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立德树人,引领教育高质量发展
——关于高中语文学科育人的思考
2024-01-15张云中山西省吕梁市岚县高级中学
张云中 山西省吕梁市岚县高级中学
牛浩东 山西省吕梁市岚县高级中学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中,将教育的育人功能与爱党爱国相结合,更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相结合,将育人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对我们的教育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建设教育强国,就必须注重人才的培养,而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总目标。
我国的传统教育,一直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正所谓:“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新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将立德树人看作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根本任务,对于人才的培育和选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就必须引领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而学科育人是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式和途径。现结合高中语文教学实践,谈谈立德树人、提高育人质量的思考和建议。
一、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育人的现状
在教育发展过程中,人们一直把语文教学等同于传授语文知识,虽然在提出“教书育人”的理念后,这种观念有所改变,但多数时候还是先“教书”后“育人”。随着时代的发展,对“教书育人”这个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五育并举,德育为首。实际情况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并未真正把育人工作放在首位。教育过程中总是强调教授知识,机械地教授课本知识,无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应试技能,忽略了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无论我们如何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我们仅仅是一个教书匠,而不是一个教育家。教育最大的服务对象是学生,在教育中我们过分地关注了知识本身,一味地强调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了教育最终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品德和价值观,使他们成为具有高尚品德、社会责任感和正确价值取向的时代新人。
从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出发,必须大力弘扬和传承教育家精神。如何从一个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型的教师,便成了建设教育强国的关键所在。这就倒逼着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改变以往一味埋头钻研教材、只教书不育人或轻育人的现状。必须把育人放到首位,坚持立德树人,把立德作为重中之重。立德树人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其实,从孔子到韩愈,再到陶行知,教育一路走来,都在强调育人。孔子曾说过“因材施教”;韩愈更是指出:“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这些理论无一不在强调教育必须以育人为本,只是我们在教书过程中忘记了初心而已。作为一名教师,跟其他职业最大的不同,便是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的所有教学活动必须围绕学生,必须研究学生、引导学生,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语文课堂要落实这一根本任务,就要加强学生的品德修养,在引导他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培养他们大爱大德的情怀。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以富有活力的教材为载体,在课堂上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还要充分探究教材中的爱国主义精神、理想和信念、科学精神和环保意识的渗透等,加强国防教育,进一步落实育人的教学目标,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只有这样,才能引领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才能更好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只有紧紧围绕教育的育人导向,把育人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为党和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高质量人才。
二、在高中语文学科中落实育人导向的路径
语文是基础学科,也是陪伴学生学习生涯最长的一门学科。语文是所有学科的基础,在整个教育阶段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语文学科在育人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教材里的每一篇文章从形式到内容、从语言到思想都蕴含着人格教育的内涵。《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因此,要想推动语文学科健康发展,就必须把育人落实到语文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
(一)以课堂教学为核心,强化育人导向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关键环节,更是育人的主战场。以课堂教学为核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语文教学活动实施的根本要求。我们应该把育人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各环节,所有的课堂教学都要紧紧围绕育人这一关键导向展开。
1.备课环节中坚持“三备”
备课过程,我们应坚持三备:“备课堂”“备学生”“备作业”。
陶行知说过:“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到达心的深处。”奥地利教育家贝尔纳也曾强调:“没有情感的教育不会成为成功的教育;没有情感的课堂不是成功的课堂。”在“备课堂”的过程中,要把育人备入其中。首先,深挖课程标准,关注核心素养。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课程标准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学生在核心素养方面的不同要求,规定了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更提出了教学评价和建议。可以说,语文课程标准是语文教学的“指挥棒”,只有深挖课标,才能更好地实现育人要求。基于此,在主备《长征胜利万岁》一课时,我们语文教师一起研读课标,明确本课核心素养要求,把理解新时代长征精神和培养学生爱国爱党的思想放在首要位置,这也是我们实施教学的根本原则。其次,联系高考,把握高考命题动向。2023 年的高考语文试题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考试内容改革,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鼓励学生在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厚植情怀、锤炼品德、砥砺心志,引导广大青少年勇于创新、勇于思考、勇于实践,在新时代扬帆起航,笃志前行。试题统筹设计,精心选材,以文育人,以文化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语文教材中《长征胜利万岁》属于革命题材文学部分,而在近几年的高考中,革命题材文学逐渐成为考查的重点内容。因此,在备课过程中,我们便把革命题材文学的考查形式和重点也穿插其中,让学生能够强化理解能力、解题技巧,更好地理解革命题材文学对培养爱国爱党思想的重要意义。
“备学生”则是备课的关键环节,是备课的核心,也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教学成功的关键便是对学情的精准把控。学生是教学活动实施的主体,我们备课的所有环节必须依靠学生,围绕学生,了解学生。在“备学生”的过程中,为了实现“因材施教”的原则,我们依据学生学情的差异,实施“分层备课”。对于快班的学生,我们应该立足于能力培养,思维提升;对于慢班学生,我们则关注基础巩固,查漏补缺。通过分层备课,更加精准地把握学生学情,以便在教学中更好地“辩证施治”,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针对不同类别的学生,我们要设计不同层级的育人问题,以问题引领教学。在“备学生”中,我们应该为不同学生量身定制问题,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备作业”看似是一个简单的环节,实则不然。作业是检验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只有利用好作业设计、布置、检查,才能精准了解每位学生的学情。在作业环节,教师要设置预习性作业和巩固性作业两部分。这两部分的作业设计要体现育人思想,让学生在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两个环节都有目标。尤其是预习性作业的设计,彻底解决了学生预习抓不住重点、教师上课效率不高的问题。学生只有充分地预习,才能更好地吸收课堂知识,才能紧跟教师讲授的步伐。通过课前预习作业的批改检查,教师才能更好地把握学生学情,根据预习效果,适时调整教学安排,以便课堂教学能更贴近学生的思维,符合学生的“胃口”。
在备课的三个环节中,我们一定要渗透育人思想,以育人为根本导向,更好地走进学生,了解学生,去深层次把握学生,促进教学质量提升。
2.上课环节中注重落实“三个重点”
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是在语文情境中体现出来的,也就是在语文情境中培根铸魂。
我们在组织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体现育人导向,在知识传授中渗透育人思想。上课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落实“预习性作业的检查”“学生主体的体现”“讲授环节的高效”三个重点。
(1)预习性作业的检查。刚上课首先要对预习性作业进行检查,关注学生的反馈,这样才能更好地围绕学生展开教学活动。预习性作业既可以是口头作业,又可以是书面作业,占时不能太多,不能过多地耽误正式授课时间。因此,对于预习性作业的检查应该严格控制在2~3分钟,坚持“快速高效”的原则,快速实施完毕。
(2)学生主体的体现。这是上课的第二个环节。课堂必须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杜绝教师“满堂灌”现象。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得“满堂灌”现象很严重,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仅仅是被动地接受,学习效果不高。例如,在讲授《复活》一课的过程中,教师应事先分配学生去画“人物关系图”,了解课文的基本故事情节,随后分组展示成果。选派学生代表现场讲解,通过人物关系图的画、讲,学生已经自主地梳理了故事情节,能够充分地融入课文的故事中。学生的思想得到了转变,也为教师下一步讲解文章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让学生主动去学,这是关键。有句话说得好:“学生不是教师教会的,而是自己学会的,教师永远代替不了学生,教师只是学生的引路人。”
(3)讲授环节的高效。这个环节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讲授环节是否高效取决于教师在备课环节是否了解学生学情,是否厘清知识脉络。对教师来说,“备知识”其实是很容易的事,只需要查找资料即可完成。所以,有一些教师热衷于“备知识”,因为这个相对容易,也是最好完成的。其实,“备知识”更多的应该是备思维,教师讲授得是否流畅清晰,完全取决于思维。这也是决定讲授是否高效的重要指标。语文学科如果不重视思维训练,那么课堂便是乏味的、凌乱的,也是比较低效的。在讲课前,教师应提前在头脑中对自己的课进行预演,这便是思维的形成过程,正式课堂中按照预定步骤实施,结合现场学生的思维,不断调整。通过教师的讲授便可以抓住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的思维过程,这才是高效的课堂。讲授的高效不取决于讲授时间的长短,而取决于是否与学生步调一致,是否能够抓住学生的兴趣点。
通过上课环节“三个重点”的落实,我们围绕学生展开教学活动,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去学,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完成课堂育人的各步骤,推动课堂教学高质量发展。
3.注重课后反思,及时反馈教学得失
课后反思其实是课堂教学的延伸部分,也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
有些教师机械地认为,下课铃响的那一刻,就是课堂教学的最后环节,也就忽略了课后反思这一重要环节。早在《论语》中就已经提到了“吾日三省吾身”,强调反省的重要作用。其实,对于一名教师来说,课后反思是重中之重,甚至比授课本身更重要。要做好课后反思,首先应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围绕学生进行,是否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思维。如果做到这一点,那么课堂教学就算成功了。其次应该反思是否精准地把握了学情;对于学生的思考是否做到了充分引导,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主动学习,还是被动接受。把这些问题搞清楚,才是真正做到了解学生,最后提出改进建议。教学就是一个不断反思、不断改进的过程,教师在反思改进的过程中,不断锤炼自己的教学能力,提升教学思维境界。课后反思,用教学反哺教学,真正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走进学生的思维世界,让学生真正爱上课堂,这是根本所在。
4.强化个性化辅导,做到学生全覆盖
个性化辅导是课堂教学环节的有效补充,可以很好地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
对于辅导,一般都是以集体自习辅导为主,关注一些共性问题,解决多数学生存在的问题,往往顾及不到全部学生,无法做到全方位覆盖。基于这个问题,教师应该尝试个性化辅导,这样针对性更强,才能真正做到“对症下药”。个性化辅导就是鼓励学生主动去办公室请教老师问题,老师也可以主动叫学生去办公室解决问题。一定要关注个性化辅导,因为有些具体问题不适合在课堂上细讲,而在个性化辅导中完全可以实现。学生主动问老师问题,其实就相当于在吃“偏饭”,在办公室老师可能会教给学生一些独门方法。通过个性化辅导,教师可以兼顾课堂上顾及不到的那部分学生,做到全方位的覆盖。学生则可以通过主动问老师问题,激发思维,解决疑惑。韩愈说过:“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其实个性化辅导就是一个解惑的过程,学生主动问老师问题,说明学生开始主动学习和思考了,这是值得庆幸的事情。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可以全方位地了解学生,针对学生的个性化问题,提出个性化解决方案,避免以往只关注共性问题的现象。关注学生,关注学生学情,这是教师育人的天职,而个性化辅导,无疑是关键的一环,更是必要的一环,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更是立德树人的鲜明体现。
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我们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核心,围绕学生展开,以育人为目的开展各环节的教学工作,有效地引领教育高质量发展。我们要关注学生个体,关注学生学情,深入研究学生,把握课堂教学的灵魂,引领学生思维走向深度,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带领学生全面发展。
(二)以课外语文活动为重要补充,拓展育人功能
语文教学的主战场在课堂,但同样我们也不能忽视语文教学的另一块阵地——课外语文活动。课外语文活动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更是将语文知识外化于行的重要一步。常言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在教学实际中,我们很难做到“行万里路”。通过进行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语文活动,可以适当地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1.以古典诗词为抓手,充分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语文课应该学习古典诗文经典,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我们紧紧围绕这一点,围绕“古典诗词”开展了系列的语文活动,举办了“古典诗词默写比赛”“古典诗词大会”“汉字听写大会”,在这些活动中,我们以古典诗文为载体,发掘这些诗词中积极的价值因素,让学生沉浸在活动中耳濡目染,获得精神的洗礼。这样的活动可以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诗词,爱上诗词,爱上语文,也就实现了语文的育人功能,达到了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
2.让语文“活”起来,开展语文课本剧展演活动
为了让书本上的语文“活”起来,我们进行了“书香校园——语文课本剧展演活动”,可以说,语文课本剧为学生打开了一个新的活动天地,也让语文教学真正“活”了起来。在课本剧中,教师走到学生之中,拉近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打破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天然不可逾越的鸿沟。学生在课本剧即兴排练以及表演过程中,能够通过对人物语言或动作的揣摩,真正体会到人物的心理变化及感情变化,进一步加深对课本上人物的理解,拉近了学生与书本人物的距离。毕竟,教材上的人物与学生存在距离,即使通过教师的讲授也很难真正理解这些人物,自己参与表演,他们才真正走近了这些人物,这是传统课堂教学很难实现的。让课本上的语文“活”起来,这是语文老师梦寐以求的,而课本剧实现了这一点,也真正实现了育人目标。
3.感受红色经典和革命文化,开展系列宣教活动
在新教材中,革命经典文学占据了很大一部分,这是过去旧教材所缺失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既要注重知识灌输,又要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透进血液、浸入心扉,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于此,我们尝试有计划地开展了“追寻红色记忆——参观兴县蔡家崖革命纪念馆”“追寻红色记忆——参观岚县八路军120 师师部旧址”等系列活动,学生置身其中,追寻先辈的足迹,接受烽火年代的精神洗礼,让革命精神、红色基因渗透到血液中。同时,我们也连续三年开展了“用脚丈量大地,用心感受世界——白龙山八十华里远足研学”系列活动,学生们像冲锋陷阵的战士,接受了一次艰难困苦的人生考验,体验了一次毅力与恒心的挑战。徒步六万多步,全程四十多公里,表现出了学生们坚强不屈、顽强拼搏的优秀品质。行动体验远比课本上来得真实,学生用自己的行动去感受当年长征两万五千里的艰辛,这便是活动的意义。在体验中获得升华,获得洗礼,获得教育,这也是育人的最高境界。
4.丰富多彩的语文社团活动,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
为了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活动中更加具有参与感、体验感,我们根据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具体需求,有计划地开展了文学社、演讲社、辩论社、读书社等一系列语文社团活动。在社团活动中,我们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围绕学生的现实需求展开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我们每年在毛泽东诞辰纪念日举行毛泽东诗词朗诵比赛社团活动,学生通过朗诵感受毛主席作为新中国的缔造者,一路走来的伟大与不朽。在“金秋助农”社团实践活动中,学生们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进农村,走进田间地头,在帮助农民秋收的过程中,真正体会 “粒粒皆辛苦”这句诗的含义。学生们参加活动的热情很高,在活动中锤炼了毅力,磨炼了品质。在丰富多彩的语文社团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学生参与其中,施展自己的才能,体验语文学科的魅力。
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都把育人放在核心的位置,所有的工作都围绕学生紧紧展开,让学生动起来,让课本“活”起来,细做文章,做足文章,才能真正培养出“四有”青年,培养出国家栋梁。
三、完善育人的评价机制
学校要真正把育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来抓,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就必须进一步完善育人的评价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引领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坚持个性化作业评价
所谓“个性化”就是坚持对每个学生的作业进行个性化批改,甚至进行面批。作业批改不能将一种评价应用于所有学生,这样容易丧失课后作业的评价功能。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听课效果也不同,所以他们的作业完成程度也会不同。在批改作业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把每个学生叫到跟前当面批改,指出存在的问题,对于不会不懂的知识,及时给学生进行讲解,查缺补漏。只有这样,才能把作业的评价功能发挥到极致,也才能让学生进一步消化课堂知识,达到深化课堂知识的目的。个性化的作业评价要始终坚持服务每一位学生,让教师进一步走近学生、了解学生,从而走进学生的心灵,实现更深层次的育人目的。
(二)转变考试评价机制
考试是一种教育活动,是教育测量与评价的重要工具,同时又是一种社会活动。转变传统的考试评价机制,是深化立德树人的关键所在。考试本来是很正常的教学测量评价的工具,通过考试去了解学情,去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这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但人们为了提高成绩,使尽浑身解数,使得考试偏离了既定轨道,出现了“唯分数论”“功利化”,以考试成绩评判学生的好坏。这不是考试的目的,也不是考试的本质所在。
转变考试评价机制迫在眉睫,必须让考试回归本来面目。首先,应该杜绝“唯分数论”,让考试回归正常轨道。分数只能反映学生过去的学习效果,并不能代表学生的将来,也不能决定学生的未来,因此要破除这种把“分数”看作升学的唯一评价标准的错误观念。考试成绩只是了解学生学习状况的一项指标,是研究学情的工具,不能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依据。其次,淡化分数影响,树立正确的考试观念。考试分数可以说牵动着教师与学生的敏感神经,对于分数的重视,是值得提倡,但过分强调分数,就很容易忽视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正确看待分数,理性看待成绩,“不因成绩而喜,不因成绩而悲”“分数决定不了一切,它仅仅反映了你的学习状况,它不能反映全部”。考试重在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根据考试去反思学生的学习效果,去调整学习方法,这才是考试的正确打开方式。再次,还考试以本来面目。我们必须牢牢树立考试是检测学情的重要工具,强调考试仅仅是反映研究学情的手段,不是最终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打破“唯分数论”,还考试以本来面目。
(三)健全综合素质评价机制
要想形成健康的教育环境和生态,必须构建与考试配套的综合素质评价机制。考试仅仅反映的是学生的学习效果,仅仅是学生的一个方面。要想对学生形成全面的评价,就必须从综合素质方面入手,从德、智、体、美、劳方面全方位形成对学生的综合评价。新高考实施以来,与新高考选科走班配套实施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便是教师从综合素质入手全方位评价学生的途径。我们紧紧依托综合评价系统制定了一系列学生素质评价的方案,全方位地评价学生,以发展的眼光去评价学生的学习与进步,杜绝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立足学生全面发展,围绕学生的健康成长去评价学生、引导学生,这才是教育的根本所在。建立健全综合素质评价机制,强调过程性评价和增值性评价,这是回归教育育人本质的重要举措,更是引领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
在语文学科育人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心理和道德发展,坚持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在课堂教学中,把育人落实到备课、上课、课后反思等各个环节中,将课外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通过引导和启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资治通鉴》卷第一周纪一中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坚持育人的导向作用,引领教育高质量发展,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把育人作为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来抓,把育人贯穿到学科育人的各个环节,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教育全方位、高质量发展,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