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背景下高职新能源汽车专业“一平台四主线”内涵提升策略研究
2024-01-11郭丹丹陈安柱
郭丹丹 陈安柱
摘 要:新能源汽车作为“双碳”赛道的主力军,成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的重点关注领域。开设相关专业,培养高端技能人才,是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抓手之一。目前各类院校新能源汽车专业开设时间较短,内涵建设相对滞后,不能满足市场对人才数量以及质量的需求。为此,文章在调查国内外新汽专业内涵建设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构建“一平台四主线”专业内涵提升模式,并以此为依据提出新能源汽车专业内涵提升的策略建议,有效实现人才培养的提升,更好的对接当前产业发展,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双碳 新能源汽车专业 专业内涵 高职
1 引言
2021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发布,明确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自此“双碳”成为当前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为力争实现此目标,2021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计划》通知:要求发挥高校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创新策源地作用,推进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和示范性能源学院建设,建设一批国家级碳中和相关一流专业,鼓励高校开设碳中和通识课程,在国家级人才评选中,加大向碳中和领域优秀人才的倾斜力度。显然新能源作为是国家扶持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设相关专业、培养相关的高端技能人才是顺应国家政策号召,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抓手之一。近年来,开设新能源汽车类专业的院校数量虽然增加,但整个高职类新能源汽车类专业建设时间比较短,内涵建设相对滞后,而市场上新能源汽车增长量却出现井喷,两者的矛盾需要职业院校积极对接产业发展,提升新能源汽车类专业建设内涵,解决人才培养供求衔接问题。
2 国内外专业内涵建设研究现状
国外职业院校注重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建设内涵提升,将工作过程所需融入到整个专业建设过程中,提升专业建设内涵。
国内主要面向工作岗位或者岗位群来进行专业建设,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围绕专业建设内涵提升,各个传统专业都进行了相应探索。近几年高职院校的专业内涵建设得到国家、政府和企业的大力支持,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2.1 专业建设重规划轻实施
目前大部分职业院校在专业建设初期都通过制定专业发展规划来谋划专业发展的蓝图,但制定的过程中缺乏对行业以及市场等有力的调查,在专业建设理念和方法上都存在不足,编写的人员也仅仅局限于校内的老师,这导致编写出来的专业发展规划中空有虚无的蓝图,缺乏具体的实施措施,专业建设无法根据行业的需求进行动态调整。
2.2 课程体系脱离行业发展
在课程体系中真正的融入岗位工作需求,教学过程对接工作过程,目前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基于新能源产业的变化和需求,在建设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时候应尽可能实现课程与新能源产业实际发展变化的无缝连接,在课程开设和课堂教学中贯穿实际工作场景的需求。
2.3 校内实训基地不能完全满足对接岗位的教学要求
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主要手段,很多与岗位对接的实训仍然无法在校内实训场所完成的,一方面是由于实训老师本身缺乏实战经验,对行业、企业一线的发展动态了解不够深入,教育过程中不能将岗位工作过程与现有的实验实训条件结合,另一方面是由于场地、资金等条件制约,校内实训场地的建设还有待完善[1]。
3 新能源汽车专业“一平台四主线”内涵提升模式
对接七大新兴战略产业—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趋势,结合现有的高职新能源汽车技术类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形成“双碳”背景下的高职新能源汽车专业“一平台、四主线”(如图1所示)专业内涵提升策略研究与实践,有效实现人才培养的提升和专业建设内涵的提升,更好的对接当前产业发展。
从产教结合角度,紧跟行业发展动态,打造成技术提升、教师提升、产业切入的综合平台,让学生的技术技能与岗位匹配,教师的提升与产业发展对接,产业需求与人才培养衔接。
分别从教师发展角度、教学改革角度、赛学结合角度、技术创新与服务角度四条主线进行分析,打造清晰、实用、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四条内涵主线,形成“教师提升为基础,教学改革为主导,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为前提,技术转化为目标”的四条相互支撑、协调促进的发展主线。
4 新能源汽车专业内涵提升策略建议
4.1 打造“三环四体”产教融合育人平台,解决教学要素与行业要求对接不系统问题
通过对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学情因素分析,人才培养模式设计、校企资源整合,搭建培养机制、管理模式、教学方法、评价体系“三环四体”育人平台(如图2所示),做到真正与企业接轨,实现企业与学校双赢局面,提升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内涵,解决人才培养供求衔接问题。
学情因素分析:通过高职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学生学情因素分析发现,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存在差异性,对车辆的动手修复的兴趣比较高,实践动手能力较强,但是由于理论知识薄弱,往往存在操作不规范,蛮力作业等问题。受到传统学习方式影响,习惯于模仿操作,缺乏自主思考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现在的学生普遍为00后,喜欢时空的解放,专于电子游戏,具有竞技意识,乐于小组竞赛形式促进学习,多数学生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但缺乏自制力,内在动力不足,主动学习的意识不强。
人才培养模式设计:对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对应的典型工作岗位进行岗位工作能力与岗位标准分析,结合高职教育的学情规律。校企双岗共同参与制定包括培养机制、管理模式、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的人才培养方案,依据行业变化制定动态调整策略,最终通过校企共同组织教学,实现“工学结合”,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了包括人才培養目标、教学计划、教学方法、评估标准等在内的一整套培养方案和动态调整机制,通过制度、机制约束,实现“工学交替”,解决教学要素与行业要求对接不系统问题。
校企资源整合:整合企业学校的优质资源,实现师资和设备资源等相融合。践行“教学工厂”育人模式,使教学要素通过企业项目融为一体,实现教学内容与行业要求接轨,丰富专业内涵。
培养机制:通过“四联四定”培养机制,做到真正与企业接轨。“四联”是指与企业联合开发课程、联合开发项目、联合实施教学、联合投资设备;“四定”是指学校、政府、行业、企业四位一体、四方互动进行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实习、定向就业。
管理模式:携手企业共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之路,实现校企双方共同进步与成长,提升专业服务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和影响力。构建创业认知、体验、模拟、实战“四层递进”式创新创业实践体系,高质量的教学产出充分与市场需求接轨。院校之间、校企之间、行业之间充分借助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优势,在育人经验、育人资源、育人平台上实现充分的共建共享。
教学方法:以真实的岗位工作任务为载体,将岗位工作任务转化为教学案例,实施案例教学法;模拟企业真实情境实施模拟教学法;以企业项目为学习任务依托实施项目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实现教师学生的双向互动,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实操应用能力。整合建设优质的教学资源、依托线上学习平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信息处理的能力。
评价体系:基于之前的学情因素分析,评价体系着重关注实操比例考核,理论部分实施课前课后线上考核,弥补学生动手能力强但理论基础薄弱的不足。实操部分采用课中学练线下实时评价。与企业导师共同开展复盘研学,与学生面对面座谈,对项目教学做阶段总结与反馈,听取学生的困难和需求,发现并解决教与学存在的问题,实现阶段教学策略调整,构建人性化、多元化的考评机制。
4.2 围绕“四大主线”提升专业内涵,解决教学诊改与信息时效反馈不闭环问题
4.2.1 以教师提升为基础建设专业内涵,打造“六项工程”育师计划
打造专业带头人引进和培养工程,形成“行企校三方專业带头人”格局,引领专业建设与发展;打造名师培养工程,引进国内外高水平专家,提升教学团队国际化水平;打造骨干教师培养工程,精准培养骨干教师,建设一支大师引领、专兼结合、校企互通的“教练型”教学团队,提升教学团队影响力;打造兼职教师培养工程,打造“教练型”名师,实施教师全员轮训,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兼职,提升专业技术技能水平;打造访问工程师项目工程,专业教师通过共同参与企业工程师项目,了解企业行业最新的动态发展;打造扎根工程,坚持教师团队扎根教学一线、企业生产一线,全方位提升自己教学基本功、实践操作能力。
4.2.2 以教学改革为主导建设专业内涵,构建“四位一体”育人体系
围绕企业用人要求及岗位任职标准,深化教学改革,提升专业内涵。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将职业核心能力贯通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融入公共课程、渗入专业课程、嵌入实践课程、浸入创业课程。建立校企文化交互融通、社团活动专业参与、技能大赛训练提高、就业创业顶岗实践“四位一体”培养体系。将信息化的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融入到教学环节中,利用教学资源库和虚拟仿真等信息化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将职业道德、企业文化等融入课程思政,将环保意识、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协作意识等融入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特色的思政教育中去,将其与实践教学相融合。
4.2.3 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为前提建设专业内涵,构建“六融合”专业建设模式
职业技能大赛已经成为检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新能源汽车专业内涵提升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文前提,构建“六融合”专业建设模式。将职业技能大赛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相融合,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向可以参照国家级、省级职业技能比赛的纲领章程,使其互相融合、互相支撑;将职业技能大赛与专业课程体系相融合,职业技能比赛需要融入多个学科,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将职业技能比赛的知识技能体系融入到课程体系中去,践行“做中学,学中做”、“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将职业技能大赛与师资队伍建设相融合,教师通过指导技能大赛,促进与同类院校的交流,便于教师全面掌握岗位工作对于人才培养的需求,提升自身的理论与实践水平,促进双师型教师的养成;将职业技能大赛与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相融合,为了解决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利用率低、与行业脱节的问题,职业院校可依托职业技能大赛中所规定的设备厂商,紧贴市场选择新能源汽车设备,在实训过程中充分融入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使其满足行业发展规律与趋势。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将大赛与人才培养方案相融合,实现学生毕业即就业的无缝对接;将职业技能大赛与学生评优相融合,以赛代评,完善奖学金评定机制,营造“比学赶超”的热烈而积极的氛围;将职业技能大赛与专业品牌建设相融合,依托专业技能大赛,结合自身的差异,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特色,打造新能源汽车技术品牌专业[2]。
4.2.4 以技术创新和转化为目标,引领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
以技术创新和转化为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挑战杯、互联网+等创新创业比赛,引领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与当地龙头企业成为战略合作伙伴,成立专业校企合作办公室,鼓励教师下企业实践,参与企业研发过程,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进行技术创新与转化,进一步提升新能源汽车专业内涵。
基金项目:2022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立项课题““双碳”背景下高职新能源汽车专业内涵提升策略研究”(2022SJYB2066);2022年度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立项课题“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数字化教学工厂”模式实践研究”(2022-R-102327);2021-2022年度全国机械行业职业教育科研立项课题“中德职业教育汽车机电(SGAVE)项目“学习领域”课程模式本土化建构与实践研究”(JXHYZX202125)。
参考文献:
[1]吴丹. 示范性高职院校交通类专业内涵建设的研究[D]. 湖南:湖南大学,2012.
[2]钟登华. 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