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充电技术及系统》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
2024-01-11莫淑蓓
莫淑蓓
摘 要:随着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增强,电动汽车作为清洁能源交通工具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为了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电动汽车充电技术及系统课程不仅需要传授技术知识,还需要融入职业素养教育。通过介绍电动汽车充电技术及系统课程,剖析课程授课要点,结合思想教育、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以问题为导向教学,来进一步提高教学方法。提出的教学研究与实践相结合思想,包括校企结合、赛事参加等关键性先进教学方法,以及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可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前进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角色。此外,提出了教学评价和效果分析方法,通过该方法,可以定性评价教学研究和实践相结合的效果,从而进一步促进电动汽车等相关教学的发展。本论文旨在探究如何在电动汽车充电技术及系统课程中融入职业素养教育,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电动汽车充电技术 课程教学 职业素养 技术素养
1 引言
随着全球对于环境问题和能源可持续发展的热题不断增加,电动汽车作为一种清洁、高效、低碳的交通工具,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电动汽车的普及,不仅有助于减少空气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还有望为能源结构转型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机遇。电动汽车充电技术及系统课程作为培养电动汽车领域专业人才的重要环节,不仅需要传授充电技术、电气工程等专业知识,更需要将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等思想与价值观融入到课程中。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目的是育人和育才相结合。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必须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融入其中,必须抓好课程思政建设,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的问题[1]。而“专业课程思政”是改革中最为核心和关键的问题[2]。
本论文旨在通过对电动汽车充电技术及系统课程教学的探究,探讨如何有效地将职业素养教育与技术教育相结合,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同时,本论文还将通过教学方法与策略的研究、教学效果的评价与分析,进一步探讨如何在课程教学中达到职业素养教育的良好效果,促进学生在电动汽车充电技术领域的深入学习和实践探索。
2 电动汽车充电技术及系统课程概述
《电动汽车充电技术及系统》是高职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分为八个章节,48课时,主要从充电桩的概述、电动汽车充电系统、车载充电机的认知与检修、DC/DC变换器的认知与检修、充电连接装置的认知与检修、新能源汽车充电操作、充电系统结构原理与检修、拓展知识进行学习。本课程从职业院校教育教学体系入手,并结合各院校工学结合教学体系特色,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重视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关键能力,满足高职院校新能源汽车专业大二年级学生教学需求,课程融入职业素养教育,把学生培养为、良好道德、独立和健康的全面发展人才。
授课资源使用的教材和教案与我校现有实训设配及车型匹配,同时增加现有实训设配及车型实例和案例分析,促进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同时本课程根据汽车维修企业对维修技术人员职业能力的要求,结合“岗,证,赛,课”教学体系实质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编写。在教案和人才培养方案编写过程中,按照“工学结合四对接”的人才培养机制,以及“产训结合,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从汽车维修企业岗位需求出发,力争培养满足新能源汽车充电系统行业维修高技术人才。
3 研究目的与内容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究如何在电动汽车充电技术及系统课程中有效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以提升学生的技术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具体而言,本研究旨在:
分析电动汽车充电技术及系统课程的特点:通过对电动汽车充电技术及系统课程的内容、目标和特点进行分析,了解课程中技术性、实践性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特点。
探讨职业素养教育在课程中的融入:深入探讨职业素养教育的内涵、重要性以及与技术教育的融合方式,寻找在电动汽车充电技术课程中有效融入职业素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设计教学方法与策略:研究在电动汽车充电技术及系统课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包括问题导向教学、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以促进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综合素质发展。
评价教学效果与社会影响:建立相应的教学评价体系,通过学生反馈、认知变化以及社会影响等方面的分析,评价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后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在课程学习后对可持续发展的认知和意识的变化。
提出可持续发展意识培养策略:结合电动汽车充电技术及系统课程特点,提出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具体策略和建议,旨在引导学生在技术实践中履行社会责任。为培养既具备技术实力又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电动汽车领域人才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
4 电动汽车充电技术及系统课程职业素养的发掘与教育实施
4.1 职业素养教育在电动汽车充电技术课程中的融入
新工科建设明确提出了加快建设发展新兴工科,持续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培养德学兼修、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工程人才的目标[4]。电动汽车充电技术及系统课程在教育教学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道德教育”为主线,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同时完成以下德育目标:
第一课堂在教学课堂上,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融入道德教育为主的职业规范、行为品格、工程伦理、职业操守等相关内容。
第二课堂通过课程相关的实训认知学习、企业跟岗、顶岗实习等,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严谨勇担当敢担当有责任的良好職业素养;提高学生的工作意识、树立认真细致、工作严谨,富有责任心的品质;通过了解企业的安全规范、操作规范,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培养良好的职业习惯和团队协作精神。
第三课堂依托学院汽车协会社团组织新能源汽车充电技术检修的相关培训及实践学习,参与新能源相关技能大赛等,组织学生就检修问题进行研究探讨,让学生自主分析、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科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工作严谨、精益求精、富有责任心和责任感的品质;激发刻苦钻研、勇于创新、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5 教学方法与策略
问题导向教学。在电动汽车充电技术课程中,可以提出一系列与充电技术和可持续发展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搜索、分析和解决问题。这种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同时激发他们对技术与社会关系的思考。
案例分析与讨论。可以选择一些典型的充电技术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技术问题、社会影响和可持续性。随后,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就案例中的伦理问题、技术决策等进行深入交流,从而加深对充电技术与社会责任的理解。
角色扮演与情境模拟。角色扮演与情境模拟是一种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模拟实际情境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分别扮演充电站设计师、政府决策者、环保组织代表等角色,模拟他们在充电技术应用中所面临的抉择和挑战。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技术决策的复杂性,并思考如何在实际工作中权衡技术利益与社会责任。
6 教学评价与效果分析
评价体系建立。在教学过程中,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是衡量教学效果的关键。针对电动汽车充电技术及系统课程,可以设计多维度的评价指标,包括技术素养:通过课前表现、课内作业、课堂表现,课后学生反馈与认知变化,跟踪学生的社会影响与可持续发展意识。
学生反馈与认知变化。通过课程末尾的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思政教育融入的评价,从而对教学进行调整和改进。此外,通过比较学生在课程学习前后的认知变化,可以看到职业素养教育对学生意识和态度的影响程度。
社会影响与可持续发展意识。教学效果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部,还需要关注教学对社会的影响。通过跟踪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毕业项目、科研成果等,评估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将技术和社会责任结合的能力。另外,也可以通过调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环保行为,了解他们在课程学习后是否形成积极的社会价值观。
通过对教学评价和效果的分析,可以客观地了解课程的优势和不足,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提升思政教育的融合效果。同时,也可以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为高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借鉴。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通过将职业素养教育与充电技术课程相结合,以“道德教育”为主线,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可持续发展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其在技术实践中更好地践行社会价值观。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可以有效促进职业素养教育的融合。问题导向教学、案例分析与讨论以及角色扮演与情境模拟等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深入思考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综合评价体系有助于全面衡量教学效果。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可以从知识掌握、实践能力、认知变化以及社会影响等多个维度评估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表现和成长。
7.2 展望
(1)深入案例研究的需求。在课程案例设计方面,本论文仅提出了一个设计思路,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设计具体案例,探讨案例对学生思政教育的影响。
(2)教学方法效果的定量分析。本论文中对教学方法的效果进行了描述性分析,未来的研究可以结合统计方法,对不同教学方法的效果进行定量比较,以获得更准确的结论。
(3)长期影响的跟踪研究。本论文主要关注课程学习阶段的职业素养教育融合效果,未来的研究可以进行更长期的跟踪调查,了解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实践表现和社会影响。
(4)不同课程背景的比较研究。本论文关注电动汽车充电技术课程,未来可以将不同类型的课程进行比较,探究不同领域课程中职业素养教育的融合效果。
课题或基金项目: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第二批“课程思政”专项课题(电动汽车充电技术及系统)课程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2YKSZ015}。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教高〔2020〕3号[Z].2020.
[2]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專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8,(3):64-69.
[3]蒋宗礼.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计算机类专业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 2017(8):34-39.
[4]强根荣,施仁信,王海滨,等.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1,38(11):243-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