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建党精神形成的情感维度研究
2024-01-17万晋旭
林 洁,万晋旭,张 文*
(1.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柳州 545006;2.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4)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伟大建党精神,从此学术界对伟大建党精神进行了多视角的研究与解读,形成了较多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伟大建党精神是对百年党史的总结,恢宏历程由人民共同书写,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并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使人民群众产生同频共振,不可忽略精神中所含有的情感特性。从情感角度分析伟大建党精神,展现其情感的多维内涵与外显,探析情感所具有的表达方式、形成的社会效果、发展中的情感文化等,以此拓展伟大建党精神研究视域,对赓续发展伟大建党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一、情感释义
在人的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情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它和认知、意志、信念、行为等因素共同构成了人类心理结构。作为人类广泛存在而又有着复杂属性的客观心理活动之一,情感对于个体生命所产生的价值与意义不言而喻。“情感”一词,据《辞海》解释,指人的喜、怒、哀、乐等心理表现,与人的社会性需要有关,是人类特有的高级而复杂的体验,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和深刻性,如道德感、美感、荣誉感等。人的情感根植于社会和文化之中,既被社会、文化、历史等所塑形,又同时对社会建构、文化规范等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情感能给人力量并指引人的行为方向,研究伟大建党精神形成的情感维度,应进一步理解情感的作用,明确情感之重要性。
首先,情感是人形成判断的重要因素。个体常常会受到情境的激发,人的情感有助于个体在感性认识的作用下做出判断,在一定条件下,人与人之间还能够产生情感共鸣,做出趋同一致的判断。而在人的情感表达中也隐含着对行为的判断,在对行为的判断中,同时能不断增强相应的情感。其次,情感是人认知加工的重要条件。有学者认为,在高级认知或社会认知现象中,同样存在情感给予个体的反馈作用,认知加工方式会受情感通达策略和当下情感联合作用的影响,情感对认知具有可变影响[1]。最后,情感是人推进实践的内在动力。情感是连接知与行的催化剂,它能够使个体在正确判断和认知的基础上,将内在体验转化为外在追求。所以,情感不仅是一种心理表现,它还在形成判断、认知加工、推进实践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与作用。传承与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须研究建党精神中情感的内涵及其外显,重视与发挥情感的作用。
二、伟大建党精神的情感内涵及外显
伟大建党精神中蕴含着丰富情感,包含求真求实之情、担当奉献之情、爱国主义之情、心系百姓的人民立场等,其内在于人的思想发展中,外显于社会实践发展中。深化情感内涵能够扩大人民对于伟大建党精神的情感认知领域,使其深刻理解伟大建党精神的情感内涵及外显,促进伟大建党精神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注入不竭精神动力。
(一)求真求实之情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背后是求真情怀。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面对马克思主义真理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毛泽东同志曾提到:“唯物史观是吾党哲学的根据。”[2]邓小平同志指出:“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3]习近平总书记说:“共产主义的实现需要一代代人为之奋斗。”[4]从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的思想中,能真切地体会到他们对于真理、对于理想的坚定不移与执着追求,思想中饱含着深情。
对于真理的坚持与理想的坚守,不仅体现在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所展现出的思想情怀中,也体现在无数共产党人始终践行的信念与追求中。无数苦苦探索中国路在何方的仁人志士中,有满怀信心预言未来,带头成立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立足中国实际研究与宣传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李大钊;有带领工人开展革命运动,在敌人的监狱和法庭上仍极力宣传共产主义理想和党的主张的赵世炎;有身处牢狱仍发出“坚持革命继吾志,誓将真理传人寰”的夏明翰;有提出“中国共产党”名称,在学生和群众中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为共产主义事业战斗到生命最后一刻的蔡和森……马克思主义真理引领党和人民从中国革命的现实出发,探寻真理之路。众多工人、学生也在李大钊等先进共产党人的深情感召下,不断促进马克思主义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了对于马克思主义真理与共产主义理想的深厚情感,主动参与传播马克思主义,使得在中国大地上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认识并坚定选择马克思主义,即使跨越世纪,真理与理想仍在人民的心中熠熠闪光。
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学习到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伟大实践中,“完成对人情感的占有,人的理想信念才能庄严地站立起来”[5]。无数人所具有的求真求实之情,催化着人们的思想与行为发展,凝聚成推动社会前进的巨大能量。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去发现、分析与解决中国实际问题,创立了适合我国国情的革命理论和路线,在艰苦探索中开辟了正确的革命道路,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为改变国家“一穷二白”的面貌,于坚持真理的道路上不断探寻新的发展出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坚持实事求是的基础上解放思想,不断提出适应党和国家发展的新理论新论断,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守正创新,顺利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可以说,中国共产党人求真求实的精神,使中国创造了从改革开放以来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实现了中国人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二)担当奉献之情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背后是家国情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不断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倾情奉献。毛泽东同志说过:“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6]邓小平同志始终对人民群众怀着无比深厚的感情,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作为毕生奋斗的目标[7]。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要不负人民重托,无愧历史选择。”[8]初心使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所具有的伟大思想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其情感丰富,意蕴深远。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带领下,无数革命者、社会主义建设者将深情化作了奉献与使命担当。他们当中,有致力于妇女与劳苦大众解放,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一生的向警予;有注重调查研究,曾说“幸福绝不是天地鬼神赐给的”,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何叔衡;有“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有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国至诚报国、教书育人、甘于奉献的黄大年;有从保家卫国到为民造福,一生矢志奉献的老英雄张富清;有为了大山里的孩子能够接受教育,为国家培养更多人才而“燃灯”奉献的张桂梅……人是情感的载体,也是精神传承的主体,正是因为有许多满怀无畏担当、无私奉献的人,才使伟大建党精神生动延续。
时刻不忘初心,担当奉献使命,为了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中国共产党人将担当奉献之情融入历史发展各个时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担起历史使命,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已久的“三座大山”,结束了人民被压迫被剥削的历史,使人民真切感受到挺直胸膛的幸福感,中华民族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开启工业化发展道路,无数中华儿女怀揣着要把祖国建设起来的激情和雄心壮志,将青春与热血播洒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制定“三步走”发展战略,从推进改革开放到全方位开放,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梦想,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人与人民同向同行中蕴含担当奉献之情,驱动着中国人民在时代浪潮中激流勇进,不断创造辉煌。
(三)爱国主义之情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背后是壮士情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毛泽东同志一家满门英烈仍初心不改,领导中国人民通过艰苦卓绝的伟大斗争,建立了新中国,改变了世界格局,让曾经饱受欺凌的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邓小平同志曾提到:“我们全党的所有共产党员和所有干部,以百倍的信心和饱满的士气,奔赴前线。这是取得全国胜利的根本原因之一。”[9]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指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浓厚的爱国主义之情推动着中华民族在斗争中不断取得胜利。
放眼中国的近现代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不怕牺牲、敢于斗争、可歌可泣的奋斗史,从1921年到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中,有名可查的烈士就达370多万人[10]。他们中,有面对敌人酷刑,心中仍有一个“可爱的中国”的方志敏;有总想为大家开辟一条光明之路的瞿秋白;有忍着剧痛断肠明志的陈树湘;有坚定抗日意志,“甘将热血沃中华”的赵一曼;有“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刘胡兰;有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世界上没有哪个党像我们这样,遭遇过如此多的艰难险阻,经历过如此多的生死考验,付出过如此多的惨烈牺牲。”[11]
中国共产党人有着对国家和人民浓浓的爱,无论是在革命战争时期还是和平建设年代,真正的中国共产党人心中始终饱含着爱国主义之情,爱国主义和集体利益高于一切的崇高情感在心中化作能够克服一切艰难困苦、抵挡一切洪水猛兽的磅礴力量,使中国共产党人勇往直前,甘洒热血,无惧牺牲。例如,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涌现出来的牺牲小我、成就大善的白衣天使、志愿者以及其他方方面面的人们,也拥有着直面风险、勇往直前、敢于斗争、勇于奉献的爱国情怀。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开新局,与国内国际所面临的风险挑战作斗争,于慷慨前行中高扬爱国主义激情,阔斧前行必将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四)心系百姓的人民立场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背后是人民立场和为民情怀。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政治立场,它彰显了共产党人最深厚的人民情怀、最纯粹的赤子之心。党性与人民性是统一的,对党忠诚与不负人民是相互联系的,对党忠诚是内在前提,不负人民是外在表现,从根本上看,是全体党员必须忠诚于人民,坚守为民情怀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情感归宿。毛泽东同志曾将人民比喻成“先生”“眼睛”“土地”“水”[12]。邓小平同志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13]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阐释人民的重要性,在对人民表达敬意的过程中,流露着真挚情感。
中国共产党人拥有着忠诚品德,忠诚于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最高理想,其亲民爱民为民情感也贯穿于中国共产党人的意志与行动中。他们当中,有领导革命,为人民可牺牲自身一切的农民领袖韦拔群;有为人民利益任劳任怨的张思德;有“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石油工人王进喜;有全心爱人民,将一腔热血播洒于西藏的“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有返乡带领人民脱贫,甘于奉献却不幸牺牲的驻村干部黄文秀……习近平总书记在给美国伊利诺伊州北奈尔斯高中学生的回信中提到:“我的工作是为人民服务,很累,但很愉快。”这一句朴素话语,同样也是无数中国共产党人内心最深沉的情感表达。
一路走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立场,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和拥护,在革命事业中不断开拓创新,取得一个又一个新的伟大胜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尊重人民意愿,充分发动群众,赶走了日本侵略者,推翻了蒋家王朝,建立了新中国;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三大改造”,确立了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作为人民的主心骨,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建设三峡工程、青藏铁路等世纪工程,举办北京奥运会等百年夙愿都梦想成真,中国的综合国力与日俱增,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和国家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导向,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发展成果与人民共享。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心系百姓的人民立场,必将能够依靠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伟大建党精神所蕴含的情感功能
从情感维度研究伟大建党精神,除阐释其丰富的情感内涵及外显,还应看到在伟大建党精神中所蕴含的情感功能,包含情感的表达方式、社会效果,以及形成的情感文化,通过情感功能的展现,更有方向性地推动伟大建党精神的传承发展。
(一)情感的表达方式
情感的表达是将内在的情感投射于外在物质世界的行为过程,情感不仅属于个体,也会扩散至群体,情感表达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和方式,文字性表达、艺术性表达、实践性表达等都是情感表达的主要方式。在伟大建党精神中蕴含的求真求实之情、担当奉献之情、爱国主义之情、心系百姓的人民立场等,也正是通过一定的表达方式,才能够被世人所感知。其中,有借助新闻、文学作品等的文字性表达,有利用表彰大会、文艺展演、美术创作等的艺术性表达,有参与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等的实践性表达。在关于伟大建党精神相关情感的表达方式上,总体理性客观,呈现多元化特点,但同时也发现,在个别表达中也出现内容不实、情绪过激等情况。因此,国家和社会层面应加强正确引导和理性控制,聚焦节点与兼顾过程,发挥人物的凝聚引领效应,不断提升文化自信,增强人民的法治观念和国防意识,既要积极普及传统情感表达方式,也要拓展和提升多位一体的情感表达方式。
(二)情感的社会效果
情感不仅对人的发展具有形成判断、认知加工、推进实践等作用,在国家治理与建设等多方面的作用也日益凸显。在伟大建党精神形成与弘扬的过程中,人们通过文字性、艺术性、实践性等情感表达方式,不仅抒发了伟大建党精神中所蕴含的多种情感,还在社会上产生了良性循环的效果。
情感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需要全党全社会共同参与,这就必须借助情感的深度作用,使理论化的东西实现大众化。通过伟大建党精神情感的表达,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进一步增强了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情感支持。情感表达的共情性,使人们产生同频共振,也使人们达成价值共识,指引人们将伟大建党精神贯穿于个体奋斗实践的全过程,自觉成为伟大建党精神的传承者和践行者。“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求真求实之情,促使个体从顺从接受到主动接受马克思主义真理与共产主义理想的思想观念,最终内心相信并纳入自身价值体系,情感的融入,也促使中国人民形成稳定的政治态度,朝着共同的奋斗目标前进。“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担当奉献之情,有助于人民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先进品质,经情感的传递,党员、干部也向群众证明了自己,使人民坚定永远跟党走的政治意识。情感共情的切入,促使广大人民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务实肯干敢于担当,不断提高个人能力和本领。“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爱国主义之情,能够不断给人注入活力,激发人的潜能,使人保持昂扬斗志,凭借对党和国家的满腔热爱,勇于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凝聚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心系百姓的人民立场,促使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强同人民的情感交集,壮大了党的群众基础,使党始终充满生机永葆青春,同时也促使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强自我革命,在爱党爱民的情感氛围中,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在伟大建党精神形成与弘扬的过程中,人类情感共同体逐渐形成,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长期的情感体验进入人的头脑之中,融汇到日常生活,显示出强大的感染力与行动力,使人形成积极的情感倾向,养成特定的心理和行为指向。因此,未来国家和社会应更加重视人的情感发展,从而更好地汇聚社会合力。
(三)情感文化的形成
文化是“人类精神生产所创制的直接用来满足人类精神存在与进步所产生的各种需求的精神产品”[14]。文化产生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而情感也是在人的社会实践之中产生与发展的,人内在情感与精神活动有着相通性,情感与文化相互贯通,情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情感文化则是因个体内在心理与社会文化的交互作用而产生的,浓缩了人的情感认知、情感精神、情感状态等内容,是人的集体意识,是人类所积累的心理感受的总和。
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支撑,离不开人的思想进步,“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与文化情感是思想提升的重要基础”[15]。因此,提高人民的思想境界,要注重情感文化的培养。伟大建党精神的情感表达,在社会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形成了求真求实、担当奉献、热爱祖国、人民至上的情感文化氛围。在这样的情感文化氛围下,在强大情感文化的感召力下,人们极易产生情感共鸣,更加坚定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促进相互理解与尊重,共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弘扬和平与发展的人类共同价值。
四、结语
我国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进一步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红色精神,要加强红色精神形成的情感维度研究,感悟其中丰富的情感内涵,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人文关怀,更好推进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情感所具有的重要价值,不仅适用于研究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也适用于研究中国精神,应从多维研究的视角,进一步研究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形成演进与情感价值,推进情感文化的创造性发展,使其更好地与时代精神相融合,发挥其应有的时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