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分制视域下提升技工院校教师内涵路径探析

2024-01-17左美霞

科技风 2024年2期
关键词:学分制技工院校

摘 要:学分制是以选课制为基础的先进教学管理制度,它为学生提供学习方面更大自主权的同时,也对教师的内涵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内涵发展是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学生的发展。技工院校实施学分制将成为一种趋势,因此教师首先要适应学分制的要求,才能真正在学生层面实施学分制。在此背景下借鉴学分制管理的研究视角、理论方法,探析提升技工院校教师内涵发展的路径,深入剖析教师不能适应学分制管理的历史原因与现实困惑,再相应地提出以改变观念、提高能力、学术引领、科学指导等方面的变革,一方面促使教师提升个人内涵,另一方面可以保障学分制的顺利实施,最终促使教与学双方互利共生的新局面。

关键词:学分制;技工院校;教师内涵

一、概述

学分制是西方高校对学生学业管理的一种非常高效的、科学的制度,它起源于美国,19世纪初期由哈佛校长艾略特首次提出来,在德国高等教育管理体系中成熟,它赋予学生在课程和学时方面非常多的选择性,实施初期就受到学生广泛的欢迎。它真正贯彻了“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学分制大致可以分为不完全学分制(也称学年学分制)和完全学分制两种类型,不完全学分制一般既对学生毕业或获得相应学历证书的学习年限做出规定,同时也对其学分总量和每一学期的学分数量做出最低规定;[1]完全学分制一般只对学生毕业或学历证书所需的最低学分总量进行规定,因而比不完全学分制更具有弹性和灵活性,它与弹性学制结合起来,学生取得的学分只要达到毕业学分的最低要求,就可以申请毕业,无须一定达到四年或者五年的学制期限,对于自律性强、学习能力强、热衷学习新知识的优秀学生来讲,节约了上大学的时间,可以提前毕业,更早地进入社会或者进一步深造,抢占先机。技工院校的学生基础差、自律性不强、学习能力不够,适合选择不完全学分制,每学期都计算一次学分,以督促其学习。

二、学分制实施过程中教师问题分析

师资方面的供需是学分制改革的核心问题[2],教师是學校的灵魂,任何一种新的管理模式,都必须教师先接纳理解,然后才能在学生身上真正实施。笔者在本校部分班级实施不完全学分制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就发现在教师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师数量不够

技工院校的师资,跟其他学校比,有一个特别突出的特点,有一部分教师是本土生长的学生直接毕业后就成为教师。技工教育是以技能为特征,以就业为导向,走培养技能人才为主的办学路径,因此毕业时技能很强的学生就可以直接留校当实训教师,20世纪此类现象非常普遍。这类教师不是科班师范生出身,理论性不强,教育教学方法也一直是承袭老教师,跟不上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步伐,近10年各类技工院校认识到了他们的不足,就大量引进受过高等教育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大幅度提高了师资力量,但是早期留校的实训教师一直在学校,他们年纪已过中年,吸收新事物的热情减退,很难达到学分制管理模式对教师的要求,因此造成教师数量足但能胜任学分制管理的教师数量却不够。

(二)教师能力不够

技工学院学分制改革如果没有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做支撑,将难以开设能调动学习兴趣、吸引学习者的选修课程,更难以达到预期教学效果。[3]确实如此,技工教育不比基础教育,甚至也比不上职业教育,教师的科研工作开展得相当少,一些系部教研组对待教研活动不认真。能开设科研处来统筹教师科研工作的就更少了。老教师对随着新产业发展而诞生的新兴学科、前沿知识、交叉学科了解甚少,开拓性、创新性、积极性日益下降;中年教师大多数愿意到管理岗位上,投入教学、实训指导等方面的精力有限;青年教师年龄较轻,阅历、经验不足,且大部分并非来自师范院校,教育教学专门训练不足,其成长、提升还需要有一个过程。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及结构分化制约着学分制改革中高质量课程的供给和高水平学业指导的提供,[4]因而无法开设高质量的选修课。学分制是以选课制为基础的教学管理模式,没有高质量的、受学生欢迎的选修课供学生选择,学分制基本形同虚设。

(三)教师观念陈旧

任何新事物的出现,必定会带来思想上的革命。学分制被引入中国后真正能完全接受的教师却数量不多。从来都是教师向学生指挥施令,但是学分制却让教师从传统意义上的权威管理者和教育发令者的角色,转变为教育引导者和服务者,[5]选课制让学生自由地选择任课教师、自由地选择课程,授课形式不生动、授课内容不丰富,学生就不选,而开课教师的师道尊严就受到了严重的挑战。所以本校实施学分制选修课半年后,部分教师坚决拒绝上选修课,担心自己开设的课程不受学生的欢迎,此类教师教育观念完全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根据笔者的调研,发现各类学校包括高职院校,怀有如此陈旧观念的教师,数量不少。

三、提升教师内涵路径探析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6]技工教育要实现教育高质量大跨步发展,就必须建设一支观念跟得上时代发展、能力跟得上教学发展、专业跟得上产业发展的教师队伍,教师内涵提升了,学分制的实施就有保障了。笔者所在学院实施学分制期间,在如何提升教师内涵方面探索出几条有效路径。

(一)观念改变是基础

教师犹如“教科书”,其思想素养、行为表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7]教师的教育观念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学生就很难从内心认同这类教师,对教师教授的课程自然就不感兴趣,那教学效果就不理想。要使观念改变,有三个方面:一是改变对自身教师身份的看法。时代在进步,互联网把全世界联系在一起,所有知识网络可查,教师拥有的知识已经不可能在学生面前树立绝对的权威。学分制是遵循“一切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先进教学管理制度,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喜爱的教师和喜爱的课程,因此教师要从讲台上走下来,把学生当朋辈,把自己当做学生的引导者。二是改变对学生身份的看法。技工院校的学生,文化知识水平可能与学习阶段不匹配,基础薄弱,但思想绝对是超前的。他们思想解放、个性自由、视野开阔,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甚至也敢于质疑教师的权威,部分个性强的学生会以维护自身利益为名与教师争锋。笔者所在的学院实施学分制期间,就有几位跟不上时代发展,思想守旧的老教师被学生因选课问题质疑过。学分制改革将使学校主体角色发生重大改变,学生不仅是专业知识的接受者,而且是课程学习的选择者;教师不仅是文化知识的讲授者,而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8]因此学分制改革要求教师改变观念,足够“懂自己”的同时也足够“懂学生”。[9]

(二)能力提高是保障

新工业背景下,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承担着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重任的技工院校,如何快速地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融入教学资源,融入现有的课程体系中,这对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10]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要学,也要思,这样才能提高学习水平。教师要提高教学能力,除了教,也要思。教师的思就是研,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7]那么研什么,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是研究学分制的具体内涵。它与传统的学年制不同,是将学分作为学生学习效果和能力提高的检测手段,学生自由选择教师和课程的力度很大,以此来满足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只要真正掌握了学分制的理论基础和内容设置,才能熟练地把握好必修课和选修课、学分计算与课程设置等之间的关系,更好地胜任学分制管理下的教学工作,同时也能更好地指导学生选课。

二是研究跟自身专业有关的产业前沿情况。因为技工教育沿袭的是工学一体化教师培养路径,要求专业教师具备与所教专业对应的企业岗位技术能力,要求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学生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因此教师要经常下到企业去锻炼,自己熟练掌握企业岗位技术,提高动手能力,然后把专业的最新发展理念引入课堂,既可以让自身不落伍,跟得上技术的发展,同时也提高教学能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是研究技能人才应具备的通用素质和通用能力。技工院校青年教师是富有朝气的,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德技并修高技能劳动者的重任,[9]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树立、情感生活的引导、法纪法规的学习、心理健康的疏导、优秀文化的传承、居安思危意识的培养、未来职业的规划等,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创新能力等,这些通用素质和通用能力的培养都会放在选修课中,选修课的教学任务就需要年轻教师们去承担。“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先有一桶水”,要想深入实施学分制,教师自身所学专业和通用课程的教学能力提高就是最大的保障。

(三)学术引领是支撑[11]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要想长远、长久地把一项事业做下去,就必须固本浚源。教师要想一辈子胜任教学。成为教育家而不是教书匠,最好的固本方法不是教学方法的研究,而是学科前沿的学术研究。技工教育的地位虽比不上高等教育这条大河,但也是教育系统内的一条大支流。任何职业都有懈怠性,长期在固定的环境和氛围中工作,就会慢慢失去进取心,从而产生职业懈怠,因此激发所有教师的教学激情,最好的方式是进行学术研究。技工院校教师理论性不强,学术研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聘请专家来培训。专家可以是企业一线技术能手、优秀岗位骨干和能力更高的技术管理人员等高技能人才,也可以是高职院校的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和专业能力强、职业指导精准到位的“双师型”教师,对教师进行实践辅导,以挖掘其教学潜力、锻炼专业技能,从而提高青年教学和学术研究能力,为学分制改革提供师资保障。[12]二是鼓励教师申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纵向课题或者企业与学校合作进行技术攻坚的横向课题,通过课题申报书和研究报告、课题论文的撰写提高教师的写作能力;通过具体的研究实施过程提高教师的行动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通过结题后的研究成果解决教学中的困惑,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整个课题研究过程,最好请高校课题或项目成效显著的学术专家进行指导,同时课题组成员固定开会交流。一个课题研究的全过程会大大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也能了解本专业领域的最新动态,加强学术引领才能支撑教学之路越走越远。

(四)科学指导是关键

学分制是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选课制更是让学生多了更多的选择性,但课没选好,学分制的作用就发挥不出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调动不出来。因此,既要把选择权给学生,但又不能全给学生,毕竟技工院校的学生年龄都在14~18岁之间,心智不成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职业规划等无法做出正确的评估,“一窝蜂”式地选部分课程或者“放羊式”随便选课程,这两种选法都不科学,既不利于学分制的实施,也不利于教师教学计划的安排,更不利于学生的知识学习和个性成长,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影响很大。因此,有必要建立学业导师制,对学生进行选课科学指导。学业导师在全校进行遴选,责任心强、学习能力强、专业水平高的教师才能申请学业导师。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学业导师进行逐一分析判断,帮助每名学生真正实现清晰的自我认知,指导学生对所学专业或选修课加深理解,对学生的选课与学业、职业生涯规划进行一对一的合理指导,以此保证选课的正确性与学业规划的合理性,确保通过学习所选课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使学分制的作用可以发挥到更大。[13]学业导师的科学指导是学分制实施的关键环节,因此学业导师要加强学习,上岗前进行岗位培训,每学期要定期考核,各专业的学业导师要开经验交流会,不断提高指导能力,保证学分制的顺利实施。

结语

技工学院实施学分制还是一个处于试点探索阶段的新生事物,需要经历一个从认识到理解、从理论到实践、从具体实施到逐步优化的完善和探索过程。它给教师的内涵发展带来了发展契机和提升空间,教师要抓住机遇,提升自身能力,在实施过程中吸取教训、积累经驗,以保持学分制改革的持久动力。

参考文献:

[1]胡昌送,蔡勤生.我国高职学分制改革的发展历程、研究现状与未来展望[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22,12(06):1623+40.

[2]李秀珍.韩国高中完全学分制的发展过程与保障措施[J].基础教育课程,2022,325(13):7681.

[3]陈镇,罗统碧.中职学分制改革的价值、障碍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22,1022(22):4954.

[4]靳晓光.民办高校完全学分制改革难点及破解路径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23,25(02):4348.

[5]马宝环.国外大学完全学分制教育管理模式及经验启示[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22,24(06):151155.

[6]闫寒冰,魏非.筑基强师:县级教师发展机构的现实挑战与建设路径[J].湖南教育(A版),2022(12):2729.

[7]匡佑生.醴陵:“五位一体”构建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J].湖南教育(A版),2022(12):3335.

[8]吕秀芬.以人民为中心:高校学分制改革的理论向度[J].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22,24(03):5864.

[9]杨英,周雪梅.基于文献计量的国内完全学分制研究现状及趋势[J].终身教育研究,2022,33(06):7380.

[10]朱苏,钱晓忠,郭琼,等.学分制框架下高职柔性课程体系的探究与实践——以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为例[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1(06):3337.

[11]李源田.教师发展机构是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动力源[J].湖南教育(A版),2022(12):1.

[12]杜小祥.技工院校青年教师职业发展路径探究[J].职业,2023,625(01):4951.

[13]田辰.学分制在高职院校的实践应用[J].河北职业教育,2022,6(04):1720.

基金项目:2021年度湖南省技工教育职业培训立项研究一般课题《湖南省技工院校实施学分制实践研究》(编号:JYKT202118)

作者简介:左美霞(1976— ),女,汉族,湖南攸县人,本科,正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语文教学、科研管理、教师培训。

猜你喜欢

学分制技工院校
学分制模式下的学生到课率
高职教育学分制实施策略研究
基于朋辈教学法的技工院校专业基础课教学探析
技工院校英语思维创新型阅读教学的探讨
技工院校语文教学渗透人文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关于技工院校学生德育课堂学习兴趣的调查与研究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基于技工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方法的思考
学分制与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探析
高校实践育人学分制模式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