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理念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径研究
2023-02-12郑凯
郑 凯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深化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高职院校承担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任,创新创业教育则是适应行业产业发展需要,满足国家创新创业人才需求,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1]。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可持续发展理念落地生根,高职院校应“将学科教育与生态学理论相结合,使教学改革呈现出新面貌”[2]。但是,高职院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总体上仍存在唯经济、唯风口的导向。本文以探析生态文明理念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为目标,旨在增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生态文明理念,不断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导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注重创新创业项目生态价值、社会效益的体现与转化,实现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生态化转型[2]。
一、生态文明理念融入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有益效果
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引导大学生将专业知识与生产实践密切结合的有效方式,帮助大学生明确当前的就业形势及市场发展需要。生态文明理念的融入有助于丰富创新创业课程,推动“双创”教育生态化转型,增强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有助于拓宽创新创业赛道以促进行业产业绿色发展,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3]的畅想。
(一)更新学生的“双创”观念,传递“不唯经济论”的价值观
“双创”教育的生态化转型对学生创新创业理念与价值观的培养具有良好的正向引导作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既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又能改善毕业生的就业环境,还能缓解就业压力。生态文明理念融入为高职校创新创业工作提供了新的视角,学生各个创新创业项目的选定与启动出现了新的需要考虑与衡量的因素[4]。一方面,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人类各项生产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直接影响,明确良性环保的创新创业项目与生产方式可以带来经济与环境双赢的结果,有效促进“‘征服自然’的理念转变为‘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5]。另一方面,由生态文明意识培养切入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商业价值与经济收益对学生创新创业的直接影响,经济收入及商业价值不再是高职生选取创新创业项目的唯一指标,其会对环保问题甚至可持续发展倾注更多的注意力。
(二)拓宽创新创业赛道,优化行业产业生产途径与方式
“创新创业教育根本指向是新时代人的全面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6]只有国家在顶层设计中将生态文明理念纳入创新创业赛道,大赛才能真正“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抓手和育人机制”[6],高校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才会影响行业走向以及企业生产发展方向,推动行业企业顺利发展。一方面,传统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以创业大赛为主要形式,生态文明意识培养的融入可以从大赛主办方的角度坚定环保的立场,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选项,并对涉及生态环境保护的项目和创新技术予以适当倾斜,提升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生态文明理念的融入强调各项工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对创业项目进行多维度考量,既包括创新创业项目的策划、推进、市场接受度以及经济回报率,也包括不同技术以及生产方式对环境的影响,推动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以技术创新减轻资源损耗与环境污染,推动环境优化与经济创收的实现。
(三)丰富创新创业课程,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化转型
发展创新创业的教育模式离不开各学科理论的交叉融合[7],生态文明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发展对后者的生态化转型及育人效果会产生较大的推动作用。第一,从创新创业课程方面来讲,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大多依托不同院系、不同专业课程开展,培养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可以在创新创业课程开展过程中加入可持续发展的案例与技术,学生可以在学习相关“双创”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提升自身的环保意识。第二,从课程组织形式来看,由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切入,拓展了教师的教学思维。除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以及创新实践类课程外,教师还可运用校企合作的方式组织开展课程,通过带领学生参观企业生产方式的形式明确环保生产方式的优势,启发引导,鼓励学生选择绿色环保可持续的创新创业项目。
二、生态文明理念融入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困境
生态文明理念融入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需不同主体密切配合,创新教学理念、教学行为以及合作方式。但实际上,部分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仍存在较多不足,政府、高职院校、企业等不同主体的作用并未得到充分发挥,各方主体在资源、环境以及人员配置上或多或少地存在问题,实际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一)高校忽视生态文明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资源不充分
生态文明教育是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生态化转型的关键。但部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忽视了生态文明教育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培养,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一方面,从侧重点来看,部分高职院校衡量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注重其创新程度及可行性,对生态文明理念的关注度有限。创新创业课程安排并未及时加入可持续发展相关内容,学生生态文明相关课题缺少指导与支持,这对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提升以及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培养帮助有限。另一方面,从实践角度来讲,部分高职院校在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策划、宣传与推进方面,很难将着力点放在生态文明教育及环保技术创新上,对涉及生态环境保护题材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支持力度不足,因而学生难以详细了解生态环境保护相关领域的前沿技术及实践方式,不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二)政府发挥主导作用有限,生态创新创业法律制度不完善
生态文明理念下,政府需要“强化创新创业政策统筹”“细化关键政策落实措施”[8]。但部分地方政府的实际作用并未得到充分发挥。第一,政府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政策支持以及平台建设层面。一方面,部分高职院校与政府配合不密切,并未深入贯彻落实政府出台的大学生生态创业相关政策,加大了其自身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与推进难度,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造成一定阻碍。另一方面,部分地方政府与高校间互动不足,政府很难精准为高职院校环保型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专业平台,政校双方资源统筹以及需求匹配受限。第二,相关政策与法律环境不完善。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需要外部环境的支持,而一些教师更倾向于传授学生创新理念及实践策略,较少涉及各类环境保护政策与法律的运用及更新等,政策宣讲较少注重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传播,未能有效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及法律观念,这对生态型创新创业项目的推动与发展也造成了一定阻碍。
(三)校企融合创新程度不深,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不同向
生态文明理念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与落实需要从观点创意落实到生产实践层面,校企合作是优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方式,但校企在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中的不同向、难同行的问题,极大地阻碍了学生创意想法的落地生根。一方面,从校企合作范围与广度来讲,部分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范围与深度不能满足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培养生态文明意识的需求,校企合作仅停留在对企业现有资源、场地的利用上,大学生难以接触企业污染处理及环境保护的核心技术。同时,部分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只是被动配合,且学生仅按照教师指导及既定路线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对本项目的市场接受度及可行性等考量不足,没有充分发挥企业专业人员在实践经验方面的优势。另一方面,一些高职院校并未与企业建立有效的校企合作沟通机制,导致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方向、培养目标以及现有资源利用等方面未能充分对接,后续人才培养工作推进缓慢,很难实现校企协同育人的效果。
(四)创新创业项目选择随意,专业教师与团队的评价不全面
生态文明理念下,教师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需要具备较高的启发引导水平。但实际上,部分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师队伍仍需进一步优化。一方面,从教师队伍的构成角度来讲,部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师队伍主要由不同院系的专业教师组成,其中,创新创业学院教师作为指导教师,教师之间了解不足,对环保技术、法律法规等专业知识了解不透彻,教学分工不完善,工作质量提升缓慢。另一方面,从教师评价激励机制角度来讲,部分高职院校将“双创”大赛指导教师的考核评价与学生大赛成绩挂钩,但新时代创新创业大赛要实现“从专业教育到素质教育”[9],因此,在考核评价时也要对项目的生态效益、环保技术创新给予一定的倾斜,过分强调成绩会忽视教师在学生指导过程中的付出,打击教师与学生的参赛积极性,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造成消极影响。
三、生态文明理念融入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务实之策
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推动生态文明理念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高职院校需要从多方面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明确高职院校、学生、教师、企业以及政府部门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从资源、管理、合作及教学指导等角度出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学校应加强生态文明教育,优化创新创业教育资源配置
生态文明理念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应从思想层面提升对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视程度,并从教学资源方面对创新创业教育给予支持。一方面,从顶层设计来讲,学校应积极组织不同级别教师以及行政管理人员,以宣讲、座谈等形式阐明生态文明意识的重要性,明确生态文明理念的树立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结合的可行性,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引导与支持,推动生态环保题材的创新创业项目逐步多元化。另一方面,从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角度来讲,丰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以及环保相关教育资源,组织学生参加生态环境保护活动,以环保知识竞赛、节能减排街头宣传、上街清除小广告以及参观企业节能减排设备等形式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10],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贴近实际,兼顾创新与环保。
(二)政府应立足创新创业全局,发挥宏观调控及其主导作用
生态文明理念融入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需要多个主体的密切配合。其中,政府及相关教育部门处于关键位置,应明确自身职责,立足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全局,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入脑、入心,提升学生在生态文明教育下的创新创业能力。一方面,立足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整体,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政府要从政策层面对生态文明意识培养背景下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给予适当支持,加强政府和学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的沟通交流。同时,政府应正视高职院校生态文明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的实际需求,在场地及资源方面给予学生明确有力的支持。另一方面,加强外部环境建设,为创新创业教育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提供良好的环境。政府部门应与学校密切合作,了解高职院校现有创新创业项目,以具体的法律案例深化学生对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及生态文明建设政策部署的认识,帮助学生在生态化创新创业活动中明确方向。同时,高职院校可向政府部门提出自身在生态文明教育方面的需求,由政府发挥统筹协调作用,选择具有法律实践经验的创业人员在校内开展座谈与讲座,培养学生生态环保意识。
(三)校企应提升合作沟通程度,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对接机制
企业在硬件、场地及技术等方面的优势是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中校企合作的前提与基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应当加强与区域产业和企业的融合”[11],生态文明理念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更应如此,校企双方应逐步完善协同与沟通机制,实现1+1>2的效果。一方面,校企应拓展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合作范围。生态化转型下,学生应明确所负责的创新创业项目是否满足行业企业需求,校企合作应以为学生提供深入了解相关技术与设备的机会为目标,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高职院校应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适当放权、分段指导,给予合作企业实践指导教师一定自主权,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进行及时调整与修改,提升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可行性。另一方面,校企应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合作沟通机制,高职创新创业教师应与企业实践指导教师不定期开展交流,主要是高职生在创新创业项目中的表现、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进度及重难点问题,便于及时更新与调整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方向与策略,推动生态文明理念下的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四)聘请专业教师团队,优化生态创业项目评价选择
生态文明理念融入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是创新性的尝试,高职院校深入开展此工作需组建一个专业教师团队,切实引导与纠正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的学习行为。同时,项目评价应建立科学评价标准,注重成果转化及社会效益的产生[12]。一方面,高校应完善教师教学研讨机制,便于教师熟悉其所负责的内容以及对接教师的特点与优势,为“双师”模式在高职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深入配合奠定基础。同时,考虑到生态文明意识培养的专业性,高职院校可招聘具备生态环保教育背景的专业教师,进一步壮大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另一方面,优化教师评价激励机制与完善项目评价标准。高职院校应修正传统的教师评价导向,在注重指导学生大赛成绩的同时,关注教师在教学引导过程中的行为,对教师各项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同时,将教师指导的项目所带来的转化成果及社会效益纳入教师考核中,推动生态文明理念下高职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
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是一次创新性的尝试,既是“双创”教育改革的有益探索,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举措。本文在分析高校资源建设、政府引导作用、校企融合发展、项目评价内容等方面困境的基础上,提出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双创”教育的四个方面的务实之策,包括学校优化资源配置、政府发挥调控引导、校企增强合作对接、项目评价选择优化等,推动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生态化转型,助力美丽中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