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20 年来我国国家政治话语翻译实践中态度语义的变化

2024-01-15黄昱绮蓝红军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党代会态度原文

黄昱绮 蓝红军

引言

经过10 年的发展,国家翻译实践论已成为中国译学的代表性理论之一,国家翻译实践研究的学科体系也在逐渐成形。学者们针对国家翻译实践的内涵、概念、属性、主体、特征和类型等展开了诸多探讨和论证(如任东升、高玉霞,2015;任东升,2022;蓝红军,2020/2022 等),不断完善国家翻译实践的理论话语体系。同时,国家翻译实践本身也是一个框架性研究对象(任东升、高玉霞,2015),其翻译制度、翻译文本、对外传播接受和实践史均具有研究价值。在理论研究如火如荼地开展的同时,加强对国家翻译历史和现实的描写(尤其是历时描写)、分析和解释,发现和解决国家翻译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可以更好地凸显国家翻译实践研究的现实关怀(周忠良、任东升,2021)。目前已有学者基于国家翻译实践个案展开研究,但国家翻译实践包罗万象,涉及领域很广,仍有很大的探索空间。其中,国家翻译的对外政治话语实践“是国家经由翻译对外言说政治思想、制度、道路、成就的过程与结果,是国家对外政治叙事的重要战略手段”(任东升,2022:35),值得我们深入分析和探讨。

在我国,以领导人著作、党的文献和政府文献等为代表的政治话语主要由中国外文局、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①2018年3月,中共中央印发了《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将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编译局的职责整合,组建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以及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等部门及其下辖机构进行翻译,是典型的输出型国家翻译实践。近年来,我国学者已用多种理论框架对国家翻译实践展开了探索,使用了包括批评话语分析(胡开宝、田绪军,2018;Li,2020;Pan & Li,2021)、评价理论(Li & Xu,2018;司炳月、高松,2019;李涛、胡开宝,2020;Li & Pan,2021;于丽,2021)、认知语言学(梁娜、陈大亮,2020)和生态翻译学(袁鑫,2021)在内的诸多理论,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值得一提的是,马丁和洛斯的评价理论越来越受到国家翻译实践研究学者的重视。评价理论(Appraisal System)下分3 个系统:态度(Attitude)、级差(Graduation)和介入(Engagement)(Martin & Rose,2003)。目前,政治话语翻译中最受学者关注的评价资源是级差(Li & Xu,2018;司炳月、高松,2019;李涛、胡开宝,2020),对态度资源的研究还有待深入。实际上,态度系统在评价理论中处于核心地位。在以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上的领导人报告及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的重要决议(以下统称“党代会文件”)为代表的国家政治话语及其译文中,蕴含着大量态度资源,用于展示党和国家的态度和立场。本文拟从党代会文件原文与译文中态度资源的对应情况、翻译时对态度资源语义的不同处理方式和这些处理方式所呈现的历时变化3 个方面入手,探讨我国国家政治话语翻译实践在新时期的规律性特征及其成因。

一、研究设计

1.研究材料

本研究选取党的领导人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至十九届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以下简称“XX 大报告”)和《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作为研究材料,“报告”和《决议》的中文原文和英文译文均下载自官方网站。①“理论中国网”是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的官网,其中文官网(https://www.theorychina.org.cn/)收录了自党的一大起所有的党代会文件,其英文官网(https://en.theorychina.org.cn/)收录的文件目前可追溯到党的十六大。“报告”和《决议》的中文原文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党内的重要文件,也是人民群众了解我国阶段性发展状况的内宣材料:既充分肯定过去取得的成就,动员和激励全党全国为新的目标继续奋斗,也深刻反思不足之处,接受人民的检阅和监督。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国际社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地希望了解中国立场、中国政策和中国观点。这类重大会议决议(决定)文件的英译文正是“国际社会了解中国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执政新理念、发展新目标、改革新举措的窗口”(黄友义等,2014:5)。

“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对过去5 年(《决议》所涉时间更长)工作的总结反思以及对未来的展望布局,反映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军事、外交和党建等多个维度展开详细评述。其中,“报告”的第一章“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决议》的第四章“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对此前5 年间各领域发展情况的总体概述,有褒有贬,评价资源丰富,代表性强。因此,笔者选取了这两个主题的内容作为研究材料。

2.理论框架

本研究以“国家翻译实践”为理论依据,以评价理论为分析工具,在考察不同时期政治话语翻译中态度资源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分析翻译策略产生变化的原因。

国家翻译实践是“主权国家以国家名义为实现自利的战略目标而自发实施的自主性翻译实践”(任东升、高玉霞,2015)。作为理论框架来说,国家翻译实践与以往研究视角不同的是它要求我们从国家的高度来理解翻译理念和实践。在国家翻译实践纵向概念体系中,“国家翻译实践”的下位概念包括国家翻译实践的结构层面、功效层面、发展层面和类型层面。其中,国家翻译实践在功效层面主要服务于国家,涉及国家行为、国家战略、国家规划、国家意识形态、国家利益、国家形象、国家能力和国家话语权等具体概念(任东升,2019)。国家翻译实践是一项高度自利性的活动,开展国家翻译实践的目的在于宣传国家战略、国家规划和国家意识形态,维护国家利益和国家形象,增强国家能力和国家话语权。如果想要解释国家翻译实践过程中某一现象产生的原因,研究者便可以从这些目的维度出发展开探讨。

进入21 世纪后,马丁和洛斯在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基础上发展起了一套词汇分析框架——评价理论。该理论由3 个系统组成:态度系统(语篇中所协商的各种态度)、级差系统(所涉态度的强度)和介入系统(表明价值或联盟读者的各种方式)(Martin & Rose,2003)。其中,态度系统的研究内容为语篇中表达情感反应、评判人及其行为、评判客观事物价值的语言资源,分别对应3 个子系统:情感(A§ ect)、判断(Judgement)和鉴别(Appreciation)。张美芳(2002)指出,受不同价值观念的影响,译者对原文中评价意义的理解可能会产生偏差,翻译时则会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去再现评价资源的语义。对党代会文件中的态度语义进行研究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政治话语的意识形态,有助于揭示我国政治话语翻译实践与国家形象、国家利益和国家话语权等因素的互动。

3.研究步骤和方法

首先,在原文选段中标记出所有表示态度的形容词,并判断其含义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根据评价理论,人们对人或事物的情感和看法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如:“高兴”是积极情感,“痛苦”是消极情感;“正直”是积极判断,“腐败”是消极判断;“健全”是积极鉴别,“片面”是消极鉴别。由于形容词具有表性质(属性)的语法意义,可以作为修饰语表达讲话者的主观态度(胡壮麟等,2005),是态度资源的主要实现形式,因此本研究暂不考察其他词性,仅标记表示态度的形容词。了解原文中态度资源的分布情况有助于把握党和国家对内宣传的态度与立场,也是展开原文译文对比分析的基础。

其次,考察译文如何传达原文中的态度意义。笔者根据语义的对等或偏移将翻译策略分为意义对等、意义增强和意义减弱。需要说明的是,有的学者将语义缺失(零翻译)单独列出,与语义对等和语义偏移并列考察。但笔者认为,零翻译是意义偏移的实现形式之一。不翻译与换一种表达翻译的差别仅在于意义偏移程度的大小。例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伟大”是表示肯定的鉴别资源,其对等翻译应是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若是删去great 不译,变为the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可以解读为最大化地削弱了“伟大”这一积极鉴别资源的表达效果,从而弱化了原本对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高度赞扬。因此,笔者不对语义缺失进行单独划分,而是根据表达效果的变化将其归入意义增强或意义减弱的策略之中。

不同时期党代会文件中3 种翻译策略出现的频次和所占比例将通过表格进行呈现,我们可以很清晰地观察到翻译策略的历时变化特征。最后,笔者借助国家翻译实践的相关理论,对所得结果进行分析,从国家翻译实践的功效层面探究21 世纪以来国家政治话语外译策略变化的原因。

二、结果与讨论

1.原文中态度资源的特征

研究材料中标记出的态度资源共601 个。从表1 可以看出,在5 份文件中,积极态度资源均占大多数:《决议》中的积极资源占比高达91.7%;“十八大报告”中的积极资源占比最低,但也达到了77%。这说明党代会文件倾向于表达正面的情感与评价。

首先,在党代会的各个文件中情感资源所占比例最小,均不超过3.5%。情感资源是表达人的感情(people’s feelings)的语言资源,属于心理学中的反应范畴,专指人对行为、文本/过程及现象的感情反应(Martin & Rose,2003;王振华,2001)。由于党政文献多由党和国家官方机构起草撰写,即便是领导人发言稿也代表着党中央或国务院,所以其中的内容更多是集体意志的体现而非私人感受的表达。“报告”和《决议》中的感情资源通常用于表达感谢(如“ [衷心]的感谢”)和立场(如“ [庄严]宣告”)。

其次,判断资源和鉴别资源数量相当,鉴别资源的出现频次总体上略高于判断资源。判断资源是根据伦理道德的标准来评价人的性格(people’s character)及行为的语言资源(Martin & Rose,2003;王振华,2001),在党代会文件中用于对党、党员和人民群众进行评价(如“党[清醒]认识到”“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评价理论指出,判断资源具体可以表现为是否诚实、是否道德、是否符合常规、是否能干和是否可靠5 个维度。大量积极判断资源的出现说明,在之前的5 年内,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勠力同心、砥砺前行,凭借非凡的智慧、高尚的品质、顽强的精神和强烈的历史担当,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贡献出了宝贵的力量。少量消极判断资源则用于评价部分党员干部贪污腐败、奢侈浪费和能力低下等问题。

鉴别资源属于美学范畴,它针对的是文本、过程及现象等客观事物(things)(Martin & Rose,2003;王振华,2001)。在党代会文件中,当需要对思想(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政策(如“ [积极]的财政政策”)、制度(如“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道路(如“党的[基本]路线”)和环境(如“政治生态出现[严重]问题”)等内容进行评价时,运用的就是鉴别资源。进一步讲,鉴别资源涉及一个事物会产生何种影响、其质量好坏如何、是否完整、是否精致、是否有价值和是否有危害等维度。党代会文件中的积极鉴别资源较多,说明党和国家制定的制度、路线和政策是科学的,宣扬的思想和观念是先进的,发展局面整体良好,社会风气开放淳朴。当需要反思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和指出前进道路上的阻碍时,消极鉴别资源就出现了。

党代会文件是人民群众了解我国阶段性发展状况的内宣材料,大量积极评价的使用有助于树立党和国家的正面形象,强化意识形态和文化,维护民族团结,从而实现国家与人民之间的良性互动。文件中存在的小部分消极评价表明,党中央没有安于现状,而是选择直面问题,进行深刻的自我剖析,寻求持续健康的发展道路。

2.有关态度资源翻译策略的变化

在5 篇不同时期的党代会文件的英译本中,绝大多数的态度资源都保持了意义对等。而随着时间的推进,我们可以观察到显著的历时演变:非对等翻译的案例增多,其中意义减弱比意义增强更为常见。具体数据如表2 所示。

表2 态度资源的意义变化情况

(1)意义对等:遵循新旧“忠实观”

政治文献翻译专家程镇球(2003)早在20 年前就强调了“忠实”的重要性。他指出,译者对“忠实”尺度的把握与文体密切相关;其中,翻译政治文章时,忠实的标准比诗歌和小说等体裁严格得多。以国家翻译实践的视角来看,这是“忠实于作者/读者”的传统伦理得到了突破和发展。由于“国家翻译实践具有高度自利性,要求其参与各方忠于其策动者、赞助人和主体——国家,翻译活动要符合国家利益”(任东升、张玉凌,2016:106),译者应首先忠于国家,其次忠于原文作者,最后是译文读者。党政文献的原文作者是国家机构,原文内容也是党和国家发出的官方声音,因此,采用意义对等策略做到了同时遵循新旧两种“忠实观”——既忠实于作为国家翻译实践法律主体的国家,也忠实于作为党政文本原文作者的国家。

例1、例2 和例3 分别展示的是积极情感资源、积极判断资源和积极鉴别资源,其译文分别再现了党中央诚挚的谢意、坚定的政治立场和强大的执政能力。前文提到,党代会文件的原文含有大量积极评价资源,对内已经树立起了党和国家的正面形象。而对等翻译忠实地再现了原文中“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团结、山河秀美”的大国形象和“笃信、初心、为民、务实、清廉、担当、革新、有为、刚毅、远见”(张书林,2021:3)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形象,对于维护国家的安全、经济和文化等利益有很大帮助,达到了忠实于国家的要求。

例1

原文:在这里,我代表中共中央,向……表示衷心的感谢!

译文:Here, on behalf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I wish to express ourheartfeltthanks to …

例2

原文:坚定维护国家利益和我国公民、法人在海外合法权益

译文:We havestaunchlyprotected China’s interests and the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Chinese nationals and legal persons overseas.

例3

原文:……我们科学判断、果断决策,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

译文:…we gained a good understanding of the essential features of its development in the current stage, set forth in a timely waymajorstrategic thinking including …

(2)意义减弱:满足国家形象建构需求

笔者发现,选段中意义减弱的翻译几乎都是通过零翻译实现的。鉴于积极情感资源和消极鉴别资源的意义减弱均为个例,不具有代表性,下文只针对积极判断资源和积极鉴别资源翻译的演变展开探讨。

例4 中的“稳定”是指贫困人口已完全摆脱贫困,不会再有规模性返贫或新的致贫情况发生,是积极判断资源。例5 中的“大”是指党和国家5 年来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属于积极鉴别资源。译文隐去了这两个评价,弱化了对脱贫成就的褒扬,减少了意识形态的宣传意味。此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伟大”一词的翻译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能够更清晰地向我们展示评价资源翻译是如何随着时间推进而变化的。笔者将检索范围扩大到“报告”和《决议》全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短语的翻译情况如图1 所示。

例4

原文:……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译文:...more than 60 million people have been lifted out of poverty...

例5

原文:……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

译文:… and accomplished many things that were wanted but never got done.

图1 显示,在十九大之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译文中的再现几乎都保留了great 这个积极鉴别资源,常见的译法是the great rejuvenation/renewal of the Chinese nation。而从十九大报告开始,在大多数情况下,great 被省去,仅译为the rejuvenation of Chinese nation 或national rejuvenation,主观的价值判断就变成了客观的事实陈述。

根据肖贵清、张鉴洲(2022)的梳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概念根植于中国本土话语资源,生发于改革开放实践。从党的十六大到十八大,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提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具有鲜明且独特的意识形态特征。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背景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概念得到丰富,与中国的内政外交紧密相连。特别是在习近平总书记用“中国梦”凝练其表述和内涵之后,这一概念在国内外广泛传播,受到新闻媒体和专家学者的密切关注。杨明星(2016)聚焦“民族”“复兴”两个词语的理解和译法,考察了截至2015 年年底中美两国政界、媒体和智库等权威机构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英译。在他整理的语料中,“伟大”一词均被对等译出,这与图1 展示的情况基本相符。

那么,为什么自十九大报告起,译者在处理以“伟大”为代表的部分积极评价资源时,会越来越倾向于使用零翻译的策略来减弱其语义呢?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对等再现原文中的评价资源有利于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进而达到维护国家安全、经济和文化利益的目的。然而,一旦字对字的忠实危及了国家形象建构,削弱了对外话语的传播效果,国家就应当适当改变翻译策略。

20 世纪90 年代起,美国政治界、经济界、知识界及国际新闻界开始频繁鼓吹所谓“中国威胁论”,认为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发展势头迅猛,在不久的将来会对美国构成越来越大的威胁。随后,这一言论蔓延至其他许多国家,上至官方媒体,下至民间舆论,都对中国日益强大的经济、文化和军事实力深感忧虑。诸如“四个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具有鲜明意识形态特征的“民族共同体口号”是“追求民族独立、人民幸福、重建国家身份”的重要途径(孙宝国、沈悦,2019:142)。这些话语呼吁性强,在对内宣传时有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作用;而对外传播要求客观、真实地反映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对外政策、经济文化和建设成就,争取世界人民的了解、信任和支持(黄泽存,1992:3)。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但在一些国家看来这并非伟大成就,而是巨大威胁。若是过多地使用褒扬的评价资源来强调我国取得的成就和制度的优越性,势必会导致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的冲突,给新一轮的“中国威胁论”以可乘之机。所以,减弱积极评价资源的语义可以规避政治话语被过度解读和国家形象被抹黑的风险,是顺应时代发展和国际形势变化而采取的翻译策略,是国家翻译实践“忠实于国家”伦理观的典型体现。

需要强调的是,意义减弱策略只是特定语境下的特殊选择。在不损害国家形象的前提下,对等翻译仍是首选(如例6、例7 所示)。

例6

原文:……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译文:… uphold Comrade Xi Jinping’s core position on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and in the Party as a whole, and uphold the Central Committee’s authority and its centralized, unif ied leadership.

例7

原文:……坚决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

译 文:…resolutelyopposed and deterred separatist elements advocating “Taiwan independence” …

例6 和例7 的原文都有“坚决”一词,是用积极的判断资源修饰“维护”和“反对”两个动作,以强调做某件事的决心,但仅例7 的译文保留了这个评价资源。不难看出,例6 中“坚决维护”的对象是党的领导人和党中央的地位,带有浓烈的意识形态色彩;例7 中“坚决反对”的对象是企图分裂国家的势力,与国家的安全利益密切相关。东西方价值观脱胎于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尽管中国急需打破西方对国际话语权的垄断,但也要尊重价值取向的多样性。所以,翻译时进行适当的删减,能有效地避免价值冲突,有利于提高读者的接受度,进而推动相互交流,形成共识。而一旦遇到例7 这样涉及生存安全、领土完整和主权不被侵犯等国家安全利益问题时,译文就必须坚定地表明立场,向外界准确传达我国强硬的态度。

(3)意义增强:提高对外传播效能

研究材料中仅有4 例意义增强翻译,其数量虽然较少,不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但我们仍然可以窥见国家形象建构的诉求对译文的影响。国家在刻意弱化自我褒扬话语的情况下,几乎不会在译文中增强积极评价资源的语义。而增强消极评价资源——也就是自我批评话语的语义——有时可以塑造出一个谦虚自省的形象(如例8 所示)。

例8

原文:……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

译文:The quality and e§ ect of development arenot what they should be.China’s ability to innovateneeds to be stronger.

例8 选自十九大报告,包含消极鉴别资源,指出我国发展质量、发展效益和创新能力尚有不足之处。如果遵循意义对等原则,“不高”应译成not high,“不够强”则是not strong enough。译文没有使用与“高”和“强”对应的形容词,而是加入情态动词should 和need 来表达言外之意(introduce additional voices into a text via modality)(Martin & Rose,2003:53),在评价理论中属于介入系统的范畴。灵活运用情态动词可以帮助我们协商做某事的必要性,从“可以做某事”(could do)、“做某事”(do)到“需要做某事”(need do)、“应该做某事”(should do)和“必须做某事”(must do),迫切程度逐渐增加。在例8 的译文中,not what they should be 表达了一种对发展质量和效益未达到预期的不满,needs to be stronger 则展现了对加强创新能力有着迫切的期望。同样是评价客观事物,原文的平铺直叙显得客观,译文则通过情态动词传递了更为强烈的弦外之音。

此外,笔者还在研究材料中发现了6 处与例8 相似的非必要的翻译策略调整,均出现在十九大报告中。它们的译文有实现语义对等的,也有语义发生偏移的,但共同之处在于这些例子都没有完全拘泥于形式和意义上的对等(即字对字的直译),而是尝试采用更符合目的语习惯的表达来展现话语的含义,如例9。

例9

原文:……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扎实开展。

译文:Initiatives to improve public etiquette and ethical standards have provedsuccessful.

例9 中的“扎实”是积极鉴别资源,强调活动开展的过程十分充实,英文中对应的词是solid。译文将对活动过程的评价改译成了对活动结果的评价,直接指出活动开展得很成功(have proved successful)。事实上,十七大、十八大报告中也有类似的短语(“扎实推进”“扎实展开”),当中的“扎实”也都相应地译成了solid(solid steps、solid results)。根据笔者的检索,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Corpus of Contemporary American English,COCA)中分别收录了10 条使用solid steps 和34 条使用solid results 的句子,而使用proved successful 的句子达到了150 条。这说明字对字直译虽然忠实于原文,但却可能不是目的语最常用的表达。

外交部外语专家陈明明认为,政治文献外译须兼顾准确性和接受度,在“最大限度的忠实(be as faithful as possible)的前提下,英文表述可适当灵活(be as free as necessary)”(周忠良,2020:95)。为了提高译文的可读性和接受度,我国一直都有邀请外籍专家参与中央文献翻译的传统。十八大以来,在中央编译局与其他相关单位的积极协调下,外籍专家参与工作的范围不断扩大。相关工作人员介绍道:“十九大开创了改革开放以来外籍专家参加党的大会文件封闭式翻译工作的先例,在译文润色、改进重要概念译法、提升译文受众影响力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杨雪冬等,2018:3)例如,英国籍专家 Holly Snape 在定稿阶段重点解决选词、语气和表述等语言方面的问题,中国专家则着力处理中国特色概念的翻译,双方各取其长,形成合力(周忠良,2020)。研究材料中评价资源意译的情况虽少,却是我国在保证最大限度忠实的基础上将目的语读者及其语言习惯纳入考虑的重要尝试,有利于提高我国对外政治话语的传播效能。

结语

本研究基于2002 至2021 年间具有代表性的5 份党代会文件,对我国政治话语翻译中的态度资源进行了考察。研究发现,意义对等一直以来都是国家政治话语翻译中首选的翻译策略,能够同时满足“忠实于国家”和“忠实于原作”的新旧两种“忠实观”。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态度资源的英译呈现出明显的历时变化特征。具体来说,越来越多涉及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的积极态度资源被弱化甚至隐去,极个别消极态度资源的语义得到增强,意译造成的语义偏移零星出现了几处。这些变化在十九大报告及之后的党代会文件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是在国家翻译实践高度自利性指导下,为了塑造良好国家形象、增强对外话语传播效能、进而维护国家利益而采取的必然举措。

国家翻译实践研究始于对翻译现象的描写与归纳,经过凝练问题和寻找答案,最终仍需回到实践,为指导实践提供有效思路(蓝红军,2020)。对21 世纪以来对外政治话语翻译进行历时梳理、把握其动态演变特征并从国家层面的维度解析其背后的成因,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以政治话语翻译为代表的国家翻译实践的属性与功效,推动中国对外政治话语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对提升国际话语权、对外传播能力和对外形象建构能力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党代会态度原文
一图看懂十三届市纪委向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的工作报告
一图看懂十三届市纪委向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的工作报告
态度
别人对你的态度,都是你允许的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贵州省党代会开得最成功
图说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
态度决定一切
Performance of a double-layer BAF using zeolite and ceramic as media under ammonium shock load cond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