提升,为毕业后的职业发展奠定专业技能基础。

2.侧重完善学校教学课程体系

职业生涯规划不能忽略人的本质地位和个性需求而进行教育。高校都有自身明确的发展定位和学生培养目标。职业技能型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和教学研究型高校在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时,要充分结合专业培养方向和学校育人目标来制订其教育方案,构建专门的课程体系,使本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接地气、显人气。

一是课程体系要充分考虑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紧跟学生实际需求,分层设计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比重,充分考虑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循序渐进;二是课程内容坚持动态更新,紧贴行业发展和企业用人需求,尽可能将现实职业环境搬进课堂,使学生尽可能多地融入情景,更好地提高课程教育的实效性;三是课程体系的教学方式要具有灵活性,善于将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增强教育教学的效果;四是要丰富教学内容,满足学生个性需求,避免一本教材教全校、不同专业同方向的状态。因此,应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丰富教学内容,提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契合服务,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才能有效实现教学目的。

3.重点推进理论和实践有机统一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因此它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长期的,具有强指导性的全过程系统工程,不是简单地通过几场讲座、开设几门课程就能起到职业规划的实际效用。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各环节中,高校应充分发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主阵地作用,扎实推进理论教学。学校可以利用学生入学教育及大一大二时期,在不受就业及社会就业压力的影响下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使学生以平静心态深入学习并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知识、技巧,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认识职业。通过情景式教学、模拟招聘等方式拓展校内职业规划教育平台,逐渐培养学生掌握善于找到自我条件和社会职业需要最佳契合点的能力,具备实现不同阶段自身职业生涯发展的能力。

由于职业生涯规划具有强实践性,高校在利用完善的课程体系进行理论知识教育的同时,要注重借助社会资源大力开展实践教学,推动建设和本校开设专业关联性强的校企合作实践基地,满足不同阶段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践教学需求。学校可利用学生在校期间不同阶段开展访企活动,利用实情实景增强学生对专业能力、职业素养需求的认识;还可结合学生初步形成的职业规划方向,创造条件让学生体验真实职业特点,邀请知名企业人力资源总监和企业管理者对企业人才的需求标准进行讲解,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将学生理想的目标现实化,引导学生反观自身不足,将认识的提升内化为学习的动力,进一步增强教育教学效果。

4.突出打造专业教学团队

师资力量是学校开展学科和专业建设的基础和前提。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具有方向性、指导性、综合性的特点,必然要求教学团队成员具备较强的理论水平和实操经验。学校可根据专业特点及学生培养目标定位,聘请和专业关联度较高的行业企业高管和人力资源部门管理人员进校开展系列讲座或担任课程教师增强实践教学效果。安排有志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强化理论的同时丰富实操经验;鼓励自有教师主动参加国家相关部门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类课程培训或资格证书类培训,提升教学团队专业化、职业化水平,逐渐完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实现学校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向纵深发展。

5.充分发挥校友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天然优势

高校可以充分发挥校友资源,建立校友职业生涯规划导师制,完善学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

首先,在校生对本专业校友的实际工作经验和现实发展状态比较感兴趣,也乐于通过学长们了解自身专业当前和未来发展的方向。由于学长们自身具有的亲和力,学生们更容易接受学长们的“经验之谈”。同时校友和母校存在天然的学缘关系,具有强烈的自然归属感,他们也愿意参与到学弟学妹们的教育引导工作中去,为他们今后的工作学习生活提供自己的经验借鉴。

其次,高校可以利用校友在社会行业工作的实际经验,丰富和改进学校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课程内容,突出课程的实用性和指导性,提高课程教学的生动性。

最后,校友本身的人脉资源是促进学校学生就业不可忽视的力量。自身创业成功的校友更具有示范性和带动性,也更容易吸收本校学生就业。高校可以通过组织校友企业专场招聘会、职业发展规划讲座实现在校生职业规划教育和毕业生就业签约的双重预期。

6.构建大数据时代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新平台

学校应牵头搭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共融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平台。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高校可通过学生家庭和社会资源利用网络平台构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师云团队,课程云资源,实践云场景等,弥补线下教育资源的不足。高校可聘请企业经理人及具有丰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经验的专业人员担任学校线上指导教师,提升教学的专业化;组织专门教师团队筛选网络资源,挑选优质职业规划相关课程,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需要精准推送给在校生;挖掘学校实践教学基地作用,通过网络平台实现实时互联,将企业管理及运行关键环节的教学利用云平台实现情景在线,通过互联网平台提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质量。

高校应从教师层面和学生层面同时着手打造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交流平台。利用网络平台的开放性打通师生沟通的现实障碍,充分展现不同学生的需求,根据网络平台反馈的数据分析提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需求点,找准学校此项教学改革的切入点。

结 语

高校通过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增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提高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更好融合是高校育人目标的重要体现。在实践中高校需要进一步提高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视力度,采取科学的手段来推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活动,增强职业生涯规划实效性,让学生能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对自身今后发展做出科学的调整,同时也为学生个体价值的实现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职业专业发展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职业写作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我爱的职业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