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丁苯酞软胶囊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

2024-01-12黄媛黄春丽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3年33期
关键词:汀片司汀甲磺酸

黄媛,黄春丽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指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的眩晕,其原因是由于局部血液循环不畅,部分患者是由于血管狭窄所致,但还可能与颈椎疾病造成椎动脉压力有关[1]。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常表现为视物旋转、恶心呕吐、眼球障碍、耳鸣、肢体共济失调、声嘶等一系列症状,这些症状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产生较大影响,如果未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还会进一步发展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死等疾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乃至生命安全构成威胁[2-3]。甲磺酸倍他司汀能够改善耳、大脑和脑干血液循环,从而缓解眩晕、耳鸣等症状,是治疗循环缺血性眩晕的常见药物[4]。但单一用药无法满足所有患者的就诊需求,因此需要寻找有效的联合用药方式,强化治疗效果。基于此,现观察丁苯酞软胶囊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以期能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21年6月—2023年6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三明第一医院收治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倍他司汀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40例。倍他司汀组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39~80(69.14±10.41)岁;病程2个月~10年,平均(5.41±1.24)年;合并症:糖尿病16例,冠心病13例,高血压11例。联合治疗组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41~84(69.51±10.31)岁;病程3个月~11年,平均(5.23±1.08)年;合并症:糖尿病15例,冠心病12例,高血压13例。2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病例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1)年龄≥18岁;(2)符合《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5]中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诊断标准。排除标准:(1)伴有颅内肿瘤和脑出血等脑血管疾病者;(2)存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或其他原因引起的眩晕患者;(3)合并严重的脏器功能受损者;(4)恶性肿瘤患者;(5)存在血流动力学异常患者;(6)对本研究所用药物存在过敏反应者;(7)不愿参与本研究或不予充分配合者。

1.3 治疗方法 倍他司汀组采用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生产]6~12 mg餐后口服,每天3次,可视患者年龄、症状酌情增减,连续治疗14 d。联合治疗组在倍他司汀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软胶囊(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生产)0.2 g空腹口服,每天3次,连续治疗14 d。

1.4 观察指标与方法 (1)血液流变学指标:包括血小板黏附率(PAR)、血浆黏度(PV)和全血黏度(WBV),晨取患者空腹静脉血3 ml,离心取上层血清,采用迈瑞BS-350S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检测。(2)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左侧椎动脉(LVA)、右侧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的血流速度,采用超声经颅多普勒血流分析仪检测。(3)症状缓解时间:记录2组患者头晕缓解时间、肢体乏力缓解时间、头痛缓解时间,并作比较。(4)不良反应:包括腹部不适、恶心呕吐、血管炎、皮疹等。

1.5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患者眩晕及临床症状消失,脑血流量恢复正常;有效:患者眩晕程度减轻、持续时间缩短,临床症状明显缓解,脑血流量增加;无效:患者眩晕和其他临床症状未改变,脑血流量无明显改善甚至减少。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2 结 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联合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倍他司汀组(95.00% vs. 77.50%,χ2=5.165,P=0.023),见表1。

表1 倍他司汀组与联合治疗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用药前,2组PAR、PV、WB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14 d后,2组PAR、PV、WBV低于用药前,且联合治疗组低于倍他司汀组(P<0.01),见表2。

表2 倍他司汀组与联合治疗组用药前后血液流变指标比较

2.3 脑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用药前,2组LVA、RVA、BA的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14 d后,2组LVA、RVA、BA的血流速度快于用药前,且联合治疗组快于倍他司汀组(P<0.05或P<0.01),见表3。

表3 倍他司汀组与联合治疗组用药前后脑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2.4 症状缓解时间比较 联合治疗组头晕缓解时间、肢体乏力缓解时间、头痛缓解时间均短于倍他司汀组(P<0.01),见表4。

表4 倍他司汀组与联合治疗组症状缓解时间比较

2.5 不良反应比较 联合治疗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倍他司汀组(10.00% vs. 30.00%,χ2=5.000,P=0.025),见表5。

表5 倍他司汀组与联合治疗组不良反应比较 [例(%)]

3 讨 论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病因比较复杂,一般认为是因为动脉粥样硬化、栓塞等原因造成椎—基底动脉管腔狭窄或阻塞,使动脉血流速度减慢,从而造成脑干及其他部位缺血,进而引发头晕等症状,如果未得到及时的处理,反复发作还会导致脑干、小脑等部位发生梗死,从而导致神经功能受损[6]。目前,针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治疗方案有很多,但效果各不相同。

研究表明,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发生与局部组织缺氧缺血相关[7]。倍他司汀是一种组胺类药物,其能扩张毛细血管,改善微循环,从而扩张心脑血管,尤其对椎—基底动脉系统有积极意义。同时,倍他司汀能增加心、脑和外周循环的血流,减轻脑组织损伤;还能舒缓内耳的前括约肌,提高耳蜗及前庭的血流量,改善头晕症状。除此之外,倍他司汀还可以降低儿茶酚胺活性,削弱血管收缩,从而降低动脉血压[8]。但是单一应用倍他司汀并不能达到理想效果,且在停药后易出现复发情况[9]。丁苯酞软胶囊具有抗脑水肿、改善代谢、修复血—脑脊液屏障等作用,其主要活性成分为人工合成的消旋-3-正丁基苯酞,其在脑缺血损伤过程中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如建立侧支循环、增加缺血半影带的血流量、升高血管细胞因子水平等,从而抑制自由基产生[10]。此外,丁苯酞软胶囊可以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神经功能障碍,且可有效阻止因缺血而引起的脑损伤,对患者的微循环和血液流动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用药14 d后,联合治疗组PAR、PV、WBV低于倍他司汀组,表明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采用丁苯酞软胶囊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可改善血液流变学。血液流变学是衡量人体血液黏性的重要指标,当PAR、PV和WBV异常升高时,表明人体血液流变发生了异常,并呈现出高黏性特征,加快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并促使血栓形成,进而引起脊柱—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减慢,无法满足大脑正常的代谢需要[11]。丁苯酞软胶囊和甲磺酸倍他司汀片联合用药,可明显改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减小血液黏度,促进后循环系统血液流动,从而缓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减少并发症。丁苯酞软胶囊和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中能明显改善脑出血后的血液流速,加速脑缺血区的血液供应,缓解脑出血症状,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12]。此外,丁苯酞软胶囊属于一种人工合成的消旋体,可保护缺血部位血管内皮细胞结构的完整性,维持内皮细胞所涉及的各种生理活动的正常运转,同时,还能刺激新生血管形成,使缺血区的血流量增加,减轻脑组织损伤。本研究结果还显示,用药14 d后联合治疗组LVA、RVA、BA的血流速度快于倍他司汀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倍他司汀组,表明采用丁苯酞软胶囊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可改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脑血流动力学,稳定患者血压,从而有利于防止或减少不良反应。究其原因,丁苯酞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管痉挛,并通过提高线粒体内酶活性,维持线粒体完整性,调节脑内能量代谢,减少细胞凋亡,减轻脑组织损伤;还可提高脑组织中抗氧化酶的活性,减少氧自由基的产生,从而缓解脑组织氧化损伤,从而达到对脑组织的保护作用[13],与甲磺酸倍他司汀片联合应用,可从多个病理环节舒张脑部血管,减小血流阻力,快速恢复脑部血流,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从而达到改善眩晕症状、延缓疾病进展的目的[14]。

综上所述,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采用丁苯酞软胶囊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可有效改善血液流变学和脑血流动力学,快速缓解患者症状,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汀片司汀甲磺酸
眩晕宁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80例临床研究
褪黑素对尼莫司汀抑制胶质瘤U118细胞增殖的增敏效应研究
腕踝针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颅脑外伤后眩晕的临床观察
泽泻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联合倍他司汀片治疗痰饮型眩晕的临床观察
阿托伐他汀片不同给药时间对冠心病伴高脂血症临床疗效的影响
测定盐酸倍他司汀原料及制剂中盐酸倍他司汀含量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效果及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甲磺酸伊马替尼致扁平苔藓样药疹二例
蒲参胶囊联合瑞舒伐他汀片治疗中老年混合型高脂血症43例
盐酸倍他司汀含量测定的不确定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