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智能视域下红色文化传播的机遇、风险及应对机制

2024-01-12王佳王锋

新闻爱好者 2023年12期
关键词:国际传播红色文化人工智能

王佳 王锋

【摘要】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当前社会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从“精准性”“具身性”和“情感性”出发,分析人工智能视域下红色文化传播的新机遇,认为人工智能赋能红色文化传播是时代之需。红色文化智能传播面临意识形态风险、精神内核消解风险及信息泄露风险,应制定相应法规,确保算法在红色文化传播各个阶段中的安全风险可控;对内容进行把关,讲好红色文化故事;完善防护体系,防止信息泄露。

【关键词】人工智能;红色文化;智能传播;情感传播;国际传播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历史、崇高精神和优良传统的积淀和凝聚,是我们党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类型,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就红色文化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因此,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红色文化的传播力,已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之一。那么,人工智能如何赋能红色文化传播?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实现红色文化的国际化传播?人工智能视域下,红色文化的传播应当防范和应对哪些不确定性风险?怎样才能使红色文化传播达到最好的育人效果?这些问题的讨论与回答,将成为我们研究红色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话题。

一、人工智能视域下红色文化传播面临的新机遇

(一)“精准性”实现个性化推送

人工智能可以对数据进行精准的分析和判断,减少人为的误判和偏见。人工智能赋能红色文化的传播,可分为推送前、推送中和推送后三个阶段。

(1)在推送前,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与挖掘,构建以受众个体与群体思想状况为因变量,红色文化接受过程、红色文化接受效果等要素为自变量的实效性评价模型,借助算法在搜集、辨识、分析和处理数据方面的优势,对海量数据精准归纳、深度整合,并构建具体、定量的指标体系,实现对推送的轻重程度、用户思想认识和行为表现具体状况等的精准定量评估[1]。(2)在推送中,人工智能可以实现按需供给与精准推送,即通过智能代理、知识图谱、模式識别、深度学习等技术实现对用户已有的红色文化认知水平及认知需求的画像建模,为在资源库中精准提炼、重构、重组推送内容提供依据,为用户规划出最优的红色文化知识学习路径,对其所需的内容进行一对一智能推荐。人工智能还能通过智能计算、感知技术、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等技术捕捉到用户在接受、学习红色文化过程中实时产生的学习行为、身体表现、情绪变化、心理状态、注意力等多维度数据,据此了解受众的生理、心理、认知能力等情况,及时调整改进红色文化传播方式,为预测、优化红色文化传播提供现实依据。(3)在推送后,人工智能全程追踪和动态监测红色文化传播过程,由此实现动态评估,并根据数据和环境的变化自适应地调整模型和决策,保持最佳状态,将运算结果反馈给传播者,实时对红色文化传播过程作出有效评价与指导,更改并完善红色文化传播过程和方式,着力提升红色文化传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2]。

(二)“具身性”深化用户在场感

在《技术中的身体》一书中,唐·伊德区分了两种身体——真实生活的身体和虚拟生活的身体。在他看来,真实的身体与虚拟的身体是完全异质的。这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真实的身体是第一人称“主动”的身体,虚拟的身体是第三人称“被动”的身体;其次,真实的身体是具身性的,虚拟的身体不是具身性的。当人的认知、身体和环境共同组成一个动态的认知统一体时,就被称为具身认知,把身体的这种认知论属性称为“具身性”[3],与之相对的认知则称为离身认知,其认识论属性被称为“离身性”。

在以往的传播渠道中,无论原始的人际传播还是以计算机、互联网、多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传播,其真实的身体与虚拟的身体之间仍然存在清晰可辨的边界。长期以来,红色文化的传播表现为离身学习——身心不合一,身体只是被灌输的容器[4],逃脱不了身心分离的桎梏。VR、AR技术具有虚实映射、虚实叠加、虚实联动的特性,可以从虚拟现实向增强现实、混合现实乃至扩展现实发展,为受众提供身临其境、多感官联动的方式观察场景与参与活动。这种全景式渗透是全身体验的过程,能够实现视觉、听觉、触觉、动觉综合一体的感觉和知觉的全面深度介入,即便身处虚拟世界,也会产生强烈的临场感和真实性,似乎肉身也真正进入虚拟空间,脱离现实人格同数字替身完全融为一体[5]。数字替身不仅仅是一个虚拟形象,还是具有“自由”和“自在”两个属性的数字人。这些数字人在虚拟世界中游戏、生活和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形成身份认同并建立社群关系。这种技术特性可以使主体的心脑和身体都参与到红色文化的传播当中。例如,受众可以进入元宇宙,与革命先辈进行对话,真切感受豪情壮志、革命友谊、殷切希望等,进一步强化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和追随之心;还可以亲身参与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历史会议、战争、事件和决策,强化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正确认识[6]。

(三)“情感性”增强主体情感体验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结果的“认知”和“情感”是紧密联系的,因此在认知心理学中出现了“热认知”和“冷认知”的概念。热认知包括了情绪、动机和信念等,而冷认知则是纯粹冷静的逻辑加工策略的情境性、整体性的认知过程。所有的认知活动,都是在特定的情境,受特定动机的驱使,带着特定的情绪色彩进行的。

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本质上是一种道德情感认同。因此红色文化的传播,需要经历认知认同→情感认同→行为认同的过程才能实现从传播到传承的效果。认知认同,是让受众完整、准确理解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情感认同,是指受众在深刻认知的基础上,对红色文化产生满意、喜爱、肯定的态度。行为认同,是指受众通过学习红色文化,产生一系列认同反应,获得精神力量,成为红色文化的主动传播者。三种认同方式是层层递进的过程,认知认同是基础,情感认同是催化剂,行为认同是归宿。

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是一种开放式的互联网工具,与以往不同的是,机器遵循了人类的规则和处理信息的方式,相当于非人类的“社会化”,将人类社会规则内化为其行动指南[7]。这被称为“双向人文”即“交互性人文”,是生成式人工智能与人的人文的“交互性”。这既是知识的交互,也是情感、认知、意识的交互,生成式人工智能不再是简单的机器,而且具有了人的情感、认知和意识,其中情感的人文交互有可能成为一种趋势。生成式人工智能能够通过文字、图像、音频、视频营造红色文化的感知基础[8]。这种多线程全方位叙事,可以代替传统红色文化传播的单线程叙事,用平等叙事的方式代替传统宣讲、说教,形成“故事世界”具象化的生态景观,促使受众产生对红色文化的热认知,由此产生认知认同、情感认同,最终实现行为认同。通过真实还原革命历史事件和场景,使受众感受战争的残酷、革命先烈崇高人格和斗争精神,感悟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走向复兴的奋斗历程。

二、人工智能视域下红色文化传播面临的风险及应对策略

(一)意识形态风险及其应对机制

人工智能的本质是算法。算法黑箱使得资本和企业能利用大众的未知进行后台操作,从而对信息和发布、传输过程和效果进行控制。红色文化是一种先进的意识形态。红色文化的传播过程实际上是受众接受教育的过程。如果有不法分子通过算法黑箱设置陷阱、夹带私货、数字化变形、数据篡改,将会在潜移默化中危害国家意识形态建设,对红色文化产生负面影响。

人工智能视域下的红色文化传播,需要做到以下防范措施:第一,需要国家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在红色文化内容创作主体、红色文化传播生成主体、红色文化接收主体之间建立起监管算法“黑箱”的共同准则,保证红色文化传播的准确性、真实性,在传播环境中不会出现数据和内容扭曲、失真的现象。第二,构建红色文化传播的算法基础标准、风险评估标准、安全等级标准以及监管标准等完整的标准规范体系,分级分类,设立全面、清晰、可操作的技术指标体系,做到相关部门能够对红色文化传播实时可控可监管。第三,打造值得信赖的算法伦理委员会,提倡学术性组织、非营利机构或自媒体等建立独立组织介入,加强第三方监管力量,建立红色文化传播技术合作团队,创建并丰富监管技术手段,确保算法在红色文化传播各个阶段中的安全风险可控。第四,强化互联网企业的主体责任意识,使之积极主动配合国家算法治理,在红色文化传播过程中提升算法透明度。

(二)精神内核消解风险及其应对机制

在红色文化的智能传播过程中,要防止其出现“抗战神剧”现象。部分机构可能会将用户喜好作为出发点,不断迎合用户浅显的感性需求和低俗的视觉刺激,不仅异化了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使红色文化传播面临感官娱乐化倾向,也亵渎了革命烈士,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受众历史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扭曲,消解了抗战历史叙事所应有的严肃性和崇高感,严重损害了国际形象。适当的游戏性和娱乐性有利于引发受众对红色文化的个性化体验和深层次思考,但当游戏性和娱乐性过强时,将导致育人效果大打折扣。因此人工智能赋能红色文化传播,一方面,要注重宏观叙事与温情故事相结合,以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制定等宏大叙事为主线,挖掘典型案例和榜样人物,将党的革命历程具体到个案中,通过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叙事风格来讲好红色文化故事。[9]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管力量,对红色文化传播内容进行严格把关,在严肃性和游戏性、讲好红色故事和网络成瘾中寻找平衡,在吸引受众的同时杜绝过度沉溺。

(三)信息泄露风险及其应对机制

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中,数据归属、数据隐私问题已经引起极大争议。人工智能对于个人隐私总体上朝着更具侵入性的数据收集和无处不在的监控迈进。人工智能赋能红色文化传播,黑客可以通过三种方式危害受众信息安全:第一,通过钓鱼网站攻击,窃取用户信息。第二,利用AR设备,入侵软件系统。第三,窃取虚拟化身的身份,收集虚拟化身的个人数据收集用户信息,并用不正当的方式使用个人隐私数据。利用这些数据,黑客还可以推导出用户的思维活动,掌握用户的思想动态,深度介入个体隐私空间。此外,在虚拟场景中,用户可以自由地创建虚拟世界和角色,但这也意味着可能存在虚假信息、恶意攻击、隐私泄露等问题,可能对红色文化的传播造成负面影响[10]。

由于其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属性,红色文化的智能传播,必须提出更高的数据保护标准。第一,应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及时修改、完善法律或者前瞻性地新立法律。首先需要明确,已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是否适用于红色文化智能传播中的虚拟空间。还应在红色文化智能传播过程中,在身份识别与控制、数据利用、隐私保护、算法监管、知识产权保护等关键法律制度安排上,进行适应性的革新与重构[11]。其次,应完善红色文化智能传播防护体系。加大红色文化数据安全政策指导力度,加强多部门的综合联动,调动政府主管部门、企业和社会、高等院校、思政领域专家等相关方参与治理的积极性,建立“惩、治、防”一体化的红色文化智能传播管控和治理体系。再次,强化红色文化人工智能核心基础设施的安全保护。从硬件和软件方面,加大对红色文化智能传播数据中心、红色文化智能计算中心等基础设施的保护力度,全面提升核心基础设施安全保护能力[12]。

三、结语

人工智能将给红色文化传播带来新的机遇、注入新活力,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也需要注意其应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须加强监管和控制,推动多元合作与共享,以保障红色文化传播的准确性和真实性。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其在红色文化传播中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同时,相关机构和个人也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以适应技术和社会的发展需求,保证红色文化传播的准确性、持续性和稳定性。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军地协同智能应急管理中无人机体系化运用研究”(23AGL039);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资助项目“科技赋能红色资源视觉重构路径研究”(300102503605);四川省哲學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红色资源研究中心2022年度课题“四川长征红色资源数字叙事逻辑的重构策略与实现研究”(HSYBXM09)]

参考文献:

[1]杨美新,张惠敏.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和路径[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14(2):109-116.

[2]申世越,李子运.人工智能赋能精准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22,245(5):11-13.

[3]叶浩生.有关具身认知思潮的理论心理学思考[J].心理学报,2011,43(5):589-598.

[4]李珍.真实的自我与虚拟的身体:元宇宙中虚拟化身的具身性研究[J].自然辩证法通讯,2023,45(2):19-27.

[5]张笑然,石磊.元宇宙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究与展望[J].自然辩证法研究,2022,38(12):112-118.

[6]胡乐乐.元宇宙赋能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技术特性、内在机理、风险挑战[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53(6):102-113.

[7]陈昌凤.人机何以共生:传播的结构性变革与滞后的伦理观[J].新闻与写作,2022(10):5-16.

[8]张爱军.ChatGPT推进网络政治悖论性传播的可能性维度[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59(2):56-65.

[9]向长艳,旦雅宁.中国红色文化的国际传播策略研究[J].新闻爱好者,2023(4):65-67.

[10]蔡士林,杨磊.ChatGPT智能机器人应用的风险与协同治理研究[J/OL].情报理论与实践:1-11[2023-04-11].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1762.G3.20230406.1618.008.html.

[11]唐艺军,魏婉莹.智能媒体时代互联网平台企业治理路径研究[J].新闻爱好者,2023(2):67-69.

[12]董永亮,崔楚轩.我国元宇宙产业的发展态势、问题及对策研究[N].中国计算机报,2023-02-20(008).

作者简介:王佳,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西安 710119),长安大学学术期刊管理中心副编审(西安 710064);王锋,西京学院电子信息学院教授,博士(西安 710123)。

编校:董方晓

猜你喜欢

国际传播红色文化人工智能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论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路径
全球化与国际传播:媒体与公民的世界性互动
促进汉语国际传播的十项策略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红色文化书籍的历史及装帧的特色审美
我国电视纪录片国际传播的路径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