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族传统体育融入边疆高校的价值与策略研究
2024-01-14王建伟
摘要:党的二十大为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强国建设指引了方向,基于党的二十大精神,从人民至上、问题导向、全面系统、文化自信、科学发展“五大指导思想”[ ],立足边疆高校,探索广西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与策略。该文采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根据防城港职业技术学院校的特殊性,挖掘民族传统体育在边疆高校特有的价值,洞视民族传统体育的教育意义,提出民族传统体育与边疆高校融合的策略。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边疆高校;价值研究;策略研究
1. 前言
1.1 民族传统体育的政策联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同时,“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民族传统是中华民族精神凝聚的重要内涵,集体育性、民族性、文化性与传统性于一身的,同时也是展现出中华民族凝聚的关键。广西作为少数民族聚集较多的地方,地处边疆,位置有着天然的优越性,其传承的民族体育项目也有着特有的广西精神:忠诚爱国、独立务实、尚礼恋土、团结奉献[ ]。
1.2 广西特有的多元化体育项目
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区,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居全国第一位,占全区常住人口的37.6%。有12个世居少数民族,分别是有壮、汉、瑶、苗、侗、仫佬、仡佬、毛南、回、京、彝、水族等。另有40多个其他民族成分如土家族、白族、朝鲜族、黎族等,这也就造成了广西本地特色的体育文化,其中人们熟知且已经被引入到课堂中去的有舞龙舞狮、珍珠球、绣球(背篓和高杆)、毽球、板鞋竞速、踩高跷、竹竿舞、打陀螺,还有一些像独竹漂、秋千、攀爬椰子树、蚂拐舞等许多有待开发的特色项目。
1.3 立足高校开展体育项目的可行性
结合现实情况来看,边疆高校公共体育课的开设项目种类较少,多以西方的竞技运动为主,很多学生尤其是女生对其不感兴趣,从而可能产生出逃避学习和锻炼的想法,其次,考虑到广西特殊的地理位置,位处边疆,有着特殊的地理位置与气候环境,许多运动项目的开展都需要特定的场地与器材,很多学校都没有达到开设条件。广西少数民族众多也就造就了其传统体育项目种类较多,内容丰富,场地、规则和器材相对完善。民族传统体育一般都具有较强的娱乐性和趣味性,能较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动机,其次,规则简单、器材较少、场地要求低,大部分项目在任何地方都容易开展的。受限因素少,便于开展,可以让学生在快乐的体育运动中增强身体健康、掌握运动技能和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成为民族体育运动独有的优势。把民族传统体育与高校校园文化相结合,各方面协调发展,从而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
2 广西民族传统体育融入边疆高校的价值
2.1 民族传统体育融入高校的体育教学价值
学校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其目的是为了增进学生身体健康为主,传统民族体育也是一样的,通过不同的练习方式,促进学生身体健康。传统民族体育有着其特有的优点与价值:(1)种类繁多,适合不同人群开展。传统民族体育源于不同民族,我们国家少数民族众多,不同的民族有这不同的项目,有壮族的板鞋和投绣球、苗族的爬坡杆和打草球、侗族和壮族的抢花炮、瑶族的射弩、仫佬族的步虎掌和草龙舞、毛南族的同填、同顶和同拼、回族的摔跤、京族的跳竹竿、彝族的打磨秋、水族的赛马、仡佬族的荡秋千和打花笼等项目。不同的体育项目在开展时所需要的运动负荷与运动强度也是不一样的,可以很好的解决学生之间个体差异的问题,。(2)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开展简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少数民族在日常生活中经过长期的演变而形成的,其规则简单,对硬件设施条件,教学教师以及参与者的身体素质要求不是很高,很多项目随便在一块平整的地面上就能举行的,可以很好的解决高校硬件设施与软件设施欠缺的问题。(3)民族传统体育娱乐性强。娱乐是体育的基本功能和价值之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玩法简单,多以游戲为主,受限因素较少,多样的体育器材更容易吸引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参与进来,例如色彩鲜艳的绣球,栩栩如生的舞龙舞狮和表现形式强的竹竿舞,都增加了学生在进行运动时的娱乐性,从而达到了符合学校体育强身健体的目的。开展容易且娱乐性强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更容易培养学生体育运动爱好,并且在树立终生体育思想上有着巨大功能。
2.2 民族传统体育融入高校的教育价值
人类早期生产生活的方式和内容逐渐衍生出民族传统体育,这些体育项目本身也是生产生活技能,在进行学习体育时,将民族传统体育融入进去,学生在参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过程中,通过对各种项目的学习,从而来了解与体会中华民族劳动者的艰辛与不易,培养学生勤劳质朴、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促进学生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一定的健身价值,学生在进行体育运动的过程中,掌握了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受益终生,体育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五千年传承的瑰宝,其蕴含着不同民族的文化与精神,学生在进行学习时,不单单是只进行运动项目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接受中华民族文化的熏陶,增强民族认同感,坚定文化自信,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由此可见,我们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普及和推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仅可以强身健体,促进学生健康发展,还可以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让不同民族学生加深民族认同感,充分发挥民族传统体育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价值,促进学校体育教学的发展,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
2.3 民族传统体育融入高校的文化价值
校园体育文化有着特有的内涵,它与校园德育、智育、美育文化等一起构成了校园文化群,其内容是在体育学习和活动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与精神,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在各种体育活动中相互作用创造出来的学校文化形态之一,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是精神层面,可以进一步扩大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让学生在校园体育环境中,增加对各民族文化习俗的了解,更好的体会和感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独特魅力。在校园体育文化中建设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树立学生民族团结意识,培养其民族自豪感及责任感,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体育素质与审美水平,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和民族认同感。第二层是制度、方法层面,民族传统在高校进行体育教学、开展课余体育活动、进行体育科学研究和体育竞赛等,通过全方位制度、方法的确立来保证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正常开展与发扬。第三层是物质层面。软硬件设施是学校民族体育文化开展的基础,也是客观保障,包括校园民族传统体育建筑、运动场地、器材和专业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师队伍等[ ]。民族传统体育源于中华五千多年的文明中,既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传承,也是对中华文明的凝练与体现。不同的民族,其生产生活方式、历史发展轨迹、自然社会条件的不同,也孕育出了多姿多彩的民族体育项目,让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入到高校中教学的改革,将焕发出新的活力与光彩。
3 民族传统体育融入边疆高校的策略
3.1 加大民族传统体育宣传力度
随着科技的进步,为文化传播与交流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信息流通也越来越便捷,越来越快,人们对于各种信息的接收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读书看报”,所以对于本校开展的活动也越来越容易接收到,加大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宣传,其效果更是立竿见影。其次,开展好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宣传是首要任务,只有大家对民族传统体育具有高度的关注和积极参与,才可以更好地推动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虽然边疆高校的学生大多来自边疆,但是不同地区、民族和村落的体育项目也不尽相同,所以,加大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宣传是十分有必要的,让学生也都有所了解,“原来,踢毽子也是民族体育项目呀”。
为了营造良好的民族传统体育氛围,需创新宣传方式,从多维度、多角度、多层次进行开展。在对民族传体育进行宣传过程时,可以邀请各个学院中层领导参加民族传统体育交流会、动员会和讲座,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内涵、价值等进行解读,通过会议、通知、开设专栏、专题、墙报、新媒体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普及、推广与宣传,为高校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做好宣传第一步,虽说万事开头难,但在工作者的努力和科技的加持下,方法也不胜可数。
3.2 充分挖掘民族传统体育的教育功能
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课程的开设已经不单单的局限于“三大球,三小球”,更具教育价值与思政因素的地方特色和本校特色的课程逐渐成为高校课程开设的发力点,在这种情况下,结合实际情况从自然条件、环境、经济水平、生活方式、传统习俗等方面考虑,立足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民族传统体育所蕴藏的民族精神与政治功能和育人功能相联系,充分挖掘其内在的思政因素,培养树立学生自信自强的观念,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自豪感与认同感,坚定文化自信,从中华文化中挖掘中国智慧、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精神,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次,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很强趣味性和娱乐性,在树立终身体育意识上,可以使学生从乐趣转向兴趣最后到志趣的改变,将知识与情感、理性与感性相融合,这样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地对他们产生实效性。运用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寓教于乐”风格,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寓教于志趣”教学效果。
3.3 创设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依托和抓手,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体育教育的融合也必须依托课程进行。当前,民族传统体育存在需求错位、模式单一、教材与课程建设滞后等诸多问题,要想更好的推动和发挥民族传统体育的优势,创设高校体育课程资源是当前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需建立民族体育教研组织,发掘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整合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学习、研发关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教材,开展关于民族传统体育教研活动[ ]。其次,建立健全课程评价机制,对于课程教学目的、思想、考评难度有较成熟的文件支持。再者,体育课程包括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结合校园文化以及体育教材,设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课节和课时,实现体育知识与实践的有机融合[ ],最后针对性进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优化课程结构,创新教学、组织方法,以此达到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知识和参与体育技能训练中的积极性,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常态建设。
3.4 營造良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氛围
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的普及与发展,仅在课堂教学的作用是有限的,就目前现实情况来看,学生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认同方面,还有待加强,所以营造良好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氛围也是必不可少的。为了进一步扩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学生中的影响,领悟独特魅力,高校体育工作者应当结合本校特点和需求,合理的规划和设置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类组织,集共同兴趣爱好的人学习交流,其次,在学校进行重大活动时,以观赏性较强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表演作为开场或结束,既营造了多姿多彩的校园氛围,又弘扬了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再者在进行体育文化节或校运会中适当增加民族传统体育竞赛项目等活动,既能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独特魅力,又能增加学生对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最大化的发挥民族传统体育的教育价值。
3.5 建立健全民族传统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展离不开专业的师资队伍,然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又是源于我们的传统文化,对于部分项目很多体育教师都熟知且可以技能的掌握,这也就导致我们获得知识很多可能都是片面化的,其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就以广西为例,就多达十几种,不同的民族有者不同的项目,所以这就要求我们任课教师不光达到“精”的要求,还要“广”、“细”,因此提升民族传统体育教师的专业性至关重要。因此,要采用内培和外引两种方式来进行。在内培上,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招聘专业的民体教师,第二,鼓励体育教师参加民族传统体育培训,提升体育教师教学技能的提升。其次在解决民族传统体育教师资源紧张方面鼓劢更多的体育教师进行网专业化培训,并且进行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充分利用人才。由于现在教师招聘需要公招,所以通过外引的方式,招聘具有丰富经验,高职称、高学历民族传统体育教师,通过代课、短期授课、定向帮扶等多种形式,实现校内民族传统体育师资的补充。
4 结论
综上所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作为中华民族的珍贵财富,刨析其在边疆高校的体育教学价值、教育价值和文化价值,已远远超出了体育的范畴,为此,在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边疆高校中去时,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挖掘民族传统体育的教育功能、创设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营造良好的传统体育文化氛围、建立健全民族传统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来提高高校体育教学效果。在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背景下,我们要开发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价值,并且利用多渠道多方式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将民族传统体育踵事增华。
参考文献:
[1] 周惠新,欧玉珠,雷强.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强国建设:思想·内涵·路径——《体育与科学》“党的二十大精神与体育强国建设”学术工作坊综述[J].体育与科学,2022,43(06):1-8.DOI:10.13598/j.issn1004-4590.20221124.001.
[2]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3] 吴地,经建坤.广西民族体育精神融入高校体育课程的实践探索——以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思政为例[J].当代体育科技,2023,13(23):122-126.DOI:10.16655/j.cnki.2095-2813.2305-1579-9293.
[4] 孙嘉政,吕强国.“立德树人”视阈下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体育教育融合策略探析[J].武术研究,2022,7(11):94-96.DOI:10.13293/j.cnki.wskx.009790
[5] 顾春先,邬红丽,肖波等.中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指标体系研究[J].体育科学,2010,30(08):41-48.DOI:10.16469/j.css.2010.08.008.
[6] 王志平.地方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策略研究[J].河西学院学报,2022,38(05):60-64.DOI:10.13874/j.cnki.62-1171/g4.2022.05.009
[7] 唐云豪,王立军.智媒体时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价值意蕴与创新路径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23,45(04):104-108.DOI:10.13940/j.cnki.lntykj.2023.04.011.
[8] 唐伟.广西高职院校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路径研究[J].广西教育,2021(15):145-146.
[9] 陈乐.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融入高校体育课堂策略[J].冰雪体育创新研究,2022(12):125-127
基金项目: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2023KY2083)。 作者简介:陈剑(1996—),男,硕士研究生,无职称; 研究方向为民族傳统体育。
通信作者:王建伟(1996—),男,硕士研究生,无职称; 研究方向为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训练,11064773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