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体育活动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研究
2024-01-09杨溢男冷传捷李斌燕京理工学院
杨溢男 冷传捷 李斌 燕京理工学院
校园体育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18 年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和“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二者叠加,究其根本,即是“体育育人”。前者在于发挥体育对身体生理性的塑造,后者则在于发挥体育对内在品质的打磨。2021 年10 月,国家体育总局印发的《“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中强调了“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强化体育领域思想引领,促进体育文化健康繁荣发展”的保障措施,凸显了学校体育教育和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性。2022 年6 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要求学校应当每学年至少举办一次全校性的体育运动会。鼓励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免费向学校开放使用,为学校举办体育运动会提供服务保障。鼓励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学生体育交流活动。在新时代新政策背景下,校园体育工作显得格外重要,教育工作者们从思想上、行动上更加重视体育工作,也为高校师生参加体育锻炼营造了良好的运动氛围,从而使各大高校更加重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1 相关概念界定
1.1 体育文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体育与教育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体育文化是体育众多要素中的其中之一,体育文化不再只承担体育锻炼的职责,还开始发挥着育人的作用。它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体育方面创造的一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例如:依附体育而产生的观念、意识、思想、规则等;狭义则是有关体育的精神文明或观念文化,例如:依托媒介呈现与体育相关内容的艺术、学术、文娱等。“体教融合”的出现使得各级各类学校开始重视体育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而体育活动作为体育的另一个要素,在体育文化建设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体育活动形式多样,它既可以是自由的,也可以是有组织的,但究其根本而言,仍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从而提高身体素质,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体育活动可以满足人对生理健康的需求,而随之延伸出来的体育文化则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当今,体育文化的方方面面在人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随着我国国民对身体健康的重视程度也持续升高,尤其是对青少年及青年健康的重视,使得体育文化建设不再只是说社会层面上的,更是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它能够反映一定的社会现象,不仅使学生能够在体育活动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还可以提升校园文化质量。就目前而言,校园体育文化主要集中在高等学校的校园内,校内师生均是体育文化熏陶和传播的主体,既能够促进师生身体健康,还能使师生在精神上获得满足。
1.2 校园体育文化
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在校园中出现的特有现象,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以校园为主要阵地,是所有校园体育活动所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以师生为主体,以群体形式出现在学生课余生活的文化活动中。校园体育文化贯穿于学校的各项体育工作之中,以校园体育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体育意识和体育运动技能,使师生在体育活动中增强体质、增进健康,锤炼意志品质,还能达到娱乐放松的功效。因此,我国高校极为重视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将已有的校园文化与体育文化深度融合,建设学校特有的校园体育文化,形成特色文化精神,使学生的精神境界更加广阔。
2 校园体育活动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的开展现状
校园体育文化在校园文化的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活力四射的运动会、整齐划一的广播操、热血青春的篮球赛,在倡议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同时,也强调着体育活动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而体育活动需要许多的专业团队来组织和开展,因此,对专业团队的建设及培养也至关重要。同时,还需要提升各类体育专业队伍建设,通过参加各级各类校外交流活动和比赛,展示学校体育活动的成效,带动全校师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也在活动中发现自身不足之处,学习其他高校的优势并融入到本校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之中,从而建设学校特有的校园体育文化。
笔者以燕京理工学院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情况作研究分析,汇总整理了燕京理工学院2022 年4 月至2023 年6 月期间开展的校园体育活动情况,这一时间段共开展了14 场活动,分别是2022 年4 月的篮球裁判员培训考核大赛;2022 年6 月的“女子防身术”小课堂、一起为奥林匹克奔跑;2022 年9 月的5KM 晨跑;2022 年10 月的校园3v3 篮球赛;2022 年12 月的体育知识竞赛;2023 年3 月的“妇女节”运动指导活动、教职工羽毛球比赛;2023 年4 月的“海棠杯”篮球联赛、足球联赛、校运会、体育博物馆揭牌仪式;2023 年5 月的“海棠杯”啦啦操大赛以及2023 年6 月的武术比赛。累计参加人数达3600 余人,涉及运动项目分别包括篮球、武术、健身跑、羽毛球、足球、健身操等,开展形式多以线下为主,参与人群包括在校学生及教职工,开展体育活动时间平均分布至全年各月。
因受“疫情”影响,为确保师生健康,线下师生无法大范围聚集,但仍想通过体育活动倡导师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希望师生在居家情况下仍能够通过体育锻炼增强体质,预防病毒,将原有的一些活动于线上开展且开展效果良好。全面放开以后,学校更加注重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将学校原有的“在燕理,体育无处不在”的运动理念融入到校园体育活动之中,师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提升,且更加重视个人健康,活动参与人数也持续上涨,活动内容丰富,活动形式多样,活动效果较为显著,带动了全校师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
3 校园体育活动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3.1 丰富师生课余的校园生活
当今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的学业压力持续增高,为提升自己的学历背景,课余时间也大多数用在考证及培训上,即使偶尔有一些课余时间,也是花费在电子产品上,锻炼时间的严重缺乏,使得大学生群体的身体素质下降,甚至影响到学生间的沟通交流,从而影响到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而教师的课余生活也更多的回归家庭、备课或是休息,缺少了运动意识,身体素质也开始下降,同事之前的交流渠道变窄,这些都是不利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因素。因此,高校在进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时,要充分发挥体育文化的各项功能,鼓励更多的师生积极参与校园体育活动,学校也要多组织开展不同项目、多种形式的各类校园体育活动,提升学生之间、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提升学生的交际能力。同时,体育活动有助于缓解压力,放松身心,提升学习和工作效率,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参与体育运动,从而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蓬勃发展。
3.2 培养师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及终身锻炼的意识
学校现阶段开展的体育活动有集体参赛或个人参赛两种情况,集体是以学院或班级或自行组队参赛,而个人则是按照组别进行参赛。不同的比赛所带来的体育文化也是不同的,但总体都是为了培养师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以及师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例如:师生在篮球比赛、足球比赛中的各类配合,均需要学生的团队意识,不然则会向一盘散沙,一吹就散。而学生在离开学校完成向“职员”身份的转变后,会更加离不开团队协作精神,而教师本身也需要团队协作精神,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学校学科建设及发展,拥有团队协作精神,才能办大事、办好事,而这些都是在体育活动中获得的,是师生所在学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成果。同时,长期参与体育活动有助于培养师生终身体育意识,对运动项目的兴趣会促使师生积极参与,而在运动中获得的成就感更能能够促进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因此,开展校园体育活动对完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具有积极作用。
3.3 促进师生的身心健康
作为祖国的“花朵”和“园丁”,高校师生的身心健康不仅关系其个人的健康成长及未来发展,更是关系到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近年来,越来越多关于学校的负面新闻层出不穷,引发社会高度关注,关注度最高的无疑是师生的身心健康,而体育锻炼是能够提升师生身心健康的重要方式。不同的运动项目能够提升师生机体的各种能力,促进学生的新陈代谢。而体育活动的竞争性能够激发师生奋勇拼搏的运动员精神,且在活动参与过程中还能提升身体素质与技术水平,更能够提升心理素质。例如:一场篮球比赛中处于劣势状态,如何逆风翻盘赢得比赛需要运动员冷静的分析并及时做出准确的判断,心理状态会影响运动员的判断。因此,在比赛过程中,无论是领先还是落后,需要运动员时刻保持沉着冷静的状态。且这种心理素质能够运用于师生的日常生活之中,使其逐渐形成坚韧不拔、乐观开朗的性格,展现当代师生的精神风貌,减少危机事件的发生,促进其身心健康。
4 加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措施
4.1 重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体育文化不仅是学生活动,更是与校园体育活动有关的精神和观念,特色校园体育文化有助于学校的持续发展,因此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应当纳入学院的总体发展规划之中,因此更是不可忽略对师生在体育活动中的投入,例如:场地、设施、奖励、指导、宣传等。可根据高校精神,建设独特的校园体育文化,在校院内营造校园体育文化的氛围,激发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使校园体育文化对学生的身心均有积极影响,形成良性循环。
4.2 发挥第二课堂及新媒体平台作用
当今时代,高校不仅重视第一课堂的育人效果,对第二课堂的育人效果也一样重视,且第一课堂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而第二课堂不受专业、年级及地域的限制,注重学生多方向全面发展。而学校中的团委、学生会、各种体育类社团会组织开展多方面、多途径的高质量校园体育活动,吸引全校各种项目的体育特长学生及运动爱好者参加活动。与此同时,为确保师生集体参与,共同营造校园体育氛围,学校工会也开展各类校园体育活动,使教师们也参与进来,实现师生其参与,共建校园体育文化。而开展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也离不开宣传,体育文化也需要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可结合学校举办的体育活动利用微博、微信、小红书、抖音、快手等平台进行大力宣传,为学校建立良好的宣传形象,积极正面的形象有助于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让更多的师生参与到校园体育活动之中,提升学校整体实力。
4.3 提升校园体育活动的育人实效
校园体育活动的开展不仅仅只是为了培养师生的终生体育意识,更多的重视体育活动背后的育人效果。高校以学生发展为主,无论是第一课堂还是第二课堂,都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实力,使其在未来的就业市场具有竞争力。而现在的活动更多是为了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活动的思政育人效果并不理想。因此,高校在今后的校园体育活动中,可适当增加思政育人元素,将校园体育活动中与思政教育相融合,最大程度的发挥育人实效,从而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建立特有的校园体育文化。
5 结语
校园体育文化不仅可以丰富师生的课余校园生活,培养师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及终身体育意识,还能促进师生身心健康发展。因此,要重视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实效,加大学校新媒体平台对体育活动的宣传力度,提升校园体育活动的育人实效,鼓励广大师生加入到体育活动之中,促进师生全面发展,也必将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