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融入现代心理治疗
2024-01-11刘天君
刘天君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2401)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任何一种文化的发展都会经历漫长的过程。而在漫长的沧桑岁月中,每一种文化都会形成一些核心观念,其中既包含明确的观点,也透过其观点包含了形成这些观点的认识论、方法论和思想境界。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历经沧桑,本文介绍了中华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核心观念,指出与天人合一观念相应的心理现象是心理空境;并以移空技术为实例,论述了如何将现代心理治疗的结构性操作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心身调节技术相结合,运用心理距离的变化操作出心理空境的作业流程;最后介绍了采用现代临床科学实验,对移空技术疗效的检验。
1 中华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观念
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不止一个,但最具包容性和影响力的莫过于“天人合一”。中国近现代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钱穆(1895年7月30日—1990年8月30日 )先生,在他生前的最后一篇文章《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1]中写到:“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观’虽是我早年已屡次讲到,惟到最近始彻悟此一观念实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宿处。……我深信中国文化对世界人类未来求生存之贡献,主要亦即在此。”这两句话非常直接地谈及了“天人合一”是中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以及这一观念的伟大意义。钱先生还写到:“中国文化过去最伟大的贡献,在于对‘天’‘人’关系的研究。中国人喜欢把‘天’与‘人’配合着讲。我曾说‘天人合一’论,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从来,世界人类最初碰到的困难问题,便是有关天的问题。我曾读过几本西方欧洲古人所讲有关‘天’的学术性的书,真不知从何讲起。西方人喜欢把‘天’与‘人’隔离开分别来讲。换句话说,他们是离开了人来讲天。这一观念的发展,在今天,科学愈发达,愈易显出它对人类生存的不良影响………而中国文化,既认为‘天命’‘人生’同归一贯,并不再有分别,所以中国古代文化起源,亦不再需有像西方古代人的宗教信仰。在中国思想中,‘天’‘人’两者间,并无‘隐’‘现’分别。除却‘人生’,你又何处来讲‘天命’。这种观念,除中国古人外,亦为全世界其他人类所少有。”
钱先生文中所言之“天”,意为宇宙;所言之“人”,即指人类;“天命”可认为是宇宙的发展规律;“人生”指人类的发展历程。“天人合一”即是人类的发展和宇宙的发展统一与同一。宇宙为大,人类为小,人类的发展为宇宙发展所引导、规范和包容,是宇宙发展的一种表达、一种形式、一个组成部分,二者的发展方向和内在逻辑一致且联系在一起。总而言之,在方法论意义上,即是整体的发展变化包含和统帅了局部。所以,“一切人文演进都顺从天道而来”。钱先生也谈及了西方文化对天人关系的不同视角,即天人分别、二者的发展各有所归。若依二者分别发展的逻辑,人类的发展朝“挑战宇宙”“征服宇宙”的方向前行,似应顺理成章,无可非议,然而又似乎有些茫然:苍茫宇宙,人类可主沉浮?
2 与天人合一观念相应的心理空境
依据天人合一观念,宇宙是整体的“一”,万事万物只是该整体之不同层次、不同方面、不同规模的表达。例如一团星系或一个星球都是宇宙整体的局部呈现,并不是脱离宇宙的单独个体。同理,天人合一观念指导下的人体观认为,生理和心理现象都是人之整体不同侧面的表达,既没有脱离其整体的心理,也没有脱离其整体的生理,且任何个体的生理或心理现象也都是整个宇宙整体的局部呈现。
要将天人合一观念融入现代心理治疗,首先需要了解与天人合一观念相对应的心理现象是什么。众所周知,现代心理学所研究的即是各种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规律。个体日常的心理现象,均产生于意识通过感官感知而形成的对客体世界的反映与记忆,通过意识的认知活动而呈现为以各种意象(概念、表象)为内容的意识流,以及随之引发的情绪、情感和意志、决断,等等。简言之,日常的心理现象是意识认知活动的呈现,由意识的主动操作而形成。
然而,与天人合一观念相应的心理现象之形成与日常有所不同。这是因为,形成与天人合一观念相应的心理现象,并不是让意识去认知、理解天人合一的观念,而是让意识去感应、体验天人合一的状态,即通过使意识回归其自然存在状态而实现与宇宙万物之自然存在状态的连接与同一。那么,如何让意识进入它的自然存在状态呢?方法其实很简单:停止意识的认知操作活动即可。显然,这与意识通过认知活动而形成日常的心理现象大相径庭。而由于意识停止了认知操作活动,所呈现的心理现象不产生或包含任何意象,只能是一无所有、空空如也的心理空境。如果将意识比作风,风通过被吹动的树枝、湖水而显示它的存在,而当风静止下来,树枝不动,湖水无波,风就无从显现,成为了空。
在中华传统文化的诸家典籍中,有许多关于此心理空境的表述,因为它是传统修炼文化探索心理现象的起点。人们耳熟能详的《坛经》中禅宗六禅惠能著名的偈子,用比喻和诗一般的语言,准确生动地描述了心理空境的状态:“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首偈子是对神会那首“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偈子的回应。神会偈子中描述的心理境界还不够空净,仍然包含有“菩提树”“明镜台”的意象,而惠能的偈子则空空如也,是完全彻底的心理空境。道家《清静经》说:“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这个清净即是心理空境。儒家《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这里的“中”,是从情绪角度谈及的心理空境。
比较接近现代心理学概念的心理空境表述是佛家《心经》中的语句[2]:“……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在佛学理论中,个体的感官感知被分为眼耳鼻舌身;五种感官所产生的感觉为色声香味触。所谓“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即意识不去认知感官感知所产生的感觉现象。“法”指现象,是包括心理生理物理现象的总称。之后又特意强调“无眼界”,是由于个体大约80%的外界信息来自视觉,停止了对视觉现象的认知,意识内容的大部分就空掉了。“无意识界”则更有深意,即除了不认知当下的感官感知现象外,也不去认知以往感官感知的记忆信息。而当意识停止了所有上述的认知操作活动后,所有的意象都消失了,剩余的就只是意识的自然存在状态,也就是心理空境。
如果用现代心理学的语言表达,心理空境是没有意象的意识存在,大体上相当于没有进入认知过程的意识存在,也就是意识停止反映活动的空白状态。如果用英语表达,心理空境是意识的“being”状态,不是其“doing”状态。
3 心理空境疗愈作用的心理机制
《心经》的首句说:“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五蕴即“色受想行识”,如果换用现代心理学的概念,就是所有感官感知及其记忆,即所有的心身感受。故此句的现代心理学解释大体是:放空所有的心身感受,可以应对所有的心身问题。从现代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角度考虑这句话,可以体会到,其表达疗愈范围和目的,已经涵盖且甚至大于了目前的心理治疗乃至心身治疗。现代心理、心身治疗均针对心身的烦恼和痛苦,即负性的心身感受,而“照见五蕴皆空”则是放空一切心身感受,包括正和负。临床实践表明,如果引导来访者将负性的心身感受都放空,进入心理空境,烦恼和痛苦的问题确实可以化解。而由于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临床只处理负性的心身感受,所以只运用了这句话的一半。
放空了一切心身感受的心理空境是怎样的心境状态呢?那是一个非正非负、不存在对立的单纯空净意识状态,它不产生、驻留问题,是一个没有问题的心理空间。此心境人人具备,不假外求。它就在来访者的心灵深处,是每位来访者自己可以利用的无尽资源,无需任何外在因素,故难能可贵。此心境所对应的情绪是非积极非消极的平和状态。实际上,只有平静安和的情绪可以持续稳定地健康发展,而积极或消极情绪都相对短暂。此心境状态或可比作数学上的0,0非正非负,但其力量和意义非凡,超越正负,可以成百上千乃至无限倍地放大或缩小任何正负数。
心理空境有强大的疗愈作用。临床上引导来访者抵达心理空境,即为其提供了一个无限广阔、可以放下各种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的心理空间。治疗师引导来访者到达这个没有问题的地方,并未直接处理问题,而是让问题在空境中自然消亡。就好像一勺盐放在一杯水里,水会很咸,而放在一缸水里就很淡了,如果放在一个湖泊里,根本就感觉不到咸味。心理空境无限广阔,理论上任何问题放入其中都会消失得无影无踪。这是一个以非对抗性的化解方法处理问题的思路,来源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不同于许多现代心理咨询与治疗流派的正负资源相对、以积极因素取代或克服消极因素的思路。
这里特别要说明的是,咨询师引导来访者进入其自身具备的心理空境,并不是启用了来访者的防御机制。心理空境并非否认、压抑、投射、逃避、转移、替代或升华来访者的问题,它们在空境中并没有被排斥或修饰,而是直接被接纳、包容、消化、吸收,成为了空境本身。
如果借用弗洛伊德、荣格的海水与冰山的比喻,将意识比作海水,将心理问题或障碍比作冰山,每位来访者的脑海中都会有大大小小的冰山。现代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大部分流派,在处理这些冰山的时候都会选一座冰山,先做测量,看看它有多高、多大,形状、体积、温度如何,等等。之后会依据测量结果去试图打造一把大锤,其大小重量刚好能够一锤击碎这座冰山。如果这把大锤打造成功,就有了针对这座冰山的有效工具,击碎它就容易了。理论上,这种治疗思路需要针对不同的冰山打造不同的大锤,有多少冰山就要打造多少大锤。但引导来访者进入心理空境的治疗思路并非如此,它的方法是试图提升海水的温度,知道只要将海水的温度提升到不适宜冰山产生和维持的水平,冰山就会自然、自动化解,完全不需要击打。而且,海水温度一旦提升,所有的冰山都会融化,不分大小形状,无需测量,也不会再次产生。引导进入心理空境的过程即是提升海水温度的过程,此过程的实现也需要方法与技巧,但它们与打造大锤的方法技巧截然不同。故以抵达心理空境为目标的心身治疗技术是境界取向,不是问题取向,是基于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流派。
以推动林产品向高质、高端、高效发展为重点,集中打造了杜鹃花、蓝莓、彩色苗木、野山茶、榛子等10大林业特色产业基地,连片规模化发展7.3万亩。积极培育林业龙头企业,用好市级林业产业专项资金和林业贴息贷款等优惠政策,培育市级以上林业龙头企业87家,全市涉林企业已发展到近500家。同时,积极探索林业+旅游、生态+文化等复合型、专业化发展途径,大力发展森林旅游和康养林业,重点打造精品采摘园60多个,让林区变景区,基地变公园,生态变商品,资源变资产,叶子果子变成票子。特别是依托日照绿茶优势,组织实施“引茶上山”,实行林下野茶种植,新发展野山茶2万亩,拓展了绿茶发展新空间、再造了日照绿茶新优势。
此外,击碎冰山与提升海水温度其实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海水温度高了,冰山容易被击碎,冰山击碎了,更容易被海水融化。所以东西方心理治疗流派并非冲突,而可以取长补短,互补互益。广义而言,上世纪的森田疗法,本世纪的正念系列、接纳承诺疗法等疗法本质上都或多或少取自东方文化,都包含心理空境的成分,只是还不够纯粹、不够明确罢了。
我认为,在现代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心理空境目前还是一片尚未被开发的处女地,在那里可以大有作为。
4 移空技术是进入心理空境的作业流程
移空技术是进入心理空境的心身操作程序。在传统修炼文化中,心理空境需要通过长时间的个体修炼才能达成。这不大符合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临床需求。如何能够推出一种简便的心身操作程序,引导来访者快速进入心理空境呢?笔者经十余年的理论与临床研究而开发出的移空技术对此做了初步尝试。该技术是一项以中医传统养生功法的存想与入静技术为核心,借鉴西方心理学行为治疗的结构性操作流程,以抵达心理空境作为治疗终极目标和手段的心身治疗技术[3]。
移空技术是由治疗师引导来访者进行有步骤的深度想象,先将选定的疾病症状象征性物化,并放入与其相匹配的承载物,而后在正前方不同的心理距离上来回移动置放了象征物的承载物,使之渐行渐远,消失于远方的心理空境,从而缓解或消除症状的心身治疗技术。
移空技术的操作步骤分为静态操作与动态操作两部分,共有10个操作步骤。静态操作的5个步骤:三调放松、确定靶症状、存想象征物、存想承载物、填写记录纸A;动态操作的5个步骤:三调放松、清扫与置放、移动与空境、移回与评估、填写记录纸B。一次移空技术的治疗大约需要40~50 min。
移空技术属象征性疗法,其引导来访者进入的心理空境,是咨询师指导来访者灵活运用想象中的心理距离而实现的。当咨询师让来访者将选定的靶症状想象为象征物,并放入与象征物相匹配的承载物之后,会要求来访者闭目在眼前正前方不同的心理距离上,来回移动置放了象征物的承载物,进多退少。故在来访者的心理视野中,被移动的承载物逐渐远去,越来越小,当它被移动到看不见的那一刻,也就是在它消失于心理视野中的那个当下,一无所有、空空如也的心理空境就出现了。于是,来访者以操作移动物体至消失的方式唤起了自己的心理空境,进而沉浸于其中。此移空技术运用心理距离的操作所引导的心理空境,比传统修炼文化中各家修炼境界的空境要粗浅和短暂,只是刚刚有所触及,但此空境用来处理心身症状已基本够用。故移空技术只是一项用于临床的心身治疗技术,本质上有别于传统修炼文化的修炼境界。
目前专业化推广的移空技术学习是三阶连续培训,初阶培训16学时,二阶40学时,三阶16学时,合计72学时。移空技术既是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也是自我成长技术,学习后可以用于自身。另应注意在临床进行移空技术治疗之前,需要先做初始访谈1~2次,了解来访者的状况,介绍移空技术的操作要求。
5 移空技术疗效的现代科学验证
5.1 改善个体现状 Tao等[6]的研究抽样调查了107名患者、17名治疗师应用移空技术的治疗结果,从多个角度验证移空技术的疗效,认为心理咨询可明显改善个人现状。该研究总共收集了297个咨询案例,删除重复和不正确的数据后,纳入了276个案例。在标准化流程中,一位来访者应进行一次初次访谈和三次咨询。但也有一些来访者需要增加或减少咨询次数以完成治疗。107名患者中,69人进行了2次咨询,51人进行了3次咨询,3位来访者参加了9次咨询。
该研究首先使用单向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时间:前测、后测、随访)以检测移空技术干预对来访者的有效性。结果表明,主要疗效的时间效应显著[F(2209)=651.7,P<0.001]。后测与前测(Mean=7.861,t=36.08,P<0.001)相比,咨询干预后个体影响度显著降低(Mean=2.162)。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随访后的影响度(Mean=2.858)显著强于干预后的影响(t=4.215,P<0.001),但仍显著低于会诊前的影响评分(t=26.07,P<0.001)。
5.2 治疗抑郁症 作为一项基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心身治疗技术,2021年移空技术参与中科院心理所抑郁症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严超赣研究员主持的“心花计划”研究项目(一期)。心花计划是一个长达10年的跟踪研究,采用脑影像、多模态人因感知系统、行为任务、问卷访谈等多种研究手段,建立抑郁症精确诊断和分型的客观标记,探索基于中国文化的新型心理干预技术,并发展药物之外的无创神经调控新疗法。
心花计划各项科学实验检测的内容包括:①10多种问卷,例如汉密尔顿抑郁自评/他评问卷、贝克抑郁量表、反刍思维问卷;②多种行为任务,例如停止信号任务(SST)、威斯康星卡片分类任务(WCST);③多模态人因感知系统手环,采集受试者的心率、皮肤电阻、皮温等各项指标进行分析,还要求受试者每日早晚各10 min用语言报告当时的自发思维;④磁共振扫描,包括初测、中测与后测。初测、后测均包含T1加权结构像、静息态功能像、出声思维功能像等7项内容,中测内容较简单,包含静息态功能像等3项内容。以上各项检测均采用干预前后的配对t检验分析。
移空技术参与该项目一年多来,已经完成了对18位抑郁症来访者的8周心理干预治疗,均取得以下效果:降低抑郁、降低焦虑、改善睡眠、降低大脑功能连接。跟踪随访也已经陆续按期开展,其中5位来访者已经完成1年随访,疗效均稳定。
值得一提的是,核磁共振降低大脑功能连接影像报告与服用抗抑郁药物的报告变化趋势相似。这提示了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在本质上可能是相通、相同的。心身本为一体,这是中医的基本观念,是天人合一观念在心身关系上的体现。
6 结语
天人合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与其相应的心理现象是心理空境,心理空境有强大的疗愈作用,可以通过移空技术进入。以现代科学研究验证移空技术的临床疗效,进而研究疗效的作用机理,是推广普及移空技术的必经之路,能够增强专业人员对基于中华传统文化心身治疗理论与技术的信心,提升人们的文化自信。
本文认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完全可以融入现代心理治疗,基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心身治疗技术完全能够自立于现代世界心身治疗流派之林而独树一帜,其疗效也能够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检验。这是一条守正创新、推陈出新之路。这条路有潜力为促进人类身心健康事业发展而不断提出具有东方文明和中国特色的解决问题方案,因而值得我们为之进行不懈的努力,将它开辟为一条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