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构建研究的视域拓展
2024-01-17祝羽泽
黄 海,祝羽泽
(1.湖南省社会科学院 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湖南 长沙 410003;2.英国谢菲尔德大学 社会科学院,英国 谢菲尔德 S10 2TG)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1]在当前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大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创新理论成果的话语体系构建成效斐然,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其他学科的话语体系构建也亟待加强,尤为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是一个包括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在内的更大的范畴概念,整体性的话语体系仍待加快构建。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话语体系领域呈现文化多元、思想分化、斗争激烈的复杂格局。面对中国的快速崛起,西方国家企图通过炮制“历史终结论”“中国崩溃论”等话语唱衰中国。在各种错误社会思潮冲击和诱导下,中国特色话语往往容易陷入“失语”“失声”“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尴尬境地。加快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将发展优势、制度优势和治理优势有效转化为话语优势,可谓迫在眉睫。
新时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应该如何构建,是一个兼具顶层设计、理念贯穿和实践生发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新时代这一历史方位下,基于“中国现实”和“中国范式”,把准新时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构的方位背景及其重大意义,解决好新时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构的历史基础及其时代意蕴等“在何方”的问题,揭示新时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构的内在规律及其逻辑理路,解决好新时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学理基础及其建构规律等“是什么”的问题,分析新时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构的现实起点及其机遇挑战,解决好新时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逻辑起点及机遇挑战等“怎么样”的问题,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构的基本原则及其现实路径,解决好新时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构“怎么办”的问题,从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概念界定、核心议题、范畴范式、内涵外延、生成机理、基本规律、传播创新、实践路径等进行整体性、学理性和实践性的综合性研究,是达至学理严谨、系统科学、逻辑严密的理论与实践证成,丰富和延展具有中国特色、代表中国声音、展示中国气派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构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本文拟从这四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新时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构建研究的视域拓展进行一种全景式探索。
一、方位背景及其重大意义研究的视域拓展
这一研究视域的拓展,是要解决好新时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构的背景条件及其时代意蕴等“在何方”的问题。重点是分析和研究新时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构的理论背景、方法背景、时代背景和实践背景,新时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构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及实践意义。
从方位背景的视角来看,新时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构既是基于当下国际话语权西强东弱的时代背景、对西方话语“去魅化”进而破解西方话语霸权的必要之举,也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之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强”,既涵括物质硬实力之“强”,也涵括文化软实力之“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即成为实现文化软实力之“强”的当务之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2]中国特色话语体系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厚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生动实践沃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中国故事的话语表达。在科学梳理和深度挖掘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基础理论、思想渊源、发展演进的基础上,确立新时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构的时空坐标,进而明确新时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构所处的历史方位和时代背景,就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构研究的重要内容。新时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理论背景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两个结合”推进中的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方法背景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时代背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特色话语在国际上还比较弱;实践背景是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国际传播虽得以扭转但表达还不够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在国际上“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等。
从重大意义的视角来看,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构,承载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承载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承载了解决好中国“挨骂”问题的历史使命,对于党和国家事业在新征程上取得新的胜利、顺利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等具有重大意义。“长期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就是要不断解决‘挨打’、‘挨饿’、‘挨骂’这三大问题。经过几代人不懈奋斗,前两个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挨骂’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争取国际话语权是我们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3]新时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构具有重大政治意义、重大理论意义和重大实践意义。从政治意义来说,世界上各种意识形态之争的重要表现和领域是话语和话语权之争。一个国家的话语是其话语权的基本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至今,将体制优势和发展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是中国日渐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提升国际话语权的必然要求。从理论意义来说,新时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构,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需要以更具学理性和逻辑性的话语体系进行呈现、表达和证成。从实践意义来说,新时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构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走出“失语”“失声”“失踪”困境的重要途径。
二、基础理论、内在规律与基本内容研究的视域拓展
这一研究视域的拓展,是要解决好新时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学理基础及其建构规律等“是什么”的问题。重点是分析和研究话语体系、中国特色话语体系以及话语体系建构的元理论及其内在关联,话语体系构建的一般规律与新时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构的特殊规律之间的内在关系,新时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基本内容等。
从新时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构的元理论来看。话语从来就不是单一或者零碎的语句,而是呈体系的存在。“话语的背后是思想、是‘道’。”[4]体系化存在是话语表达的基本方式,话语体系就是系统化、体系化、逻辑化的话语,就是话语群、话语系。话语体系同理论体系、学术体系密切相关。话语体系是思想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的特定表达,是理论体系和学术体系的外化表现形式。新时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主要是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所总结提炼出来的特定话语体系,是中国传统话语和现代话语体系的有机融合,是建立在我国发展的历史传统、文化传统和现实基础之上的,其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创新理论成果。一方面,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表明,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被证明是行的科学理论,就在于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科学性、真理性、实践性、开放性等。但对于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中发掘话语理论资源的问题而言,当前研究更多集中在对经典作家所提出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阐述上,而对于众多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文本中深层次的话语生成机理则缺少相应的深入探究。因此,深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基本论证逻辑,提炼其有关该问题的基本理论范式,特别是经典表述、核心概念中的话语生成逻辑和话语权转化逻辑,在经典作家的意识形态批判以及权力技术批判之中,找到能够支撑新时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构的理论内容,进行话语的能指、所指和意指的语义学分析,从而做到以现实激活文本,这将是新时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研究的重要理论破题。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创新理论成果作为中国意识形态的核心话语,理应具有强大的话语权力,展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穿透力和影响力。因此,如何科学揭示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创新理论成果话语的生成逻辑和话语权的转化逻辑,是新时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研究绕不开的核心话题。为此,梳理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研究涉及的相关概念、理论、框架及其主张,对话语、话语体系、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新时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等进行科学界定;梳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马克思主义者关于话语体系的重要论述及其理论阐述,分析其思想观点之演进;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需要继承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的话语元素,探讨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构的传统文化根基与传统文化土壤,是这一研究视域拓展的必然要求。只有通过对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基本概念、核心议题、内涵外延、基本原则等展开基础性研究,才能进一步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构的理论丰富和证成。
从新时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构的内在规律来看。既要遵循话语建构的一般规律,也要突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构的特殊规律。所谓一般规律,就是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知识生产要符合话语生成的基本逻辑,具有话语呈现的通用范式,能够实现话语表达的能指、所指。而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中国土壤、中国文化、中国表达,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内在特有基因。没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表达和呈现就会空白无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5]分析和研究话语体系,就要探讨话语体系是如何体系化的,特定的话语是通过何种范式和规律进而以体系化形式呈现出来而不是简单地堆砌,找出话语体系建构的基本规律,自然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构研究的重要内容。对新时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构基本规律的探讨,要分析和研究新时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构的发展规律、在建构过程中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新时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及话语权的确立,既要注重做好自己的事情,也要敢于亮剑、敢于斗争,旗帜鲜明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通过分析话语体系构建的内在机理及发展规律,研究话语体系构建过程中的内在规律,进而为探索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构建的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提供新的思考。
从新时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构的内容向度来看。重点是要体系化,即中国特色话语的体系化。这种建构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话语主体即“谁来建构”“谁的话语”,话语内容即“建构什么”,话语传播即“如何推广”等。政治话语、学术话语、生活话语、传播话语等,是话语体系一般性内容,并按照特定的方式和逻辑展开。新时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研究,少不了对话语内容向度的探讨,具体包括政治话语、理论话语、传播话语及其内在转化的探讨。新时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构,要遵循“谁来说—说什么—对谁说—怎么说”等内在逻辑问题,明确话语主体、话语内容、话语客体及话语表达等核心要素。新时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作为一个整体,各个要素所处的位置和作用不同,彼此之间各自发挥功能作用,又相互作用。话语主体具有主导性作用,居于主导地位;话语客体是话语接受者,是验证话语的关键因素;话语内容是全部思想信息承载方,是体系的骨架支撑;话语方式是各环节要素的链接手段,贯穿话语传播全过程。
三、逻辑起点及其机遇挑战研究的视域拓展
这一研究视域的拓展,是要解决好新时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逻辑起点及机遇挑战“怎么样”的问题。重点是分析和研判新时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设所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所需面对的挑战以及可能的发展趋势,分析和研究新时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构的逻辑起点与机遇挑战。
从新时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构包含理论、历史和实践起点在内的逻辑起点来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6]19中国特色话语体系不会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产生,它是建立在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资源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基础上的。探讨新时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构的现实起点,是搞清楚、弄明白新时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从何而来、向哪里去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话语及话语体系的重要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话语资源、西方现代话语思想等为新时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构提供了丰富的话语思想资源,从革命话语到建设话语的转化、从建设话语到改革话语的转化、从改革话语到复兴话语的转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构的历史起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高质量发展的演进、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力推进等,是新时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构的实践基点。要将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构建置身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之中,探讨与其发展过程不断发展变化的中国特色话语,并根据新时代历史方位的要求,探索构建与之高度匹配的、系统生动、既具学理意蕴又具鲜活实践意义的话语体系。
从新时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构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来看。任何话语体系都是处于特定时空之中的,不同的时代背景会给话语体系的建构带来不同的问题、机遇与挑战。探讨新时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构问题,就离不开对其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甚至是困境的分析。我国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彰显了社会制度的优越性与文化传统的深厚性,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构提供了良好机遇。但同时,世界各国不同意识形态的相互交织与碰撞,西方话语霸权的威胁与扩张,逆全球化的蔓延甚至加剧,以及互联网的不可控、社会思潮的多元化、社会利益的分化等,也给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构带来一系列挑战,使得新时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构必须在借鉴与反思、批判与建构中前行。只有分析和研究新时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构面临的国际国内有利机遇、面临的国际国内综合挑战,才能更好地为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将中国特色话语转化为中国特色话语权提供支撑。
四、建构原则及其现实路径研究的视域拓展
这一研究视域的拓展,是要解决好新时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构“怎么办”的问题。重点是如何拓宽新时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构的研究视角,如何合理地确立新时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构的基本原则,如何客观地分析、研究和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构的现实路径。
从新时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构的视角拓展来看。一是要有纵向的历史视野。要将新时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研究置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的宏大历史中加以考察。具有宽广的历史视野和深邃的历史眼光,能够极大增强研究的历史深度和厚度,有助于厘清新时代中国特色话语及话语权的历史发展脉络和历史演变轨迹,为深入全面探讨新时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构建厚植历史思维、坚定历史自信、把握历史主动。二是要有横向的比较视角。新时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既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动实践的土壤中诞生的,又是在与西方话语体系不断斗争的过程中发展演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构,不仅需要知晓自身,全方位把握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建设现状、发展趋势,也要注重学习他人、借鉴经验。在横向的比较视角中,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与西方意识形态话语的对抗逻辑进行比较分析,建构自我的话语生产机制和话语权转化机制,是新时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构建不可回避的重要向度。当前的既有研究虽已经有了解构西方话语霸权和话语范式的努力,但更多成果往往相对更加侧重于政策建议,而对于西方意识形态的话语性权力技术的研究,则呈现相对薄弱的样态,特别是西方话语霸权背后的生产机理和权力转化逻辑,还需进一步解析和呈现。在洞察中西方话语综合格局的基础之上,将中国特色话语与西方话语的斗争历程、其他国家话语体系建设的做法、经验放在横向视野中进行深入比较分析,有助于对新时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作出更为客观完整的理解和定位。三是要有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视角。新时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建构,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既是一个需要理性思辨的问题,也是一个需要实践验证的问题。研究既要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来龙去脉、科学内涵及内在要求,又要坚持把具体上升到抽象和从抽象还原为具体的理论概括和分析结合起来,做到历史逻辑、现实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统一。
从新时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构的基本原则来看。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是一个复杂多维的体系,是成套、成体系的话语。成套、成体系的中国特色话语,不可能随随便便就可以自然形成,而需要按照特定的原则、特定的框架和特定的依据建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建构原则必须考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既要立足历史更要基于现实,要兼顾国际也要兼顾国内。坚持话语内容与话语形式相结合:从内容而言就是要考虑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等;从形式而言就是要考虑合适的话语表达的符号形式、表述形式、思维形式等。坚持个别与一般相结合:从个别而言就是要考虑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中国特色、凸显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同世界其他类型话语体系的差异性;从一般而言就是要考虑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话语建构规律性、同世界不同制度文明的话语体系互动性。坚持学术与政治相结合;从学术角度而言就是要创新学术话语体系,努力构建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从政治角度而言就是要坚持自信自觉,具有敏锐的判断力和辨识力。
从新时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构的实践路径来看。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团结奋斗的要求,新时代中国特色话语及话语权是有效抵御西方霸权尤其是意识形态渗透,确保我国意识形态安全,进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最大程度凝聚团结奋斗基础和精神力量的重要前提。为此,需要在充分认识新时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构建的重大意义、时代价值、核心要义、基本规律等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新时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构的现实路径,切实推动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进而转化为话语优势,切实增强中国话语权。新时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构的实践路径,一则,需要进一步筑牢新时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设的思想根基,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创新理论成果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以增强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自信为目标。二则,应坚持批判性与继承性相结合、反思性与建设性相结合,在批判中继承、在继承中创新、在反思中前进、在前进中建设。比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中国式现代化、全过程人民民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人类共同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新的话语表达为核心议题的新时代话语,日渐赢得各国认可,越来越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话语向话语权转化的表征与呈现。三则,应注重全要素建设,有效提升话语主体能力、推动话语内容创新、优化话语表达形式,应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推进,尤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实践,探索构建系统化、立体化、全方位的新时代中国特色话语话语体系、话语表达和话语范式,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四则,应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一”与“多”相结合。普遍性即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生产要符合话语生产的一般规律,特殊性即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立足自身理论、自身实践和自身文化而独具的知识生产机制、生产机理和生产逻辑。“一”即坚持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成果的一元指导地位,“多”则是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话语组、话语群的多维搭建,一元指导多样,多样服从一元。
五、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6]17总体而言,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以构建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目标。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是一个包括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在内的更大的范畴概念,整体性的话语体系仍待加快构建。国内学术界对话语体系研究时间相对较短,研究尚处于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当代中国人的“物质行动”,当代中国话语是这个“物质行动”的语言表达,表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理性,是当代中国话语建构的重大责任[7]。如何在学理上对新时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进行整体性、学理性和建构性研究,对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及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一致性、差异性进行科学把握,对新时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核心概念、核心要素、内涵外延、传播范式、核心议题等进行科学界定,对新时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构的内核要素、生成机理和转化逻辑进行科学阐释,对新时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构中出现的问题与面临的机遇挑战进行科学分析,对新时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建构原则与框架、建构思路与方法进行科学探讨,是加快推动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