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老年大学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和实践路径

2024-01-18马洁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23年10期
关键词:老龄老龄化老年人

马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我国自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老年人口规模和比重总体呈上升趋势,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 年底,我国60 岁及以上和65 岁及以上人口数量分别为2.80 亿和2.09亿,分别占总人口的19.8%和14.9%,这标志着我国已进入了中度老龄化社会。2030 年以后中国老龄人口数量将超过所有发达国家的老龄人口总量,人口老龄化成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所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

作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积极举措,我国的老年教育近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并取得显著成效,全社会对于老年教育的关注和重视均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国家层面相继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 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一系列文件,为老年教育提供政策牵引。2021 年11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将老年教育纳入终身教育体系,教育部门牵头研究制定老年教育发展政策举措”,明确将老年教育工作由教育部门牵头负责落实。2021 年12 月,国务院出台了《“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支持各类有条件的学校举办老年大学(学校)、参与老年教育;创新机制,推动部门、行业企业、高校举办的老年大学面向社会开放办学”,为高校参与老年教育提供了政策依据。面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高校开展老年教育是国家政策应然的价值趋向,当前亟须通过高标准的教育供给、高融合的教育机制和高均衡的资源配置来探索推进老龄社会治理的有效策略。

找准定位:新时代高校老年大学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意蕴

在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和经济社会快速转型的背景下,我国高校参与老年教育的定位正在发生转变,从以单纯地促进老龄人口参与学习活动转变为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重要途径,从面向部分退休人群继续接受教育的福利待遇转变为国家实施积极老龄化战略的关键举措,从以娱乐活动为主的休闲活动转变为建设终身教育体系的核心环节。

1.推进高校老年大学高质量发展是应对国家老龄化问题的关键之要

根据国家卫健委预测,“十四五”期间,全国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3 亿,并以每年约1000 万的数量增加,预计在2035年左右,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30%,届时我国将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面对我国人口发展新形势,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人口老龄化作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征程中的重要国情,意味着我国在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面对规模巨大的老年群体和日趋严重的老龄化问题。

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文件为做好新时代老年工作,助力健康养老、文化养老,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2021 年,《规划》明确提出“系统整体推进老龄事业发展”的要求,并将“系统谋划,整体推进”作为发展老龄事业的基本原则。老年教育是我国老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年大学是开展老年教育的主阵地,高等学校作为履行社会服务职能的有效载体,在物质资源、学科资源和人才资源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赋能老年群体社会参与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发展老年教育,推进高校老年大学高质量发展成为满足老年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其生活质量和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可以有效破解当前老年教育发展不充分、不均衡的结构性问题,使国家推行的惠老、扶老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2.推进高校老年大学高质量发展是践行积极老龄化理念的应有之义

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在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上正式定义了“积极老龄化”,指出老年人不仅是被照顾关怀的对象,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充分参与者。积极老龄化理念中所提及的“健康、参与和保障”三大支柱要素与终身教育、老年教育有着密切联系。通过老年教育,可以丰富老年学员的精神追求,引导他们走出封闭的生活空间,促进身心健康,使兴趣爱好相近的老年人组成“学习共同体”,有助于消除全社会对老年群体的刻板印象和固有偏见,帮助他们积极参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生活。

随着年龄的增加,虽然老年人的生理机能逐渐衰退、动作技能控制能力不断下降,但长期积累的社会资本,保证了他们在经验分享、文化传承甚至专业技能掌握等方面独具优势。如何借助教育活动发挥老年群体的这些优势,使他们成为社会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家庭生活的坚定支持者和社会经济的积极贡献者,是大家应共同思考的问题。当前,我国老年大学的办学规模、层次与积极老龄化下的老年群体的学习参与还存在一定差距,多数老年大学都呈现“一座难求”现象,存在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师资队伍缺额较大、课程无法满足学习需求等问题。破解老年教育的这些供需矛盾,高等学校的深度参与不失为一条重要路径。高校发展老年教育,在学科专业、师资队伍和硬件设施等方面具有诸多优势,理应聚焦社会需求、开发老龄资源、激发银发经济和赋能老年参与,为践行积极老龄化理念提供全新平台。

3.推进高校老年大学高质量发展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必由之路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中明确阐明“构建老有所学的终身教育体系”目标。2021年,《意见》首次在中央文件中提出将老年教育纳入终身教育体系,意味着老年教育的内涵、职能和标准将得到极大拓展和提升,老年教育将实现体系化发展。当前,老年教育基于新定位,其功能已从过去满足老年人退休后休闲娱乐需求的单一功能转变为在文化、社会和经济等方面的多元功能,成为充分挖掘老龄人力资源的重要举措、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途径、提升老年群体社会参与的有力抓手。

新时期,高校作为高水平人才集聚的智库,其职能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和国际合作,而传统老年大学的办学宗旨是满足老年群体的学习需求、促进社区发展、构建学习型社会,可见二者在价值取向上存在着高度耦合。高校助力老年大学发展可以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在全社会真正流动起来,体现出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性。从外部情况来看,能够强化高校服务社会的能力,同时高校和其下设老年大学的资源供给耦合也会激发老年群体参与教育活动的内在动力,进而推动终身教育体系各环节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

聚焦不足:新时代高校老年大学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

1.高校老年大学资源配置不甚均衡

当前,由于社会思想观念、制度供给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综合因素的影响,我国高校老年大学资源配置不均衡的现象较为明显,尤其表现在区域之间、校域之间。一般来讲,高等院校多设立于市级政府所在地及以上城区,因此高校老年教育机构分布往往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一些发展程度较低的区域很少开办高校老年大学。经济发达地区的老年人拥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学习,与之相反,欠发达地区的老年人由于政策、年龄、户口等问题无法进入高校老年大学,与城市相比农村老年群体终身教育的资源更是匮乏。根据中国老年大学协会统计数据显示,当前我国组织了老年大学和老年教育课程的高校还不足200所,且组织主体主要是地方开放大学,在全日制本科院校里面开展老年教育的现象较为罕见。当前,我国普通高校有较为严格的招生制度,甚至存在一定的壁垒,所以尽管普通高校具有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和学习支持体系,但针对老年群体的教育则多以非学历教育的方式开展相关活动,加之各高校在开展老年教育方面缺乏统一的标准,部分学校将老年教育定义为公益性课程,实施的随意性较为明显。不同高校在老年大学教育经费的投入方面差异也较大,在管理人员经费、教师报酬、设备配置等方面分配不均,增大了区域间教育资源的差距。师资力量对高校老年教育的质量而言至关重要,目前多数学校未组建专门的针对老年学员的师资队伍,所谓专职教师多为高校退休教师或实习教师,师资不足且大部分教师专业不匹配,薪酬待遇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导致人员流动性较大。

2.高校老年大学的教育内涵有待提升

高校开办老年大学是对终身教育、全民教育理念的积极践行,也是高校社会服务职能与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对助力老年大学的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积极老龄化”的倡议,鼓励老年人不断学习,发展能力,提升老年群体的人力资本水平,使其通过继续就业及其他活动为社会发展做贡献。然而事实却是,多数高校开设的老年大学课程往往停留在娱乐层面,如文体舞蹈和健身健美领域,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和专业性,部分老年大学存在无教学计划、无课程大纲、无教辅材料的“三无”状况,教学活动也不够规范。加之社会各界对老年大学教育存在认知偏差和重视不足的问题,往往认为老年大学只是老年人“娱乐”或“消磨时间”的一种方式,使得老年大学的教育和文化功能未能充分发挥出来。尽管第二次世界老龄大会《政治宣言》确认“老年人是资源”,并指出“老年人的潜力是未来发展的强有力的基础”。但大多数高校受办学传统、区域文化和地方支持等因素的影响,在老年教育中缺乏学历教育,课程设置无法满足新时代老年学习者多样化和终身化的学习需求,导致老年人难以通过老年教育充分发挥个体的无限潜能。

3.高校老年大学教学模式尚需创新

目前,老年大学的教学模式相对陈旧,普遍采用大班授课,在同一班级授课很容易忽视不同年龄阶段老年人的学习能力,以及知识储备、人格特征等差异,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在教学方式上,主要是以教师为主的授课方式,较少运用“以问题为中心”“活动教学”之类的新型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师生互动较少,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也较少,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教学质量下降。事实上,与青壮年根本不同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程度下降,生理机能、记忆力、知觉和思维逻辑能力和行动能力不断减弱,在社会交往或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较多的困难和障碍。因此,老年大学教育亦不能简单地照搬成人教育,而要充分考虑到老年人的特点,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

明确方向:新时代高校老年大学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1.激发内生动力,推进新时代高校老年教育体系建设

高校在助力老年大学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需致力于向全社会开放多样化的教育服务,利用丰富的教育资源为老年群体提供智力支撑,提升老年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共创社会治理新局面。现阶段,高校老年大学的课程设置既需要考虑老年学员的娱乐性需求,又应满足其继续参与社会的技能需求。一方面,根据时代发展要求,结合老年人的身心特点,淘汰旧的学习内容,增加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课程模块;另一方面,探索大学直接向老年群体开放部分“正规学历教育的课程”,使高校真正成为服务老年学习者的“加油站”,同时也能够促进老年学员与青年学子的跨代交流、跨代学习。高校应发挥自身在教学改革和科研创新中的独特优势,鼓励并支持教师开展对老年教育教学运行管理的相关研究,分析老年学员的学习需求和特点,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并在此基础上评估老年教学活动的效果和影响,通过科学的方法指导老年教育实施。同时,还应鼓励高校在校生通过专业实践活动走进老年大学,既能为老年课堂带去新的思维方式和教学方法,让老年人接受年轻人的思想和文化,又能够让年轻人更好地理解和尊重老年人。

2.创新运行模式,探索老年大学教育教学实践新样态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老年教育教学实践须借助现代技术创新育人模式,在考虑老年群体生理、心理特点的情境下,为老年人创设数字化智慧学习环境,打造以“信息化学习平台、数字化资源平台、在线互动支持平台”为主体,微信公众号、学习交流服务群为支撑的老年教育综合公共服务平台,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满足老年人的多样化需求。高校可探索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实现参与主体、课程内容、表现形式的多元化,努力构建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开放式老年大学。在扩大老年人在线接受教育机会、确保参与学习途径多样化的同时,高校老年大学还应充分发挥“三个课堂”(第一课堂:教师讲授;第二课堂:社团活动;第三课堂:社会活动)的协同育人作用,探索课堂、校园、社区一体化教学新模式,切实为广大老年人的教育参与提供实践引领,鼓励他们通过老年大学的学习发展个人能力、实现个人自我价值、提高生活及生命质量,在再就业或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中进一步发挥个人的“光”和“热”,在助力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中贡献力量,谱写人生别样华章。

3.推进多元共治,全面构建老年教育协同治理新格局

社会支持理论认为个体如果在学习、生活、健康等方面能获得良好的社会支持,势必会增强其自信心与归属感。老年教育是一项牵涉老年人生活、学习、健康等方方面面的系统性、公益性工程,在老年教育中如何更好地发挥多元主体的能动性,多方整合社会资源已成为当前推动老年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因此,探索并构建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统筹规划、部门协调合作、社会全面参与的老年教育协同治理新格局迫在眉睫。首先,政府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明确责任分工,推动并建立跨部门(包括教育、卫生健康、老龄工作等部门)的协调协作机制,按照“一方牵头、各方参与、分工负责、协调发展”的原则,共同参与老年教育的规划、实施、监管和评估,形成老年教育协同工作的格局。其次,高校老年大学应积极发挥其专业优势,主动与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等开展合作,吸引社会力量参与老年教育,通过提供志愿服务、捐赠教育设施和资金、兼职教师注册等方式,互相补充资源,取长补短,共同推动老年教育事业的发展。最后,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老年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浓厚氛围。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精神,倡导社会各界积极介入老年教育,探索“养教结合”的新模式,充分利用社区教育服务老年教育,打造“终身学习联合体”和“老年养教共同体”品牌,全面推动并构建老年教育协同治理的新格局。

猜你喜欢

老龄老龄化老年人
健康老龄化十年,聚焦骨质疏松症
《老龄科学研究》(月刊)欢迎订阅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老龄苹果园“三改三减”技术措施推广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老龄工作者之歌》——老龄工作者的心声
运动对老龄脑的神经保护作用研究进展
健康老龄化与养医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