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实务为导向的涉外经贸法律双语课程创新探索
2024-01-11田晓萍
田晓萍
[摘 要]基于企业在涉外经贸活动中对法律服务的实际需求,深圳大学法学院创新性地打造了涉外经贸法律实务课程。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将法律思维和商业思维相结合,解决涉外经贸法律服务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和材料编撰,以涉外经贸法律服务的具体场景为依托,融合涉外經贸法律、国际贸易、涉外经贸英语和法律英语的相关内容,体现了以法律实务为重心的跨学科双语课程特点。课程教师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采取多元、灵活的教学方法,并引入多方资源,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与自主学习潜能,为涉外法律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涉外经贸法律实务;课程创新;双语教学;实务能力;思维塑造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18-0041-04
在我国推动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和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擅于处理国际法律事务的高素质涉外法律人才已成为迫切需求[1]。广东地处改革开放前沿,国际经贸往来频繁,面对日益增多的涉外法律服务需求,培养高水平复合型国际化法律人才是高等院校法学教育的重要任务。大量涉外经贸企业需要既熟悉外经贸流程,又掌握相关国际、国内法律规则,还具有很强英语能力的涉外法律人才,能够为企业提供从谈判、缔约到解决争议全过程的法律服务。然而,因为传统课程设置和现有教材的局限,部分高校培养的涉外法律人才难以满足社会的现实需求。
深圳大学法学院在课程建设实践中,打造了全新的涉外经贸法律实务双语课程。该课程以实务需求为导向,以真实的涉外经贸法律服务场景为依托,综合外经贸法律和国际贸易、外经贸英语和法律英语的相关内容,跨学科进行教学材料的选择和编撰。通过该课程的建设和创新,培养学生解决涉外经贸法律服务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该课程建设过程中,课题组对课程目标和定位、教学内容和材料选编、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实施等系列问题进行了解答,逐步形成了整套方案,以期为涉外法律人才培养探索一种可操作、可推广的具体教学路径。
一、课程目标和定位——以涉外经贸法律实务需求为导向
(一)现行课程设置与涉外经贸法律实务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从现行学科和课程设置情况看,按实务需求打造的涉外经贸法律课程较为缺乏。国内部分法学院校在本科阶段的相关课程中主要设置了国际经济法学等必修课,教学内容和教材主要涉及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等方面的国际条约、国际惯例和相关国内法的介绍。法学院学生通过这些课程学习了解相关国际规则和涉外法律制度,但并不了解实际的贸易和投资流程,也没有接触真实的相关法律文本,更不清楚将要面临的主要法律风险,因而难以将所学知识融入实践中,通过谈判、缔约、纠纷解决,最大限度地维护我方企业的利益。简而言之,部分学生仅知道规则是什么,但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种情况的出现,很大程度是因为实务需求和高校课程设置不匹配。部分高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以学科为基础,界限划分清晰,其好处是便于知识体系的构建。但是,现实中的涉外法律问题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往往涉及多个学科或专业领域。要解决这样的问题,仅通过学生跨专业选课(如让法学院的学生同时修读国际经济贸易、外经贸英语等其他专业课程)是无法完全解决的。通过跨专业选课,学生学到的只是分散的学科知识,缺乏对具体实务的了解,仍然无法将法律、经贸、语言等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难以实现从知识到能力的蜕变。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黄进指出,涉外法律人才培养要强化涉外法律实践教学,切实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这也正是目前国内法学教育亟待完善的地方。
(二)涉外经贸法律实务课程的目标和定位
法律实务由纠纷、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共同构成,而法律课堂则从问题出发,在整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过程中体现如何理解纠纷、解决纠纷,引导学生养成运用法律思维解决问题的习惯[3]。涉外经贸法律实务课程以实务需求为导向,培养学生初步具备解决涉外经贸法律服务实际问题的能力,以便在日后工作中合法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具体而言,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有两个方面:
一是实现从知识到能力的转换升级。本课程以涉外经贸法律服务场景为依托,培养学生运用规则预防纠纷和解决纠纷的实际能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初步具备参与外经贸谈判、起草和审核合同的能力,熟悉外经贸流程,能够运用规则积极预防争端,防止合同缔结和履行过程中不规范的情形发生;同时具备一定的涉外经贸法律争端解决能力,在争端发生后能运用适当的方式最大限度地维护企业利益。
二是使学生将法律思维和商业思维相结合。涉外经贸法律服务与商业活动紧密相连,法律是维护商业利益的重要手段。法学专业学生通常具有较强的规则意识,倾向于从是非对错的角度看待问题,但是基于成本—收益原则实现最大利益的商业思维不足。本课程教学通过对真实案例的分析、讨论、救济途径选择的利弊权衡,培养学生从最大限度维护企业利益的角度思考如何灵活运用法律规则进行谈判博弈和解决纠纷的能力。
基于上述教学目标,涉外经贸法律实务课程的定位为:以法律为重心的跨学科双语课程。课程打破传统的学科壁垒,融合涉外经贸法律、国际贸易、外经贸英语和法律英语的相关内容,具有跨学科的综合性特点。课程重心为法律实务问题,但将其置于涉外经贸活动的背景下展开。涉外经贸活动从磋商到争议解决,从涉外经贸函电到合同文本,大多需要运用英语,教学中要根据实际需求,选择适当的中文和英文材料,运用两种语言进行教学。
二、课程内容和教学材料——以涉外经贸法律服务具体场景为依托进行创新
(一)课程内容设置创新
就课程框架而言,本课程围绕涉外经贸活动中涉及的系列专题展开,例如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国际货物运输和运输保险制度、国际贸易支付制度、外贸管理制度等,这与目前国际经济法教学的框架体系基本一致。所不同的是,本课程在具体的教学内容层面进行了革新,以真实的涉外经贸法律服务场景为依托,让法律规则和法律知识在实务中落地,从而让学生深入理解法律在实践中的运用,具备一定的实操能力。
以国际货物买卖合同部分的教学内容安排为例:首先,在合同商议阶段,以一家深圳企业与外国企业缔结货物买卖合同为背景,通过对具体商议过程的场景再现,让学生学习外贸实践中如何进行要约、反要约、承诺,包括如何用英文进行适当的表达,以及要约、承诺的法律效力如何在实际表达中呈现。其次,在合同文本起草和审核阶段,以两家公司的买卖合同为蓝本,解读英文合同的主要条款,以及条款拟定中应注意的商业问题和法律问题,尤其是常见漏洞、陷阱和对我方不利的条款。最后,在合同履行和争议解决阶段,以法院和仲裁机构关于国际贸易合同履行争端的典型案例为素材,学习司法和仲裁实践中法律适用的准绳,从而加深对法律的理解,并进一步明晰主张违约救济的手段和技巧。
(二)教学材料选编
笔者对相关书籍进行研究后发现,目前尚缺乏符合本课程教学理念的对口教材。本课程教材需要以涉外经贸实务流程中的法律服务场景为依托,在外贸流程中提炼出重要法律问题和法律文本,并结合典型案例,明晰争议防范和争议解决的思路与方法。遵循这一思路,笔者参考大量一手涉外经贸和法律文书、法规和案例以及相关的实务类和语言类书籍,自行编写了授课教材。
该课程的教学素材主要包括以下几类:其一,涉外经贸活动中涉及的主要法律文书,如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国际货物海上运输中的提单文本、国际贸易支付中的信用证文本等。这些法律文书都是企业用过的真实文书,以中英文对照的方式编写,并加以阐明在拟定和审核这些法律文书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其二,相关涉外经贸函电,如外贸合同缔结过程中的往来函电、函电中英文对照,并明晰函电的关键内容及其法律效力。其三,典型案例,主要以两种方式选编,一种是我国法院的相关典型判例,如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一带一路”典型案例,可直接通过判决书呈现案件全貌;另一种是将国内外相关典型案例提炼出关键案情和核心法律问题,以中文或英文编写,以案情简介的形式呈现,并设置思考问题,这种形式可囊括更多的案件和法律问题。此外,还可以将国内有影响力的仲裁机构编撰的相关涉外经贸仲裁案例汇编等书籍作为扩展阅读材料[4]。其四,重点国内、国际法规,包括相关的国际公约(如CISG公约)、国际经贸惯例(如Incoterms2020)、国内外经贸法规等。选编教材时,可将这些法规作为教材附录,中英对照,便于查找和阅读。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课程内容相匹配融合
(一)多元、灵活的课堂教学方法
本课程的课堂教学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材料,可分别采用讲授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情境模拟教学法。
讲授式教学法作为最传統的教学方法,其优势在于可通过有效信息输入帮助学生迅速理解重难点。例如,在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条款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可采用讲授式教学法对英文合同逐条加以解释、翻译,并阐明合同缔结中一些关键条款拟定时需要注意的法律问题。通过教师的讲授,学生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快速、准确地理解合同,掌握合同条款审核的重点。
案例教学法不仅可以介绍和分析案例,使学生通过案例学习总结出某些法律原则和法律适用规则,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通过对案例的研读和思辨,在认定事实、适用法律的过程中,理解法律适用的推导逻辑,学习法律职业的思维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智慧。在典型案例的教学中,笔者采用案例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开展课堂教学。课堂上首先由一位学生结合PPT进行演讲,理清案件的脉络、关于争议焦点的双方主张及裁判思路,之后由教师提出问题和不同的观点,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用律师的思维去思考问题,结合具体的事实和证据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5]。
情境模拟教学法是模拟真实法律服务场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深度体验实际法律工作,其能更好地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在课程教学中,笔者选取典型案例,让学生分组进行模拟谈判解决争议和模拟法庭诉讼。情境模拟分为三个阶段:首先,课前准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工收集资料、准备案件证据和法律文书等材料,撰写所模拟场景的剧本,经教师批阅、提出意见后修改定稿,并进行演练;其次,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展示;最后,教师进行评价和总结。由于现实法律问题的解决方法多种多样,涉及模拟过程、案件处理、庭审环节等诸多要素的评价应遵循客观、开放的原则,鼓励学生以协作探究的态度去思考 [6]。在情境模拟的过程中,学生用角色代入法不仅可以学会思考在不同争议解决方式中采取何种策略才能最大限度地维护客户利益、解决法律工具在运用中出现的技术性障碍等问题,还可以练习谈判和法庭辩论的技巧,增强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激发更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二)课内课外联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路径
本课程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和教学效果的实现,很大程度依赖于课外的充分准备和师生沟通。教师根据课堂内容在上课前先指定学习资料让学生熟悉,或指导学生收集相关资料进行研读和准备,必要时还要在课前与学生先沟通好在课上分享案例或进行情境模拟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此外,根据本课程教学相关专题的内容,适当结合优质的线上讲座资源,可以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例如,在新冠疫情期间,关于疫情是否构成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履行中的不可抗力,是当时的热点。笔者向学生推荐了著名专家杨良宜先生对此问题进行的一场线上讲座,让学生通过该热点对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不可抗力的认定和法律适用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四、课程组织实施——从实际教学效果出发
(一)选择合适的教学对象,配备适格的教学师资
本课程是以法律实务为重心的跨学科双语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度较高,这需要该课程的教与学双方都具备相应的基础能力,才能顺利实施教学方案,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一方面,选课学生应具备修读本课程的专业基础和语言能力,能够参与课堂互动,并完成课程中的各项任务。我校开设本课程主要面向法学院三年级下学期的本科生和国际法专业的研究生。这些学生通常都完成了国际经济法学的必修课程,通过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另一方面,授课教师应具有相关教学和实务经验。深圳大学该课程的主讲教师长期从事国际经济法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作为兼职律师具有涉外经贸法律服务的实际经验,且多次指导学生参加国际法模拟法庭比赛。此外,本课程教学中教师还适时邀请能办理涉外法律业务的专职律师到校开展专题讲座。专职律师深谙法律法规、擅长实践技能指导,可以让学生在坚守法律底线的同时了解法律应用的灵活性[7]。
(二)制定合理的成绩评定方案,注重能力考查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处理涉外经贸法律实务的能力,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同时侧重能力考查。实务能力的培养贯穿课程教学过程中,成绩评定也以过程性考核为主。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和作业准备,并参与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和情境模拟。在进行成绩评定时,教师可选取三次重要的平时任务完成情况作为过程性考核成绩,占比70%。期末考试成绩占比30%,内容主要是合同条款翻译和案例分析。这样的考评方案,较之前单一的期末考试定成绩的方式,对学生实际能力的考查更为全面深入。而且,过程性考核在成绩评定中的权重大,会促使学生注重平时积累,认真对待课堂和课后任务,保证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结语
涉外法律人才培养是我国高校法律专业当下面临的重要课题。深圳大学开设的涉外经贸法律实务课程,着眼于为从事外经贸业务的企业提供法律服务而进行课程创新探索。课程教学以涉外经贸法律服务的场景为依托,进行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并根据需要采用英文和中文两种语言。通过该课程教学改革,在能力培养方面,使学生初步具备在涉外經贸法律服务中进行谈判、起草和审核法律文书、解决争议的实务能力;在思维塑造方面,使学生养成将法律思维和商业思维相结合的意识,懂得灵活运用法律工具最大限度地维护客户商业利益是法律服务的根本目标。涉外经贸法律服务的内容纷繁复杂,且不断有新的问题出现,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远不能全面涵盖。但是,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将有助于他们在今后的法律服务工作中应对新情况和新问题。
[ 参 考 文 献 ]
[1] 黄惠康.从战略高度推进高素质涉外法律人才队伍建设[J].国际法研究,2020(3):10-18.
[2] 黄进.完善法学学科体系,创新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机制[J].国际法研究,2020(3):7-10.
[3] 陈东,韩晓倩.内外兼修,交通天下: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路径[J].中山大学法律评论,2021,19(1):287-300.
[4] 深圳国际仲裁院,中国国际仲裁研究院.《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典型仲裁案例选编[G].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
[5] 崔晓静.闭环式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创新[J].武大国际法评论,2022(2):21-35.
[6] 唐文娟.基于卓越法治人才培养目标的模拟法庭教学改革实践[J].高教论坛,2020(10):25-28.
[7]陈伟,黄梦圆.论校外导师介入法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问题及梳理[J].法学教育研究,2019,26(3):295-309.
[责任编辑:刘凤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