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初中化学教学评价策略
——以九年级化学教学为例
2024-01-15周玉霞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公园路中学
周玉霞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公园路中学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于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学科,化学教育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传统的化学教学评价方式往往只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忽视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本文旨在通过对核心素养下初中化学教学评价策略的分析,探讨如何更好地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水平,促进化学教育的全面发展,以期为初中化学教学评价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一、核心素养下初中化学教学评价的重要性及现状分析
(一)核心素养下初中化学教学评价的重要性
核心素养的引入为初中化学教学评价提供了新的视角,从学生个体发展的角度来看,核心素养的评价着重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不仅包括学科知识的掌握,还涵盖了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思维、沟通合作能力等多个维度,这种全面的评价体系有助于促使学生形成平衡发展的能力结构,为其未来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将核心素养纳入评价体系,教师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优化教学内容,确保教学活动更加贴合学生实际需求,不仅能够提高教学有效性,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自主学习的习惯,最终实现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正发生着深刻变化,未来社会需要的是既掌握坚实学科知识,又具备高度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核心素养评价正是培养这类人才的有效途径。它强调学生能力的实际运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二)初中化学教学评价现状分析
截至目前,初中化学教学传统的评价体系仍过分依赖于书面考试和单一的知识点考查,导致评价结果往往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更注重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而忽视了学生实验技能、科学探究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的培养,这种以分数为导向的评价方式不仅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发展,也影响了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其局限性显而易见,如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
与此同时,化学的教学评价反馈和应用机制不健全,且缺乏多元化评价手段的运用,内容单一,无法对学生核心素养进行考查和培养。在许多情况下,评价结果仅作为给学生打分的工具,而未能成为推动教学改进和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手段。学生和家长往往只关注分数,而忽略了评价背后的深层次问题和提升空间。在当前素质教育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如果这一理念的贯彻不足,学生的合作意识、沟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重要素养,往往不能够得到有效的评价和培养。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有必要对初中化学教学评价体系进行深入的改革和创新,构建一个科学合理、全面客观、多元化的评价系统。
二、核心素养下初中化学教学评价需兼顾的重点
(一)明确评价目标
在教学评价中,目标的设定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关系到教学活动的方向和效果。以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的教学评价为例,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包括溶液的形成、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明确教学目标,并侧重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
首先,对于溶液的形成,教学目标应聚焦于学生对溶液形成过程的理解和认识。评价时,不仅要考查学生是否能够准确描述溶液的形成过程,还要检查他们对这一过程背后的科学原理的理解程度。因此,在评价策略上,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溶液是如何形成的,并鼓励他们进行实验观察,直观感受溶液的形成过程。接着,关于溶解度的教学目标,应着重学生对溶解度概念的理解以及如何运用这一概念解决实际问题。评价时,不仅要检验学生对溶解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还要考查他们运用溶解度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策略上,可以设置一些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溶解度的知识进行计算和预测,从而检验他们的应用能力。最后,针对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教学目标,应该强调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评价时,可以检查学生是否能够准确计算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否能够利用质量分数解决相关问题。评价策略上,可以设计一系列的计算题和应用题,检验学生对溶质质量分数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二)加强对社会实践性作业和研究性学习的考查
传统的教育评价往往侧重于对学生知识记忆的考核,而忽视了对其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对社会实践性作业和研究性学习的考查,能够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提升他们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在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中,真实情境的引入和问题导向的策略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起到了关键作用。
以九年级下册第十单元实践活动7“溶液酸碱性的检验”为例。教师可以巧妙地将真实的社会问题或生活情景融入教学过程中,创造一个接近现实生活的学习环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教师可以引入关于酸雨对环境的影响这一社会问题,让学生了解酸碱性对生态环境的重大影响,引发他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教师可以提供相关的新闻报道、图片或视频资料,使问题的背景更加具体和直观,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通过这样的情境设置,学生不仅能够学到酸碱性的基本知识,还能够认识到学习这一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家庭用品中酸碱性物质的识别问题,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行设计实验,利用红蓝卷心菜汁等简易的方法,对家中的洗涤剂、洗手液等物品进行酸碱性检测,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这种将学习与生活紧密结合的方式,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能够培养他们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溶液酸碱性的检验”这一主题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既有实践性又具备研究性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并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例如,教师可以设计“实验:探究家中常见液体的酸碱性”这一任务,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酸碱性知识,通过实验操作检测家中常见液体的酸碱性。学生需要自行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合适的指示剂进行酸碱性检测,并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液体的酸碱性。这一任务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巩固酸碱性的相关知识,还能够提高他们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的能力。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研究酸碱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这一研究性学习任务。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的酸碱性知识,设计实验方案,控制变量,观察并记录不同酸碱性条件下植物的生长情况,最终分析酸碱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这一任务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还能够激发他们对生物学和环境科学的兴趣。
三、核心素养下初中化学教学评价策略探讨
(一)以结果性评价为核心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结果评价作为一种重要的评价方式,对于确保学生掌握核心知识和技能、发展其综合运用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九年级上册的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这一重要内容的教学中,通过有效的结果评价,教师能够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学习中的问题,为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提供有力的支持。
在知识点掌握评价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系列的测试题目,系统地检测学生对化学方程式书写规则、反应物与生成物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配平化学方程式的能力。这些题目可以包括选择题、填空题以及简答题等形式,既能够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又能够检测他们运用这些知识进行分析和解释的能力。在选择题和填空题的设计上,教师可以聚焦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和书写规则,通过具体的例题来检测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程度。例如,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选择题:“在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应该用什么符号连接?”或者设计填空题:“请在下面的化学方程式中填入正确的系数:___H2+___O2=___H2O”。这类题目直观明了,能够迅速帮助教师判断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化学方程式的基础知识。为了更深入地评价学生对化学方程式的理解程度,简答题成了不可缺少的评价工具。通过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对化学方程式的理解,如提出这样的问题:“什么是化学方程式?它的作用是什么?”教师能够直接了解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深度,同时也能够发现学生思维中可能存在的误区,并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纠正。通过这样细致入微的评价,教师能够精准地定位到每个学生的学习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干预,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够掌握核心知识,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综合应用能力的评价环节,教师应着重考查学生将化学方程式运用到实际问题解决过程中的能力以及他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水平,从而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在应用题方面,学生需要将化学方程式运用到具体的化学反应中,考查其对化学反应本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举例来说,一道题目可能会要求学生根据给定的反应条件,书写出完整且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如“请根据下列反应条件,书写出完整的化学方程式:氢气在氧气中燃烧”。这样的题目不仅能检测学生对化学方程式概念的掌握程度,还能考查他们运用这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有助于提升他们的应用和创新能力。在综合性实验题方面,通过设计一系列需要学生运用化学方程式来预测实验结果或解释实验现象的实验题,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以过程性评价为辅助
过程性评价强调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和评价,旨在通过对学生日常表现和学习活动的观察,实时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以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实践活动3“燃烧的条件”为例。我们可以从实验操作评价和课堂参与度评价两个维度深入探讨过程性评价的实施方法。在实验操作评价方面,教师需重点关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安全意识以及他们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针对“燃烧的条件”这一实践活动,教师可以设计一套详细的评价标准,涵盖实验准备、操作过程、结果记录和分析等多个环节。例如,在操作过程中,教师需观察学生是否能够正确使用实验器材、是否遵守了实验安全规范、是否能够准确观察到实验现象并作出正确解释。通过这样细致入微的观察和评价,教师不仅能够了解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还能够发现他们在实验思维和科学探究方面的不足,为后续的教学提供有力的依据。
课堂参与度评价则更加注重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燃烧的条件”这一单元中,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问题解决等环节的表现,评价他们的课堂参与度。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提问、互动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发言,从而提升他们的课堂参与度。通过对学生课堂参与度的评价,教师不仅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还能够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升教学效果。
(三)以自我评价和互评为参考
自我评价与互评是现代教育中越来越受重视的评价形式,它们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到评价过程中,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发现问题,提升学习效果。
以元素周期表的学习为例。教师可以从学生自我评价和同学互评两个维度来探讨这种评价方式的实施策略。在学生自我评价方面,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评价意识,帮助他们学会如何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在元素周期表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掌握元素的基本性质,还要了解元素在周期表中的排列规律。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自我评价的工具和指标,引导学生对自己在这些方面的掌握情况进行自我检查和评价。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完元素周期表后,自己回顾并评价自己对元素周期表的熟悉程度,对元素性质的理解深度,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运用能力。
通过这样的自我评价,学生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为后续的学习提供方向。同学互评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在元素周期表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让他们相互评价组内成员对元素周期表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通过这样的同学互评,学生不仅能够从同学的评价中发现自己的不足,还能够学会如何客观地评价他人,如何有效地提出建设性意见。这种评价方式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知识的巩固和运用,还能够提升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