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我同一性与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关系:生命意义感的中介作用

2024-01-09骆飞莉张艳红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9期
关键词:隐性个体量表

骆飞莉 张艳红

(1长江大学文理学院, 湖北 荆州 434020;2长江大学, 湖北 荆州 434023)

一、引言

近年来,扩大学生的规模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基调,但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始终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如何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还需解决高校出现的突出问题(隐性逃课)。隐性逃课是指学生人在课堂,但心不在课堂,表现为自学其他科目、睡觉、聊天、玩手机、发呆等的消极行为现象[1]。这种无法被学校规章制度所制约的隐性逃课现象已成为近年来降低大学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原因。据已有研究发现,隐性逃课现象已成为常态,上课期间表现出隐性逃课的学生高达70.8%,仅6.7%的学生做到全程认真上课[2]。隐性逃课不仅严重影响了高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师的上课积极性[3],还会使学生产生更多的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1]。以往隐性逃课的研究偏向于现状描述、对策探讨等内容,而考察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影响因素比较少。因此,本研究将探讨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影响因素及内在机制,为高校干预大学生隐性逃课提供新的路径。

大学生面临的重要心理社会发展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性[4],自我同一性是作为完善人格和发展自我的核心。自我同一性是个体基于过去经历,有意识地进行自我整合发展的过程,即自我身份的选择和认同的过程[5]。大学作为大学生形成自我同一性的重要时期,期间学生会思考“我是谁”、“我是否被他人尊重与接纳”、“我有哪些价值”等问题[6][7]。形成自我同一性可使个体拥有自身价值感和自信,明确人生的发展方向和意义,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社会环境的适应产生积极作用。贺雨诗[8]的研究发现,自我同一性可正向预测学生的学校适应。另外,自我同一性的构建使学生拥有对自己现状和未来清晰的认知和规划,学生形成了对自身的认可,从而能够更加积极投入到学习中[9]。由此提出研究假设1:自我同一性负向预测大学生隐性逃课。

生命意义感作为一个人拥有幸福生活的重要因素,能帮助个体明白并掌握学习的意义,可能是影响大学生隐性逃课的一个因素。生命意义感是指个体能理解、领会自己的生活,发现自身生活的重要性,并能认识到生命的目标和使命。包括两个独立的维度:生命意义体验和生命意义寻求,前者是感知生命的意义,后者是指寻求生命的意义[10]。研究发现,生命意义感强的学生,其学习动机高[11]。而生命意义感低的学生由于缺乏内在的生活目标与追求生命意义的动力,时常会觉得自己的生活很空虚且毫无价值感可言[12],在学习上也会出现更多的倦怠[13]。因此,提出本研究的假设2:生命意义感负向预测大学生隐性逃课。

自我同一性不仅能让个体明确自己未来发展的方向,还能增强个体的意义感[14][15]。所以对于大学生而言,要持续地完善自我同一性,积极寻求人生的意义,从而形成独特的人生观、世界观和生命意义观[16]。意义管理理论强调,个体在探索自己的过程中,会不断地发现自身的生命意义,即当一个人能够将自己的过去、现在及未来进行整合时,其自我同一性水平就较高,往往此时个体能够清晰地认识到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积极思考当前生活的意义与未来生活的目标,拥有更多的体验感,自愿去追寻自身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冯富荣[17]的研究也发现,自我同一性水平越高的个体,其生命意义感也较强。由此,本研究提出假设3:生命意义感在自我同一性与隐性逃课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

综上所述,本研究采用自我同一性量表、生命意义感量表和大学生隐性逃课量表来探讨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生命意义感与隐性逃课的关系,另外考察生命意义感在自我同一性与隐性逃课之间关系的中介作用,期望为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样法,以班级为单位对湖北省两所高校1200名在校大学生的隐性逃课、生命意义感及自我同一性进行团体施测。由接受过培训的主试在教室开展调查,被试听完主试的详细讲解指导语后开始填写纸质版的问卷,所有被试约在20分钟内完成全部问卷,且都是自愿参加本研究的问卷调查。回收整理后得到有效问卷1098份(91.5%)。其中男生485人(44.17%),女生613人(55.83%);来自城镇有454人(41.35%),来自乡村644人(58.65%)。

(二)研究工具

1.隐性逃课量表

采用苏明宏[18]编制的大学生隐性逃课量表(Recessive Truancy Scale,RTS) 对大学生隐性逃课情况进行施测。共28个条目,分为5个维度:学业认知、学习习惯、自我调整、课堂认知和学习环境。采用5点计分,从1“完全不符合”到5“完全符合”,分数越高代表隐性逃课越多。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17。

2.生命意义感量表

采用Steger[10]等人编制的生命意义感量表(MLQ)对大学生生命意义感情况进行施测。该问卷分为两个维度:生命意义寻求分量表(MLQ-S)和生命意义体验分量表(MLQ-P)。该量表共包含10道题。所有项目均使用7点计分法。从1“非常不同意”到7“非常同意”。得分越高代表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越强。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796。

3.自我同一性量表

采用张日昇[19]修订,加藤厚编制的自我同一性地位量表。该量表有12个项目,由过去危机、现在投入和将来愿望3个维度组成,采用6点计分法。从1“完全不是”到6“完全是”,得分越高表明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程度越高,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729。

(三)数据处理

采用SPSS25.0进行数据录入、整理、描述统计、相关分析和采用SPSS宏程序PROCESS[20]进行中介效应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使用Harman单因素检验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共有10个因子的特征根大于1,其中最大因子解释的变异量为19.235%,小于临界标准40%,表明本研究无共同方法偏差。

(二)各变量的平均数、标准差及相关矩阵

描述及相关分析结果见表1,结果显示,大学生隐性逃课与自我同一性(r=-0.489,P<0.01)、生命意义感(r=-0.363,P<0.01)呈显著负相关;自我同一性与生命意义感(r=0.589,P<0.01)呈显著正相关。

(三)生命意义感在自我同一性与隐性逃课之间的中介效应检验

采用SPSS的插件Process3.3宏程序,对生命意义感在自我同一性与隐性逃课之间的中介效应检验进行分析。结果(见表2)显示,自我同一性负向预测隐性逃课(β=-0.489,P<0.001),且当放入中介变量生命意义感后,这一直接负向预测作用依然显著(β=-0.421,P<0.001);同时,自我同一性对生命意义感的正向预测作用显著(β=0.589,P<0.001),生命意义感对隐性逃课的负向预测作用也显著(β=-0.115,P<0.001)。

另外,从表3发现,自我同一性对大学生隐性逃课存在直接效应,bootstrap95%置信区间的上、下限不包含0。另外自我同一性→生命意义感→大学生隐性逃课路径中生命意义感的中介效应也在bootstrap95%置信区间的上、下限不包含0,说明自我同一性不但可以直接预测大学生隐性逃课,还可以通过生命意义感的中介作用来间接预测大学生隐性逃课。该直接效应(-0.421)和中介效应(-0.068)分别占总效应(-0.489)的86.09%、13.91%。

表3 总效应、直接效应及中介效应分解表

四、讨论

(一)自我同一性与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关系

本研究发现,自我同一性对隐性逃课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假设1得到证实,且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21]。大学生的年龄在18~23之间,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这一阶段是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自我同一性是个体在与文化环境及社会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表现出对自我发展的确认,并会思考与自身发展相关的一些问题,如人生理想、职业价值观、人生观等。因此自我同一性高的个体对自身的了解更为全面与清晰,知道自己的喜好,为自己的未来发展更加努力,在学习上更加投入。相反,自我同一性低的个体,对自身的认识不够充分,无法确定自己的人生发展方向,填报专业听从老师或家长的建议,对专业的情感认同不够,在学习上就更可能出现倦怠[22],自然表现出更多的隐性逃课。学习实质上也是认识自己的一种行为,不管是在学习知识,还是学习技能,这个过程就是在认识和探索自我,从而形成自己的人生理想。因此家长和学校需要帮助大学生建构好自我同一性,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心理咨询或师生谈话,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空间和机会,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思考未来,这样可以促进个体形成清晰、明确的未来发展路径图,进而增强学生的学习投入水平,减少隐性逃课的发生。

(二)生命意义感与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生命意义感对大学生隐性逃课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即当学生的生命意义感越高,其越少出现隐性逃课行为。该结果支持了假设2,也与麻超[23]的研究结果相似。即生命意义感与学生的学习投入存在密切关联,当个体的生命意义感低时,因无法感知自身存在的价值,常感到空虚、无聊,可能致使学生欠缺完成学业任务及目标的动力[24],进而表现出更多的隐性逃课。但拥有高生命意义感的学生因为明确自身的意义与价值,拥有更多的积极心理资源,这些积极的心理资源将会促使个体更加主动寻找学习的意义,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将会更加专注,学习的兴趣与热情也会更高,也就不容易出现隐性逃课等低效的学习状态。另外,刘湘玲[25]的研究也发现,生命意义感能正向影响学生的学习责任感,也就是说高生命意义感的个体,学习责任心就越强,也越能勇于承担学业责任并表现出更多的学业责任行为,进而让学习更投入,学习状态更好,更少出现隐性逃课行为。结合研究结果,生命意义感的提高能有效减少大学生隐性逃课,这提示学校可以给大学生提供对生命意义感知和探索的机会,例如开展生命意义感的讲座、团体辅导活动、电影赏析等来引导大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探索生命的真谛,提高和丰盈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从而降低学生的隐性逃课率。

(三)生命意义感的中介作用

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显示,加入生命意义感这一变量后,自我同一性对大学生隐性逃课的负向影响仍然显著,说明自我同一性不仅直接影响大学生的隐性逃课,还通过生命意义感这一变量间接地对隐性逃课产生影响。该结果证实了假设3。原因可能是:当个体对自己有清晰和稳定的认识时,就不容易受外界消极因素的干扰,能够更好地调控自己的行为,在这过程中能够体验到更多的生命意义感,当拥有更强的生命意义感时,人们可以收获更多的幸福和快乐,更容易适应环境,学习投入会更多。相反,自我同一性低的个体,由于对自己没有形成清晰的认识,面对诱惑与干扰更容易受其影响,感受到更多的空虚与焦虑,体验到的生命意义感也越少,具有更低的自我效能感,从而缺乏追求学业进步的动力[26],表现出更多隐性逃课等消极行为。除此之外,这一结果也支持了生命意义理论,生命意义理论认为对自己的认识是体验到生命意义感的重要基础,只有明白了自己、世界以及自己与世界的关系时,就能知道自己存在的价值,从而体验到生命意义感。反之,则产生空虚感,引发逃课等行为。综上,生命意义感在自我同一性对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启发我们减少隐性逃课一方面可以从提高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这一源头来入手,另一方面也可以从培养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的角度来切入,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减少隐性逃课。

五、结论与局限

本研究表明,自我同一性负向预测大学生隐性逃课,生命意义感对大学生隐性逃课也有负向影响作用,并且生命意义感在自我同一性对隐性逃课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本研究也呈现出一些不足。一方面,本研究进行的是横断研究,无法揭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自我同一性与隐性逃课的因果关系,还需采用实验研究或纵向追踪研究予以明确。另一方面,Marica按照个体自我探索的程度和为此付出的努力与承诺,提出自我同一性有4种状态:同一性获得(高探索和高承诺)、同一性扩散(低探索和低承诺)、同一性延缓(高探索和低承诺)和同一性早闭(低探索和高承诺),本研究基于整体的视角探讨自我同一性的整体情况,后续可依据Marica提出不同状态的自我同一性进行更具体的研究。

The Effect of Self-identity on Recessive truancy:The Mediating Role of Meaning in life

LUO Fei-li1ZHANG Yan-hong2

(

1Yangtze University College of Arts and Sciences,Jingzhou 434020,China;2Yangtze University,Jingzhou 434023,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his study aimed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Self-identity on Recessive truancy and its underlying mechanism.Methods:A total of 1200 university students were surveyed with Self-identity Scale,Meaning in life Scale and Recessive Truancy Scale.Results:Self-identity had a significant and negative predictive effect on recessive truancy;Meaning in life had a significant and negative predictive effect on recessive truancy;Meaning in life played significant mediating roles between Self-identity and recessive truancy.Conclusion:There may be a close correlation of self-identity,meaning in life and recessive truancy,self-identity not only directly influenced recessive truancy,but also affected recessive truancy through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meaning in life.

Keywords:Self-identity;Recessive truancy;Meaning in life

猜你喜欢

隐性个体量表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三种抑郁量表应用于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分析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
中学生智能手机依赖量表的初步编制
PM2.5健康风险度评估量表的初步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