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教联体五大优势提升办学品质
2024-01-17向进
教联体是区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旨在通过品牌植入、名校托管、合作办学等形式,发挥优质资源的辐射作用,实现区域优质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满足人民群众就近上学、上好学的愿望。然而,教联体内部责权利的匹配度与教育资源的差异性是困扰其良性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武汉市粮道街中学在教联体建设上做了一些尝试。在认真比较教联体与单体学校差异的基础上,学校发现教联体在调配资源与运行机制上有五大优势,即:大流转调配、大教研共享、大数据分析、大系统评价、大课题教改。
大流转为师资有效调配提供空间
粮道街中学三校区两学部的格局是一个大摊子,校区间教师大面积流动能促进校区均衡,却也淡化了责任,容易造成三个校区相互拖累、相互推责的局面。为此,学校提出稳定三校区师资力量,本着“内部挖潜、外部支援”的理念,鼓励教师校区内的传帮带、注重校区间的智慧输出而非人员输出的联动方式,稳住基本面。
在三校区的人才调动与“排兵布阵”上,学校坚持“校区有统领,团队有灵魂,班组有鲶鱼”的原则,综合考量教师的年龄结构、能力结构、性格因素,对各校区的人员进行科学配置与有序流转,在部分学科和社团活动上实行三校区走教或中小学打通使用,从而让人力资源的效能最大化,形成了“三足鼎立、相互支援、各有特色”的战略格局。
大教研为教育智慧共享提供平台
为克服单体学校同备课组教师因竞争而变得保守的现象,学校各学科跨校区成立大备课组,并指定资深骨干教师担任大备课组长,引领三校区的大教研。
大备课组每学期有计划地拟定学科研究主题,由三校区轮流承办,各校区的小备课组为充分展现团队风采,会拿出“看家本领”分享本组的研究成果,并提出小组内难以解决的困惑,通过三校区的集体智慧寻求突破,有效实现了教研资源的互通。小备课组除了落实大备课组的研讨任务外,还会开展校区内听评课,分工研制导学案等。这种“总分交替”的教研模式让每个教师既是资源的提供者又是资源的享用者,既提高了教学实效又减轻了个体负担。
大数据为教学精准诊断提供依据
阶段性学业质量测评是检验教学成效的关键,而测评采集的数据是否客观、科学、有效,取决于测评工具与样本数量,教联体的大样本优势显而易见。一方面,学校制定命题质量评价量表,从课标契合度、区分度、新颖度等七个维度明确要求,由校区各备课组轮流命题,通过命题听证会严把命题质量关。另一方面,学校有效利用数据诊断教学缺漏。质量分析表分为三率表、均分变化表、各分数段班科有效分表、班科普高率变化表、校区学科均分对比表、各班学科小题得分表等板块,教联体全方位的大数据分析能灵敏捕捉到老师们的点滴贡献与工作疏漏,让贡献大的老师引以为傲,让成绩不太理想的老师及时反思并调整教学策略。
“稳定看水平,反差找问题,变化论功劳”的评价观已深入人心。同时,大数据还能跟踪分析每位学生的学习状况并定向精准推送相应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解析学科知识疑难,及时修补学业短板,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个性化、高效度。
大系统为评价激发潜能提供动力
教联体成立后,学校摊子大、底子薄、包袱重。如果只注重学校整体评价,则每位教师的贡献可能会被团队的懈怠所拖累,每位教师的懈怠可能会被整体的评价所忽略。这样一来,干与不干、干好与干坏没有被激励或者被追责,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必然会大打折扣。
因此,学校采取了“切割—外溢—带动”三步发展策略,独立核算每个校区的成绩,鼓励某校区率先崛起,然后品牌资源外溢,帮扶其他校区,最后带动教联体整体发展。同时,学校的教学管理尊重差异,通过《期末教学质量奖励办法》对三校区制定不同的奋斗目标,采取全校、校区、年级组、备课组四级捆绑评价,通过层级捆绑评价促进学科内合作、学科间竞争,年级内合作、年级间竞争,校区内合作、校区间竞争,从而全方位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学校修订了《绩效奖励方案》《教师专业素质发展奖励办法》《专业技术岗位设置竞聘方案》等,这一系列方案犹如一套“组合拳”,让肯干事、会干事、干好事的骨干教师毫无争议的在绩效、评优、晋级中领先,形成了“优能—优劳—优酬”的激励机制。
大课题为教改深度实践提供范例
学校重视课题研究,构建学研型组织。为完善“希望教育”理论体系,学校成功立项省级课题“培养初中生希望心理实践研究”,动员全校教师认领相关子课题,探索培养学生“三心三力”的主题班会与体验活动并形成资源包,为全校教师践行“希望教育”提供范例。
在学法指导上,学校对每个校区进行分工,本部校区负责研究新课标下的作业设计,积玉桥校区负责研究如何有效管理时间,三角路校区负责研究如何指导学生整理笔记等。学校每学期主办的教学论坛可谓精彩纷呈,有效促进了教师对教学方式的反思与改进。学校积极推动“深度学习与教学评一体化”项目,开展了“先行试验结伴行”活动:通过切片式教研让大单元设计、先行组织、学习支架、嵌入式评价、成果集成的每一个环节更加具有思维含量,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功夫不负有心人,学校教联体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显著。2024年,熊宗仁被评为正高级教师,丁翔被评为市级学科带头人,郑郁芳等11位教师获评区学科带头人、区优秀青年教师。与此相对应的是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教联体成立初期的2021年中考,学校整体普高率仅46.2%;2022年中考普高率达51.9%;2023年中考普高率达56.7%;2024年中考普高率升至67.8%;中学部、小学部连续三年获得武昌区教学质量一等奖。这些成绩的取得充分体现了教联体的资源优势与联动优势。
未来,学校将继续在“大”上面做文章,因为“大”意味着“众”,有“势”的加持;“大”意味着“域”,有“拓”的空间;“大”意味着“统”,有“和”的生态。学校将不断加强教联体研究,以联启智、以联增效、以联创优,充分发挥“一加一大于二”的团队优势,进一步推动教联体建设深入发展。
责任编辑/曹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