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监督体系的构建策略探讨

2024-01-16张成雅

时代商家 2023年52期
关键词:监督体系内部控制国有企业

摘要:本文通过概述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监督体系的重要性,并指出其目前存在的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系列构建策略;完善国企内控的政策规定,以提供明确的指导和标准;优化职能部门的权责划分,确保各部门职责清晰明确,避免责任模糊;强化控制活动和流程管理,加强对关键流程和活动的监督和控制;优化风险管理和应对策略,建立完善的风险识别、评估和应对机制;提升内控管理信息化水平,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内控效率和准确性;建立和健全评价监督机制,确保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运行和持续改进。本文提供了国有企业构建内部控制监督体系的策略探讨,旨在帮助国有企业提升内部控制管理水平,提高运营效率和提升风险防控能力。

关键词: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监督体系

引言

国有企业作为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其内部控制监督体系的构建对于保障企业的稳健运营、防范风险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和监管要求的提高,国有企业需要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内部控制监督策略,以确保企业的合规性、效率性和可持续发展。

一、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监督体系概述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监督体系是指在国有企业内部建立起一套全面、科学、有效的监督机制,以确保企业的合规性、稳健经营和风险防控。该体系包括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执行和监督,以及评价机制的建立和运行。在国有企业的特殊背景下,内部控制监督体系的构建需要充分考虑企业的规模、业务特点和监管要求。其目标是通过明确职责、规范流程、加强监督,保障企业的资产安全、财务准确性和运营效率。

二、国有企业构建内部控制监督体系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和管理水平

通过建立明确的流程和规范,国有企业能够确保各项业务活动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避免随意性和混乱性的操作。规范的业务流程可提高工作的有序性和高效性,减少重复劳动和不必要的时间浪费,从而提升企业的经营效率。而通过明确每个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国有企业能够确保各级管理人员在履行职责时具有明确的依据和边界,避免权责不清、责任逃避等问题的发生。明确的职责权限能够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决策的准确性,使其更好地履行职责,促进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

(二)可有效防范和管理各类风险

通过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机制,国有企业能够全面了解和评估各类风险,包括市场风险、财务风险、经营风险等。这些机制可帮助企业识别潜在风险因素,并制定相应的风險管理策略和措施,以降低风险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影响。一方面,通过风险管理机制,国有企业能够及时发现各类风险。这些机制包括风险监测、风险评估和风险预警等,可帮助企业及时感知到潜在风险的存在和演变趋势,从而能够及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另一方面,通过风险管理机制,国有企业还可制定适当的风险管理策略和措施。企业可根据不同类型的风险,制定相应的应对方案,包括风险防范、风险转移、风险控制等,以降低风险对企业经营活动的不利影响。

(三)构建内部控制监督体系对于保护国有资产具有重要意义

国有资产是国家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国有资产是国有企业的重要责任和使命。内部控制监督体系可确保国有资产的合法性、安全性和增值性,防止资产流失和滥用。通过监督和控制企业内部各项资产的使用和处置,国有企业可最大程度地保护其利益。

(四)有助于提高企业的透明度和信誉度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下,构建内部控制监督体系对于企业的透明度和信誉度至关重要。过去的一些企业丑闻和金融风险事件已经证明了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监督体系所带来的潜在风险和损失。而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监督体系可帮助企业有效地管理和控制风险,提高透明度和信誉度,增强市场竞争力。一方面,构建内部控制监督体系有助于预防和减少内部欺诈和不当行为。通过明确和规范各个岗位的职责和权限,以及对内部流程和操作的监督和审计,可有效地防止员工滥用职权、贪污受贿、操纵财务等不当行为的发生。这不仅可减少企业的损失,还可增强企业的声誉和信誉度。另一方面,构建内部控制监督体系还可提高企业的透明度和公信力。通过建立透明的管理和决策机制,明确各个层级的责任和权力,以及公开披露企业的财务信息和经营状况,可增强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方对企业的信任度,提高企业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三、目前国有企业构建内部控制监督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风险应对措施不健全

首先,国有企业在内部风险应对措施方面存在着缺乏全面风险识别和评估的情况。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识别和评估企业面临的各类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应对。然而,一些国有企业对于风险的识别和评估工作不足,无法全面了解和评估各类风险,导致内部风险的应对措施不够精准和有效。其次,国有企业在内部风险应对措施方面还存在着缺乏及时监测和预警机制的问题。内部风险往往具有突发性和隐蔽性,需要通过及时的监测和预警机制来发现和应对。然而,一些国有企业在这方面存在欠缺,监测手段不完善、信息收集不及时或者预警机制不健全,导致内部风险的应对措施无法及时启动和执行,增加了风险对企业的潜在冲击力。

(二)内控信息化建设水平不足

首先,国有企业在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方面存在技术应用能力不足的情况。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内部控制也需要与之相结合,以提高效率和准确性。然而,一些国有企业在了解和应用最新技术方面存在欠缺,缺乏对信息化建设的全面认知和理解,限制了内部控制的效能和灵活性。其次,内控信息系统是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支持内部控制的实施和监督。然而,一些国有企业在信息系统建设和运维方面存在问题,如系统功能不完善、数据质量不可靠或信息系统安全性薄弱等,导致内部控制信息系统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受到威胁[1]。

(三)缺乏完善的评价监督机制

首先,评价指标是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和合规性进行评估的依据,但一些国有企业的评价指标不够全面、科学和准确,无法全面反映内部控制的情况,导致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受到影响。其次,国有企业在评价监督机制方面还存在评估方法不科学的问题。评估方法是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估的工具和方法论,但一些国有企业的评估方法不够科学和系统,缺乏科学的评估流程和准确的评估标准,导致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和可比性不足[2]。

四、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监督体系的构建策略探讨

(一)完善国企内控的政策规定

首先,国有企业可建立全面的内部控制政策框架。这包括确立内部控制的目标和原则,明确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和规范,以及界定内部控制的组织结构和职责分工。在制定政策框架时,国有企业应充分考虑企业的特点和风险特征,并结合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制定。政策框架需要明确内部控制的核心要素,如风险管理、信息披露、内部审计等,确保内部控制覆盖全面、系统完整[3]。其次,国有企业可加强内部控制的流程设计和规范。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依赖于科学合理的流程设计和规范执行。国有企业可通过制定明确的流程文档、操作手册等,明确各个环节和关键控制点的职责和操作规范。

(二)优化职能部门的权责划分

首先,国有企业可进行职能部门的重新评估和重新划分。这涉及对各个职能部门的功能、任务和职责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分析。通过审查和评估各个部门的工作内容和职责,国有企业可识别出存在重叠、冲突或不明确的问题[4]。基于评估结果,国有企业可重新划定各个职能部门的权责边界,确保各个部门的职责明确、互不重叠。其次,国有企业可加强跨部门协作与沟通机制的建立。优化职能部门的权责划分不仅仅是一个静态的工作,还需要国有企业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机制和协作机制。国有企业可建立跨部门协调机构或部门间工作协作小组,定期召开会议或工作坊,促进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作。通过加强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和工作协同,国有企业可提高内部控制的整体效能。

(三)强化控制活动和流程管理

首先,国有企业可制定具体的控制活动政策和规程。控制活动是内部控制的核心环节,涉及各个层级和职能部门的具体操作。国有企业可制定控制活动的政策和规程,明确各个层级和职能部门在控制活动中的职责和要求,包括制定明确的操作流程、控制措施和审核程序,确保控制活动的全面性和规范性。其次,国有企业可加强对控制活动的监督和审计。监督和审计是确保控制活动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国有企业可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或委员会,负责对控制活动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内部审计可通过定期的审计计划和抽样检查,检视各个职能部门的控制活动是否符合政策规定,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最后,国有企业可运用信息技术来支持控制活动和流程管理。信息技术在提高内部控制效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优化风险管理和应对策略

首先,国有企业可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包括明确风险管理的组织结构、职责和流程。企业可成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或委员会,负责制定风险管理政策和指南,并监督风险管理的实施,同时还需要建立风险识别、评估和监测的机制,通过风险分类、评级和监控,及时了解企业面临的风险情况。其次,国有企业可加强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风险评估是识别和量化风险的过程,预警机制则是在风险出现前及时发现和应对的手段[5]。企业可采用定量和定性的方法对各类风险进行评估和排序,确定关键风险和高风险区域。国有企业可通过建立预警指标和监测系统,监测关键指标和市场动态,提前发现潜在的风险信号,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最后,国有企业可建立风险应对策略和应急预案。风险应对策略是指对不同风险进行针对性应对的措施和方案。国有企业应根据风险的性质和特点,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包括风险避免、减轻、转移和承担等。

(五)提升内控管理信息化水平

首先,国有企业可建立全面的内控管理信息系统。内控管理信息系统是实现内部控制信息化的核心基础。企业可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求,建立适应内控管理的信息系统。该系统应包括内控规章制度库、流程管理系统、风险管理系统、内部审计系统等模块,实现对内控管理全过程的信息化支持。其次,国有企业可利用数据分析和挖掘技术,提升内控管理的预测和监测能力。数据分析和挖掘技术可对大量的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和挖掘,挖掘出潜在的风险和问题。国有企业可建立数据库和数据分析平台,通过对数据的整合和分析,发现异常和风险信号,提前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此外,国有企业可推进业务流程的数字化转型,实现内控管理的自动化和精细化。企业可对各个业务流程进行数字化改造,实现流程的在线化、自动化和可追溯化。例如,国有企业可借助电子审批系统、工作流程管理系统等工具,实现对关键流程的在线审批和监控,减少人为错误和风险。

(六)建立和健全评价监督机制

首先,国有企业可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或委员会。内部审计是评价监督的重要手段之一,可对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进行全面审查和评估。为了确保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企业可设立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或委员会,并制定相应的审计制度和程序。其次,国有企业可建立风险评估和内部控制自评机制。风险评估是评价监督的基础,可帮助企业识别和评估内部控制面临的各类风险。企业可建立风险评估的方法和指标体系,对关键风险进行定量和定性的評估。最后,国有企业可建立独立的监督机构或委员会。监督机构的职责是对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进行独立监督和评价。该机构可由内外部的专业人士组成,具备相应的权力和资源,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和评估。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构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监督体系是确保企业稳健运营的关键。通过提升内控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和建立健全的评价监督机制,国有企业能够实现内部控制的精细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并及时评估和纠正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这些举措将有助于提升企业的风险防控能力、优化业务流程、提升管理水平,为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郑孝华.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监督体系的建设及完善分析[J]. 时代商家,2022(33):112-114.

[2] 吴蕾. 浅析财会监督在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中的实施路径[J]. 西部财会,2021(9):78-80.

[3]陈妍.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监督体系的构建与完善[J].质量与市场,2022(19):94-96.

[4]贺萍.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监督体系的构建与完善[J].质量与市场,2022(07):118-120.

[5]郜红卫.论企业内部控制监督评价机制的完善[J].当代会计,2021(13):106-108.

作者简介:张成雅,女,1987年11月生,汉族,河南南阳人,本科,中级会计师,研究方向:内部控制。

猜你喜欢

监督体系内部控制国有企业
新时期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
国有企业加强预算管理探讨
如何做好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引领工作
论建筑工程管理与施工质量提高的有效策略
电力工程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方法分析
浅谈行政事业单位在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中小型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分析
我国物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问题及建议
房地产开发企业内部控制的认识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