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空间大数据的武汉汉绣产业发展现状与提升策略研究

2024-01-10罗超

创意设计源 2023年5期
关键词:汉绣武汉

罗超

一、汉绣的历史沿革与价值特征

(一)汉绣的历史沿革

汉绣是流行于武汉及周边荆州、荆门、仙桃、潜江等区域的传统刺绣艺术,距今已有 2 000 多年的历史,其发展演进可以分为萌芽、兴盛、鼎盛、衰落、震荡五个阶段。

据相关资料记载,汉绣萌芽于商周时期的楚绣,当时的官府已设有绣坊,民间刺绣发展活跃[1]。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丝织业发展迅速,刺绣产品受到广泛欢迎。据《楚辞·招魂》记载,当时楚绣已是楚国皇室必备的装饰性刺绣艺术。得益于楚国强大的国力与经济基础,富庶的国民,“崇龙尚凤”“祭祖祀巫”的习俗文化,以及戏剧、巫术风气盛行,楚绣的流行上达天子,下至庶民,甚至远销西伯利亚一带。秦灭六国后,楚国专司刺绣的机构“织室”毁于兵祸,楚绣艺人流落民间,但楚绣并未就此泯灭,依然活跃于市井之中,成为汉绣在民间代代传承[2]。

元代以来,随着植棉、纺线技术的进步,汉绣得以快速发展,清朝至民国时期进入鼎盛。据《湖北民俗志》记载,明清时期,汉绣已成为官府、商贾的主要选择。咸丰年间,专司官服绣制的织绣局在汉口出现。随着汉口外贸口岸的设立(1861 年),优秀的刺绣艺人云集于此,在大夹街(今汉正街以北)、万寿宫(今武汉市第七中学所在地)一带开铺设局。晚清时期,汉口万寿宫江西会馆附近有万名绣花匠人云集,近四十家汉绣铺子汇聚于此,有“家家绣花,户户刺绣”的盛景,绣花街因此得名。而在长江对岸,此时武昌的汉绣发展以铺外刺绣加工基地为主,主要聚集在青龙巷、塘角(今新河街)、营房口、白沙洲、积玉桥一带。民国时期,九省通衢、外贸口岸等区位资源优势让当时的汉口成为我国重要的交通与商品集散中心。良好的商业氛围持续推动着汉绣的产业化发展,使其广泛渗透到市井生活的每个角落。在有“九分商贾一分民”之称的汉正街的带动下,“绣花街”上明星艺人云集、刺绣品类丰富(服饰、宗教、戏剧舞台用品等)、出品精良,销量与影响力剧增,带动了武昌铺外加工基地快速扩张,汉绣的发展进入鼎盛期,形成较为成熟的分工与行业运行规则。在 1915 年举办的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汉绣斩获一等赤金牌第一位,备受国内外认可[3]。

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汉绣的发展转向衰落期。1938 年武汉沦陷,汉绣产业的根基遭到极大破坏,汉绣艺人流离失所,生产停滞。“绣花街”也在1943 年被日军付之一炬。直到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万寿宫一带少量店铺才开始慢慢恢复,但已不具往昔繁荣。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在探索中前行,汉绣发展进入震荡期。1951—1957 年,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转轨,汉绣发展加入公私合营要素。在现有绣铺的基础上合并成立了第一、第二、第三汉绣联营社,武汉市第一工艺刺绣生产合作社,武汉市民艺戏剧绣品合作工厂,并恢复了武昌白沙洲和积玉桥两个铺外加工基地。但好景不长,“文革”时期汉绣被定性为“破四旧”对象,又遭毁灭性打击。汉绣的生产、销售、研究等工作被全面叫停,大批汉绣作品被销毁,大量从业者被迫转行[4]。改革开放后,包括戏剧在内的文化艺术产业开始恢复,武汉戏剧用品厂成为汉绣生产的主要基地,其周边的生产加工点也逐渐恢复[5]。随之而来的工业化、西方文化、流行趋势等对汉绣这种传统手工技艺产生巨大冲击。到了 1991 年,武汉旧城改造之后,除了万寿宫等部分建筑之外,绣花街已消失殆尽,汉绣消隐于大众的“视野”中[6]。直到 2002 年 6 月,汉绣即将后继无人的呼吁,引发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对复苏汉绣的关注;2008 年,汉绣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极大地提升了汉绣的关注度。汉绣相关科研机构、行业协会成立,地方高校开始参与汉绣领域项目的推进。汉绣传承人任本荣、黄圣辉、杨小婷等不遗余力地推进汉绣的创作与培训,为汉绣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同时,政府也加大扶持力度。2011 年,武昌区政府在昙华林建立了汉绣基地,定期开办讲座,普及汉绣知识,教授汉绣技艺,以提升汉绣的知名度。2013 年,武汉市第一家汉绣博物馆在汉阳区江新苑社区成立,带动了片区对汉绣的保护性发展。2018 年,汉绣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2019 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汉绣位列其中。但从本质上看,汉绣是扎根于市井生活的大众艺术,离不开群众的生活与关注。在信息化与“互联网+”时代,汉绣的发展依然面临效率与价值的挑战。

(二)汉绣的文化价值表征

不同于其他绣种,汉绣具备浓厚的大众属性,与地域居民的生活紧密联系,既有“阳春白雪”的创作思想,也有接地气的“下里巴人”。

1.工艺特征与文化价值

汉绣与荆楚地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的绣法,即采用一套铺、平、织、间、压、缆、掺、盘、套、垫、扣的针法,以“平金夹绣”为主要表现形式,分层破色、层次分明、对比强烈。下针果断,以直平、横平或斜平的方式绣于纹饰边缘,针脚排列平行、均匀,图案边缘齐整。绣品多从外围启绣,然后层层向内走针,进而铺满绣面。根据绣品质地和花纹的不同,灵活运用垫针绣、铺针绣、纹针绣、游针绣、关针绣、润针绣、凸针绣、堆金绣、双面绣等针法,富有很强的立体感。汉绣手工工艺图案生动活泛,绣品多采用对称式构图,线条婉转流畅,画面视觉饱满匀称、敦厚古朴,颇具楚风[7]。

2.题材特征与文化价值

汉绣的发展与宗教文化、戏剧文化、汉口市井文化等荆楚文化要素息息相关。在汉绣衰落的危急关头,曾一度依靠戏剧用品的生产延续文化火种。在汉绣发展鼎盛期,绣花街见证了汉口市井文化与汉绣的水乳交融,表现为汉绣绣品对武汉生活风貌的多元演绎。在这样的背景下,汉绣的创作题材偏好宗教人物、飞禽瑞兽(以龙凤为主,兼有麒麟、仙鹤、孔雀、蝙蝠等,寓意吉祥)、花草图案(花卉居多,寓意美好)等,纹样选择以吉祥纹样(福、禄、寿等汉字为主)与几何纹样(以芦席格、万字锦、灯龙锦等连续回旋线条构成的装饰性图案为主)为主。遵循“花无正果,热闹为先”的美学思想,图案表现写实与写意兼备,强调在把握主体核心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局部夸张、抽象的手法以及对附属物的意态特征处理,对客观真实事物加以能动创造。图案造型源于自然又不拘于自然形态,体现了从自然的真实到艺术的真实。绣品可以枝上生花,花上生叶,叶上还可出枝,呈现丰满浑厚、富丽堂皇的绚丽色彩与热闹气氛,并通过图案组合的谐音隐喻对美好生活的寄予,凸显了荆楚文化代表性的浪漫主义色彩。

3.色彩特征与文化价值

汉绣绣品以红、黄、白、青、黑为主色调,重色为底,五色绣线贯穿,形成鲜艳明快、雅俗共赏的配色风格。其中,红色代表热情、活力与勇敢;黄色象征正义、光明与繁荣;白色寓意纯洁、善良和清新;青色意旨深远、稳重和宁静;黑色表达幽思与神秘。这种独特色彩风格的形成,源自楚人狂放不羁的浪漫情怀与不拘一格的审美心理。从历史上看,楚地巫风浓郁,受礼制的束缚较小,文化基因中保留着更多的远古传统和本真状态。楚人认为自己是火神祝融的后裔,因此其审美有着尚赤的特征,有对太阳、火焰与生命的崇拜。受神话宗教和图腾观念的影响,青、黄、白、黑四色同样备受楚人的重视,体现出荆楚文化中的五色崇拜,以及与五行、五方等思想的融合[8]。

二、基于空间大数据的武汉汉绣产业发展现状

空间是人类生活、生产活动的载体,通过物质空间的客观属性数据与人的主观感知、行为数据可以全面反映特定生活、生产活动的运行特征。本研究基于汉绣产业的基本特性,在客观维度通过爬取天眼查网站汉绣相关公司数据,结合大众点评网站POI(Point of Interest)数据(弥补工商系统中可能存在的公司注册地址与经营地址不一致的问题),形成研究武汉汉绣产业发展的空间供给数据。在主观维度,通过爬取大众点评网站与汉绣相关的POI 评论文本数据,结合今日头条旗下巨量算数网站提取的近四年汉绣相关搜索数据,形成汉绣产业发展的公众感知与行为分析基础。主客观相结合,论证武汉汉绣产业发展的现状特征及存在的问题。

(一)武汉汉绣产业主体特征

根据天眼查数据,截至 2022 年 12月 31 日,武汉市共有汉绣产业参与主体 45 家,目前存续运营的有 32 家。45 家汉绣产业参与主体中,企业主体19 家(存续运营的 11 家),个体工商户 18 家(存续运营的 14 家),事业单位及民办非企业机构等 8 家(存续运营的7 家)。从主体类别来看,32 家存续参与主体中,43.75%为个体工商户,34.38%为有限责任公司(见图 1)。从行业类别来看,零售业占比最高,达到37.5%;教育科研排名第二,占比15.63%;之后为批发业与商务服务业,各占比12.50%(见图 2)。

37 家汉绣相关市场主体(企业主体与个体工商户)全部为小微企业,雇佣人数较少。从注册资本来看,不超过10 万元的有 23 家,占比 62.2%。近六年(2017 年 1 月 1 日—2022 年 12月 31 日),37 家市场主体中注销(或吊销)了 8 家,近 3 年注销(或吊销)了 4 家。目前存续运营的 25 家市场主体中,国有企业 2 家,分别为武汉非遗文化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武汉汉韵臻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其余皆为民营企业。其中,个体工商户 14 家,以非遗传人运营为主。行业龙头企业为武汉非遗文化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武汉旅游体育投资有限公司独资控股)、武汉楚凤慧锦绣轩商贸有限公司(自然人控股)。

上述汉绣产业参与主体持有“汉绣”“武汉汉绣”“汉绣精工坊”等商标,“九凤汉绣”“汉绣旗袍”“楚凤汉绣”“六凤汉绣”等品牌,“汉绣包装盒”(归属武汉商学院)等专利。

(二)汉绣产业发展空间布局特征

通过天眼查及大众点评数据(截至2022 年 12 月 31 日),共爬取整理得到 58 家汉绣相关 POI 数据,存续运营的有 44 家。从空间分布来看(见图 3),蔡甸区1 家(存续 1 家)、东西湖区 1家(存续 1 家)、汉阳 6 家(存续 5 家)、洪山区 7 家(存续 4 家)、江岸区 7家(存续 5 家)、江汉区 10 家(存续8 家)、江夏区 2 家(存续 2 家)、青山区 6 家(存续 5 家)、武昌区 16 家(存续 11 家)、经开区 2 家(存续 2 家)。

图1 32 家存续参与主体类别占比

图2 32 家存续参与主体行业类别占比

产业功能布局方面(见图 4),蔡甸区只有 1 家汉绣研究机构——蔡甸区旗袍与汉绣文化研究会,无其他相关主体;洪山区为科研院所及行业龙头国企平台公司,白沙洲板块的汉绣加工基地数量萎缩显著;东西湖区仅 1 家汉绣文创企业;汉阳区依托江欣苑板块,主导功能为汉绣博物馆及批发、零售;江岸区为原武汉汉绣行业协会所在地(2017年 6 月撤销),以汉绣相关商务服务及零售为主,原有的武汉金鹰汉绣厂(集体所有制企业)于 1995 年 7 月被吊销;江汉区以前进四路(武汉汉绣艺术研究院所在地)、新华路汉口文体中心板块非遗传人的汉绣工作室为主,零售业聚集;江夏区是以武汉纺织大学为核心的科研与商务服务业;青山区多为零售业,还包括 1 家批发企业;武昌区以昙华林板块聚集的汉绣博物馆及零售门店为主;经开区主要为科研机构武汉商学院及少量汉绣艺术工作室。

(三)汉绣产业发展的公众感知

根据采集到的与汉绣相关的大众点评 POI 评价文本数据,笔者发现各POI 综合评分较低,在同类POI 中排名滞后,打卡及签到数量较低,人气匮乏。结合POI 评价文本数据进行汉绣词频分析(见图 5),从高到低依次为①博物馆、刺绣、老师、武汉、不错、文化、传承、喜欢、艺术、耐心(见表 1)。

另外,根据巨量算数数据,近四年(2019 年1 月1 日—2022 年12月31 日),汉绣在抖音全国端口的搜索指数②平均值为 14,同时期苏绣为1729,汉绣的搜索热度较低(见图 6)。汉绣的峰值搜索内容主要为张先松汉绣、汉绣工作室、汉绣礼品、汉绣纺织、汉绣图案、汉绣工艺、汉绣针法等。

综合指数③方面,汉绣近四年平均值为16,同时期苏绣为 967,汉绣的综合热度增长缓慢(见图 7)。峰值搜索内容主要为《‘武汉精彩人生艺术团’到武汉新民众乐园“武汉精彩人生艺术团”到武汉新民众乐园汉绣馆非遗传承演出、“汉绣也曾有过辉煌灿烂的时期,此番之举重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汉绣、周大福国风系列“云裳之伊人”汉绣传统文饰、汉绣云课堂、楚韵汉绣、楚韵汉绣文化、湖北楚韵汉绣、汉绣传承从娃娃抓起、张先松汉绣等。

在今日头条全国端口,汉绣近四年搜索指数平均值为 8,同时期苏绣为501(见图8)。搜索峰值主要内容为汉绣精神、汉绣文化内涵、汉绣齐针、汉绣苏绣、汉绣神韵、汉绣湘绣、开州汉绣、古今庭开州汉绣、武汉市汉绣一条街、开州汉绣、雯哈嘉瑜伽练习者汉绣、汉绣太极风韵等。

图3 汉绣产业主体空间分布

图4 各行政区产业功能统计

图5 汉绣POI 评价文本词频统计词云图

图6 近四年(2019.01.01-2022.12.31)汉绣抖音关键词搜索指数

图7 近四年(2019.01.01-2022.12.31)汉绣抖音关键词综合指数

图8 近四年(2019.01.01-2022.12.31)汉绣今日头条关键词搜索指数

图9 近四年(2019.01.01-2022.12.31)汉绣今日头条关键词综合指数

从综合指数看,汉绣关键词平均值为 21,同时期苏绣为 334(见图 9)。搜索峰值主要内容为汉绣联名茶饮、茶颜悦色与汉绣联名、重庆古巷汉绣、张先松汉绣、开州汉绣、20 世纪武汉八大特产、荆州汉绣大爷、汉绣人物、汉绣简笔画、湖北特色非遗文化汉绣博物馆、自学汉绣培训班等。

三、武汉汉绣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空间布局分散,集聚效应较弱

从产业主体及空间布局特征来看,武汉汉绣产业发展成熟度较低,市场需求培育较弱,故现有的相关产业空间利用集约度较高,设计、生产、销售、培训空间往往较为整合,但产业分工并不充分,集聚效应较弱。突出体现为当前汉绣产业市场主体(企业主体与个体工商户)多以“设计+生产+销售”“生产+培训+销售”等集约化的小门店模式散布于各行政区。市场主体发展不成熟、不充分,龙头企业对产业上下游的牵引带动作用不强,整体运营质量不高(天眼查评分④较低,平均分仅为38.24)。当前主要有三个产业聚集区域:(1)武昌区昙华林板块。典型的生产、培训、销售空间整合布局,一体化经营。板块内商业发展与城市更新建设仍在推进中。而传统的汉绣加工基地——白沙洲板块几经沉浮,目前其产业聚集性已然衰落,仅存的平安绣庄等组织多为结合社区组建的非营利性组织,缺乏明确的商业模式。(2)江汉区前进四路板块。围绕武汉汉绣艺术研究院形成了部分小规模零售、创意设计门店沿街分布的格局,穿插在电子信息产业一条街中。此外,江汉区还有新华路汉口文体中心板块。该板块汇集了任本荣、黄春萍、张先松等非遗传人汉绣工作室,但在区域内部声量淹没于体育产业中。(3)汉阳区的江欣苑社区板块。围绕汉绣博物馆将汉绣从业者集中于社区非遗文化广场“百工坊”,形成了依托社区的汉绣教学、培训、零售点,但受制于区位条件,对外辐射能力有限。

表1 汉绣评价词频分析

在非营利性的研究与展示空间方面,如昙华林汉绣博物馆、武汉汉绣艺术研究院、武汉汉绣博物馆及地方高校等与汉绣相关的经营性空间具有一定的地缘连接性,但整体上政企合作、产学研联动等聚集效应较弱,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1)昙华林板块的湖北省汉绣协会与汉绣博物馆(汉绣宫)对片区汉绣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有限,且受制于片区整体城市更新进度较慢,商业吸引力不足,商业业态、高校资源与汉绣文化要素联动性较差,汉绣并未成为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的招牌亮点,在流量吸引与转化方面效率较低。(2)武汉汉绣艺术研究院位于江汉区老城区板块,周边电子信息等产业杂糅,难以形成有效的产业联动。(3)武汉汉绣博物馆依托江欣苑社区商业形成空间聚集,但该板块处于武汉产业洼地,且与片区内的文旅资源、大型商业资源联系较弱,整体吸引力与社会影响力均较小。

集聚效应低下,使得武汉汉绣产业发展缓慢;原材料端没有规模效益,质量把控较弱;设计端缺乏横向合作,设计创新不足;生产销售端没有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生产,与商业及文旅联动较弱,难以形成完整的旅游动线。整体来看武汉汉绣的产业现代化发展尚处于起步期。

(二)与同类绣品产品端同质性较强,缺乏特色挖掘

结合POI 属性数据,当前武汉汉绣产业空间所供应的产品与四大名绣(苏绣、湘绣、蜀绣、粤绣)具有较大同质性(见表 2),服饰、装饰品、日用品等产品与四大名绣主流产品高度重叠,在聚集效益、品牌力较弱的情况下,难以在市场终端形成比较优势。而宗教类用品以任本荣汉绣工作室为主,由非遗传承人的个人 IP 推动对外合作、生产、销售,规模效应和聚集效应较弱,产品应用场景不丰富,难以全面支撑汉绣特色。

(三)汉绣文化的公众感知较为浅层,缺乏品牌力

从大众点评POI 评价及巨量算数搜索数据来看,公众对汉绣文化的感知较为浅层,体现为汉绣评价高频词汇、热搜词语与内容多为对一般刺绣的普适化认知,汉绣的工艺特色、题材特色等并未出现在主要的公众意向中。其产业主体成熟度、互联网活跃度及市场认知度都反映了汉绣的品牌建设还停留在起步阶段,导致其在市场终端的议价能力、溢价能力有限,与四大名绣差距显著。

四、武汉汉绣产业发展提升的策略

表2 汉绣与四大名绣的主要特色与产品[9]

(一)以空间规划统筹构建梯度有序的产业空间结构

汉绣的生产、销售和展示环节关系密切,应紧密依托当前武汉汉绣产业的地缘性聚集基础与历史渊源,加强城市更新及基础设施、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熟化片区发展,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推进汉绣产业发展形成梯度、有序的产业结构与空间布局。

1.结合昙华林片区城市更新,培育汉绣产业发展极。依托街区的历史人文与艺术特质,串联汉绣文化要素,推进空间软硬件升级。一方面,在建筑与景观环境设计中融入汉绣元素,提升视觉感知与识别度;另一方面,通过汉绣主题活动的植入,串联现有的汉绣协会、博物馆、商业资源、高校资源,打造汉绣产业发展极。形成汉绣文化展示、设计、生产、体验、培训、销售中心,支撑汉绣特色品牌建设。

2.依托江汉区、汉阳区等汉绣产业本底基础与历史脉络传承,打造汉口文体中心、武汉汉绣艺术研究院、江欣苑“百工坊”等不同主题的汉绣产业功能聚集区。以“汉绣+人文旅游”“汉绣+社区”等模式重塑汉绣文化与市井文化的高度关联特征,引导相关企业、非遗传人、从业者、爱好者形成空间聚集。

3.结合汉绣演进历史与当前城市更新进程,通过主题景观营造、微改造等方式串联汉绣历史文化脉络,通过大夹街、万寿宫等节点性空间记忆的植入与再造,串联汉绣博物馆等节点性空间,形成汉绣主题文化旅游动线,增强产业联动。

4.基于梯度、有序的产业结构与空间布局,引导相关企业完善行业交流协作与信息共享机制,合理化市场与产品定位,差异化多元发展,突破低水平竞次困境[10]。

5.依托武汉高校、科研院所的资源优势,加强校地联动。扩大汉绣培训、教学、研究的覆盖面,深化汉绣历史文化要素挖掘,推进工艺、设计、材料、营销、传播等层面的多元创新,提升汉绣产业发展活力。

(二)以创意设计带动产品力提升

在产品力建设方面,结合武汉“世界设计之都”的资源优势,立足新时代主流审美发展与需求演进,进一步加强区域资源整合与新技术手段的应用,在设计的交叉创新基础上形成汉绣继承性与发展性的动态统一。这就要求在设计源头端,充分利用武汉丰富的高校、科研院所优势,持续推动基础研究的发展,在汉绣传统工艺、题材、色彩特征等层面持续挖掘文化价值要素;在设计落地端,加强汉绣与艺术、设计等相关圈层的资源整合,突破传统绣品品类的束缚,在荆楚文化传统审美的框架内探索贴合信息时代生活场景需求的汉绣文化表征方式,全面提升汉绣的产品力[11-12]。

(三)以营销创新拉升汉绣品牌价值

汉绣拥有悠久的历史与绚烂的文化,传统的专柜展销模式难以在信息时代快速构建起汉绣品牌价值,导致汉绣在市场终端缺乏议价能力,推广与销售的难度较高。信息时代,在计算科学支撑下快速迭代的技术工具正不断重塑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互联网+汉绣”模式成为突破传统营销桎梏、拓宽市场、构建品牌力的重要方向。遵循汉绣“花无正果,热闹为先”的美学思想与“五色”崇拜传统,统一视觉形象设计,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互联网与信息技术构建多元的营销渠道,通过感官多维交互的传播方式建立汉绣品牌认知。同时,结合空间规划统筹与创意设计带动的产品力提升,重塑品牌形象,提升消费者认同与市场价值。以汉绣的大众属性为根本,不断增强日常生活场景与汉绣的嵌套及常态化交互,培育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和忠诚,增强品牌价值。

五、结语

信息化与“互联网+”时代带来的效率与价值的挑战,使得武汉汉绣产业化发展进入深度震荡期,政府端的政策扶持与市场端的转化难以匹配,汉绣的声量与影响力湮没在时代的洪潮中。然而,信息化与“互联网+”时代引导下的大数据与计算科学发展为系统剖析汉绣产业化问题提供了有效切口,即通过物质空间的客观属性数据与其中人的主观感知、行为数据可以从供需两端全面探索汉绣产业活动的运行特征,以主客观双向量化下的“循证逻辑”支撑“靶向”产业政策与设计策略的制定。基于此,本研究依托汉绣历史文化特征,结合空间大数据系统剖析武汉汉绣产业存在的问题,并从空间供给、产品供给、营销供给等层面探讨提升策略,是计算科学研究范式在非遗领域运用的有益探索。

注释

①词频统计中剔除了介词、副词、量词等词汇。

②搜索指数,衡量某一关键词在抖音的搜索热度。通过关键词及相关内容的搜索量等数据加权求和得出该关键词的搜索指数。

③综合指数,衡量某一关键词在抖音的综合声量。基于抖音热词指数模型,通过相关内容量、用户观看、搜索等行为数据加权求和得出该关键词的指数。

④基于天眼查中的多维度数据,从组织背景经营现状、信用评级、创新能力、发展态势几大维度综合计算的企业得分。

猜你喜欢

汉绣武汉
为荆楚刺绣艺术树碑立传
荆风楚韵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汉绣
浅析汉绣的现状与发展
别哭武汉愿你平安
我们在一起
Food is the problem, food is the solution
武汉加油
武汉挺住
决战武汉
汉绣艺术在当下文创产品设计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