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味当归芍药散辅治阴虚血热型月经失调的疗效及对性激素、月经周期的影响

2024-01-13曾美英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3年35期
关键词:中西月经周期性激素

曾美英

作者单位:362200 福建省泉州市,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晋江中医院

月经失调是女性多发病,以育龄期女性多见。目前,随着社会节奏加快,人们生活方式改变,月经失调发生率持续上升。月经失调患者特征表现为月经周期、月经量、月经颜色、月经性质等异常,可伴随腰酸、腹痛、乏力、烦躁等症状,病情呈渐进性发展,若控制不及时可引起闭经、卵巢早衰,甚至导致患者生育功能受到影响[1-2]。西医治疗月经失调主要以调节机体激素为原则,多采用雌激素、孕激素治疗,但疗效并不理想。中医认为,月经不调的病机涉及患者脏腑功能、气血、经络等,证型包括气血两虚、湿热下注、阴虚血热等,其中阴虚血热型较为常见[3-4]。阴虚血热患者素体阴虚、多产房劳、失血伤阴、思虑耗伤精血等,继而阴虚生内热,热扰冲任,冲任不固血不循经。因此在治疗方面,中医强调清热滋阴、止血凉血[5]。加味当归芍药散是临床治疗妇科痛症常见方剂,多应用于妇科经带胎产方面,得到广泛认可。鉴于此,本研究观察加味当归芍药散辅治阴虚血热型月经失调的疗效及对性激素、月经周期的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1—12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晋江中医院收治的阴虚血热型月经失调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中西联合组(n=40)和地屈孕酮组(n=40)。中西联合组年龄20~48(29.33±2.30)岁;体质量43~69(48.22±2.21)kg;病程7个月~7年,平均病程(8.06±1.05)个月;已婚30例,未婚10例。地屈孕酮组年龄19~47(29.30±2.31)岁;体质量44~68(48.24±2.45)kg;病程6个月~6年,平均病程(8.01±1.02)个月;已婚28例,未婚12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1)与《妇产科学》[6]内描述的月经失调诊断标准吻合,且经院内检查证实;(2)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7]中描述的阴虚血热的证型标准吻合,以月经周期、月经量异常为主症,以月经颜色异常、经质正常或稠、五心烦热、口干咽燥、小便短黄、舌质红、苔少、脉细数等为次症;(3)病情稳定;(4)患者对研究细节、流程清楚且愿意配合工作开展。排除标准:(1)脏器功能异常者;(2)凝血功能异常者;(3)继发性月经失调者;(4)合并子宫肌瘤、内膜息肉患者;(5)精神、交流、智力方面存在障碍者;(6)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7)近3个月内接受过避孕药、促排卵药、糖皮质激素治疗者。

1.3 治疗方法 地屈孕酮组予常规西药治疗,地屈孕酮片(Abbott Biologicals B.V.生产)10 mg口服,每天1次,疗程2个月。在此基础上,中西联合组加用加味当归芍药散治疗,组方:芍药30 g,当归、白术、泽泻各15 g,茯苓、川芎各10 g,柴胡9 g,生地黄、黄芪各8 g,莲子心、黄柏各5 g,每次月经前1周口服,每天1剂,分早晚2次服用,疗程为2个月。治疗期间调节患者日常饮食结构,指导患者保持作息规律,稳定情绪。

1.4 观察指标与方法 (1)症状消失时间:对相关症状表现(小腹胀痛、腰骶酸软、头晕眼花、经色紫暗、血块)的消失时间予以记录;(2)性激素指标:治疗前后采集患者清晨空腹肘静脉血2 ml,应用免疫放射分析仪检测患者血清促黄体生成激素(LH)、催乳素(PRL)、卵泡刺激素(FSH)、雌二醇(E2)、孕酮(P)水平;(3)月经周期、高温相评分(HPS)、基础体温(BBT)高温相时间: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月经周期、BBT高温相时间,HPS评分从高温变动幅度、黄体期基础体温类型、最大温差及高温相持续天数等几个方面展开计分,总分10分,分值越高则患者黄体功能越佳。

1.5 疗效评定标准 治疗后相关症状消失,经期、经量恢复正常为治愈;治疗后相关症状改善,经期、经量改善为有效;治疗后未达到上述标准,甚至加重为无效。总有效率=(总例数-无效例数)/总例数×100%。

2 结 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中西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7.50%,高于地屈孕酮组的75.00%(χ2=8.538,P=0.003),见表1。

表1 地屈孕酮组与中西联合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中西联合组小腹胀痛、腰骶酸软、头晕眼花、经色紫暗、血块消失时间均短于地屈孕酮组(P<0.01),见表2。

表2 地屈孕酮组与中西联合组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2.3 性激素指标比较 治疗前,2组血清LH、PRL、FSH、E2、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个月后,2组血清LH、PRL、FSH较治疗前下降,血清E2、P较治疗前上升,且中西联合组变化幅度大于地屈孕酮组(P<0.05或P<0.01),见表3。

表3 地屈孕酮组与中西联合组治疗前后性激素指标比较

2.4 月经周期、HPS评分、BBT高温相时间比较 治疗前,2组月经周期、HPS评分、BBT高温相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个月后,2组月经周期、BBT高温相时间较治疗前延长,HPS评分较治疗前升高,且中西联合组高于地屈孕酮组(P<0.01),见表4。

表4 地屈孕酮组与中西联合组治疗前后月经周期、HPS评分、BBT高温相时间比较

3 讨 论

西医认为,月经失调作为女性常见病,是因女性受内外因素影响,导致调节生殖的神经内分泌功能异常,子宫出现不规则出血、子宫内膜修复延迟等。该病诱因与患者自身生活习惯、情绪因素、器质性病变等关系密切[8]。当下社会现状,女性承受压力、责任增加,使月经失调发生率持续上升。月经失调患者经量、经色、经期无明显规律,持续迁延和发展会导致患者贫血,影响免疫系统。月经失调还会影响机体性激素水平,导致患者生育功能受到影响。

孕激素、雌激素是西医治疗月经失调常用药物。地屈孕酮可使子宫内膜进入完全分泌相,从而使其退变、萎缩、脱离,保护子宫内膜,是治疗月经失调常用的孕激素。地屈孕酮还能使E2活性下降,通过抑制缩宫素、加压素,降低子宫肌层收缩蛋白、子宫肌层敏感性,缓解病情。但实践证实,西医在女性月经失调治疗方面的远期效果并不理想,且易引发一系列不良反应,降低疗效。

中医将月经失调定义为“经期延长”“月经先期”,病机为外感六淫、七情,表现为血海空虚、肾精不足、脾胃亏虚等。患者肝肾亏虚、气血运行异常,导致瘀血停滞、新血未归经。月经失调以阴虚血热为常见证型,该病的发生机制为气随血泄、阴血耗损、热伤冲任、热灼津液、阴血流失。在治疗方面,中医强调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健脾利湿。

本研究结果显示,中西联合组各项症状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治疗后2组月经周期、HPS评分、BBT高温相时间延长,与治疗前有较大改变,治疗后组间差别显著,中西联合组月经周期、BBT高温相时间更长,HPS评分更高。表明月经不调(阴虚血热型)患者经加味当归芍药散治疗,对其病情、月经周期、黄体功能、基础体温有改善作用。分析认为,该方剂中含有发挥活血补血、调经止痛作用的当归;加入了有补血敛阴、平肝止痛的芍药;川芎有行气开郁、祛风燥湿、活血止痛的效果;加入白术、茯苓、泽泻,也起到了利水渗湿、健脾泄热的功效;柴胡自身有行气活血、疏肝解郁的药效;黄芪在补气健脾方面效果显著;黄柏的加入能够泻火去热、填精益血;生地黄发挥滋阴清热、凉血调经的效用;莲子心清心去热、止血涩精。上述中药材互相配伍,使该方剂在活血化瘀、滋阴清热、行气止痛方面发挥显著作用[9-10]。药理研究指出,该方剂应用了当归和川芎,可有效调节患者子宫平滑肌、免疫功能,强化红细胞造血功能。芍药中的白芍总苷在镇痛、促进FSH释放、提升血内性激素水平方面有显著效果,还可调节性腺轴分泌激素水平[11]。川芎、当归还能调节机体微循环,改善黄体血供,有利于恢复黄体功能。

性激素状态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的联系密切,性激素状态异常会引起月经失调。E2是女性机体重要的性激素,其血清内水平与卵巢功能关系密切,可促进子宫内膜生长,维持正常月经周期。LH、FSH属于垂体前叶激素,对女性生殖系统有重要作用,两者水平可影响卵巢内卵泡的发育及成熟,导致月经异常。P是产生于卵巢黄体的一种天然孕激素,可影响雌激素作用下的子宫内膜形态学,也是妊娠维持的基础。PRL是产生于垂体前叶腺嗜酸细胞的一类蛋白质激素,主要参与乳腺发育、泌乳,对卵泡LH受体生成也起着重要作用。LH、FSH互相协同,共同调节黄体形成及P分泌。P可促使子宫内膜完成增殖期到分泌期的转变。PRL表达过度可导致LH、FSH分泌受抑制。本研究中,治疗后2组FSH、LH、PRL水平下降,E2、P水平升高,与治疗前有较大改变,治疗后组间差别显著,中西联合组LH、PRL、FSH水平更低,且E2、P水平更高。表明月经失调(阴虚血热型)在经加味当归芍药散治疗后,可使其血清性激素水平得到改善。分析认为,加味当归芍药散能有效调节月经失调患者的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使患者性激素代谢水平得到改善,从而改善患者性激素水平。

综上所述,加味当归芍药散对月经失调(阴虚血热型)患者的性激素、月经周期、黄体功能、基础体温起着积极影响,疗效显著。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中西月经周期性激素
为什么要做性激素检查
影響中西的波希戰爭
女性怎么知道自己即将绝经
女性经期出现3种情况可能是早衰了
为什么要做性激素检查
“味其道”与“理其道”(一)——中西诗与思比较谈片
慢性焦虑刺激对成年雌性大鼠性激素水平的影响
月经周期短,绝经就会提前吗
中西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气肿50例
性激素与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性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