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学科思政融合课有效实施的探索

2024-01-09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9期
关键词:跨学科育人思政

张 涛

(牡丹江市第四中学, 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习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为加强新时代思政课建设指明了努力方向,对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殷切希望,是加强新时代思政课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行动指南。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思政课和各学科专业课程的育人优势,形成渠道融合的协同效应,是当前推动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更好地聚焦人才培养,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一、建设全员思政的育人队伍,树立既教书又育人的教育观

加强教师的思想教育,统一思想形成共识,注重全员思政的培训,是思政融合、协同育人的关键。教师作为思政育人的主体,直接参与思政育人全过程,要想加强全员思政的育人队伍建设,就要将课堂学科知识传授与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相结合,形成“心中有思政、课上讲思政、研究做思政”的理念。所谓“心中有思政”就是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的同时,强化与思政的融合,把促进学生成人、成长、成才作为学校的办学宗旨,把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到工作职责之中;“课上讲思政”就是强化跨学科思政融合课的研究,在教学设计上要有思政目标,在教学任务中要贯穿思政教育,在具体内容上融合思政切入点,将思想教育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研究做思政”就是要求学校通过课程设计与考核评价,将思想政治教育成效作为考核内容融入对教师的综合考核中,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部分。

二、开发思政育人的校本课程,促进课程协同育人的融合力

内容整合是协同育人的核心,是把协同育人系统中零散的要素及成分彼此衔接建立联系,融合成一个有机运行整体的过程。然而,随着协同育人进程的加快,思政育人中缺乏一套有效的内容整合层面的衔接方法、手段与措施,思政课内容与专业课内容之间的相互支撑不足,涵融程度不够,“两张皮”现象仍然存在,割裂了思政课程与学科课程同向育人的联系[2]。

以牡丹江市第四中学为例,学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一方面提高教师的能力素质,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以课堂教学改革带动课程改革,以课程改革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加强课程建设,开发劳动课程、艺术课程、科技课程,建立劳动种植基地,开展生物学科、化学学科、语文学科跨学科研究,让学生们认识作物,蔬菜,水果,了解作物的习性,掌握种植的条件,观测生长规律,研究温度、光照、水分、肥料对种植的影响。收获的季节,开展烹饪课,学生亲手采摘、清洗、制作,品尝。

2016年开发校本课程,成立版画工作坊,改变教与学的方式,通过在工作坊参与制作,将对艺术的赏析与实践紧密结合。初衷是在美术绘画的基础上,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雕版印刷,反向雕刻也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黑白的色彩和家乡的冰天雪地默契融合,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我们确立了以家乡的本土文化、校园的日常生活为主要的创作内容,正式命名“雪城印象版画印物工作坊”,不断开发作品形式,从单纯的画作,到福字、书签、明信片、手提袋,树皮画等,品种不断丰富,技艺日益精湛。期间,俄罗斯中学生艺术代表团交流访问,美国教育博士参观学习,力争将中国文化艺术推向国际。

三、建立跨学科教学体系,加快融合课的发展

价值观的传输需要反复多次以不同形式、在不同课堂出现,形成刺激叠加,才能达成学生知识体系向价值体系、信仰体系的转化目标,需要建构协同育人的教学体系。这样在系统的讲授中,自然地顺着教学内容的知识脉络有机融入人才培养所应具有的精神、价值、伦理、情怀等要素。从思政课的思政点,从学科课、校本课的知识点背后的学科发展、重要事件、科学家与大师故事里隐含的精神价值出发,释放跨学科教师集体备课所聚集的育人能量[3]。

“思政融合课”的探索是跨学科融合的大胆尝试,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是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思政的有效途径,提高了培养新时代人才的要求,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需求。跨学科融合教学作为新课标改革的重要突破之一,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开展以《黄河万里入胸怀》为主题的思政跨学科融合课,整节课堂以“黄河”为主线,整合了语文、历史、地理、音乐、道德与法治五大学科。从语文学科“气势磅礴的恢宏诗篇”品读颂黄河之语、历史学科“一脉相承的黄河文化”探索黄河之源、地理学科“岁岁安澜的生态美景”观赏黄河之美、音乐学科“波澜壮阔的民族强音”闻黄河之声、道德与法治学科“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践黄河之行,整个教学过程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带领学生全方面、多角度、更深入地了解黄河文化的博大精深,坚定文化自信,树立生态环保,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在教学研讨环节,各学科组长牵头,三所学校语文、数学、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组教师,紧密结合“思政融合课”和“现场课”授课内容,开展听课、评课、议课教研活动。三所学校教师围绕“跨学科教学主题的选择与着力点”“学科融合课中不同学科教学科目的设定”进行了研讨论坛沙龙,交流互动,畅所欲言,集思广益,通过观课和研讨有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融合课多注重知识与育人的共融,以《一带一路,共筑未来》为主题的思政融合课,则借助多媒体的技术手段,借助宣传片先直观点明一带一路的内涵与发展。然后以“…之路”串联起来,学科与下一科之间用问题或任务衔接导出。具体案例如下:

语文学科:诗词鉴赏,从文字中感悟文化交融的魅力与成果。

育人功能:思考不同文化,不同文明共同发展的优点,对世界未来的影响。

历史学科:来源,古今对比,用历史的视角审视开疆拓土依靠战争还是和平合作,一带一路,互联互通,让历史重焕光彩,让人类命运共享。

育人功能:不忘初心,继承历史和平进程,牢记使命,合作共建共享。

地理学科:运用地理知识,说明三条路线延伸建设的意义,分析未来发展前景。引发学生思考地理涉及到空间,气候,与生产的关系。

育人功能:自我规划与一带一路的联系。

思政学科:理论依据,实现经济大融合,发展大联动,成果大分享,共同繁荣,人类携手共建未来。

育人功能:提高思想认识,一带一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思考国家担当与个人责任的关系,青少年应该做什么,多注重知识与育人的共融。

学校的思政课不是单纯的一门课,而是融合性的全方位的,要完善课程体系,还要解决好各类活动和思政教育相互融合的问题。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全员育人的理念,坚持协同育人的方式,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成为民族复兴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引导广大教师做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的好老师,推进思政大融合的协同育人新格局。

猜你喜欢

跨学科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