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实践研究

2024-01-14陈燕

格言·校园版 2023年33期
关键词:鱼钩品味德育

陈燕

“立德树人”是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而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则是实现这一育人功能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把阅读教学与德育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综合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以阅读教学促进德育的渗透,以德育渗透辅助实现语文课程的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从而发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育人作用。

一、品味文本,在内容理解中渗透德育

小学语文教材所编排的课文大多都是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它们源于作者的生活,又对生活进行了提炼与升华,从而让文本内容更具典型性和普遍意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阅读与想象,将文本内容还原为生动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生动感知文本内容。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领学生品味文本,通过品词析句和内容赏析,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以内容打动学生,让学生在文本所描绘的情境之中接受生动而深刻的德育教育。

我们以《匆匆》一课的文本教学为例,在教学开始时,教师让学生依据题目《匆匆》提出问题,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然后,以题目为引,组织学生分段学习。先以“发现‘匆匆’”为引导,让学生品味第1自然段,了解本段围绕“匆匆”写了哪些内容。学生通过品味文中的排比句和反问句,可以体会到时间匆匆而逝的特点,感受到作者的无奈与惋惜之情。之后,以“寻找‘匆匆’”为主题,让学生品味第2、3自然段。学生通过寻找时间在生活中匆匆而逝的痕迹,特别是分析文中比喻和排比的写法,可以感受到时间无时无刻不在飞速流逝。学生还可以采用仿写的方法,总结自己的时间是如何匆匆而逝的,从而意识到要珍惜时间。最后,组织学生学习最后两个自然段,让学生通过品味文本和有感情地朗读文本,感悟“匆匆”,体会主题。这样,便在品味文本中实现了德育的渗透。

教师在组织学生品味文本时,要注意将文本品味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以生活体验促进对文本内容的深刻感受与理解,以文本内容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生活的看法,在阅读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中实现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二、领悟主题,在情感体会中渗透德育

主题是文章的灵魂,而文本则不过是主题借以表达的形式载体。因此,通过品味文本渗透德育教育,是以阅读文本内容实现对学生感性的影响,属于德育的基础层面,它的效果相对较短而又不稳定。鉴于这一情况,教师可以在组织学生品味文本的过程中,通过领悟主题来进一步强化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速读文本,初步感受;品读细节,强化感悟;联系实际,深化理解,从而提升德育效果。

我们以《穷人》的教学为例,在教学开始时,教师组织学生围绕题目生成问题,如课文写了哪些穷人,写了他们哪些事情,他们穷到了什么程度等,带着问题快速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明确人物关系和事件过程。然后,教师以问题“通过这些事情,你能体会到穷人哪些特点”为引导,组织学生再次阅读课文,抓住文中“等待渔夫”“探望西蒙”“抱回孩子”和“收养孤儿”四件事,通过品味其中的细节,感受人物特点并交流,使学生在了解“穷人”可怜的同时,充分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善良。“作者为什么以《穷人》为题目呢?”教师通过追问,组织学生深入思考交流,通过合作探究发现课文的主题,赞美《穷人》在自身困难的情况下仍向别人提供帮助的可贵品质。教师可组织学生联系实际交流感想,从而在交流中实现德育教育。

课文的主题多样,表达形式也各不相同,这就对主题领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文本内容的特点和学情,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对文本思想情感的体会中领悟主题,进而深化德育效果。

三、挖掘内涵,在文化传承中渗透德育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除了课文内容与主题具有教育意义外,文中的某些事物也可以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这对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更能够对学生起到深刻的德育教育作用。因此,在教学这类课文时,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带领学生深入挖掘文本内涵,从对内容的感知与主题的领悟中发掘出优秀的中华文化,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与博大精深。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和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从而实现深刻的德育教育。

我们以《金色的鱼钩》一课的教学为例,在教学开始时,教师组织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通过追问与引导,让学生理清“做鱼钩——用鱼钩钓鱼——送鱼钩”的写作顺序,初步了解“鱼钩”是课文的行文线索。然后,组织学生细读课文,找出文中重点内容进行学习,具体了解老班长是如何借助鱼钩帮助三个病号“走出”草地的,使学生感受老班长那种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和革命责任感。最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题目《金色的鱼钩》有什么深刻内涵。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深刻地体会到“鱼钩”不仅是行文线索,更是老班长的遗物与象征,它上面的“金色”象征着老班长舍己为人的革命精神。这样,通过挖掘题目内涵,学生便能体会到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受到革命文化的熏陶。

通过挖掘文本内涵促进文化传承,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教学前后的资料搜集,让学生对文本中的文化现象有一个全面、清楚而深入的了解,实现对中华文化的继承;二是让学生通过相应的文化实践活动实现更高一层的文化传承。

四、揭示背景,在历史还原中渗透德育

对于具有深远历史与社会背景的课文,学生很难通过单纯地阅读深刻理解其内容和感悟其主题。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运用揭示文章背景的方法,结合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将课文内容還原到当时的时代背景之中,将文本同当时的时代与社会现状结合起来,拓展学生的思想认识与情感体验,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自然地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对主题的感悟,强化学生的内心体验,从而深化德育教育效果。

我们以《灯光》一课的背景揭示为例,在教学开始时,教师组织学生围绕“灯光”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以“灯光”为线索所记叙的郝副营长看书时憧憬灯光和因点燃书指引方向而牺牲的事情,初步体会革命者勇于牺牲的精神。然后,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思考:为什么我们生活中平常无奇的灯光,在郝副营长那里却是如此美好,甚至为了能够让孩子们在明亮的灯光下学习,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呢?学生借助已掌握的知识进行交流。教师可引导点拨,并利用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地揭示文章背景:文章写于1947年解放战争时期,当时正处于我军战略决战的关键时刻。中国历经百年战乱,中国人民备受帝国主义侵略、欺侮,后又经历军阀混战和民国黑暗统治,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样,通过揭示背景,不仅让学生体会到“灯光”的深刻内涵,也让他们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教育的熏陶与感染。

在运用揭示课文背景渗透德育教育时,要以学生的自主搜集为主,在自主搜集中强化学生的感受;以教师的展示为主导,以突出重点。同时,还要同信息技术结合起来,让背景资料的展示多样化、形象化和生动化。

五、结束语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课文丰富的德育资源,根据教学目标选定德育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在理解内容、领悟主题、体会内涵和了解背景的过程中,接受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实现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猜你喜欢

鱼钩品味德育
金色的鱼钩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品味桂峰
此声彼声来品味 仔细聆听有不同
看不到鱼钩的鱼
鱼钩
拒绝撞包的好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