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循证视阈下青年人群运动处方研究的理论探寻与实证归纳

2024-01-14江蔚苇

当代体育科技 2023年33期
关键词:运动处方循证

摘要:随着“健康中国”战略持续推进,我国运动处方得到了蓬勃发展。青年人群作为社会的生力军,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然而,身体素质下降、视力不良、肥胖率不断攀升等健康状况成为社会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具有精准性、针对性、有效性的青年人群运动处方,成为改善这一现象的有效手段。青年人群运动处方研究走过了近五十年的历程,国内外大量的科学研究及数据支持着运动处方领域的不断发展,文章旨在回顾青年人群运动处方的缘起和当下,为探索未来青年人运动处方发展作出些许贡献。

关键词:青年人群;运动处方;循证;理论探寻;实证归纳

新冠疫情的爆发,引发了全球对健康问题的重新思考,人们对身体健康的需求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尤其是青年群体。然而,大量研究表明,我国的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面临着不乐观的健康状况[1]。根据2014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一直在下降,包括视力下降、肥胖率上升,以及力量、速度和耐力等身体素质的降低。此外,研究还指出,近一半的大学生存在颈椎等亚健康问题[2],睡眠障碍的发生率不断增加[3],女性学生月经不规律、痛经等问题也逐渐加剧[4],呼吸和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仍然很高[5],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也呈下降趋势[6],青年群体的亚健康问题逐渐凸显[7]。这一系列问题引发了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高校已经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来解决这个社会问题,例如推动阳光体育活动和校园足球等项目。

运动处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尤其在西方社会,特别是美国,它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然而,国内对于运动处方的研究始于1978年,其基础理论研究经历了逐步深入、从个体到整体、国内与国际知识体系接轨的演进过程[8]。尽管在过去的近半个世纪中,我国在运动处方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然存在着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运动处方研究的完备性和系统性有待提高,大规模样本、长期跟踪[9]、效果研究、运动的“剂量”管理、疗效评估以及过程质量监控等领域存在明显不足。此外,国内缺乏关于将国外优秀研究成果转化应用的证据和相关研究,以及有关个性化、精准化和科学化运动处方研究的深入探讨[10]。在这一领域,资源和材料的开发亦亟待提升。鉴于此,本研究采用循证理念,回顾总结大学生运动处方的发展经验,以期为大学生运动处方理论与实践研究贡献一些见解。

1 运动处方概念的发展与厘定

运动处方的概念是一个不断演化、深化和丰富的过程,由浅入深,内涵和外延不断更新和完善。1954年,美国生理学家KarPovieh首次提出了“运动处方”的概念,将其类比为医生为患者开具的医药处方,旨在根据个体的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的运动计划。随后,1975年,美国运动医学学会发布的《ACSM运动测试与运动处方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第一版对运动处方的定义进一步细化,包括运动类型、时间、强度和频率。日本学者加贺长彦淳认为,运动处方是为了达到个人体能目标,根据当前体能水平而制定的运动内容和强度。岸野雄三则强调医生根据个体身体问题、运动项目的特点以及个体的体能和健康状况,制定具有诊断意义的个性化运动处方,其中包括运动类型、强度、时间、频率,以及运动的安全性和预期效果。最新的《指南》第十版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更新了概念,将运动处方扩展到不同年龄、体质和健康水平的个体,包括是否存在冠心病风险因素或已诊断为冠心病患者,制定健康促进和慢性病预防的运动锻炼指南。国家运动处方库课题组定义运动处方为由运动处方师依据健康信息、医学检查、运动风险评估和体能测试结果,制定的明确目标、系统性和个性化的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运动指南。这一定义将运动处方的实施和构成要素综合在一起,扩大了运动指南的应用范围,将重点从“慢性病预防”扩展到“疾病预防”,与当前的运动健康促进研究相吻合。因此,本研究将以国家运动处方库课题组的定义为基准。

2 青年人(含大学生)运动处方发展现状

2.1 运动处方向青年人群迁移发展

青年人群面临着各种生活变化和挑战,包括学业、职业、社交网络的调整,以及身体和心理成长。这些变化可能导致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久坐不动、不规律的饮食和睡眠不足,从而增加慢性疾病的风险。运动处方的个性化特点使其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手段。运动处方可以根据每位青年的具体情况来制定,包括其健康状况、运动历史、体能水平和健康目标。这种个性化方法能够确保运动处方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考虑到不同青年人的需求和兴趣,运动处方可以包括多样化的体育和锻炼活动,以增加他们积极参与的可能性。运动处方可以不仅仅关注体育锻炼,还涵盖心理健康的因素。迁移發展期间,青年人可能面临焦虑、抑郁和应对压力的挑战。通过将心理健康支持与运动结合,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减轻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最重要的是,运动处方可以在青年人群中树立积极的健康习惯,这将在他们未来的生活中产生深远影响。通过参与定期的体育和锻炼活动,他们可以改善体能素质、维持健康的体重,减少慢性疾病的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以青年女性运动处方为例,上世纪七十年代,Rosentswieg[11]首次就青年女性运动处方进行了系统论述,并在后续研究中专注于年轻女性机体的运动干预及运动效果评估,为年轻女性运动处方应用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验证据。Fasanmade[12]建议在运动减肥方案中,使用连续多轮的剧烈运动中穿插一天或几天的相对休息,比持续训练要更为有效。研究人员认为,向后行走可以减少髌股关节的压力,同时也可以防止前交叉韧带过度拉伸。基于这一观点,可开发相关的个性化运动处方,为了获得相应的心肺数据,美国弗吉尼亚州贝尔沃堡德温陆军社区医院启动了一项研究,旨在确定心率、耗氧量和后退速度之间的关系,25名健康年轻女性以0.96、1.20、1.43、1.67和1.91米/秒的速度进行测试,得到了耗氧量  与速度、心率与速度曲线,为临床医生确定适宜的后退速度,提供了数据支撑。

2.2 自感劳累的验证和使用

自感劳累(RPE)是一个重要的运动测量指标,它具备快捷、便利的使用特点,对于运动处方设计和评估具有重要意义。RPE与几个生理变量有关,包括心率、通气量、呼吸频率、吸氧量和血乳酸等,同样,RPE也被发现与性格和情境心理因素有关,这两个因素在运动强度区间如何变化仍然悬而未知,Hall[13]提出了社会心理生理模型,假设随着强度的增加,这种相关性会减弱。Bassey EJ等  人[14]对该模型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外向性、行为激活和自我效能感与RPE呈显著负相关,部分支持了Rejeski关于人格特质和情境心理因素与RPE具有系统性量化关系以及随运动强度增加而减弱的假说。进一步明确了RPE在个性化运动处方制定和认知技术应用方向的有效性。美国乔治亚大学Dishman等人[15]认为,A型行为模式影响年轻白人男子的自行车运动成绩或自感劳累程度的观点没有实证依据,不影响标准化递增运动测试中的自感劳累评分。

2.3 心脏健康与安全

2004年,北爱尔兰青年人群心脏项目  [16](the Northern Ireland Young Hearts Project)对405名青年男女进行了纵向研究,结果表明:在年轻人中,心肺健康和运动相关的体力活动(而不是休闲和工作相关的体力活动)与动脉僵硬呈负相关。运动相关体力活动与动脉僵硬之间的关联由心肺功能状况介导,而体力活动水平并不干扰心肺健康与动脉僵硬之间的关联。这一研究结果为年轻人改善动脉僵硬的运动处方设计提供了研究实据。Plinio等人[17]认为,心率与血压同时监控比仅监测心率更为安全有效,对冠心病风险人群尤为如此。

2.4量化指标研究

日本学者  对96名18-23岁的女大学生进行了为期七个月的纵向运动干预实验,结果发现:在肥胖受试者中,运动降低了体重、BMI、脂肪百分比、体脂质量、瘦体质量、hs-CRP、瘦素和TNF-α,增加了L-scale、VO(2)max、HDL-cho和脂联素,循环脂肪因子水平的变化与运动改善代谢状态有关[18],可作为运动评价和运动处方的有效指标。相关资料表明,谈话测试(TT)可作为通气阈值(VT)的替代物。巴西学者Andreo等人的研究表明:在高强度抗阻训练前,进行一组额外的力竭性运动(20%*1RM)能够诱导I型纤维的疲劳和代谢产物的积累,对年轻男性股四头肌力量和肥大具有显著影响,研究的关键点在于II型纤维的募集增强被认为是运动引起肌肉肥大适应的主要机制,与运动强度无关。这一点为制定青年人群肌肉力量运动处方具有重大意义[19]。情感效价的二次衰退(quadratic decline in affective valence)可以作为青年人群有氧运动向无氧运动发生转变的标志点,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运动爱好者提供了便利可行的运动监控与自我调节标记。迷走神经与心率阈值(TVA-HR)被认为是一种很有前途的工具,可以为运动期间发生交感神经性肾功能增高的受试者提供安全的运动监测指标。在跑步处方中,跑速对应的葡萄糖最小值(GM)能够较好的预测最大乳酸稳态(MLSS),这一点已在青年运动爱好者中得以证实。近期研究结果显示,GM、LM(最低乳酸值)和MLSS三者相对应的跑速没有差异,GM与LM(r=0.984)、GM与MLSS(r=0.947)以及LM与MLSS(r=0.961)之间具有高度相关性(P<0.01)且一致性较好,是预测MLSS的上佳指标[20]。近十年来,谈话测试(TT)被认为是一项具有良好前景的运动测量指标,在青年人群运动处方中已得到证实,较通气阈值而言,该变量与乳酸阈值对应的刺激变量方面具有更好的相关性。特别是在有氧运动中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因此,TT是一种简单且一致性较好的运动测试方法,可用于规定中等至剧烈的有氧运动强度。而在卧推、俯卧、前额抬高、屈臂练习等局部抗阻练习中,自感劳累评分(RPE)可以有效地用于对具备一定运动经验的年轻男性的运动强度监测。

2.5 体重管理与控制

青年人群肥胖现象日益突出,一项调查研究表明:15年内,青年人群平均增重达15公斤。考虑到年轻人体重增加似乎是对肥胖环境的典型反应,内部调节机制似乎并不充分。因此,某种类型的外部监控和行为控制应纳入研究。日常自我称重是体重自我调节的一个关键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体重增加较少。个人定期自我称重,并利用这些信息改变个体行为,已经证明可以有效地防止体重回升。在这个自我调节思路下,哪种行为改变能够有效控制体重,成为当时研究突破的关键问題。“小改变”体重控制法,它的核心思想是在体力活动和饮食方面选择一项小的行为改变,来促使能量平衡水平下降200卡路里。(见表1)该法具有便捷易行的特点,在全美多个项目中广为使用,如“动起来!美国”项目(America on the Move)等。2001年,美国项目在对中青年女性的长期体重干预研究中提出了“大变化”的体重干预策略,认为应以体重的预先降低为先导,对冲未来体重的增加,并辅以相应的饮食干预和自我监控,达到体重维持甚至一定程度降低的目的。Gokee LaRose J[21]对两种预防策略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二者都能达到控制体重的目标,大变化(LC)相较小变化(SC)体重下降幅度更大,两种方法均得到了被试的普遍接受和满意推荐。

2.6 生长激素与减脂机制

生长激素(GH)成为近年来减脂内部机制研究的热点之一,在健康、瘦弱的个体中,生长激素在一天中以三到六次脉冲形式释放,最明显的释放发生在夜间。这种脉冲式释放对周围组织有多种影响,其关键功能之一是调节体脂和瘦组织。最近的人体实验表明,持续的GH给药主要增加肝脏和肌肉的IGF-I水平,而只有搏动性GH给药增加脂肪组织脂解。运动是GH脉冲释放最有力的刺激因素之一。运动已被证明可以改变循环中生长激素变体的活性和分子特征。

有研究报道,肥胖人群的生长激素总体水平与有氧运动刺激水平较低,由此,提出一个假设,即:不断增长的体脂和体重指数(BMI)抑制了自发性和刺激性血清GH浓度,但这些搏动反应随着体重的降低而恢复正常。运动后生长激素反应的改变可能与肥胖的严重程度和肥胖状态从单纯(过度肥胖)发展到代谢稳态的生理变化有关。在肥胖个体中,自发性生长激素分泌减少(BMI每增加一单位可减少6%)和循环GH半衰期(从15到11分钟)。

此外,在肥胖人群中,生长激素的生物学效应可能不仅仅取决于生长激素的总量,而是取决于生长激素向周围组织呈现的复杂的搏动模式。慢性抗阻训练(Chonic Resistance exercises)在减脂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年轻女性的急性运动似乎会导致IGH升高,但不会增加BGH水平,而慢性抗阻訓练则会增加BGH水平,因此,慢性抗阻训练增加了一系列生长激素分子的释放,这些分子是充分表达通常归因于生长激素的躯体化和代谢作用所必需的。这种反应在生理上对个人的健康和幸福很重要。BGH是一种慢性生物活性适应,可能与肥胖增加后的改变有关。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瘦身男性的BGH总体水平高于肥胖的久坐男性,这表明肥胖个体的BGH抑制是存在的,为在慢性抗阻训练方案的后续研究提供了证据。在肥胖运动处方中,在减肥计划的初期,应进行短时间的无氧训练,以减少脂肪量,然后再进行长时间的有氧训练单独训练以改善代谢状况  。

2.7 抗阻训练的变量控制

抗阻训练被认为是增加年轻人肌肉质量和力量的最佳运动干预方式,并经常被用于增强一般健康、提高运动表现、预防损伤、肌肉骨骼康复、降低跌倒风险和提高功能能力。抗阻训练的适应取决于几个程序变量间的相互作用,包括训练负荷(运动强度)、运动量、频率、运动选择、运动顺序、休息和重复速度。在不少研究中,将训练负荷作为观察训练变量影响年轻人肌肉质量和力量增长的首要观测点,而关于训练量的影响研究乏善可陈。传统观点认为与阻力训练相关的肌肉肥大的生理刺激是超微结构的肌肉损伤,这种损伤可以通过大训练量得到加强,由此,大运动量阻力训练被认为是肌肉质量最佳增长的必要条件。有研究报道,抗阻训练量与肌肉肥大并不存在交互联系,早期阻力训练期间在先前未经训练的年轻人中可能并不依赖于训练量,可在引起最大肌肉肥大反应所需的超微结构损伤阈值水平的前提下,且训练负荷达一定水平时即可达成目标。

在任何一个群体中,当抗阻训练(RT)停止时,对肌肉形态和功能所产生的积极效应会发生逆转。一组青年男性的相关研究显示,在RT终止后12周,出现了力量和肌纤维大小的显著下降。在3个月的RT后,仅仅停止训练10天,就出现了明显的II型纤维萎缩,年轻女性也同样如此。在全身抗阻训练中,最大爆发力训练可以优化具有训练基础人员的能量消耗,但对于未经训练的锻炼者,建议进行缓慢肌肉收缩的力量训练。因此,肌肉收缩强度应被视为运动处方的设计变量之一纳入考虑,以改善整体健康状况。

3 小结

青年人群运动处方的研究历程已经有半个世纪之久,从最初对运动对青年身心健康的初步认知,国内外研究都根据不同运动水平进行划分,包括业余运动员、积极锻炼者、一般人群和运动不足人群。这些研究往往侧重于青年人群,体现了对不同年龄段运动耐受性的尊重,以及对量效关系的深入探讨。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体育生和一般学生身上,特别关注健身和健体方面的运动处方,同时也越来越关注网络成瘾干预和传统体育处方。这些研究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成果,为中国特色的运动处方制定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指导。

参考文献:

[1] 胡健华,张晓文.运动处方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国内动态与建议[J].职业教育.2022,(4):46-57.

[2] 沈艳,徐向红,沈勇.健身运动处方对大学生心肺功能影响的研究——以学生体质监测结果中肺活量体重指数不及格大学生为例[J].浙江体育科学.2009,(2):86-89.

[3] 张艳,陈梅.“运动处方”对大学生颈椎亚健康状态的干预[J].黑龙江科学.2020,(18):138-139.

[4] 吴秀云.有氧运动与心理干预对改善大学生体质健康的研究——以超重与肥胖人群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102-104.

[5] 陈淑妆.瑜伽运动处方对治疗女大学生痛经疗效观察[J].大理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2006,(12):38-39.

[6] 周石.运动是良医:临床运动生理学的发展和循证实践[J].生理科学进展.2014,(4):247-250.

[7] 熊国胜,贺鑫森.太极拳健心运动处方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0,(8):120-123.

[8] 朱为模.ACSM运动测试与运动处方指南的过去、现在与未来[J].体育科研.2022,(6):1-18.

[9] 祝莉,王正珍,朱为模.健康中国视域中的运动处方库构建[J].体育科学.2020,(1):4-15.

[10] 王正珍,周誉.运动、体力活动与慢性疾病预防[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11):69-75.

[11]ROBERTSON, R. J., and B. J. NOBLE. Perception of physical exertion: methods, mediators, and applications[J]. Advances in Physical Sciences. 25: 407–452, 1997.

[12]   Fasanmade . Effects of acute changes in exercise intensity on basal metabolic rate in fit young men[J].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dnal Technolgy. 1996 Sep;25(3):231-4.

[13] Hall EE, Ekkekakis P, Petruzzello SJ. Is the relationship of RPE to psychological factors intensity-dependent?[J].Annals of Public and Cooperative Economics. 2005 Aug;37(8):1365-73.

[14] Bassey EJ, Rothwell MC, Littlewood JJ, Pye DW. Pre-and postmenopausal women have different bone mineral density responses to the same high-impact exercise[J]. International Core Journal of Engineering. 1998;13(12):1805–1813.

[15] Dishman RK, Jackson AS, Bray MS. Self-regulation of exercise behavior in the TIGER stud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2014 Aug;48(1):80-91.

[16] Boreham CA, Ferreira I, Twisk JW, Gallagher AM, Savage MJ, Murray LJ. 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 physical activity, and arterial stiffness: the Northern Ireland Young Hearts Project[J]. Hypertension. 2004 Nov;44(5):721-6.

[17] Plinio F Bittencourt.Effects of different intensities of resistance exercise on hemodynamic variations in young adul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al Frontiers.2008Jan;27(1):55-64.

[18] Teruhiko Kondo,.Effect of exercise on circulating adipokine levels in obese young women[J].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and Humanities . 2006; 53 (2):189–195.

[19] Andreo CL, Andrade JM. Determining Effective Nutrition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and the Subsequent Impact on Nutrition Knowledge, Dietary Adherence, and Health Outcomes among American Indian/Alaska Native Youth (2-18 Years of Age): a Systematic Review[J]. Racial Ethn Health Disparities. 2020 Apr 8.112-123

[20] R C Sotero,E Pardono,R Landwehr,C S G Campbell,H G Simoes.Blood glucose minimum predicts maximal lactate steady state on running[J].Social Science and Humanities.

2009;30(9):643-651.

[21] Gokee LaRose J, Tate DF, Gorin AA, Wing RR. Preventing weight gain in young adult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pilot study[J]. Frontiers in Educational Research. 2010 Jul;39(1):63-78.

作者簡介:江蔚苇(1983—),女,博士在读,中级-讲师; 研究方向为体育理论。

猜你喜欢

运动处方循证
《循证护理》稿约
《循证护理》稿约
《循证护理》稿约
位置大数据侦查循证研究
运动处方的研究与应用
在医疗卫生单位推广运动处方的研究
在体育课中实施运动处方教学的思考
高校教师中“A型行为”者的运动处方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循证医学在中医教育实践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