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本主义视角的生命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耦合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整体框架
2024-01-10姜光铭兰霞萍
姜光铭 兰霞萍
(江西科技学院 教育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98)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高质量的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职业教育,离不开高素质的技能人才。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完成《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任务的关键之年。提升现代职业教育的质量,是当前重中之重的任务。
首先必须厘清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根据学者对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界定,应该摒弃外在工商业标准,从实践多元主体角度出发,确定“以人为本”的整体质量观[1]。未来评价标准应该是以协同性思维关注多元主体、评价主体所确定[2];应该以寻找到政府、学生、家长、行业和企业的多方主体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即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3];是基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综合性指标[4]。总结为多元实践主体、以人为本、综合协调、相互共生等关键词。那么如何协调这些多元主体之间的关系,搭建整体发展的质量观?整体发展质量观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呢?这需要寻找新的理论支撑。
一、人本主义思想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探寻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确立以人为本的综合性发展观需要从理论和实践多维度寻找支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符合马克思主义思考问题的基本原则。
人本主义思想兴起于美国20世纪50—60年代,作为有别于行为主义、精神分析的第三势力,反对行为主义学派把人的行为看成机械的被动地由环境决定,也反对精神分析学派将人的行为看成是由内在的神秘的性本能所决定。相反,人本主义倡导“以人为本”,把人作为一个整体看待,人本主义的教育应该是一种全人的教育[5]。
美国存在主义心理学之父、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罗洛·梅认为,人是存在于“周围世界、人际世界和自我世界的统一体”,“原始生命力”作为一种推动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其中爱是最为独特的核心的原始生命力,这种爱的表现是作为人的首要表现——可以自由地选择。自由的本性固然会作出“恶”的选择,如眼前的短暂利益、暂时的职业谋生等,会逐步使人的这种“原始生命力”不断减弱,但是去除外在束缚,寻找自我,就能建立与这个世界的积极联系,实现现实生活和未来人性追求的统一[6]。
人本主义心理学主要创始人马斯洛强调在自我正常发展的正常环境下,依靠自身的内在驱动,依据真实的自我而行动,最终达到“自我实现”。在马斯洛这里“自由的环境”和内在驱动(不同的层次的需要)不断相互作用,最终自由地实现自我潜能。但是现实是儿童的内在驱动常常会受到外界环境的限制,包括父母的期望、社会生活条件等,人不得不为了自身眼前的生存而放弃真实的自我[6]。“自由环境”与“限制环境”二元对立导致人的完整人性无法得到充分实现。这也是目前职业在发展过程中的现实问题:重技轻德。如何创设真正的“自由环境”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切入点。
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康布斯提出了全人教育思想,为实施情感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其观点更是简明扼要地指出:“教育不应该局限于教人知识或谋生技能,更重要的是针对学生在情绪、情操、态度、道德以至价值判断等方面的需求,使他们能在知、情、意三方面均衡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7]康布斯的全人教育思想,提出了培养“完人”的目标,对人的多方面素质进行了具体的描述,这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核心目标,即整体发展观的直接理论来源。
人本主义心理学重要代表人物罗杰斯提出了有意义自由学习观和非指导性教学理论。罗杰斯的有意义学习和认知主义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的最大区别在于,更加关注新知识对生命个体的独特意义,诸如道德情操、兴趣爱好、价值追求等。该理论的重点在于强调学生按照自身的兴趣选择自身感兴趣的知识,对生活的好奇、对生命的惊奇是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创设一个自由、宽松、和谐的氛围。教师通过塑造一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塑造自身的价值,真诚、无条件积极关注和同理心成为罗杰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三大法宝,为协调多方主体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理论支撑。
人本主义以“人”为中心,这里的人是一种具有多方面需要的“全人”,这里的人是具有现实生活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的人,这里的人是生活在一个具有亲密“关系网”中的人。因此,把人本主义思想作为统摄多方主体之间的关系,把人的自我实现程度作为人的发展质量高低的标准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意义。
从实现问题看,首先,在社会认可度方面,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整体看社会大众认可度不高,职业转化过程中职业咨询和培训相对缺乏[8]。其次,职业教育的课程教学方面,“重技能,轻精神”的问题仍然存在,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融合不充分[9],“德技兼备”思想理念在现实中贯彻落实不到位。最后,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方面,“缺乏普适性的职业教育评估质量标准”[10],众多利益涉及方标准不协调等问题仍然存在。人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是众多利益关切者的涉事方,“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人本主义思想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切入点和联结点
人本主义思想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支撑,但是人本主义思想包罗万象,观点众多,如何寻找适合的切入点需要重新思考和界定。
生命教育融入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搭建职业教育整体发展框架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思路。回顾生命教育的提出与发展,生命教育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切入点”的价值。“生命教育”提出者杰·唐纳·华特士在1968年出版的《生命教育:与孩子一同迎向人生挑战》一书中,对教育进行了全新的阐释,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引导学生如何更好地生活,强调学习与生命关怀、生命体验的统一,而不仅仅是如何找到一份工作、一种职业。学生必须懂得如何理智、快乐而且成功地生活,而不违背自己内在深层次的精神需求,不应缺乏对生命的思考和敬畏,当然,更不会执着于短期的功利化的谋生、金钱等[11]。生命教育在我国教育发展中融入新的内涵,“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已经成为国家教育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成为国家最新教育目的的表述。这为职业教育高质量的发展提供了切入点。
从传统的“主体生命性”逐步走向现代“生命间性”。“生命间性”源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和主体间性理论,不仅强调生命的主体性,而且从大社会的角度强调生命与生命之间的“互动”“共生”“共享”关系[12]。这为人本主义介入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联结点”。政府、企业、行业、教师、学生多方主体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中互动、共生、共享、共赢,搭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整体框架。
综上,以生命教育作为搭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整体框架的切入点和联结点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意义。
三、生命教育融入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理论优势与现实挑战
新时代背景下,实施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重要举措。高质量发展作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德技兼备”应用型人才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目标。以人本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生命教育为切入点和联结点,融入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中具有一定的理论优势,但是在现实的发展中也面临一定的挑战。
这种理论优势和现实挑战源于生命教育、职业教育本身所具有的特点。生命教育侧重生命的长期价值提升,生命完整性整合,不同生命主体间关怀,具有人本性、普适性、共享性等特点[13]。职业教育的范围广泛,涉及门类众多,包括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学校职业教育和社会职业培训等,但是总的来说以知识技能掌握为重点,以当前职业就业为导向,以符合行业企业需要为标准,具有经验性、工具性、实用性、功利性等特点[14]。两者存在二元矛盾对立的先天局限,貌似不可调和。突破思维局限,在人本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实现二者的耦合,是当前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生命教育融入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理论优势和现实挑战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①教育对象的普遍性和特殊性;②培养目标的全面性与片面性;③课程内容的完整性和单一性;④教学实践的人本性和功利性[15]。
(一)教育对象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就业是社会最大的民生,以就业为直接导向的非学历职业教育,解决的就是学生最关心的就业问题。因此,职业教育的教育对象呈现出普遍性的特点,虽然在性别、年龄、智力、学业成绩、家庭经济状况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均要谋求一定的职业发展。这群学生既需要满足现实生活,更需要在具体的工作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价值。同时,作为社会中的个体,普遍需要建立一种和谐共生的社会网络系统,网络系统中需要政府、行业、教师、学生的共同参与互动。
受中考、高考招生制度以及“学而优则仕”“文凭社会”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大众普遍认为学业成绩优秀的接受普通教育,学业成绩低的接受职业教育[16]。这些因素导致职业教育对象也呈现出一些特殊化的现象,进而影响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总体而言,这对生命教育强调的生命价值平等、和谐共生产生背离,导致教育对象具有特殊性。
(二)培养目标的全面性和片面性
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是现代化教育的应有之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确立上就有了先天的全面性的自然属性。职业教育培训,在德育上,以积极向上服务社会,勇于承担责任的青年为教育对象,为了提升就业的匹配性,德行的培养和考查必然放在培养的首位。在智育上,能力为重,要求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必须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诸如综合分析、社会实践、计划组织、人际关系处理等,都会作为考查的重点。在体育上,规范化的生活作息、健康的饮食以及丰富体育课外活动也能较好地保障学生的身体素质。在美育上,从宏观的环境设计、中观的课程规划、微观的教学实践,到最终求职,以“和谐、自然”为主的美学思想作为吸引学生参加学习,最终求职成功的要素之一。人本主义以“全人”为教育目的,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全面发展的教育培养目标。
但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以成功求职为目标,其也具有应试教育为指导思想的自然属性,导致了培养目标的片面性。求职、升学等具体目标贯穿教育的全过程,入学之初首先确定目标职业岗位,学习之中以职业岗位所需素养为基本内容,学习之后以岗位需求进行选拔。虽然职业岗位对全面人才求贤若渴,但是其在职业岗位中的显性要素,诸如考试分数、外在表现等方面,受到了强烈的关注,这也最终导致了在培养目标上的片面性,这显然和生命的整体性“完人”的培养目标是背道而驰的。
(三)课程内容的完整性和单一性
全面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以完整的课程体系为载体。因此,职业教育具有课程内容完整性的重要特点。党和国家重大政治思想和实践的传播,理想道德情操的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普及等内容全方位地贯彻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中,无论是在线上的新媒体微视频、微博、抖音等,还是线下的培训课程都得以体现。职业教育课程内容要协调好岗位适用性与职业发展性之间的关系,实现技能生成与能力培养相统一,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融合[17]。因此,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完整性具有理论的根源。
同时,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一方面,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囿于应试教育的直接目标。内容固定、形式僵化、追求效率的课程设计受到课程设计者的偏爱。另一方面,课程内容的设计者和课程内容的实施者相对分离,理想化与现实性的矛盾冲突,把课程内容置于空中楼阁,无法真正落地。课程评价以成功求职升学为导向,导致绝大多数课程实施者按照“忠实”取向实施课程(严格按照设计者意图),最终课程内容只能以“单一”的面貌呈现于学生面前。这种“单一”课程内容,无法实现对生命全貌的追求。
(四)教学实践的人本性和功利性
教学是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相统一的双边活动。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教育改革,教师、学生的人本性都受到了重视。从教师角度看,教师对教育、对学生真正地关心,对学生价值的实现所担当的责任感以及自豪感成为教师职业发展的内在动力。职业教育以学生直接就业为目的,学生未来的职业成就除了自身价值的实现,还会给老师带来足够多的生命价值感。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也是建立良好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举措。从学生角度看,学生对当前职业岗位的需求以及自身未来成长的关注,要求学生必须主动把自己的全部精力融入当前的学习中,这种全身心的投入是无条件的、真诚的。这是人本主义自由学习思想在教学实践中的体现。
但是,教学间接性、便捷性、引导性、高效性等特点也会导致当前职业教育教学具有功利性的特点。勤奋地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仅仅停留在学习的表层,诸如知识搬运、重复机械记忆等学习误区。更为直接的是这种功利性的学习动机,缺乏持续学习的动力,一旦目标达成学习便自动停止。这种低层次的满足和人本主义强调高层次的自我实现满足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综上,在人本主义思想的指导下,生命教育融入职业教育在教育对象、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实践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二元对立(图1)。当然,这也是生命教育融入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图1 人本主义思想给职业教育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四、基于人本主义的生命教育与职业教育耦合的新框架
基于人本主义的思想,实现生命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耦合,把生命教育融入职业教育育前环境创设、育中自然渗透、育后整体评价的全过程。从国家、社会、学校、教师、学生五维主体入手,在教育对象、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教学实施等方面进行综合改革,搭建基于人本主义的生命教育与职业教育耦合的新框架,探索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最终实现培养“完人”的教育目的(图2)。
图2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整体框架
(一)国家政策指引——方向引领
在新时代背景下,推动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建设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强国和技能型社会,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22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下简称“新版职教法”)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新版职业教育法对职业属性进行了重新界定。“为了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使受教育者具备从事某种职业或者实现职业发展所需要的职业道德、科学文化与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等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而实施的教育,包括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其明确了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应当同时满足现实职业需要和未来职业发展的多种综合素养。同时,新版职教法明确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处于同等的社会地位。育前环境创设——职业教育人才定位明确,社会地位显著提升;育中自然渗透——培养目标完整综合,课程内容优化设计;育后整体评价——教师、学生、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此外,教育部等部门下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2020年)、《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2021年)等相关文件,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规划了具体的发展蓝图和行动纲领,有效地保障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二)社会环境营造——环境保障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职业教育参与主体方能够在不受限制的环境中合作共生、相互交流,这与人本主义倡导自由选择、自由环境是一致的。对个体而言,人本主义认为只有个体发展的环境正常,个人潜能和生命价值才能得到充分实现。对集体而言,人本主义倡导互动共生。因此,营造一种宽松、自由的精神环境对职业教育发展来说尤为重要。具体而言,一是要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追寻有意义学习的自由。学生按照自身需求选择现实的专业学习和未来的职业规划而不是受社会风气、父母的要求和学校环境被迫作出违心的选择。二是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培养学生职业担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具体到教育层面,涉及育前的环境营造、育中自然渗透和育后的整体评价,在职业教育全过程中营造自由宽松的环境,渗透以人本主义思想为指导的生命教育。如在培养目标上,兼具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突出学生生命全貌和个性潜能;课程内容建设层面,普通教育内容和职业教育内容并重,既要夯实基础,又要打造特色;教育评价上,既要关注当前职业需要,又要着眼长远职业成长。
(三)学校(企业)自身改革——发展路径
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学校、企业、行业协会等进行改革,需要产业发展和学校教育深度融合,建立联动共享、合作共赢的机制,这也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学校职业教育发挥教育主阵地作用,协调自身和企业、行业之间的关系。首先,要自身改革,在招生对象改革、人才培养目标确定、课程内容优化、教学实践改革等方面主动参照行业标准和企业发展需要。其次,行业协会等在遵循学校育人规律和企业发展实际基础上,主动引领行业发展最新趋势,建立并且能够引领世界行业发展新标准。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在企业与学校共同投入,学校、企业、行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进行人才培养,达到共建共赢,实现产教融合等方面提出了指导性建议。注重发挥企业的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推动企业、行业协会等深度融合职业教育,鼓励企业、行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企业、行业协会可以设置专职或者兼职实施职业教育的岗位;企业、行业开展职业教育的情况应当纳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国家鼓励行业组织、企业等参与职业教育专业教材开发[18]。
(四)教师主导凸显——中心环节
教师作为充满生命活力的主体,发挥着中心联结的作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发展人本主义强调个体从自身需要出发探讨生命的意义,但是并不否认外在力量的引导。促进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教师自身必须具备“双师”素质,为学生做好示范。其次,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相信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可塑性。最后,教师通过自身的示范和对学生的正确认识,看到学生当下发展的不足,对学生进行指导。这种指导既包括当下职业需要的满足,更重要的是长期的职业规划、价值确立等。具体而言,教育对象上,职业教育的学生和普通教育的学生同等并重,公正对待学生;培养目标上,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并重,德技兼备;课程内容上,教师自身示范和教材教法渗透相结合,全面渗透;教学实践上,教师整体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企业评价和行业评价相结合,当前职业需要与未来人生发展相结合。
(五)学生主体挖掘——成长关键
挖掘学生的主体性是学生实现自我成长的关键。人本主义强调个体对自我成长负责。这种负责不仅仅是低层次的谋生需要,更重要的是高层次潜能实现的需要。充分挖掘学生的主体性是实现低层次需要和高层次潜能需要相结合的核心举措。首先,学生自由价值探索。学校、教师等可以通过学校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具体途径引导学生进行自由价值探索,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自我评价,并且坚持人本主义的教学原则,即表达自身强烈的情绪体验。其次,学生初步进行价值体验。学校、教师可以通过具体职业体验活动,初步感受不同职业带来的价值感受。最后,引导学生按照自我价值采取行动。通过自我价值探索、评价和体验,最终转化为自身持久的行动力量。
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以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导,通过生命教育的切入,以生命教育为联结,在教育对象、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实践方面的综合改革,需要国家、社会、企业等教育主体的共同参与、互动,把生命教育的价值融入当前职业教育改革,最终实现“全人”的培养目标,实现内部的完整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