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教融合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案例研究
2024-01-15李填
李填
■摘 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大批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职业院校肩负着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但如何才能培养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呢?国际劳工组织进行了长期的研究与探讨,力求更好、更快地培养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我国的职业教育起源较早,探索总结出了“半工半读”“师带徒”等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在新时代背景下,新技术、新材料、新技能和新工艺应用广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已经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职业教育也要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产教融合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一个新课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践探索,不断总结经验,解决难点问题。本文依据国家政策和工作实践,通过总结工作经验,理清思路,科学分析案例,得出相关结论,希望能为职业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与启示。
■关键词:产教融合;职业教育;培养模式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作为专章进行论述,提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对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作出整体谋划,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为此,我们要努力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对接,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培养适合产业结构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事实上,如何培养适合产业结构的技术技能人才一直都是世界性难题。我国职业教育在多年前已经开始了工学一体化课程改革的尝试,虽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效,但在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问题上推进却十分缓慢,这对培养适合产业转型升级的技术技能人才影响很大,需要高度重视和着力解决。
一、我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定位与就业去向不匹配
黄炎培先生对职业教育的定位是“让无业者有业、让有业者乐业”。職业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要明确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定位,在我国职业教育中存在职业院校在不了解产业结构的人才需求与定位的前提下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问题这样就不能很好地培养合格的技术技能人才。
关于课程改革方面,现在许多职业院校都开展了一系列一体化课程改革工作,主要是结合工作过程把理论课程与实操课程融为一体,通过企业实践专家的参与,把典型工作任务提取出来,作为课程建设的核心内容加以运用,从而贴近实际地进行一体化课程改革工作。但是这项工作必须要有企业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需要企业提供更多的资源,如企业实践专家进行职业岗位及能力调研分析、参与专业课程开发、技术技能人才培训与评价等,这些工作大多属于教育的顶层设计和实施关键的范畴,一般的职业院校及企业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和资源问题很难完成,使一体化课程改革工作大多数都流于形式。
(二)课程体系与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不匹配
为了适合知识传授,各职业院校建立了学科体系,健全的学科体系对于学生学习掌握理论知识及相关技术虽然有一定的优势,但对于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则有明显的短板。职业岗位能力是一项职业综合能力,要求从业者除了掌握相关知识,还要有过硬的技术与技能,具有解决生产实践问题的能力(获取工作信息、制订工作计划、作出工作决策、实施工作任务、检查/控制工作、评估反馈等)。
而目前一些职业院校的学科体系和职业活动没法一一对应,缺乏相关的职业教育内容,因此学科体系能力培养不匹配。有段时间部分职业院校提出了“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体系建设方案,意在把学生的专业基础打好,增加一些专业特色教学模块,适应不同的职业需求,但这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用人需求的问题。
(三)教学资源配置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不匹配
职业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教育,尤其是专业设置要与产业人才培养要求对接,在教学资源配置上要与相关的职业岗位上使用的设备设施相配套,要创设与生产活动过程相适应的各类教学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使其掌握真实的岗位知识,具备从事相关岗位工作的能力。在关起门来“独立办学”的院校里这样的条件显然是不具备的。
师资队伍建设也是困扰职业院校多年的一个关键问题。以前职业院校实习指导教师大多是来自企业一线的技术骨干,他们利用自身的知识与技能以及生产实践经验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培养,为培养合格技术技能人才作出了很大的贡献。随着这批实习指导教师的退休,新的教师招聘已经没办法再从企业引入人才,现在职业院校教师基本上都是高等院校的毕业生,他们虽然理论知识丰富,但是实操技能缺乏,缺乏生产实践经验。就算安排这些教师到企业去学习锻炼,充其量只是学到一些“皮毛”,师资短缺影响了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
(四)评价体系与技术技能人才综合职业能力不匹配
对于技术技能人才评价也是一个问题。一直以来,学生都是以学习知识(技能)—科目考试—教师评价—单科结业的方式来完成学习任务的,然而职业综合能力则是以完成工作任务为前提,除了考核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还要根据生产实际考核其与之相关的岗位能力、完成任务的优劣等,考核应该是综合性的,包括显性能力和隐性能力的职业能力测评。
为了解决职业院校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瓶颈问题,很多职业院校除了理论知识教学外,还加强了顶岗实习。然而顶岗实习会受很多不利因素制约,如因专业设置与岗位能力培养脱节,学生实习活动安排受限,甚至企业对实习学生要重新进行岗位能力培训等,由于企业缺乏培训教师和培训时间,只能采取师带徒形式对学生进行岗位能力培训,这会影响其生产效率和质量,不利于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且简单的顶岗实习没办法解决适应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问题。
二、产教融合的目标、方法和途径探索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化产教融合的主要目标是逐步提高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程度,健全多元化办学体制,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健全完善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解决人才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重大结构性矛盾,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贡献显著增强。围绕这一目标,职业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分析研究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问题,要有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措施,创新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路径,只有这样才能够担负起高质量发展时期国家赋予职业院校的历史重任。
(一)开展深度校企合作
前面阐述的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需要企业(行业)的大力支持,目前,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遇到不少困难,不少人反映校企合作“一头热一头冷”,学校有需要、有想法,但是企业积极性不高(主要受学生的能力、生产任务重、加大企业负担等诸多因素影响)。
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通过企业调研了解到,其实校企合作很有前景,关键是在谈合作时双方都要深入了解对方,努力实现“共赢”,如“订单培养”“基本功训练”前移在职业院校、增加企业文化教育等,校企合作要能为企业创造价值。同时要解决好校企合作中的突出矛盾,如生产任务与教学安排合理调度、学生生产实习的安全与所得收入分配等,要有保障措施、责任界线清晰,但也要尽量避免增加企业的负担等。
顶岗实习对职业院校来说获益较多,企业感觉“吃亏”较多,只有消除矛盾,實现“共赢”的深度校企合作才是企业所需与所盼的。
(二)深入开展教学改革
教学改革是一项自上而下的工作,一直以来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属于顶层设计范畴,即由国家层面制定,交由各有关单位执行。尤其是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除了相关管理部门,还需要相关行业(企业)根据国家职业目录和职业标准、产教融合的规划与决策参与审编修订,各职业院校及职业培训机构则根据人才培养层次定位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职业院校的管理属于中观层面,具体操作涉及专业系部设置、教学资源调配、师资队伍建设、专业课程开发和各项教学管理等。
微观层面则是教学工作的开展与考核等。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原有的职业教育教学体系已经不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做好人才定位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是各职业院校的“必修课”;职业院校的管理需要随之变革,如系部建设要与产业结构对接,专业教学资源配置要与人才岗位能力培养相匹配,师资队伍建设要与企业合作进行,要开发真实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完善顶岗实习教学管理机制等。
(三)推动工学一体化课程建设
近年来,职业院校在教学规范管理和专业建设以及一体化师资能力提升等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一体化课程建设给职业教育带来了新的活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也有了标准和考核依据,但是企业新型学徒制有五个层次的人才规格,现在的一体化课程体系主要解决“初学者”“高级初学者”两个较低层次的人才培养问题,注重显性能力的学习培养。对于隐性能力(经验学习与积累、内化后自我提升的解决问题能力)逐渐增加的高级别层次人才教育模式则有待研究开发。只有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通过工作项目的系统性学习,建立工学一体化课程体系,才能最终解决问题,培养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四)整合资源推进师资队伍建设
尽管职业院校的教师招聘有严格的条件限制,但各院校还可以在实训外聘教师、教师定期顶岗培训、支持企业培训师的培训工作等方面有所作为,这些都是解决实训课程师资短缺的好方法,更是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开展深度校企合作的契机。
(五)着力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创新能力
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要求除了具有熟练的操作技术外,还要具有一定的生产管理能力、解决生产疑难问题和创新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有“抓手”,笔者认为开展知识产权教育就是一个培养创新能力的好抓手,只要了解了知识产权的相关知识和要求,就能够积极地去创新、懂创新、保护创新成果,成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六)建立有企业参与的职业能力评价机制
职业能力评价就像是企业的产品评价,产品评价除了需要生产过程质量把关,更重要的是要有市场评价(消费者评价)。职业能力与职业能力测评近年来已经作为国际劳工组织重要研究课题之一,也是人力市场人才交流与企业招聘员工关注的重点之一。要做好产教融合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就必须建立人才评价机制,通过工学一体化教学、成果展示和职业技能鉴定等环节,校企合作开展相关评价,做好成绩记录和综合评价,让企业参与其中,从而提升企业(行业)的认可度。
三、产教融合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实践案例
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是一项创新型的工作,产教融合是最佳途径之一,下面介绍几个成功的教学案例。
(一)湖南省益阳职业技术学院:产教融合对接产业链打造特色专业
湖南省益阳职业技术学院自2014年开始,在校企合作工作中大胆尝试行业企业和院校共建“名师工作室”合作模式,产教融合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先后与银鱼农业、金蝶集团、口味王、淘宝电商等企业建立了较为稳定的合作关系,建立了船舶工程技术、农村电子商务、智慧农业三大湖南省特色专业群(湖南省楚怡高水平专业群)。
学生在“名师工作室”的带领下,通过实战型的职业活动掌握了相关的职业岗位能力,毕业后能熟练上岗,从而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欢迎和重用,为湖南省三大产业发展输送了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工作机制,夯实技能人才培养基础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与香港唐宫饮食集团深度合作,共同探索“双向融合、三层递进、德技并修、育训一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即生产项目与实践教学项目双向融合;“专业认知—技能体验—创新实践”三层递进;培养学生优秀的品德修养、过硬的抗压能力、基本就业技能及正确的价值观念等综合素养,完成德技并修;通过将专业教育与岗位新技能特点相融合,校企双方发挥各自优势,分工合作,主动参与酒店供需对接和流程再造,推动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相适应,推进校企“双元”育人,实施育训一体。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建立了长期的可持续合作机制。
(三)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积极探索产教融合的合作机制
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服装专业与广州一秒服饰有限公司合作创立“摩迪莲姿”,学院师生负责设计与制作服装头样,企业负责加工生产、品牌宣传和市场销售,师生们在工学一体化的教学环境中体验真实的工作过程,掌握生产工艺流程、参与质量控制和了解市场营销信息,在工作中学习知识、技术与技能,从而提高了相关的职业能力,取得了较好的产教融合效果。在“2023广东时装周”上发布了产教融合原创设计品牌“摩迪莲姿”30套精选作品,成为广东时装周唯一一家参与品牌发布的技工院校,并荣获广东时装周组委会颁发的“风尚设计品牌奖”,《人民日报》和“广东时尚频道”等多家媒体对其进行了报道。
(四)广州市技师学院:工学一体化课程开发走向国际论坛交流
广州市技师学院自2005年开始,探索以真实的生产项目融入工学一体化课程开发,通过与广州数控设备厂、广东省自动化技术转移中心、广州重型设备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利用设备采购和共同研发多轴加工中心的机会,让师生参与企业的生产,企业师傅手把手地指导参与生产活动的师生,提高了师生的技术技能,通过对生产项目进行工学一体化课程开发,很好地解决了生产与教学之间的矛盾与冲突问题,这种产教融合的合作模式,最终使该校既得到了所需的合格的教学设备设施,同时也培养了一大批具有生产实际经验的教师与学生等。這个以真实生产过程探索企业新型学徒制的教学案例,在2009年由赵志群教授和该学院领导带到意大利都灵,参加当年的国际职业教育高峰论坛并进行交流,赵志群教授在论坛上的发言获得了80多个国家专家的高度评价。
(五)广州市技师学院:“校企双制”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职业院校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只懂理论和有熟练的技术还不够,还需要有一定的生产操作与管理经验,而生产操作与管理经验在职业院校的环境中是没办法培养的。
为此,用人单位一直不太认同脱离生产实际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然而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职业院校要有所作为。如何培养出合格的受企业欢迎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要进行探索、创新与突破。
广州市技师学院与广州机床厂合作进行了一次成功的尝试,采用产教融合培养出一批在岗技师,具体做法是:在刚毕业的高级工班通过招“技师定向班”的形式为工厂招“学徒”,这批学员既是学生(有学籍)也是企业员工(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他们除了接受企业生产管理,还接受学校的培训与管理(类似于“双元制”),培养时间为2年。学校专门为其制定了技师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开发了工学一体化课程,委派班主任和课任教师;企业安排相关工作岗位和配有丰富经验的带班师傅辅导学生,培养其职业能力;学员参与生产会获得相应的报酬待遇,利用休息时间安排每周两晚加周末一天上课;学员既有理论课考试成绩也有岗位操作过程记录与项目完成考核组成的实操成绩,最后阶段还要参加“企业技能人才评价”模式的技师水平鉴定,成绩合格者被授予相应的资格证书,企业为学员安排技师工作岗位并享有相应的工资待遇。在校企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共培养出8名合格的技师(该班学员为12人),企业非常满意,成为国内首创校企双制产教融合快速培养技师的先例。
(六)广州市技师学院:在产教融合实践中融入知识产权教育
广州市技师学院在产教融合的工作实践中发现,要成功地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案既要以人才规格为依据,教学内容也要贴近岗位实际,另外对于隐性能力的培养更要讲究课题的典型性和创新能力培养,以知识产权教育作为抓手是较好解决隐性能力培养问题的方法之一,于是在后来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入了知识产权内容。
学生通过对知识产权内容的学习,创新能力大大提升,该校师生自己设计、制造出了不少产品,先后获得近百项国家专利,成为广东省知识产权教育与应用特色院校之一,这也是全国技工院校的首创,随之也带动了一大批职业院校参与知识产权教育活动。该校培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因质量较高而广受社会的欢迎与认可。
产教融合给职业教育带来了新的活力,校企合作加强了学校与企业的联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与产出支撑了产业的转型与升级,职业院校应为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朱铁壁,张红霞.产教融合成熟度评价及对策研究:结合五省15所高职院校评价结果的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22(9).
[2] 苏荟,向茂冬.“双循环”视角下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的内涵、挑战与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2(10).
[3]张志平.职业教育产教融合2.0时代的内涵演进、应然追寻、实然状态与路径选择[J].成人教育,2022(3).
[4]任聪敏.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发展演进、形成原因与未来展望[J].教育与职业,2021(4).
[5]王玉龙,郭福春.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的现实样态与路径选择[J].职教论坛,2021(2).
[6]赵志群.职业教育学习新概念 ( 第二版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
[7]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 [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8]刘宝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0(10).
[9]霍丽娟.区域发展背景下产教融合度的评价及优化策略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21).
(作者单位: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