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融合背景下高职体育课程思政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
2024-01-14李选上
摘 要:体育课程思政的本质在于推进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从而更好的育人育德。本文从高职体育教学的实践工作出发,进一步分析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思政的要素,重点分析体育课程思政实施过程存在困境:师生的体育课程思政意识淡薄;职业院校体育课程思政特性不突出;体育竞赛少影响体育课程思政渗透;体育课程思政考核及评价环节缺失等困境。在此基础上提出四条优化路径:转变教学理念,提升师生对课程思政认知;突出职校特性,做到德技兼修;学、练、赛相结合,磨练意志品质;严格实施考核评价,检验思政效果等路径。
关键词:体教融合;体育课程思政;困境;路径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讲话指出: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1]。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提高科学设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设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质、科学精神、宪法法治意识、国家安全意识的体育课程,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2]。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课程中,其本质在于推进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从而更好的育人育德。在体教融合背景下,学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进入新的阶段,聚焦高职体育教育的实践工作,进一步思考如何落实高职体育课程思政实施方案。本研究从高职体育课程思政的要素进行分析,总结高职体育课程思政存在现实困境的成因,在此基础上提出高职体育课程思政的优化路径,以期促进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一些启示。
1高职体育课程思政的要素提炼
课程思政与体育学科的融合,是体育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教育的根本所在。首先需要明确“何为体育课程思政”,才能够进一步解决“如何体育课程思政”的问题。
1.1高职体育课程的爱国思想要素
课程思政内容要点之一,在于爱国、爱党、爱民,这也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高职体育课程的教学,应进一步的挖掘爱国要素用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在高职体育教学中,将一些爱国典型案例融入体育教学,作为切入点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如表1所示。
1.2高职体育课程的品德修养要素
“以体育人”是对体育教育目标与价值的高度概括,“立德树人”是体育教育的本质,体育课程思政的实施正是一种教育回归育人本质的表现。高职体育课程的教学开展,既要培养学生健康的身心素质,也要培养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因此还要融入职业素养方面的相关教育[3]。从培养学生良好品德修养角度来看,可以提炼出以下体育思政要素,如表2所示。
1.3高职体育课程的体育精神要素
体育运动及竞赛中,表现出的拼搏、顽强、奋斗、不放弃、有梦想、有信念、热爱集体等精神,往往能够直击人们的心灵,让人们感受到体育运动的魅力。这些良好的精神品质,可以在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得到迁移,当遇到困难的时候也能够把生活当作一场比赛,要不怕困难才能够坚持获得胜利。例如:中国女排精神一直以来都是引领体育健儿,甚至广大青年们不断进步的精神养分,她们扎实苦练、同甘共苦、团结奋斗,坚持顽强拼搏、不怕困难、勇攀高峰,五次蝉联世界冠军,展现了中国人的坚毅品质,这些都是现代青年大学生们值得好好学习的优良品质。
2体教融合背景下高职体育课程思政存在的现实困境
2.1师生的体育课程思政的意识淡薄
体育课少,教师及学生重视度不够,课程思政落实难。教师对于体育课程思政是否重视、学生是否了解体育课程思政,对于“何为体育课程思政”的理解情况,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体育课程思政的实施。尤其是在“体教融合”背景下,体育、教育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两者是有机融合的方式。以高职院校为例,对于人才的培养更倾向于“技术”、“技能”、“特长”等方面,主要是为各行业培养了技术型人才。体育课的开展普遍“懒散”,所以育人的程度也不是很高,甚至不少体育教师、学生没有意识到体育课程和思政教育之间的相互关联[4]。体育教师对于“什么是体育课程思政”的理解也比较模糊,以至于在实践中缺乏目标,影响体育课程思政效果。
2.2高职体育课程思政的特性不突出
高职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有自己的特点,在体育课程思政教育开展过程中,应该要考虑到这方面的因素,做到健康、品德、技术兼修。从高职课程的教学内容可以了解到,职业院校的体育课中有关于“职业健康”、“职业体能训练”的部分,这部分内容是根据不同专业学生今后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以及体能需要,开发的针对性课程[5]。例如:一些岗位学生为“久坐、久站”类型,或者是“高空作业”类型,需要针对性的发展体能素质。在高职体育课程思政的开展中,应该与“职业素养”方面的内容紧密结合,突出职业院校的体育课程思政特点。
2.3体育课程思政对体育竞赛渗透不足
传统的体育课上,普遍存在“运动量少、无对抗、无竞赛”的情况,不仅会导致学生的运动量不达标,而且不利于学生体育技战术的发展,学生的体育精神的体验及感受较少。一是体育学科的特性,决定了课程思政的渗透是在“行动”中完成,在竞赛的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潜力,也收获拼搏、不放弃、不畏困难等良好品质。但是在高职体育课教学中,课堂的比赛比较少或者比较简单,课外的比赛以体育特长生为主要参与者,普通学生缺乏锻炼。二是体育竞赛开展过程中,学生以及老师的关注点在于“比分数”、“比输赢”,但是体育比赛中表现出的体育品德、体育精神部分,没有得到最大化的发展。
2.4體育课程思政考核及评价环节存在缺失
体育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既要内化于心,也要外化于行。随着体育课程思政理念在高职院校学校的推进落实,不少教师对“评价依据是什么”、“如何衡量效果”等问题比较关心。首先,体育锻炼是以身体练习为主,是一种“外化”的行为表现,许多的技术、体能,是可以通过指标测试后分析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然而,课程思政属于“内”的部分,比如爱国思想、民族情感、道德修养高低,这些要测试起来比较难,而且不一定准确。因为,由于缺乏对体育课程思政“可测量”、“可量化”的标准,所以难以准确的追踪、评价课程思政是否完全的融入到体育课教学中[6]。
3体教融合背景下高职体育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优化路径
3.1转变教学理念,提升师生对课程思政认知
近些年来,因受到“健康第一”、“奥运精神”、“全民健身”等因素影响,高职体育课实现了从以前的“学学练练”,到“打打赛赛”的跨步,再到当前“体教融合”的新阶段,高职体育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从课程思政的角度出发,高职体育课的教学要更加注重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进一步提高师生对于体育课程思政的认知和重视。开齐开足体育课,明确体育课程思政地位,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体育课课时是否足够、师生是否完全明确体育课课程思政的学科地位等因素,既会影响教师“施教”的态度,也会影响学生“学练”的效果。
因此,要想转变教师教学理念,首先要明确体育课的课程地位,然后对体育课程思政的实施提出具体要求,并纳入到课程考核中,使学生意识到“体育课程思政不可取代”,从而提高师生的普遍重视。其次要加强体育教师的学习与培训,更新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理念。学生在体育课上的学习态度与行为,很多时候是向老师看齐的,教师以身作则的示范,是对学生最好、最直接的教育。高职院校需进一步加强对体育教师的培训,围绕“体育课程思政”有关的内容,组织教师们进行交流、学习、讨论,使其教学理念得到更新。
最重要的是,体育教师的课程思政培训,不应该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还需要更多的实践操作、案例分析、讲学展示来实现。例如:《警务徒手防卫与控制》是高职警察类院校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传统教学理念下,教师更多关注学生“是否能够徒手防卫与控制”。教师通过课程思政的培训和实践之后,要学以致用,更新教育理念,将思政要素融入到这门课程的教学中。例如:在理论讲解中融入“以柔克刚”、“上善若水”、“传统武术套路”的思想;在技术练习中注重“勇敢担当”、“攻防进退协作”等思政元素的渗透。
3.2突出高职特性,做到德技兼修
立足体育运动特点,突出体育项目育人特色。近几年来,高职院校朝着“内容多样化”的方向在发展,学校方面也越来越注重体育的个性化、时代性特点,促进学生求新、求异、求变能力的发展。教师在组织开展体育课教学的过程中,以“体育课程思政”贯穿其中,立足体育运动的特点,提炼育人的特色[7]。以高职院校中比较常见的一些体育项目为例进行分析,打造体育思政育人特色。融入职业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职业道德素养。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具有职业定向性的特点,主要培养技术应用型的人才,以便更好的满足社会人才需要。在高职院校的体育课中,有关于职业健康的课程,如何将职业健康与职业道德素养教育,融入到课程教育中,这是课程思政实施的一个新视角。一方面,体育教学中兼顾学生的思想引导与行为管理,构建“体育+健康+劳动+职业素养”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例如:根据职业劳动特点,普及常见的职业病预防及康复手段,普及推广传统养生功(八段锦、五禽戏),引导学生如何在职业劳动中,做到心平气和、集中精神、排除杂念、认真负责。另一方面,体育教育与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紧密结合,比如平时体育课严格要求不迟到、认真训练,培养学生的端正态度,为以后爱岗敬业工作态度奠定基础;平时体育课对学生有严格纪律要求,培养学生纪律意识;体育活动中注意学生礼貌道德、运动礼仪素养的培养。这些,都是体育教育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紧密结合的案例。
3.3学、练、赛相结合,磨练意志品质
“体教融合”政策提及要完善为青少年体育赛事,高职院校学校在推进落实课程思政发展过程中,也应该从体育赛事角度着手,培养学生规则意识与体育精神。在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思政发展过程中,注意学、练、赛相结合,磨练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8]。以赛代练,在体育课积极开展小规模类型的体育比赛。体育课上的体育赛事开展,可以提高学生的运动量,让学生获得足够的训练,同时也能够学习更多关于体育规则、体育裁判知识、体育竞赛相关的知识。因考虑到体育课时间比较有限的情况下,因此鼓励开展小规模类型的体育竞赛。例如:篮球课程中的“三人制比赛”;排球课程的“六人制排球赛”。或者根据练习的需要,减少人数、缩小运动场地范围、缩短运动时间等方式,简化运动赛事和规则,让学生得到充分的锻炼。构建常态化的赛事机制。利用课外获得的时间,鼓励学生以爱好者、社团等形式,或者是班级赛的方式,开展各类型的体育赛事,在赛事开展的过程中,既要对竞赛规则予以明确,也要对学生在竞赛中表现拼搏精神予以响应的奖励。竞赛“挫愈勇,意志坚”的体育精神,是思政元素的融入方向。不同类型赛事中,提高体育精神相关的奖项名称、奖励方案。
3.4严格实施考核评价,检验思政效果
当前,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需要解决。例如:第一,体育课程思政对于学生的影响是长期的,但是体育课的课时却是有限的,观念的“长期形成”与体育课“课时短”的问题瓶颈需要突破。第二,如何将体育课程思政的相关内容与要素,细化到可以量化的评价指标和规范分值中,让教师获得一个具有实操性的指导[9]。第三,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对学生的行为产生引导的作用,不是单向的灌输,还应该渗透到学生的日常行为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日常行为,从而实现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10]。
以评促改、以评促管,增强体育课程思政效果。笔者结合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情况,从以下两个方面思考“课程思政”的评价方式:
第一、诊断性评价。针对的是学生在体育课学习过程中,关于“道德”本身的认识、体育道德水平情况开展的一种量化评价。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法,通过量表评分的方式,对学生在体育课学习之后的“道德”狀况进行判断和评价。例如:在一周的体育课学习之后,向学生发起“线上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的内容,是关于本周体育课中,涉及到的体育领域有关道德问题的选项,题目20-30题左右,完成学生体育课程思政的诊断性评价。
第二、形成性评价,主要是对学生体育课的参与情况、教学过程学生的运动表现与态度表现进行记录,观察学生的体育课行为,形成进一步的反馈和评价。因考虑到体育课程思政的要素较多,每一项都考核的情况下实施难度较大。考核之前要先细化指标、划分等级或分值,通过抽选或者自选考核的方式进行。以学生排球课中“积极进取”维度评价量表为例,学生每个人进行1分钟的定点垫球测试。
4结语
总而言之,体育课既要“育体”,更要“育人”,体育课程的思政教育融入,是促进学生身心统一、全面发展的重要措施。作为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观察与经验积累过程中,逐渐摸索了体育内容与思政元素之间的关联点,以及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思政的特性。本文聚焦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开展情况,以立德树人作为引导方向,思考如何在体育课程中落实思政教育,实现两者的相互融合。通过此次研究对体育课程思政有进一步的了解,为今后教育实践工作开展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讲话[N].人民日报,2022-09-23.
[2]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 (2020-05-28)[2021-08-24].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3]钱俊伟,钱永健.立德树人视域下红色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1,44(6):159-166.
[4]姜卫芬,刘文烁.新时代推进体育课程思政改革的理论认知与实践路径[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1,36(4):435-441.
[5]王秀阁.关于“课程思政”的几个基本问题——基于体育“课程思政”的思考[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9,34(3):188-190.
[6]赵富学,陈蔚,王杰,等.“立德树人”视域下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五重维度及实践路向研究[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0,54(4):80-86.
[7]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8]單凤霞,郭修金,陈德旭.让“体教结合”走向“体教共生”[J].体育学刊,2017,24(5) : 88-92.
[9]杨蒙蒙,吴贻刚.体教结合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与突破策略[J].体育文化导刊,2019(6):58-63.
[10]彭琴,李俊洪.高职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困境与发展路径[J].体育科技,2022,43(5):95-97.
基金项目:2021年海南省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Hnjg2021-142)。
作者简介:李选上(1982—),男,硕士研究生,副高级-副教授; 研究方向为高校体育教育理论与实践、运动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