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高质量乡村教育 助力乡村高质量振兴
2024-01-17魏殿平
乡村教育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点,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推动高质量乡村振兴,必先高质量发展乡村教育。
坚持以需求导向疏通乡村教育发展的“堵点”。实施名校长培育工程,大力培养懂管理、精业务、专家型、学者型的校长。实行校长抓质量“十个一”、校长抓教学“五带头”、定期“讲公开课、赛精品课、评常规课”等制度,让校长成为教学高手、管理能手、工作旗手,始终和学校教师想在一起、谋在一起、捆在一起、干在一起、拼在一起。涌现出白浪镇会沟完全小学校长孙文革等一大批优秀校长。
实施名师培育工程。建立“优秀教师—教学能手—学科骨干—名师”梯次递进培养机制,采取“请进来”专家指导、“送出去”学习深造、“菜单式”专业培训等办法,打造了一批业务精湛、教学一流、业界认可的名师。大力开展“守初心、讲良心、献爱心、暖民心”师德教育、“比学习、比作风、比业绩、争一流”专题教育等,引导广大教师由经验型向创新型转变、由教学型向教研型转变、由专业型向专家型转变、由职业型向事业型转变。全面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及时足额兑现乡村教师生活补贴、乡镇工作津贴、奖励性绩效工资等,让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涌现出全国优秀教师马永飞等一大批教师典型。
实施乡村名校培育工程。坚持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特色化、品牌化办学,全面推进“一校一品”建设,先后打造了南化塘镇初级中学红色文化、谭家湾镇桂花小学党建文化、柳陂镇五角岭小学家文化、青曲镇初级中学汉江奇石文化等,努力办好群众家门口的乡村名校。
坚持以改革举措破解乡村教育发展的“难点”。以义务教育教联体为主体,分别向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延伸,采用“一校多区”、强联弱“就近捆绑”、大联小“乡镇一校”等办法,以构建党建共同体、安全共同体、学科共同体、年级共同体、教师共同体、师生共同体等为抓手,实行学校管理一体化、师资配置一体化、教学研究一体化、考核评价一体化、激励机制一体化,促进强校带动、城乡互动、区域联动、整体推动,全面提升县域教育公共服务水平。
以“云桌面”建设为抓手,深入推进数字赋能教联体扩面提质。统筹资金350万元,配建“云桌面”3922台,让全区所有教师人人都有一台“云电脑”,更好地运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建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研、交互式教学、智能化分析的渠道,以“小屏幕大云上”推动教学现代化。把校园安防系统、教学管理系统、后勤服务系统等端口全部接入“云平台”,推动学校“管理一张网、数据一个库、服务一站式”,以“小端口大平台”推动管理智能化。把“云桌面”、智慧黑板、多媒体设备等教学终端全部接入教育城域网,构建横向全覆盖、纵向全贯通的数字教育资源体系,助力校际、区域、城乡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以“小切口大联动”推进教育均衡化。
坚持以创新思维化解乡村教育发展的“痛点”。以“双进”为抓手,推动家校“心连心”。实行教师结对帮扶学生、关爱留守儿童“十个一”、“爱心爸爸妈妈”认领特殊学生等制度,让老师走进学生心中,建立平等互动的良师益友关系。扎实开展“课外访万家·上门解心事”活动,组织广大教师走进学生家中,了解家情、学情、教情,面对面地倾听家长心声心愿,解决家长的教育困惑,赢得家长的理解和信任。
以“三宽”为重点,推动家校“手牵手”。全面推进“三宽”家长学校建设,通过线上线下家校常态互动,帮助家长养成科学的教育观念,共同为孩子营造“宽容、宽厚、宽松”的成长环境。
以“五共”为理念,推动家校“肩并肩”。为把“跳出教育看教育、立足全局看教育、放眼长远看教育”抓实做细,本着“开门办学校、吸收金点子”的思路,组织各学校设好“心语箱”,以“我想对你说”为切口,引导师生家长献言献策,广泛参与学校工作,帮助学校发现不足、优化管理、改进工作、提升发展,把“五共”理念贯穿教育治理的各方面、全过程,家校携手同心,共同缔造美好教育。
责任编辑/李慕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