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目标达成度:实证调查及多维分析
2024-01-10沈绮云欧阳河欧阳育良
沈绮云 欧阳河 欧阳育良
(1.中山职业技术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广东 中山 528404;2.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南 长沙 410005;3.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中心(职业教育研究所),广东 中山 528404)
产教融合,宏观层面是指产业与教育融为一体[1],解决产业链与教育链的有效衔接问题,进而推动人才培养和经济发展。中观层面可视为行业企业与职业院校的合作,解决人才培养规格要求与行业企业岗位对接的问题。微观层面是企业与学校的合作,解决教育教学模式及内容与工作过程深度融合问题。
目标达成度就是指目标实现的程度[2],产教融合目标达成度就是产教融合目标实现的程度,是对产教融合目标达成情况的评价。对产教融合的评价已有较多研究,而对产教融合目标达成度评价的研究极少。例如,在产教融合评价研究的内容上,有对城市产教融合评价[3]的研究、对产教融合型企业评价[4]的研究,有较多关于高校产教融合质量评价[5]和高校产教融合效果评价[6]的研究,也有对产教融合绩效评价的研究。在研究导向上,对产教融合质量评价的以人为核心价值的超越物质层面的评价导向[7]非常值得关注。在研究方法上,有基于灰色聚类评估模型的分析法[8]和聚类分析法对产教融合绩效评价的探索[9],也有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熵值法进行产教融合程度的综合评价研究[10]。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已有多个国家层面的有关推进和深化产教融合的文件,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中明确提出深化产教融合的主要目标。笔者将此目标归纳为五点:一是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程度;二是多元化办学体制;三是校企协同育人;四是人才培养模式健全完善;五是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贡献。根据以上文件提出的产教融合目标,以及提炼的要点,编制产教融合目标达成度评价指标体系。
为了解产教融合目标达成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本研究以研究团队先前所编制的产教融合目标达成度评价指标体系为框架,编制产教融合目标达成现状调查问卷,以高职院校为对象,开展产教融合目标达成现状调查。本研究的基本假设是通过对产教融合目标达成现状和产教融合效果的调查,可以间接呈现被调查学校的产教融合目标达成度:产教融合目标达成的现状较好的学校,其产教融合目标达成度较高;产教融合效果较好的学校,其产教融合目标达成度较高。
一、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研究采用问卷星进行在线调查。按照方便取样原则,精心选取了与本研究团队合作密切的30所高职院校作为调查对象,分布在华南、华中、华东、东北、西南五个地区共12个省份。为了确保调查数据的可靠性,在问卷作答者的选择上,本研究进行了较为周密的设计。研究团队通过联系这30所高职院校的校领导,说明该调查的重要性,并邀请这些校领导指定校内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教学科研等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填写调查问卷,要求数据务必准确。针对可以从高职数据平台及《麦可思毕业生培养质量跟踪评价报告》中获得的数据,本研究在调查问卷中也进行了备注,以确保答题者填写的数据准确可靠。通过以上设计,从组织和技术两个层面有效保证了在线调查结果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可靠性。此外,还在问卷中设计了一个答题者对问卷填写内容熟悉程度的问题,即“您对所填写内容的熟悉程度”这道题目,按照5级计分(0~4分)。调查结果显示,答题者选择“熟悉”的有14人(46.7%),选择“比较熟悉”的有15人(50%),选择“不太熟悉”的有1人(3.3%)。所有样本对问卷内容熟悉程度的均分为2.4分,说明答题者对调查内容的熟悉程度非常高。
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30份,样本分布情况为:广东15所、湖南3所、贵州2所、江苏2所;广西、河北、河南、黑龙江、湖北、江西、内蒙古、浙江等省份各1所。在这30所高职院校中,“双高”建设单位11所(36.7%),非“双高”建设单位19所(63.3%);其中,3所私立院校(10%),27所公办院校(90%)。
(二)调查工具
笔者所在研究团队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共同编制了产教融合目标达成度评价指标体系[11],共包括6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和27个三级指标。6个一级指标分别是:组织保障、行业企业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多元化办学体制、校企协同育人、产教融合育人效果和对区域经济发展以及产业升级的贡献。产教融合目标达成现状调查问卷以该产教融合目标达成度评价指标体系[11]为设计依据,编制以该评价指标为框架。
产教融合目标达成现状调查问卷共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信息,第二部分是产教融合目标达成现状调查。笔者将产教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的27个三级指标转换成24个调查要点(表1),设计为16个调查问题,其中有的问题包含多个数据。问卷的第三部分是关于产教融合效果的调查,编制了8个有关产教融合效果调查的问题,按照李斯特五级量表评分;第四部分是答题者对问卷调查数据的熟悉程度的调查,包括1个问题,采用四级计分。
表1 产教融合目标达成现状调查要点
二、调查结果
(一)组织保障
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30个样本均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有13个(43.33%)被试加入了行业联盟,没有对“是否成立理事会或董事会”进行调查。
(二)行业企业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1.合作企业投入有关办学的生均资产值的四成被试在1 000~10 000元。有2个被试在该指标上的所获得合作企业总投入到有关办学的总资产超过1亿元。其中,一所为民办院校,总投入为18 166.54万元,生均值为1万元;另一所为非“双高”院校,总投入为30亿元,生均值为115 384.62元。其他被试的合作企业投入办学的资产生均值见表2,有5所被试获得的合作企业资产投入为零,这个现象值得关注。
表2 合作企业投入有关办学的生均资产值(N=30)
2.合作企业支持的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人数比有六成在40%以内。对“近三年,产学研合作企业支持高职院校兼职教师数与学校专任教师人数比”的调查结果显示(表3),有1所被试院校的比值是352.34,大于200%;共有60%的被试院校兼职教师与学校专任教师的比例在40%以内。
表3 合作企业支持的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人数比(N=30)
(三)多元化办学体制
1.产教融合组织形态以产业学院为主。调查结果显示(图1),30个被试均成立或参加了不同形态的产教融合组织。被试院校参加产教融合组织形态以产业学院和职教集团为主,大学科技园和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的数量较少。对“高职院校在职教集团中的地位”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有23个被试是牵头单位,有4个被试是核心成员单位,有1个被试是“一般单位”;有2个被试勾选了“未加入职教集团”。
图1 产教融合组织形态分布情况
2.合作企业接受顶岗实习和毕业生人数占在校生总数的比例均在30%以内。对学生到合作企业顶岗实习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表4),合作企业接受顶岗实习学生人数占全日制在校生总人数的比例在20%以内,其中最高值是27%。对合作企业接受2021届毕业生占应届毕业生总人数的比例调查,结果显示,占比为 0的有1所被试院校;占比介于0~10%之间的有66.7%的被试院校;占比最高为20%。
表4 合作企业接受顶岗实习和毕业生就业人数占比(N=30)
(四)校企协同育人
1.国家和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数占比在50%以内。“国家级和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数量”调查结果显示,有3个缺失值、3个零值,此两项占比为20%。国家和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占学校举办专业总数的比例结果见表5,占比在20%以内有16所院校(53.3%),超过半数;有1所被试院校占比最高,达到50%。
表5 三种形式校企协同育人现状调查(N=30)
2.超九成被试的“订单班”试点学生数占比在20%以内。对“‘订单班’试点学生数量与全日制在校生占比”的调查结果显示,30所被试院校都开展了该项试点,占比在0%~20%以内有28所院校(93.3%),50%以上的有1所被试,占比是86%。
3.八成院校与合作企业共同开发课程门数在200门以内。产学研合作企业共同开发课程门数的调查结果显示,30所被试院校均与合作企业共同开发课程,共开发了4 150门课程,平均每个样本院校开设138门课程。与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数量少于20门的被试高职院校有7所,其中有4所被试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数量为3~10门,最少的是3门。合作开发课程数量超过200门的有6所高职院校(表6),具体的课程开发数量分别是:228、312、324、392、465和500门。大部分院校(24所,占80%)所开设课程数量在200门以内。
表6 产学研合作企业共同开发课程门数(N=30)
4.行业企业合作培养学生数与在校生占比集中在50%以内。对“行业企业合作培养学生”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表7),产业学院培养学生总数与学校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占比分布:为0的有4个被试(13.3%),在20%以内的有18个被试(60%)。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可同时容纳本校学生实习人数与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占比:在50%以内的共有26个被试(86.6%),在50%以上的有4个被试,分别是57%、59%、71%和168%。
表7 行业企业合作培养学生情况(N=30)
(五)产教融合教育效果
1.七成以上被试为企业年培训员工数的专任教师人均值在50人·日以内。对“为企业年培训员工数(人·日)”的调查结果显示(表8),有1个被试没有开展此项工作,其培训数量是0人·日。被试院校为企业培训员工数的专任教师人均值集中在50人·日,占比为76.7%,该项指标的最高数值是600人·日。
表8 专任教师人均为企业培训员工数(N=30)
2.超八成被试的1+X证书试点学生数占比在50%以内。对“1+X证书试点学生数占全日制在校生总人数的占比”调查结果显示(表5),有3个缺失值(10%);在27所开展了该项试点的被试院校中,有19所(63.3%)的占比在0%~20%,有1所占比高于50%,为77%。
3.毕业生的专业对口就业率等四个数据之间显著相关。对所有被试2021届毕业生的四项数据调查结果显示(表9),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专业对口就业比例、就业满意度平均值和毕业半年后的薪资月收入平均值这四个数据存在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介于0.35~0.60。
表9 2021届毕业生四项数据相关性检验结果(N=30)
4.“双高”建设单位与否及产教融合的组织形态对产教融合教育效果的影响不显著。对被试是不是“双高”建设单位与其2021届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专业对口就业比例、就业满意度平均值、毕业半年后薪资月收入平均值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均不显著。对被试是否建设产业学院,是否参与职教集团、产教联盟、企业协会、行业联盟、大学生科技园和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等与上述2021届毕业生的四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均不显著。也就是说,被试是否建立或参与不同形态的产教融合形态,都对其毕业生的就业率、专业对口就业率、就业满意度、毕业生半年后的薪资月收入均值的影响不显著。
(六)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贡献
1.与企业合作的横向项目及技术创新成果的专任教师人均数校际差异较大。对“与企业合作开发的横向项目数”和“与企业合作及联合开发的技术创新成果数量”进行统计,结果见表10。在“与企业合作开发的横向项目数”指标上,专任教师人均项目数量为0的被试院校有3个(占10%),专任教师人均值数量介于0~1的被试院校有25个(90%)。“与企业合作开发技术创新项目数”的调查结果显示,专任教师人均项目数量为0的有15个被试,介于0~0.5的15个被试。“与企业联合开发使用新型专利数”调查结果显示,专任教师人均专利数量为0的有9个被试(30%),介于1~200的有15个被试(50%)。上述结果说明这三项指标的校际差异较大。
表10 与企业合作项目数的专任教师人均值分布(N=30)
2.八成被试的专任教师人均为企业服务年收入及横向项目到账资金在10万元以内。对“为企业提供服务的年收入”和“横向项目到账资金”的调查结果显示(表11),为企业服务年收入的专任教师人均值在10万元以内的有25个(83.3%)被试,横向项目到账经费的专任教师人均值在10万元以内的有26个(86.6%)被试。
表11 为企业服务年收入及横向项目到账资金的专任教师人均值(N=30)
三、产教融合效果调查
为研究产教融合过程中各方力量所发挥的作用和效果,笔者编制了八个问题来进行调查,采用李克特五点计分,其中,5分表示“非常大”,1分表示“非常小”。结果显示(表12),八个题目的最高分是4.4分,最低分是3.83分,共有5个题目得分的均分大于4.0分。由调查结果可知,30所高职院校被试的产教融合现状有利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教师发展、学校发展和行业企业技术创新,其产教融合组织的建立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就业质量方面也发挥了有效作用。从产教融合的整体效果可以间接证明,被试的30所高职院校的产教融合目标达成度总体较好。
表12 产教融合效果调查(N=30)
四、研究结论
本研究基于之前自编的产教融合目标达成度评价指标体系编制产教融合目标达成现状问卷并开展调查,既是对产教融合目标达成现状的探索和了解,也是对该指标体系的验证。通过本次调查,结果证明产教融合目标达成度评价指标体系较好,达到了研究目的,但个别指标可在未来的研究中进行适当修正。为方便取样,本研究选择高职院校作为调查对象,没有对行业企业进行调查;调研的范围虽然涵盖了12个省的30所高职院校,但总的来说,样本数较少。未来如有机会,还应对行业企业进行调查,以获取更多数据,更全面地了解产教融合目标达成现状。本研究完成了既定研究任务:编制了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目标达成现状调查问卷;完成了调查任务,对30所被试高职院校的产教融合目标达成现状进行了多维分析,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借鉴。
(一)被试院校的产教融合目标达成现状总体较好
第一是多元化办学观念在被试的30所高职院校被普遍接受,产教融合形式多样化,30所被试院校均参加或建立了不同形态的产教融合组织,主要的产教融合组织形态是产业学院。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和大学生科技园等形式在高职院校中并不是主要的产教融合组织形式。职教集团在产教融合中发挥了积极作用,高职院校在职教集团中以牵头单位和核心成员单位为主,地位较高。
第二是产教融合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校企协同育人和产教融合教育效果可圈可点。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在高职院校举办专业的占比主要分布在10%以内;“订单班”和1+X证书试点的学生人数占全校在校生人数比例主要在20%以内。
第三是行业企业对学校产教融合的支持力度较大,但还有提升空间。被试认为行业企业对学校产教融合的支持力度:“非常大”的有6个(20%),“比较大”的有12个(40%),“一般”的有8个(26.7%),“比较小”的有2个(6.7%),“非常小”的有2个(6.7%)。因此,虽然有60%的行业企业在产教融合过程中发挥着较大的支持作用,但还有努力和提升的空间。
(二)被试院校的产教融合五个分目标的达成度有明显差异
研究结果显示,产教融合的五个分目标,即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程度、多元化办学体制、校企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贡献的目标达成度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多元化办学体制、校企协同育人和产教融合育人效果的达成度较好。产教融合多元化办学体制已被高职院校普遍认可,产业学院这种形式被广泛接受。人才培养模式正在逐步健全,30所被试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开展实习、实训工作的模式运行成熟,与企业合作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开发课程的模式运行顺畅。校企协同育人效果明显,在2021届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专业对口就业率和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等指标上,均呈现出较好的结果。而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程度和对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的贡献这两个分目标的达成度一般。
在分目标行业企业对职业教育投入方面,产教融合目标达成度一般,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财物投入情况差异较大。研究显示,行业企业在产教融合中的财物投入没有填写或零投入的有5所院校,占比为16.7%。其他有行业企业财物投入的院校差异较大:7所(23.3%)非“双高”建设院校获得企业总投入在500万元及以下;4所(13.3%)院校获得企业总投入介于500万~1 000万元;12所(40%)院校获企业总投入介于1 000万~1亿元;2所院校获企业总投入超过1亿元,均为两所非“双高”建设单位,其中一所投入18 166.54万元,另一所投入30亿元。
在分目标产教融合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贡献方面的达成度一般。研究显示,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横向项目专任教师人均数较少,到账经费的专任教师人均值普遍不高,与企业合作的技术创新项目的专任教师人均数普遍较少,为企业提供服务的年收入水平普遍不高。高职院校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贡献能力有待提高。
(三)产教融合目标达成度的校际差异较大
本研究取样的30所被试高职院校,由于所处地域不同,其办学历史、办学理念、管理模式和所处地域行业企业现状等方面存在差异,产教融合目标达成的现状也有所不同。学校是不是“双高”建设单位对产教融合目标达成度的影响不显著。在个别指标上,“双高”建设单位有一定优势,但在个别指标上也会有“缺项”。个别院校在产教融合目标达成度五个方面的数据都处于“低位”,和其他院校的数据差异较大。也有个别院校虽然不是“双高”建设单位,但却在产教融合目标达成度五个方面的调查数据都处于“高位”,甚至超过一些“双高”建设单位。即使同为非“双高”建设单位,不同院校其产教融合目标达成现状也存在较大差异。学校是否建立了产教融合组织,对毕业生就业率、专业对口就业率、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和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薪资收入平均值的影响均不显著。
(四)产教融合目标达成度与行为主体和融合方式相关度高
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作为产教融合的两个主体,其产教融合的态度和行为存在显著差异。高职院校对产教融合的态度非常积极主动,产教融合行为多样化。尤其是在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上,主动作为、积极探索,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到教学模式上,都进行着深入的改革。从教授知识和技术转向培养思维能力和高阶认知能力,从培养技术工人转向培养具有高阶思维和创新创造能力的现代人,高职院校逐步建立起一系列有效的校企合作育人模式。
行业企业是产教融合的另一个行为主体,其参与产教融合的态度稍显被动,其参与产教融合的行为以财物投入、人员投入为主,也有为高职院校提供专业和岗位人才培养标准、生产工艺流程等支持。本调查发现,部分被试院校的合作企业财物投入不足,例如,有16.7%的被试其合作企业投入办学有关的资产为0或未填报数据,有36.7%的被试其合作企业投入办学有关的资产生均值在1 000元以内,只有2个被试其合作企业投入办学有关的资产生均值超过1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