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学科德育资源的挖掘与使用
2024-01-10卫华芳
卫华芳
【摘 要】语文学科有其特殊性,课程中的人文素养,如果充分挖掘,就是很好的德育资源。利用好这些资源,可以让德育在语文课堂上无声浸润,滋养学生的心灵。再结合优秀课外读物的推荐,可以让学生在与大师的对话中,塑造良好的品行。而通过有温度的作文点评,可以架起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如春风化雨般滋润学生的心田。
【关键词】语文数学 德育资源 挖掘与使用
语文学科能够传递情感,陶冶审美,提升品格。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指导学生会读、会说、会写,还要注重德育渗透。
那么,如何让语文教学和德育融为一体?我们可以做以下尝试。
一、课堂教学润无声
小学语文课文内容包罗万象。不同的文体,带给学生不一样的体验。结构严谨的说理文,可以在条分缕析中明白事理;写人记事的记叙文,可通过对故事人物的生动讲述和剖析,走进人物的心灵世界……而这些丰富多彩的内容背后,往往都隐含着德育的因素,需要教师多方面深入挖掘,以提高德育渗透的成效。
(一)深入研究教材,挖掘德育资源
语文学科中的德育因素,毕竟不像道德与法治学科那样明显,直接从课题就可以明确教育的主旨。它往往是隐形的,隐藏在文字的深处。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深入钻研教材,细心挖掘文本隐藏的德育因素,从而确定每一课的教育点。教师只有这样抽丝剥茧,才能让学生接触到最核心的思想。
因此,每拿到一册教材,笔者都会整体浏览一下文本,然后根据主题,给它们归类。现行的统编版语文教材,较以往教材有一个明显的优势——每个单元都会给出鲜明的人文主题,这个人文主题,就可以作为挖掘德育资源的切入点。例如,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人文主题为“谱写一曲爱国赞歌”,而类似的爱国主义主题单元,在不同的年级也都有安排: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可以形成一个爱国主义教育的体系。这些文章,把革命传统教育融入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故事之中,学生的感受更形象,理解也更深刻。
除了鲜明的爱国主义,还有其他诸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德育因素,也出现在不同的人文主题单元,教师也可以挖掘出来。如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时光如川浪淘沙,青史留名多俊杰”人文主题,从一个个青年才俊身上,让学生领悟什么叫思维独立、什么是为民造福;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成长故事中,寻找同龄人身上的闪光点,作为自己的榜样。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对家园故土的深情”的人文主题,唤起学生心中对土地的情感,对家国的责任感;第六单元“舐犊之情”的人文主题,让学生看到藏在细节处的父母之爱、天伦之乐,从而懂得要做一个知感恩、重亲情的孩子的道理。
可见,教师只有把握单元的人文主题,挖掘文本隐含的德育内涵,然后确立教育点,德育的渗透才能显得润物细无声。
(二)了解创作背景,领悟精神内涵
俗话说,文由心生。每篇文章所蕴含的情感,都来自作者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师想要让学生真正理解一篇文章,对于作者创作的一些背景经历,就必须让学生有一定的了解。如知道作者在什么情况下写的文章,知道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知道作者生活在怎样的一个时代……如此这般,就能让学生与作者有一种相通之感,容易与文本产生共鸣。
如教学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祖父的园子》一文,学生通过自读,可以感受到那是个充满快乐、自由的园子,她和祖父之间的感情非常好。但学生这时对自由、快乐的体验是很肤浅的,他们会觉得这其实没什么大不了,谁都可以拥有这样的生活。但在介绍了作者的坎坷一生之后,学生才明白,这段童年生活是作者萧红唯一的快乐,而爷爷也是她唯一的爱。作者在极度失落的日子里,写下这样快乐的文字,是不是更加弥足珍贵呢?借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亲情观,要懂得珍惜现在拥有的幸福,不要让自己的人生留有太多的遗憾。相信此时此刻,学生的心中也会有一个让自己温暖的人、一个让自己想要珍惜守护的家。这就是一种共情,一种情感的迁移。
再如,教学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繁星》一文时,如果教师只着眼于文本,那么学生大概也只能感受到作者笔下的繁星很美很迷人。但是,如果拓展了巴金看繁星时所处的不同环境,学生的体会就会变得深刻而富有层次:儿时看到的繁星,是在母亲怀里的幸福和愉悦;南京看繁星,是对未来充满希望;海上看繁星,是远离家国的一种前途未卜,是对亲人的不舍,对祖国的无限依恋,是一种淡淡的乡愁。由此,可以引发对学生的家国情怀教育,无论将来身处何地,是何种境遇,家和祖国,是他们心中永远的牵挂与眷恋,因为这是中华儿女的根!
像这样的文章,教师适时地介绍作者的生平或写作背景,能让学生快速融入情感,理解作者的所思所想。
二、拓展阅读塑品行
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它既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促进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还能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产生深远的影响。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有其独特的魅力。有时读一本好书,胜过千言万语的说教。每学期,笔者都不定期地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书,让他们阅读。笔者给学生推荐的书,是有选择性的,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结合文本内容
语文教材中的文本都是经过层层筛选的优秀作品,很多都是从名家名篇中截取的一小部分。如果教师能结合文本进行书目推荐,就能让学生窥得这些优秀作品的全貌。这样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他们在文学素养方面得到提升,还能锤炼他们的意志品格。比如,学习了《精卫填海》,就可推荐学生阅读《中国古代神话》,去故事中感受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以及故事背后蕴藏的想要改变自然的力量;学习了《芦花鞋》,就可推薦学生阅读《青铜葵花》,品读在苦难中依然能保持纯真美好的情感。同样,学习了《刷子李》,就可推荐学生去读《俗世奇人》;学习了《少年闰土》,就可推荐学生去读《鲁迅全集》……读一本本书,就是在与大文豪做朋友,学生总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作者的熏陶,陶冶性情,端正品行,磨炼意志。
(二)依据学生实际
除此之外,笔者主要针对学生的实际需要,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如习作中,遇到“父爱如山”一作文题,很多学生都无从下笔,不会写了。而询问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居然很多学生都说不知道写些什么,换句话说,他们体会不到父母的爱。对亲情的体验如此淡薄,实在令人意外。于是,笔者就推荐学生读了一系列的亲情小说,如《亲亲我的妈妈》《感动中国的100个亲情故事》等,让学生了解要学会用一颗细腻的心去感受爱。分享读书收获时,笔者与他们共同探讨,并尝试换位思考,揣摩情感。在这一系列的主题阅读完成之后,笔者还组织学生专门开展了以 “感恩”为主题的分享活动,倾诉自己对父母、老师的感恩之情,让学生的情感体验更为深入,品德教育也更为深刻。
三、作文点评化春风
作文是学生心灵的一个窗口,笔者认为,批阅学生的作文,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仿佛在和学生做心灵的对话。学生会把他们的喜怒哀乐都书写在作文里,向笔者倾诉。而笔者也会做一个最好的倾听者,同时给予必要的指导,用作文点评,搭建起沟通心灵的橋梁,化为温暖心田的一缕春风。
(一)搭建沟通心灵的桥梁
人与人之间,难免会产生一些小摩擦。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也是如此。当产生矛盾,而又找不到合适的机会去解开时,此时的作文点评,恰好就成了沟通的桥梁。
记得开学报到那天,发新书,大扫除,统计人数,上交各种报表……笔者忙得晕头转向,嗓子都喊哑了。最后,排个新学期的座位,一个个名字还都叫不上来,只能“你你你”地指手画脚一通,经常有人坐错位置。其中有一个女生,连说了两遍,都没有找对位置,情急之下就被笔者“吼”了两声。笔者也能感受到她的情绪起伏,但当时并没有时间去细细研究。后来,笔者突然反应过来,那天的吼声有点过激了,恐怕是伤到她的心了。很巧,批改到了她写的作文,果然是个灵秀的女孩。笔者心思一转,就在她的作文下面写下一段话:“看得出来,你是个很有灵气的女孩。开学排座位那天,是老师太心急了,不该吼你,让你伤心了,老师在这里向你道歉。”写下这段话后,笔者莫名地感觉轻松了许多,仿佛能看到她的微笑。果然,从那之后,她与笔者经常有眼神的交流,似乎含着笑意;笔者布置竞赛任务,她第一个主动报名,而且完成得非常出色。
多好啊!一句作文点评,就化解了无声的尴尬,沟通了两颗尚在彼此探索的心灵。笔者期待着,后续更美好的故事。
(二)化作温暖心田的春风
学生遇到烦心事了,写上几句安慰的话,他就喜笑颜开了;学生间发生矛盾了,告诉他们要做个心胸宽广的人,退一步海阔天空,矛盾就化解了;学生有时埋怨父母的霸道,笔者让他们体谅父母,学会理解。渐渐地,他们就变得懂事了……像这样的纸上交流,时有发生,似乎成了笔者和学生间的一种默契。
班级里有一个诗一样的女生,用非常文艺的笔调,书写了内心的孤独。笔者不禁为之动容,情不自禁地写下:“老师能读懂你内心的孤独与坚强,快乐起来,好吗?”随后又在课上分享了她的文字、她的心情,她伏在课桌上哭了好久。哭后,扬起了一张带泪的笑脸,而她与笔者交会的眼神,似乎在说:“谢谢老师,你懂我。”
能用作文点评的只言片语,打开学生的内心,化作一缕春风,温暖学生的心,这是一件多么美好而有意义的事情。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笔者相信,只要教师充分挖掘语文学科中的德育资源,选好切入点,就能让德育浸润其中,化作一场春雨,化为一缕春风,点点入心,丝丝入扣。
【参考文献】
邓陶钧.作文评语的教育功能[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