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PDCA循环的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运行机制研究

2024-01-10李玉君吴雪琴

机械职业教育 2023年12期
关键词:运行机制产教校企

李玉君 吴雪琴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无锡交通分院 交通工程学院,江苏 无锡 21415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再次明确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因此,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途径及本质要求。从国内外职业教育实践来看,产教融合亦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对高职院校来说,要真正实现科学、有效、合理的产教融合,需要建立完善系统的产教融合运行机制并切实落实应用于实践,形成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实施的良性循环。

一、PDCA及产教融合概述

(一)PDCA

PDCA循环是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沃特·阿曼德·休哈特(Walter A. Shewhart)首先提出,后又被戴明博士采纳、宣传,并获得普及,所以又称为戴明环。PDCA循环是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基础和方法依据。

PDCA循环将质量管理分为四个阶段,即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及Act(处理)[1]。P阶段为计划,确定项目质量管理的方针和目标,制订活动计划,回答“5W1H”。D阶段为执行,实施计划中的内容。C阶段重在评估检查与监督控制D阶段工作,总结执行计划的结果,找出问题所在,同时控制执行过程。A阶段为处理,即对总结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解决存在的问题,同时通过修订标准实施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将未解决的问题延续至下一个PDCA循环。PDCA循环并非运行一次就结束,而是周而复始,阶梯式、螺旋式上升的。

(二)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是指学校依据所设专业,与相关产业深度合作,使产业与教育密切合作,相互支持、相互促进,把学校办成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服务于一体的产业性经营实体,形成产业和教育融为一体的办学模式。

产教融合的基础是“产”,即“产业”“产品”。同时,“产”必须与“教”与“学”紧密结合,在产教融合比较成熟的情况下,再逐步向“产、教、研”及“产、学、研”发展。产教融合应用方式之一是可以通过搭建校企共建实训中心或科研平台实现校企合作。本文以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江苏联院”)无锡交通分院与无锡交通建设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校企共建江苏交通工程试验检测技术研究中心为例,展开产教融合研究。

二、基于PDCA循环的产教融合运行机制体系

依据上述产教融合运行机制的概念,结合本论文所借鉴的产教融合实际案例,即校企共建江苏交通工程试验检测技术研究中心,构建基于PDCA循环的产教融合运行机制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PDCA循环的产教融合运行机制体系

在P环节,以目标导引及组织支持机制为主,明确产教深度融合理念、制定制度体系、建立实施及管理机构、可行性分析及补充建设条件保障。在D环节,以教学管理机制、协同融合机制、保障约束机制、激励惩戒机制等运行机制为主,创建信息沟通及共享平台,开展校企共同专业建设,实施校企人才共育共培,建设并运行校企合作实训中心或科研平台[2]。在C环节,以实时审查监控机制、评价反馈机制为主,建立并落实产教深度融合运行机制监控及评估体系[3]。在A环节,以沟通保障机制、长效制度保障机制、评审与修订管理机制、责任落实机制、合作创新机制为主,实施产教深度融合运行机制实践的沉淀与改进[4]。

三、基于PDCA循环的产教融合运行机制实践

将PDCA循环理论应用于产教融合运行机制框架构建,同时在P、D、C、A四个环节过程中,从产教融合运行机制的组织机构及制度体系层面深入详细展开,以科学合理的逻辑思维厘清关系纷杂、种类繁多的产教融合实践的组织及制度保障,形成完整的组织管理及制度保障体系[5]。进而,以校企共建江苏交通工程试验检测技术研究中心为例,把PDCA循环管理模式应用于产教融合运行机制实践,贯彻实施上述产教融合运行机制相关的组织机构及管理制度,检验基于PDCA循环的产教融合运行机制体系的理论价值。

(一)P:产教融合运行机制计划及准备阶段

(1)确立政策及制度依据。产教融合机制应用首先应符合并遵循国家及地方的方针政策。近年来,国家及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改革及发展途径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与支持。2021年4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指出,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路径就是要持续加深产教融合。江苏省政府也相继印发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

(2)制订长效合作计划。产教融合机制应以制订长效合作计划为起点。学校应制订具有框架性指导意义的校企合作章程,并明确相对稳定的长期领导机构、面向所有产教融合工作组织管理机构。产教融合具体项目,以上述章程及组织机构为基础,制订规划逐步展开。

例如,无锡交通分院交通工程学院产教融合项目之一——校企共建江苏交通工程试验检测技术研究中心,以上述方针政策及学校校企合作纲领性文件为主导,学校与无锡交通建设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于2018年11月签订“校企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就校企双方合作内容、双方权责等作了框架性约定。以此战略协议为基础,无锡交通分院制订江苏交通工程试验检测技术研究中心章程,构建江苏交通工程试验检测技术研究中心内部机构,确立中心下设综合部、培训部、技术部等组织架构,设置1名中心主任、2名中心副主任。

(二)D:产教融合运行机制应用与实施阶段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运行机制的应用,可借助校企共建实训中心或科研平台,例如,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创新平台、产业技术实验室、工程化基地、生产性实训基地等,提高企业员工及高职学子的技能水准及技术创新能力,同时加速理论研究成果向产业技术成果的转化。以“校企共建江苏交通工程试验检测技术中心”项目为例,产教融合运行机制的应用涉及以下步骤及环节。

(1)成立工程检测公司。由无锡交建集团成立工程检测公司,并配置各专业人员,分阶段配置相应检测设备,提供基本办公场所及其他办公条件,聘请校方为检测公司技术服务团队,双方签订技术服务协议。根据公司的运营情况,前期以集团下设分公司形式运作,后期以子公司的形式运作。

同时,学校方成立技术服务团队,根据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提供一定数量的工程检测仪器(以桥梁检测仪器为主),参与并指导检测公司开展业务。

校企双方整合资源,对外承接检测业务,开展检测工作,并根据业务形式,双方签订具体业务合作协议书。前期依托有资质的外部单位运营,锻炼能力、提升水平。后期取得相关认证资格,独立运营。

(2)构建组织保障相关的组织框架。明确人员职责,是产教融合机制应用开展的首要条件。此项工作可与成立工程检测公司同时进行。在校企共建江苏交通工程试验检测技术研究中心的过程中,校企双方应先成立校企共建领导小组。其中组长为学校及企业方领导,下设若干副组长、组员、联络员等。同时,建立定期与不定期联络会议制度,商讨合作,共建推进事宜。

(3)合作开展实训实习及科技研发工作。依托共建工程检测中心,校企双方进一步合作成立科技研发团队,以企业方科技研发中心项目组的形式开展合作。根据研发中心所承接的业务性质,项目组下设道路建筑材料项目组、路桥施工技术项目组、路桥健康监测技术项目组。双方协商确定相应项目组负责人,并研究确定其他人员配置。

依托不同类别的业务项目,学生在工学交替及顶岗实习期间,经过简单的上岗培训,协助项目组成员开展工作,完成实训或实习教学任务,实现职业操作技能的培养与提高。

不同业务项目展开的同时,校企共同研究确立相关科研课题,并依托具体的业务项目开展科研项目。在科研项目实施开展的过程中,校企双方共同研究确定科研项目实施计划与目标,签订具体项目合作协议,开展相关工作。项目组办公场所设置于企业方中心试验室。科研项目组成员由企业技术人员、学校指导教师、学生共同组成。学生在协助科研项目开展过程中,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能获得较大程度的提高,同时具备一定的研发能力。

校企共建工程检测中心根据业务性质分组,依托不同类别业务项目及科研项目,结合学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及科研等工作需求,综合交错,构建矩阵式江苏交通工程试验检测技术研究中心产教融合组织框架及实施过程(图2)。

图2 “江苏交通工程试验检测技术研究中心”产教融合组织框架及实施过程

(4)实行人才共育共培机制。产教融合的特征之一是校企深度融合,企业真正参与人才培养。“校企共建江苏交通试验检测技术研究中心”,不仅是校企双方的共同研发平台、项目合作实践平台,而且是合作培养企业员工兼高职学子的教育教学平台。以此平台为媒介,校企双方共同参与无锡交通分院路桥类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过程,互派人员学习交流,共同教育培养企业所需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通过产教融合机制应用、研究中心运行,首先,校企双方签订五年为一期的共育共培框架协议,协议确定每年的实习生、就业生,下企锻炼教师、来校任教企业导师等的人数,以及共同开展的培训计划等。据此,近年来,无锡交通分院为企业择优推荐相关专业的顶岗实习学生及优秀毕业生。其次,以实际项目为教学模块,在项目开展过程中,企方根据学校方教学安排,提供实训条件。最后,企方积极支持学校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校企合作示范组合”“现代化实训基地项目”“交通工程智慧检测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等项目的申报和建设工作。

学校方同时承担或协助进行企业员工的培训工作。例如,无锡交通分院利用学校的人才、设施设备和技术资源,支持无锡交建集团干部、职工等各类人才培训。采取岗位技能培训、短期培训等形式,提高企业员工的业务技能。

(三)C:产教融合运行机制监督控制及检查评估阶段

产教融合运行机制在应用实施的过程中,必须配备管理、技术、经济等方面的保障,通过一系列的保障实现对产教融合运行机制的检查及监督,保证产教融合运行机制的顺利运行。

(1)管理保障措施。依托“工程检测公司”所承接的业务,针对工程项目中的技术难题,江苏交通工程试验检测技术研究中心设立科研课题,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研发与试制,同时实现高职学子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针对科研课题总体目标,建立各项任务分解目标,按期完成相关任务。如有偏离,及时调整,加大资源投入,保障建立的各项目标保质保量完成。例如,2019年,无锡交建集团在“无锡凤翔路快速化改造工程FXB01标”施工过程中,为解决高架桥在市区施工的缺陷,改变传统的施工工艺及现浇施工模式,校企双方开展了“桥梁下部结构——桥梁墩柱预制安装新工法研究与应用”,在各分解目标完成过程中,将研究成果逐步按时成功应用于工程项目实践。

(2)技术保障措施。校企双方专业技术人员,充分运用各自的技术,在研发中心和试验检测工作中发挥作用,提供技术保障。例如,在上述“桥梁下部结构——桥梁墩柱预制安装新工法研究与应用”研究过程中,充分利用企业研发中心已有科研成果数据、学校实训基地的模拟及检测设备,校企科研团队带领学生实现研究、试验、实践。

(3)经济保障措施。经济保障是产教融合机制应用持续发展的基础。建议校企双方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校企共建技术研究中心的正常运行,提供资金支持和保障,同时做好科学的资金预算及规划工作。资金来源可以是企业产业投入、学校专项预算拨款、研究中心成果转化盈利,以及通过申请各类成果项目获得政府及行业的支持等。

(4)实施全方位检查评估。产教融合运行机制长期有效的应用实践需要科学合理的检查评估及成效反馈来保障。其评估体系中评估主体包含政府、行业、合作主体、社会舆论及其他利益相关方[6]。政府评估及行业评估层次较高,合作主体评估份额较大,社会舆论评估把控产教融合机制应用的最终目标是否偏离。

例如,江苏交通工程试验检测技术研究中心所获得的政府及行业的政策及专项资金支持,政府及行业必然对其进行监督检查、评估反馈。合作主体评估包括学校及企业双方各自对技术研究中心产教融合机制应用开展的评估,可以是合作主体参与部门的自我监督及评估,也可以是其上级部门的监督与评估;可以对产教融合项目进行评估,也可以按期对技术研究中心进行半年度或年度评估。而社会舆论的监督评估则是指参与学生及学生家长针对产教融合成效、收获给予的监督评估。产教融合的最终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实现企、校、生三赢。这一目标是否正在或已经通过校企共建技术研究中心实现,学生与学生家长有更为客观的发言权。

(四)A:产教融合运行机制反馈处理及修正改进阶段

(1)反馈总结问题,校企积极沟通,进而共同处理问题。基于PDCA循环理论,产教融合运行机制实践A环节,一方面,学校对上一阶段的监督检查与成效评估进行问题总结与汇总,对能够解决但尚来得及解决的问题,在与企业积极沟通的前提下,及时纠偏处理,共同解决问题。不同的问题,采用不同种类、不同层次的解决方法。另一方面,对无法解决的问题,留待下一个PDCA产教融合运行机制实践循环去解决。产教融合运行机制体系包含运行机制、机构及制度、机制应用三个层次,是上下关联,层层深入的关系。因此,产教融合运行机制实践问题的解决,一部分依靠下一个循环实践措施本身的纠正,另一部分需从上层制度及机制方面去纠正。校企双方应根据社会舆论评估,合理改进产教融合机构及制度,甚至微调产教融合运行机制内容,进而纠正产教融合运行机制的具体应用,确保产教融合工作可持续发展。

(2)总结经验及教训,修订技术标准及管理制度。针对上一阶段的检查结果,学校对产教融合运行机制实践中做得好的方面,认真总结,以修订技术标准及管理制度、编撰文档资料的形式形成经验总结、案例分享,作为下一周期产教融合实践项目的借鉴与指导[7]。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运行机制的构建及实施是践行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系统且深度的作为。以校企共建工程试验检测中心为例,产教融合运行机制的实践应用,在企业及学校微观层面可从计划(P)、实施(D)、检查(C)、处理(A)四个阶段逐步开展,并形成闭环,螺旋上升。

猜你喜欢

运行机制产教校企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网上公共服务平台运行机制评析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减刑、假释工作运行机制之重构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