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的质量管理课程教学质量提升路径探索
2024-01-12吴锋董丰朱康丽
吴锋,董丰,朱康丽
(1.安徽工程大学,安徽芜湖 241000;2.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安徽芜湖 241000)
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质量强国建设纲要》[1],在我国质量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质量管理是制造企业[2]和服务型企业[3]在市场竞争中的决定性因素,企业和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对质量管理人才的需求也在日益增长[4]。企业日益重视质量管理,重视提升质量管理人才质量。但是,在质量管理人才培养方面仍有一些不成熟的地方,还需改进[5]。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6-7],质量管理作为经管类专业学科基础课,课程组在对代表性工科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质量管理教育的现状和企业对毕业生质量管理知识、能力、素质需求进行广泛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质量管理教育需要解决的主要教学问题如下。
(1)课程思政建设薄弱,学生社会责任感不强、学习动力不足。
(2)质量管理教育教学内容滞后,教学与社会需求、就业需求以及学生成长需求脱节。
(3)课外实践活动的组织性、计划性、系统性、延续性不够,对课堂教学、课内实践的补充推动作用不明显。
以上问题限制了大学生对质量管理的理解,影响了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也在发生改变,增加课程数量,变革课程结构,提高课程转化效率,构建和谐课堂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潜力,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8-10]。
1 质量管理课程教学目标
从知识、能力、职业素养和价值塑造四个方面设置质量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包括质量、标准化、流程管理、统计分析等方面的知识;熟悉质量管理常用的工具和技术,如统计分析工具、过程控制方法、持续改进等。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质量管理实际问题;具备质量管理的实际操作能力,如制定质量计划、执行质量控制、处理质量问题等;具备质量管理的数据分析能力,能够运用数据分析方法对质量管理过程进行监控和改进。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团队讨论和合作,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价值观,让学生认识到质量管理的重要性,认真对待质量管理工作,注重细节和过程控制,追求卓越品质。
价值塑造目标: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企业和项目,接触不同的质量管理实践案例,提高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质量管理价值观,让学生认识到质量管理不仅是一项工作,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让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质量管理挑战。
2 提升课程教学质量的策略
2.1 教学流程改进
PDCA 循环法是管理学中用来提升质量的一个通用模型[11],在工作中按照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四个步骤不断循环进行,使其不断完善,问题得到解决[12]。PDCA 循环法的优点是四个步骤形成了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闭环。刘尊英等[13]遵循全面质量管理的“计划-执行-检查-改进”闭环体系,从全面质量管理理论PDCA 模式视角,在深入分析新工科背景与课程质量保障关键要素的基础上构建科学完善的课程质量保障体系。教学工作同样可以采用PDCA 模式,实现教学的持续改进,课程教学PDCA 循环见图1。质量管理课程面向不同专业的学生开设,需要因材施教,第一步需要调研学生的就业意向及基础知识水平,做好针对性的课程设计;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启发式教学为主,以案例为导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加强课程教学过程化管理,课上、课下、期末多方面综合考核;将教学过程的经验进行总结,使流程标准化,便于推广。
图1 课程教学PDCA 循环
2.2 教学方法及策略
课程教学需要重塑课堂样态,优化学习的全过程[14-15]。按照课前、课中、课后分别设计教学。图2 为3 课时教学内容的教学过程安排。首先,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根据专业寻找相应的案例。然后,进行过程能力分析理论教学,依据专业学生的基础知识能力尤其是数理统计相关知识水平,开展相应教学。课中还将依据案例数据进行分析,从“人机料法环测”等角度总结问题产生的原因,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直至解决问题。课下安排相关作业,学生进行巩固学习。依据质量管理教学各模块内容,针对不同专业寻找相关案例,让学生参与解决现实问题。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采用真实案例,也会让学生成为案例的一部分,如采用角色扮演模式,让少数学生扮演测量员,部分学生作为被测者,采用不同的测量工具进行身高测量等活动,对比结果,了解测量系统波动的原因。再进行理论教学,进行测量系统分析,使学生掌握并理解如何减少测量系统波动。合理安排课程进程,采用互动式教学方式,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知识点。
3 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3.1 强化课程思政,实现从“相加”到“相融”
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规律来看,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最小单元。质量管理作为专业学科基础课,在课程教学中通过讲授部分质量相关案例,使学生努力学好质量管理工程相关知识,成为一名优秀的质量管理人才,满足社会发展对质量人才的需求。
3.2 整合课程教材,实现社会需求与教学内容的统一
质量管理相关教材非常多,每一本教材都有自己的特色,有独特的价值和功能。质量管理课程结合各专业要求,选择合适教材作为主导教材,以其他教材为辅,课程教学内容基于各专业需求、现代企业质量管理对人才能力的要求,交代教学背景,提出或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3.3 提倡课下实践,提升综合运用能力
鼓励学生参加学科比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和学校科研项目,形成良好的外在反馈系统,构成良好的学习闭环。这些措施都是良好的学习成果检验标准,根本目的在于使学生加强对知识的运用。教师将课下实践融入课程框架组建和教学环节设计,逐步养成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教师走进企业,对接企业相关负责人,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企业尚需解决的问题,并将其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开展云实习或让学生进入企业参观,真实体验企业的实践操作。
3.4 强调“授之以渔”,实现师生双成长
课程教学改革以实践为导向,精心创设情境,尝试场景模拟,让学生进入场景中的角色,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让学生多感受、操作、思考,使学习成为一个体验过程。课程考核提高平时成绩占比,也可以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案例分析。教学中的互动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也可以让教师更加了解学生,进而更好地教书育人。
4 结语
学习质量管理相关基础知识的过程,使学生的思维和分析方法得到一定的训练,进而能运用所学方法与技能分析研究解决实际的质量问题。通过对质量管理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现代质量观,使学生形成质量意识,为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从知识、能力、职业素养和价值塑造四个方面设置课程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目标),从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应用能力的提升,最终达成人才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