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24-01-12曹加文邓彦敏罗纯
曹加文,邓彦敏,罗纯
(1.硅湖职业技术学院 大学生创新创业办公室,江苏昆山 215332;2.硅湖职业技术学院 校长办公室,江苏昆山 215332;3.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理学院,上海 201418)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双创”人才培养,高校深化“双创”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高职院校如何深入开展“双创”教育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教育文化氛围,提升大学生“双创”能力,促进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高职教育改革的重点亦是难点问题。
1 高职院校“双创”教育的重要意义
1.1 顺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创新型人才供需对接更精准和资源配置更优化,为国家高质量发展增添新活力,开展“双创”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方式,是汇聚人才、技术、资金的关键环节,是顺应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贯彻落实国家战略的必然选择[1]。
1.2 增强高职教育的适应性
高职院校通过校内外多元协同,主动融入国家“双创”教育改革,将深化“双创”教育改革作为突破口,以改革促创新、以创新促发展,实现高职院校“产教研创”深度融合,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及社会应用,增强高职院校教育适应性,培养具有“双创”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2]。
1.3 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创业
近年来,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增长,就业形势愈发严峻。“双创”教育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双创”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缓解企业亟需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人才的结构性矛盾,实现毕业生更高质量就业创业。
2 高职院校“双创”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国内众多学者在“双创”能力培养体系、能力评价、“专创融合”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研究[3-10]。王雄伟等[11]认为职业院校“双创”教育存在认识不足、产业结合不紧密、实践环境落后等问题,提出调整“双创”教育专业教学计划,构建教育教学新模式,形成培养机制和培养质量标准,建立和完善高职院校“双创”能力培养体系;王洪才[12]通过界定“双创”能力概念,厘清“双创”能力的基本结构,阐明影响“双创”能力构成的基本维度,构建“双创”能力评价量表,针对“双创”能力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董慧[13]基于“专创融合”视角,提出重构“双创”课程,明确课程目标,加大课程资源供给,加强课程衔接,建设“双创”课程“螺旋式”合作平台。
综上所述,学者在“双创”教育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还存在如下三方面问题:第一,“双创”课程建设中因师资来源结构单一、教材知识体系落后及教学场域固化而导致的教学思维固化、观念陈旧问题;第二,“双创”教学设计中因“双创”思维培养、意识启蒙与多学科专业知识学习、技能训练融合不充分、关联不紧密而产生的理论讲授与实践指导脱节问题;第三,“双创”教学实践环节因缺乏校外企业实践平台、创投天使基金等资源支撑而导致的教学成果不显著、创业实践难的问题。
3 高职院校“双创”教育多元协同路径的构建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时代新人”,是时代赋予高职院校的全新命题。近年来,学校为推进“双创”教育改革,先后调研地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中国创造学会、同济大学、贝腾集团等政校企40 余次。一支由投资者、企业家与高职院校“双创”教师等组成的高水平教学团队在校园汇聚,探索将创投界与产业界选拔、孵化及培植“双创”项目或团队的经验、技巧和相关配套资源引入校园,逐步打造“校园-产业-创投”三位一体的核心教学团队,分段建构“C(Course 课程)、C(Club 社团)、C(Competition 竞赛)、P(Practise 实践)”四阶递进的“双创”人才培养模式,力图实现大学生“双创”意识启蒙、知识获取、技能锤炼、实践成长及价值塑造等多维育人功效,旨在使高职院校探索出一条卓有成效的“双创”人才培养路径,“CCCP”“双创”教育流程见图1。
图1 “CCCP”“双创”教育流程图
4 高职院校“双创”教育多元协同路径的实践
4.1 以革新课堂教学模式为突破口
4.1.1 注重“专创融合”,打造复合型师资队伍
随着国家对“双创”教育的愈发重视及大学生“双创”能力提升的迫切需要,高职院校“双创”教师数量出现缺口,高职院校“双创”教育改革需要稳定的“双创”教师供应链支撑。为此,学校采取“内培+外聘”相结合的方式,先后遴选专业能力强且富有创新精神的51 名教师参加KAB 创业教育(中国)项目讲师培训、SYB 创业师资培训及“双创”教师高级研修班等“双创”师资能力提升培训活动,同时聘任48 名创业领域投资人、成功企业家、创业孵化平台负责人、创业基金会负责人、高校“双创”教育专家等多领域的校外“双创”专家到校或线上开展讲座、授课、创新思维训练、专利撰写指导、“大创”项目指导等活动,打造了一支“专创融合”师资队伍,强化了学生“理论与实践”“课堂与课外”“创新与创业”的紧密联系,夯实了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的“双创”能力基础,引导学生知行合一。
4.1.2 提升课程质量,建设叠加提升的“双创”课程群
为了弥补传统教学内容过于抽象、枯燥乏味的不足,开发对话式授课及项目式实践等模块,建设以省级一流课程创业实务为龙头,带动大学生KAB 创业基础、创新思维和创业实践、创新理论和专利申请等若干门知识点相互交叉的“双创”精品课程。实施“四步骤”实践性教学策略,“先以需要达到的目标定位为抓手确定相应的教学方案,进而提供具有创造力的思维训练方法,因材施教,再到建模,构成以点带面的实训性实验界面,直至充分剖析应用场景的诸多难题”,以展示出领导、合作或独立的创新行动力,受到学生广泛好评。近两年,学校开设的“双创”类公共选修课新增52个教学班,受益学生3 198 人次,多次出现“开选即满”的现象。并且,主编教材《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被江苏省教育厅评为“十四五”职业教育江苏省规划教材。
4.2 以拓展课外实践空间为着力点
4.2.1 创建“青创”社团,建立第二课堂载体
“青创”社团是开展“双创”教育改革的有效载体,是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培养和锻炼的重要途径。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办公室创立以“硅湖青创社”为代表的“青创”社团,直接参与指导及管理,帮助其引入资源,为社团活动提供场地、资金及师资支持。社团借机邀请了校外富有“双创”实践经验的28 位“双创”专家担任社团指导教师,迅速聚集了一批思维活跃、敢于创新、志同道合的优秀青创学子。每年约有30 余名“青创”骨干参加全国大学生创业实训营、“博实”国际商业“双创”精英人才特训班等“双创”能力提升专题培训,为社团规范化运营、团队合作、打造社团品牌等奠定了坚实基础。
4.2.2 开展多样性社团活动,打造优秀“青创”社团样板
“青创”社团创办初衷是使学校成为“双创”氛围培育的加速器和提升大学生“双创”能力的平台。“青创”社团鼓励学生与行业专家、兄弟院校学生互动交流,通过“行业专家指导+大赛实操指导+朋辈教育+多校联动”方式,开展了“上合-上海创业港调研”“大学生‘三创’系列宣讲”“中国(上海)国际发明展览会布展”等各类社会实践调研、系列讲座、主题论坛和学科竞赛等“双创”活动200 余场。其中,“大学生‘三创’系列宣讲”由中国创造学会创新创业创造专业委员会作为指导单位,与教育部创新创业课程群虚拟教研室(同济大学)、上合组织青年创业国际孵化器上海港共同主办,活动质量、规模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吸引了多所兄弟院校学生参与,成为校内外青创学生的交流平台,培养了一批优秀“双创”骨干团队,打造了全国高校百强社团“硅湖青创社”,在“内聚人心、外创品牌”中为高职院校“青创”社团成长提供了样板,“CCCP”“双创”教育成果见图2。
图2 “CCCP”“双创”教育成果图
4.3 以检验教学实践成效为切入点
4.3.1 构建训赛联动模式,夯实理论转化实践基础
学校构建并实施以“课堂创新性思维模块化的分解训练”与“参赛实战场景还原的模拟教学”为两翼的以赛带训、赛训结合的教学形式,通过“训赛联动”的教学形式,不断挖掘育人助教的社会资源,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磨炼本领,积累实践经验,使得学生的创业构思有实践检验的机会,切实提升大学生的“双创”能力。学校建立以长三角嘉昆太高职院校“双创”教育联盟为依托,向外辐射,联系地方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上应大、上海中威等政校企为学生提供校外学习交流、创新实践的机会,将企业需求与人才培养相结合,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形成学科、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校企合作、产学研共赢”格局[14]。
4.3.2 塑造“赛创融合”生态,持续激发“双创”活力
为了探索“双创”人才培养新途径,学校将“双创”竞赛作为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内容。学校通过遴选权威“双创”赛事,制定学科竞赛名单,支持更多学生参与高水平竞赛和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结合学科特色,培育优势项目参加各类“双创”大赛;组建跨学科、跨学院、跨年级的优秀“双创”团队,由校内外专家担任项目指导教师,邀请“双创”指导专家开展讲座、“大创”项目团队集训等活动;组织学生团队参加政府部门和地方青年创业港等主办的“双创”赛事,探索产教融合、政校协同推进的“双创”教育发展模式。近两年,学校收到“双创”项目3 239 项,吸引6 500 余名学生参加“双创”赛事,实现对学校所有专业的全覆盖,孵化了一批具有潜力的“双创”示范项目,使得大赛成为检验和提升大学生“双创”能力的重要平台。
4.4 以引导优秀“双创”人才服务社会为落脚点
4.4.1 强化资源整合支撑,广泛汇聚“双创”合力
为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双创”实践,学校搭建市级创业孵化基地,设置“双创”教育专项经费,并依托1 500 万元硅湖教育发展基金,为有市场潜力的“双创”项目提供资金与场地等支持。学校积极对接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围绕创业全生命周期,为符合条件的创业者申报一次性创业、创业社保、创业租金、创业带动就业等创业“全过程”补贴,形成涵盖创业专家指导团、宣讲会、资源对接会等全要素创业服务“组合包”,以“政策+孵化支持”的政校服务模式,精准培育创业项目,为项目成长发展提供一条龙服务,以更大的力度完善创业服务体系。学校还拓展了上合-上海创业港、上海中威等单位,共建大学生“双创”实践示范基地、产教融合“双创”人才培养基地13 个,帮助毕业生通过自主创业、入驻合作企业等途径解决就业创业问题。
4.4.2 树立“双创”精英典型人物,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学校通过对“双创”教育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在校园内营造了良好的“双创”教育氛围,涌现了一批敢闯会创的青创学生团队和极具孵化价值的优质“双创”项目,树立了“双创”典型人物,并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如硅湖青创社社长、学生何泓泽主攻工业废料净化,荣获中国(上海)国际发明创新展金奖等省部级奖20 余项,申请、授权知识产权12 项;学生洪硕的“万影短视”项目被省人力资源和社厅评为江苏省大学生优秀创业项目,获得奖金15 万元;许跳的“黔美梅”项目2020年使家乡4 户建档立卡家庭的月均收入提高了1 200元,为7 名村民提供就业机会,受到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肯定并出具社会效益证明;硅湖青创社副社长、学生范梓怡的“溱湖蟹宝”项目带领乡亲共同致富,年营业额超1 020 万元,相关创业事迹被CCTV-2(中央财经频道)等媒体专题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