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武汉市江汉区大兴第一实验学校“心智教育”在“看见”中赋能师生成长

2024-01-17方胜兰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24年12期
关键词:每学期书目师生

“看见是教育的开始”是罗田县德和学校的教育理念。德和学校是一所乡村学校,坐落于罗田县三里畈镇巴水河畔,现有学生1400余人,其中80%为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陪伴。学校围绕“看见教育”理念,基于农村学生成长需求,构建了“儿童自主成长主题阅读课程”。课程实施三年以来,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看见”了彼此,“看见”了他人,初步实现了“赋能师生自主成长,助力乡村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目标。

课程缘起

2021年10月的一个星期二,笔者像往常一样走进教室,平时很少认真看书的小军(化名)引起了我的注意。他安安静静地在座位上看书,眼睛里充满了光。我轻轻地走到他身边对他说:“你看书的样子真美!”“老师,我从《迟到大王》中看到了我自己……”小军的声音虽然很小,但我感受到了他的迷茫和渴望。我挨着小军坐下,和他聊起了这本书,这才知道小军之所以迟到、捣乱是想让爷爷、老师、同学们关注到他。课后,我和班主任与小军的爷爷进行了沟通,希望大家多关注小军,多与他交流。接下来的日子里,小军明显发生转变,迟到的次数少了很多,而且能主动地看书。老师们都说是我改变了小军,我却深深地知道是书的力量,是“看见”改变了他。

2022年5月,“大别山书声”项目的阅读导师与学校教师探讨《尼尔森老师不见了!》等绘本,引导教师向内看,看见教育困境中的正向意图,关注自己内心的需求,教师纷纷表示“看见别人和被别人看见的感觉真幸福”。

这两件事引发了我的深思,让师生在阅读中“看见”自己,不正是践行学校“看见教育”理念的有效载体吗?由此,我开始带领老师们构建“儿童自主成长主题阅读课程”,让学生在书中能以公正的视角“看见”自己、“看见”他人、连接生活,获得自我成长的积极力量,在彼此“看见”中不断实现自我成长、发光、发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遇见更好的自己。

课程构建

问题驱动,精准定位。有效的校本课程一定是关注学生需求、有助于学生成长的。在构建课程时,为了准确把握学生的需求,学校立足校情分低中高三个年段开展了三个层面的调研:一是学生层面,通过问卷和座谈,了解学生在生活、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困惑以及自己的需求;二是教师层面,以座谈、课堂诊断等方式了解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种种表现以及教师的困惑;三是家长层面,通过家访和问卷的形式了解学生在家里的表现、家长与孩子的关系等。调研之后,学校分年级对调查素材进行了分析,其中有90%的留守儿童缺少良好的家庭教育,缺少陪伴,家庭隔代溺爱现象严重。这些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不爱读书、不爱学习,不自信,不愿意与他人交流,自我管理能力差。面对这种现状,学校和教师经过多轮研讨,最终确定了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三个主要问题:缺少关爱,自我调控与管理能力差,生活意义与目标缺失。

目标导向,形成体系。基于三个主要问题和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学校教师围绕“在阅读中‘看见’自己、‘看见’他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自主成长能力”这一目标,阅读了大量书籍,如《积极情绪的力量》《内在动机》等,分年级进行课例研讨,在两年的实践探索中,形成了“3—3—12—18”课程体系:聚焦“缺少关爱,自我调控与管理能力差,生活意义与目标缺失”三个主要问题,形成“以爱筑基、自主管理、自我实现”三个主题,相对应地重点培养“友善、爱、交友、感恩、调控、自律、坚持、创造力、好奇心、热情、合作、希望”12种积极品质,开设 “与人为善的我、乐于助人的我、爱在我眼中、爱在我身边、‘躲猫猫’的爱、会交友的我、会感恩的我、我的情绪小怪兽、我与情绪手拉手、行为习惯我知道、生活习惯我践行、学习习惯我能行、尽心尽力的我、奇思妙想的我、脑洞大开的我、积极向上的我、快乐合作的我、欣欣向荣的我”18类课程。整个体系分布在低中高三个年段,循序渐进、各有侧重,促进学生实现逐级成长。

精选书目,资源保障。好的书籍是落实课程的保障,学校采取“1+X”选书原则,“1”为课程教学书目,即教师指导的精读书目;“X”为拓展书目,即学生自主阅读书目和共读书目。课程骨干教师围绕课程体系先自主推荐书目,再集中讨论确定,并在阅读指导课中进行实践和不断完善,学生自读书目则是通过学生阅读反馈来完善。目前,学校已确定51本教学用书、108本学生自主阅读用书。

课程实施

在践行“儿童自主成长主题阅读课程”过程中,学校形成了“课堂教学—活动推进—成果展示—考核评价”的闭环实施模式。

优化策略,课堂落实。一是阅读课。利用每周两节阅读课,教师对精选的教学用书进行主题阅读指导和成长分享交流,以“关联”“觉察”等策略引导学生“看见”书中的人物需求,关联生活,从而“看见”自己、“看见”他人,习得“看见”和“关联”的能力,获得自主成长的积极力量,目前已形成“聊生活情境,聊书中人物,关联生活”的“看见”三部曲。二是自习课。每天早晨和中午各10分钟为学生自主阅读时间,学生根据主题指导课进行拓展书目的自主阅读,将所学进一步内化和提升。

提高实效,活动推进。一是研讨活动。学校每学期举行主题案例研讨和专题沙龙活动,在交流碰撞中不断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课程结构、课程书目、课程内容等。比如,《35公斤的希望》这本书一开始是二年级“会交友的我”的教学用书,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赞美他人,但在教学之后发现,二年级学生识字量不够,读懂这本书有些困难。经过研讨后,教师觉得可以根据主人公格雷古瓦喜欢动手探究这一特点,把这本书调到五年级,这样既对交友主题有延伸,又能让学生感受到探究的乐趣。二是培训活动。每学期,学校根据不同主题邀请“大别山书声”项目阅读导师等专家开展教师培训和主题培训,指导教师的阅读实施策略,不断提升教师的“倾听、看见、关联”能力。三是共读活动。每学期,教师围绕课程共读一本名著,如《看见孩子》《非暴力沟通》等,在共读中深层次地“看见”彼此。四是团建活动。每学年,学校都会开展“我眼中的你”等主题团建活动,在活动中收获新书,分享交流读书心得,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从书中走入生活,获取成长的力量。

“看见”成长,成果展示。学校每学期召开大型读书会,师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与收获;开展情景剧表演,师生在演绎中感触更深,能让“看见”真实地发生;通过手抄报、绘本等各种方式展示读书成果。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展示,而是在展示中让师生再次“看见”自己和被他人“看见”,获取成长的力量。

持续赋能,考核评价。教师层面,以赛促评。学校每学期分年段进行主题阅读讲课比赛,教师每人每学期提供一篇主题案例参与评选。学生层面,活动促评。学校把对学生的成长评价与“红领巾争章”活动相结合,开展“自己事情自己做、文明礼仪我最棒、情绪管理我能行”等系列自主管理活动,对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的积极品质,奖励“红领巾币”等。

课程成效

如今,走进学校,书声琅琅是校园里最美妙的声音,乐学自信是学生自觉追寻的精神品格,这是三年来,学校践行“儿童自主成长主题阅读课程”带来的美好。

一是学生有转变。学生精气神明显好转,性格开朗、阳光自信的学生越来越多,学习劲头也大大增强,综合素养得到了整体提升。一大批学生参加省市县各项比赛,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何盈同学被评为“红领巾奖章四星章”队员。

二是教师有成果。学校教学成绩屡创新高。2023年秋,在黄冈市五年级质量监测中,学校受到了县教育局的嘉奖。教师的教育教学成果获得各级奖项,10多位教师迅速脱颖而出,成长为市县骨干教师。

三是学校有品牌。近两年,学校获得省市县荣誉表彰10余项,六(2)中队获得了“全国红领巾”中队称号,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对学校的发展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

阅读是一项长期的工程,成长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德和学校将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提高教育质效,擦亮“儿童自主成长主题阅读课程”品牌,赋能师生精彩绽放。

责任编辑/曹小飞

猜你喜欢

每学期书目师生
推荐书目《初春之城》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宁夏超七成检察院领导兼任学校“法治副校长”
让人忍俊不禁的课堂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本刊邮购书目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
《全国新书目》2009年1月荐书榜
湖北农村初中、小学收费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