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寓教于文 文道贯通

2024-01-17伍育英

少男少女·教育管理 2023年12期
关键词:道德品质德育渗透语文教学

伍育英

摘 要:在学校里,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非常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在当前信息化社会新媒体的环境下,语文教学中要根据教材中的德育因素,结合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变化特点,进行德育渗透。文章从五个方面的具体做法做详细论述。阐明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联系实际适时、适度地进行德育渗透,才能达到寓教于文,文道贯通的目的。

关键词:德育渗透;语文教学;道德品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应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全面把握语文教学的育人价值,突出文以载道、以文化人。把立德树人作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清晰、明确地体现教学目标的育人立意。所以作为肩负思想启蒙重任的小学语文教师要发挥语文学科在“培根铸魂”方面的独特优势,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因素进行德育渗透才能切实达到育人的目标。而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有显性的,有隐性的;有间接的,有直接的;有整篇的,有片断的;有爱国主义的,有揭示辩证唯物主义的;有科学家埋头苦干,坚持真理,志攀高峰的;有不为名、不为利的高尚品德的人物传记;等等。小学生的年龄一般是在6岁至12岁之间,正处于童年期向少年期发展的阶段,他们无论在生理上或心理上都发生很大的变化。再加上当前信息化社会新媒体的环境下,为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带来重大的挑战。作为语文教师,如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寓教于文,文道贯通,从而达到德育渗透的目的呢?下面谈谈笔者在教学中的具体做法。

一、以文论道,润物无声

按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小学的语文教学应重视字、词、句的基础知识教学。这样,以文论道,自然渗透的方法可以运用于这些基础知识的教學之中。教师引导学生在认识字形、词语理解、句子的咀嚼、文段揣摩中,发掘课文所传递的主旨,进行思想品质教育。这种寓教于学的方法如春风细雨般,润物无声,不留痕迹。在教与学中自然渗透,注入学生的心田。例如,笔者在讲授《我不能失信》一文时,就是采用这种自然渗透的方法,文中本文运用了大量的人物语言描写,在文中小庆龄与爸爸妈妈的几次对话,笔者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去感悟人物的思想品质。再结合生活中的实际事例,通过对比,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在小庆龄心目中信守承诺比什么都重要。“我并不后悔,因为我没有失信”,课文以这句话结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笔者趁机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觉得宋庆龄为了履行自己的诺言放弃早就盼着去伯伯家的机会值不值得?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做?在讨论交流中,更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小庆龄诚实守信的可贵品质,很自然地在思想上受到启发,在做人做事上获得正面的引导。

二、以文设境,情怀熏陶

这种方法的基本点在于渲染课堂气氛,调动学生情绪,从而感染学生,达到思想品质教育的效果。所谓以文设境,就是要求教师在授课前,根据教学的目的要求,预先设置好符合课文感情基调和思想内容的情境。如教学古诗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全诗短短28个字,如果直接讲解诗句的意思对于小学的学生来说,肯定会感到乏味,不能很好地收到文道贯通的效果。于是课前笔者先让学生自行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及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资料,对诗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上课时播放符合此诗意境的音乐,让学生反复诵读后,学生被古诗的韵律美、节奏美深深感染,不由自主代入情景,借助插图和注释去解答疑难,理解诗句意思,从而体会诗人情感。诗中写了诗人在芙蓉楼送别好友辛渐。当时诗人刚被贬谪,远离故土和亲友,此时又送别好友,再遇到寒风冷雨更显孤寂。诗人将“冰心”喻比自己孤傲高洁的心,表明自己不向权贵低头,不与他人同流合污的品格,更让学生从“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一千古名句中受到教育:不向邪恶势力低头,即使遭遇再多的坎坷与磨难,都要保持着自己坚定的信念。

以文设境,情怀熏陶的做法可以多种多样,结合课文的要求,可以播放一段视频,演奏一首乐曲、跳一支舞……学生的心是敏感的,只要引导得当,他们就能入情、入景、入心,受到熏陶和感染。

三、以文悟道,升华情感

对于一些委婉含蓄、深长意境的课文,要使学生以文悟道是不容易的,尤其是小学的学生。这就需要教师的巧妙引导。如教学《少年中国说(节选)》,梁启超在文中以整齐的句式描绘了少年中国的光辉前景,激励中国少年发愤图强,勇挑建设少年中国的重任。对于课文的韵律美和语言美,学生比较容易感受和理解的,但对于文字后面深藏着的作者的思想底蕴,学生未必能捉摸到和感知到。这就要教师去引导。因此,笔者在讲《少年中国说(节选)》这一课时,先借助资料,帮助学生了解作者及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课题的含义,初步激发学生的情感。此文意蕴丰厚、感情充沛、气势磅礴,笔者让学生多种形式诵读(配乐诵读、领诵与合诵结合、表演式诵读……),从读中体会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之间的联系。然后小组合作深入理解文意,产生为国家繁荣富强而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最后布置学生通过课下查阅资料,了解更多为实现强国梦想而做出卓越贡献的人物故事,感受他们的奉献精神,并制作手抄报,加深学生对课文情感的理解,感受到梁启超对祖国繁荣富强的热切期盼。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也更深刻明白了作为一名青少年身上所肩负的责任。自然而然,他们的情感就得到了升华。这种爱国情感就像一颗种子播撒在学生心中,自主地发芽、成长,激励着他们用实际行动,勤奋学习,不断提高本领,立志长大后为祖国做出自己的贡献。

四、因文而异,辨证是非

在教师营造的宽松愉快的课堂上,学生往往能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式,敢于提出质疑,如学古诗《暮江吟》,学生提出:“露似真珠月似弓”的“真”为什么不直接用“珍”字呢?教学文言文《精卫填海》时,也有不少学生质疑:精卫自己没有安全意识掉海里被淹死,为什么不检讨自己还要怪海?……虽然有时候学生的理解与作者的表达意图有所偏差,所提的问题也略显稚嫩,但也不是信马由缰的。这跟他们的认知层面、社会现状、家庭因素、学校教育等等有关,所以尊重他们独立思考和自我判断的权利,更能提高学生辨证是非的能力,是对祖国未来创新人才的呵护和培养。

五、文道结合,强化训练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说过:“一种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受益终身!”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正是小学语文课加强思想教育的重要一环。而培养良好的习惯就需要强化训练,这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如在学生的书写方面的教学,教学大纲要求“字要规规矩矩地写,课文要仔仔细细地读,练习要踏踏实实,作业要认真地完成”。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坚持、不断练习的过程,需要教师耐心地指导,严格要求学生规范书写。更要让学生明白横平竖直的方块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体现中华民族的智慧。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还指出:“字是一个人的习惯、思想乃至气质的反映。”所以我们要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

此外,习作教学,也是德育渗透的阵地。有良好的道德认知不等于有良好的道德行为。而学生习作的素材来源于各自不同的生活实践体验。他们从什么角度、什么方法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往往在他们的习作中体现出来。可以说习作训练对于学生来说就是道德实践的过程,对于教师来说是掌握学生思想动态的最佳途径。笔者在担任班主任兼任语文科教学过程中就深深地体会到了这种做法的好处。平时,笔者结合习作的要求,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研学活动,组织课外活动小组开展科技活动,通过社会调查、专题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渠道,有效地强化了学生的道德行为并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因此,我们要善于运用习作训练,不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并通过批改、评价来及时矫正其不正确、不健康的思想,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指出,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联系实际适时、适度地进行德育渗透,使学生能成为德才兼备的接班人。语文教学中寓教于文,让学生文道贯通的目的就在于此。

猜你喜欢

道德品质德育渗透语文教学
幼儿道德品质教育策略探究
在解决“道德冲突”中升华小学生道德品质
浅议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选课机制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
高中美术鉴赏课德育渗透思考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研究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