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问题聚焦和对策探寻*

2024-01-09付尧尧

实事求是 2023年4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网民话语

付尧尧

(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00)

爱国主义教育是新时代加强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升公民道德水平和民族凝聚力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必须不断完善和持续推进。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轮信息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和跨越式发展,数据流、信息流、技术流已成为当前网络社会发展的最鲜明特征,为新时代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深入、持久、生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带来重要延展性场所和载体形式,衍生出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新样态,但也带来了技术赋权下传统爱国主义教育的权威消解、结构消融、话语对抗等复杂性难题。因此,新时代必须深刻认识加强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价值,科学审视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表征,深入切中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问题本质,聚焦探索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对策,切实凝聚起网络爱国主义的磅礴力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筑牢爱国主义阵地。

一、新时代加强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是势所必然

2019 年11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面向全体人民、聚焦青少年”,“唱响互联网爱国主义主旋律”,[1]为进一步加强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思想指引和行为遵循。网络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有效维系和有序推进网络社会化的重要内容,高度重视并不断加强其拓展与创新,是网络社会发展之必然和时代发展之应然。因此,新时代要紧抓网络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契机,科学把握规模庞大的网民群体,深刻剖析复杂多元的网络现象,着力加强网络阵地建设,加快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动态发展进程,从而推动现实与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虚实共生和融会贯通。

(一)网络社会发展,催生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样态更新

互联网以相互连接的节点为基本内核,“把革命性的技术变迁过程摆放在该变迁过程发生与形塑的社会脉络之中”,[2](P5)实现了由传统技术应用向现代网络社会的转型发展。网络社会是比特世界和原子世界经由各自分化与序列重组而形成的一种数字化社会结构、关系和资源整合环境,是一种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新生社会形态,蕴含着人的交往现代化本质。马克思提出社会的本质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是人们之间普遍联系的表现,即无论社会表现为何种形式,其交互性本质不会发生改变。中国网络社会的大规模发展,是以广大人民群众为主体,在信息生产实践的基础上,通过群体形式多样、包含内容丰富、展开空间广阔的网络交往实践而实现的。[3]在此意义上,互联网作为一种基础设施、关系媒介和创新动能,不再是仅提供信息源的工具性场域空间,而是延伸为人们产生交互关系的社会形式,不断催生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新样态。第51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截至2022 年12 月,我国网民的人均每周上网时长为26.7 个小时”。[4]这表明互联网已经深度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影响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网络社会的诸要素之间既相互协同、相互补充,又彼此碰撞、彼此转化,始终处于传统与流行、分化与弥合的层级关系建构状态。[5]在网络社会与现实物理界限的弥合过程中,网络爱国主义教育不可避免地遇到诸多风险和挑战,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所以,新时代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要处理好内生结构向网络社会拓展延伸与教育成效向现实实践回归的矛盾,让爱国主义精神孕育在多维空间,扎根于现实土壤。

(二)网民规模庞大,成为网络爱国主义教育重点对象

中国以庞大的网民基数和极快的增长速度,构建出全球最大的数字网络社会。《报告》显示,“截至2022 年12 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67 亿,较2021 年12 月新增网民3 549 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5.6%”。[4]置身于网络社会的网民群体,其思维方式、话语表达和行为实践等深受数智化网络时代的鲜明影响,但其社会性本质没有发生改变。从现实社会到网络社会,人们的关系网络也随之发生迁移和变动,形成了网络社会中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以及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独特交互关系,极大地拓宽了网民的交互范围。但是,网络社会独有的去中心化特征,容易使人们在网络交互中产生观点各异、思潮多变、情感多发等问题。如网络亚文化在网民群体中过度盛行,则会产生阻碍主流文化传播、破坏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诱发非理性网络行为等问题,影响网络社会的系统建构和整体推进。因此,网民作为推动网络社会发展和加强网络道德文化建设的主体力量,必须成为新时代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关注对象。网民规模越是壮大,越是需要重点关注和科学掌握,从而使该群体能够始终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的本质要求。“截至2022 年12 月,20-29 岁、30-39 岁、40-49 岁网民占比分别为14.2%、19.6%和16.7%;50 岁及以上网民群体占比由2021 年12 月的26.8%提升至30.8%。”[4]不同年龄段的网民群体有着独特的认知规律和接受习惯,传统的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要素和结构已经无法满足网民更具时代性、针对性和个性化的教育需求,出现供给侧和需求侧错位现象。网民用网需求和用网习惯的变化与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方向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和关联性。因此,新时代加强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要着眼于网民的需要层次变化,尤其要关注青少年这个重点群体,让广大网民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接受网络爱国主义熏陶。

(三)网络技术迭代,生成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复杂现象

网络技术迭代更新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生成了更加复杂多元的网络现象和问题,对新时代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和创新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战。一是在算法推荐的导引下,搜索引擎根据网民的个人偏好主动过滤异质信息,提供定制信息,容易导致网络爱国主义教育信息的分裂和断层,产生“过滤气泡”现象。二是在算法运行的某个阶段所涉及的技术复杂性影响下,容易出现不透明、难解释的“算法黑箱”现象,严重阻碍网民真正了解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内部系统和结构,从而产生认同困境,扩大“回音室效应”的风险。三是“信息茧房”和“圈层化”导致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群体极化”现象严重。当网络爱国主义教育信息不符合网民期待或者超出网民的认知需求时,他们就会自动筛选、过滤甚至是排斥相关信息,使其只能得到重复性的叠加信息影响,从而陷入“信息茧房”的狭隘空间。这种现象以青年群体最为突出,他们的圈层化、同质化、隐私性得到空前加强,网络爱国主义教育难以深入圈层内核,导致信息的极化效应催生群体极化现象。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出现,使“有图有真相”让位于“后真相”时代。[6]网络拟态环境下,网民往往因为强烈的感性因素植入,在“扑朔迷离”的网络世界中受到情感张力的影响,忽视对真相的探索,或者只愿意相信自己所认为的“真相”,陷入“后真相”的圈套,而对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和实质缺乏正确判断和认知,从而导致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信息窄化、情感极化和行动固化等问题,因此很难将“群体极化”效应中情绪化和非理智的个体解放出来。此外,当网民处于过分紧张、激动、压抑、不满等失衡心态时,容易盲目制造群体共情、宣扬群体对立和宣泄群体暴力,滋生极端网络民族主义、网络民粹主义、网络“愤青”等网络爱国主义失范现象。

(四)网络阵地建设,亟需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效能提升

网络社会迅速崛起和加速发展的同时,其自身的复杂性也加剧了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难度。新时代加强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既是对传统爱国主义教育功能的拓展延伸,又是对网络意识形态阵地的凝聚和巩固。网络爱国主义教育作为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途径,对于抵挡错误思潮,实施正确价值引领;肃清网络环境,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强化理性思维,促进网民观念革新等具有重要作用。随着国际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全球性网络连接更加便捷迅速,带来多元文化交流的同时,互联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也为西方敌对势力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提供了可趁之机和手段遮蔽。当前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等错误思潮经过网络技术的精包装,夹杂在海量信息中不断侵蚀着网民的思想和价值观念,给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宣传思想工作带来挑战。近些年来,虽然相关部门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网络环境整治活动,但网络空间固有的虚拟性和开放性导致不良诱因在资本逻辑的操控下,以更加隐蔽的方式和更加高频的速度肆意滋生,为网络社会生态治理带来更加复杂的挑战。此外,网络社会丰富的信息源头、自由的情感导向以及流量社会的资本逻辑渗透,正在加速弱化网民的理性思考能力,不断混淆网民的价值判断。尤其是网民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等重大社会活动时,其高涨的爱国热情容易被媒体市场所占有和利用,导致人们对网络爱国主义的主动阐发变成了激进的情绪宣泄,严重破坏了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秩序建构。因此,新时代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必须直面挑战,始终占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的制高点,不断提升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在阵地建设上的实际效能,彰显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多维价值。

二、新时代加强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问题聚焦

新时代加强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以整体性视角、系统性思维和协同态运行来科学审视阻碍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质量提升的现实难题。具体而言,就是要聚焦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建设遭遇瓶颈、现实转化过程不畅、话语表达面临困境、生态治理仍需加强的症结所在和诱因分析,为开拓新时代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路径提供现实依据和可靠来源。

(一)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建设遭遇瓶颈

新时代加强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归根到底是教育内容的灌输,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和践行归根到底是靠深刻的理论阐发和启迪。当前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体系相对完整,但细节性短板问题仍然存在,成为阻碍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即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新度、深度和精度仍需加强。复杂社会思潮的侵袭和误导是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外在性阻滞因素,而教育主体和网络技术是导致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出现问题的内生性变量,二者都要靠加强内在结构建设来解决。一方面,教育队伍主体多元、质量参差不齐,相关部门缺乏主动意识、担当意识和协同意识,导致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缺乏立体多维建构。现有的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主要是传统教育内容在网络空间的嫁接和拼凑,是一个松散的庞大体系,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建构起具有网络韵味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体系。教育主体只关注到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的丰富性,却忽略了网络资源的微小性和扩散性。或者说,网络爱国主义教育主体目前只是从整体性视角加强对碎片化信息的整合利用,却没有触及碎片化信息的微小特质,忽略了对短小精悍型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开发,遭遇内容建设的整体与部分关系问题的瓶颈。另一方面,网络技术的流量导向和赋权界限模糊,导致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建构缺乏科学性。网络技术的多种优势过多介入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制作过程,就会出现技术异化现象,尤以大数据和智能算法最为典型。“高精尖”的网络技术看似带来的只有丰富内容多样性的益处,实则容易使内容建设偏失客观性意蕴,窄化个人获取教育内容的口径,从而消解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体系结构。而网络技术的过少介入则容易导致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建设缺乏创新性、深入性和精确性。

(二)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转化过程不畅

新时代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转化实际上包含着爱国主义教育从现实社会转向网络社会发展,再将网络社会中取得的教育成效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最后经实践检验得出加强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理性认知三个循环往复步骤。目前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较好地实现了第一环节,而运行环节的堵塞成为当前制约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现实转化过程不畅的重要原因。这一问题的突出表现是网络社会中网民群体盲目追求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政治转化”潮流,如对政治内容的过分解读,对政治话语的过度转化等,实际上阻碍着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现实转化过程的层层递进。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是现实爱国主义教育在空间和方式上的拓展延伸,其坚持以理服人的本质向度并没有发生改变。但当前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受网络技术交往模式的影响,容易被泛娱乐化形式遮蔽其本质追求,导致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理论的“空洞阐发”,爱国主义精神的“飘渺不定”,爱国主义实践的“无所适从”,阻挡了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转化。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现实转化过程中任一环节的缺位,都会导致现实与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步调不一,意味着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实际效能无法输出,现实的教育问题无法解决,因而不能实现加强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和归宿。当前在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转化过程中出现了两种极端现象。一是网民“自说自话”,网络爱国主义教育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受到主体性屏障,出现转化停止现象。二是“数字化倍速生存”视域下,线下的竞速与线上的倍速导致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全域加速,而这种加速通常是以一种过程的形式化或者外在的挤压结果而存在,也就是说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成效在其本质意义上并没有得到成功转化。因此,在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转化过程中如何达成双向契合和双向推进的效果,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炙热难题和努力追寻的目标。

(三)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话语表达存在困境

当前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话语表达的内容、方式、风格等初具稳定和流行样态,但也显露出与时代发展和网民需求的适配性和耦合性不足,暴露出整体性滞后和封闭固化的弊端,面临“话语失效”和“话语霸权”的极端趋向。一方面,由于“技术合理性思维”的单向度风靡,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人们批判性思维的缺失,忽略网络技术带来的风险社会,忽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话语表达生成过程中的主导性和主体性地位,造成了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话语表达的主体性“失语”。另一方面,在资本逻辑的裹挟下,网络社会中一切元素都被赋予了流量符号化的价值形式,而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话语表达元素不可避免地受到这种信息生产逻辑的影响,尤其是“消费主义”的隐性渗透。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话语表达在“流量为王”的驱导下呈现泛娱乐化趋势,因而无法向网民推介名副其实的网络爱国主义教育信息,出现非理性的“话语霸权”现象,严重冲击、颠覆和解构着话语权威。此外,当前短平快的图像表意触发了“图像狂欢”和“快餐消费”漩涡,但这些直观化、碎片化的网络话语符号表意多元,缺乏主流文化支撑,对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话语内容的承载能力有限,或者说当前对此类表达方式的重视度和整合利用程度不够,使其缺乏长期稳定性和普适性。部分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话语表达存在一定的脆弱性和不可推敲性。如网络舆论抓住热点发酵时机,融入意识形态偏见,借助网络话语传播更容易引起关注和错误导向,从而导致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输出方和接收方的话语对抗。这种对抗既包括绝对性的不可逆转性对抗,又包括一种立场不定的柔性话语对抗,如何从根本上转变绝对性对抗群体的话语表达,坚定柔性对抗群体的爱国主义立场,成为当前推进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阻滞性难题。

(四)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生态治理仍需加强

网络环境和主体群落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了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复杂生态系统。“现在,网络空间情况复杂,主流当然是好的,但也有很多杂音噪音,甚至有很多负面言论。”[7](P49)互联网的流变性、开放性、虚拟性和不确定性,导致多元社会思潮对网络意识形态阵地的猛烈冲击和隐蔽渗透等网络生态乱象屡禁不止,表明网络生态治理从净网到清朗是一项长期性艰巨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当前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生态治理仍然面临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舆论生态不清朗。网络舆情与传统舆情相比具有真实与虚假并存、自由与难控相生、及时与广泛相伴、复杂与偏差相随的特点。[8]网民遭遇爱国主义舆情生发时,往往不能甄别利益集团所炮制的虚假信息以及“网络水军”所树立的舆论风向,从而陷入失真的网络舆论环境中。此外,网民通常会仅靠短暂的围观就鲜明地发表激情评论,因而容易遭遇舆情反转的反向极化效应,出现非理智爱国行为,导致网民的爱国情绪被挑动、爱国共识被撕裂,网络爱国主义生态被污染。二是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法治生态仍需改善。网络法治既是数字治理的重要方式,也是数字文明建设的重要成果。[9]现有的网络法律制度体系在应对破坏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秩序,危害国家安全、社会治理以及网络安全等新型网络犯罪问题时,缺乏问题发生前的法律宣传预警,过程中的有力法律支撑和及时执行以及问题解决后的法律保护作用。三是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道德生态戾气加重。网络社会中“键盘侠”深陷感性狂欢,有意制造跌宕起伏的情绪氛围,出现大量散布谣言、人肉搜索、辱骂攻击、打擦边球等无序的情感宣泄和肆意的网络暴力行为,不断挑衅着法律权威和道德底线。此外,网络技术伦理生态存在乱象,极大地削弱了主流价值的引领作用。当前的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生态治理缺乏数字技术链条式的系统支撑,存在一定的泛化治理局限。

三、新时代加强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对策探寻

在复杂网络社会发展的境遇下,系统审视新时代加强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图景,精准聚焦阻碍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效能提升的关键问题,为澄清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模糊认识和消除现实梗阻,探寻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路径提供了方法启示。具体而言,新时代加强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要从内容建设、模式创新、行为引导、话语优化、矩阵打造和机制完善等方面瞄准关键点位,着力在明理、共情、弘文、力行上下功夫,扎实培育人们砥砺爱国奋进精神和坚定理性爱国实践的积极主动性。

(一)完善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聚焦薄弱部分

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创新发展应始终坚持“内容为王”,弘扬网络爱国主义主旋律。由于政治敏感性等因素的影响,人们不愿意去触及一些具有意识形态性、不易把握的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即便这部分内容本就属于爱国主义教育范畴。如网络思潮复杂多变、网络亚文化肆意泛滥、网络舆情针锋相对等问题。在建构和完善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体系的过程中,面对这些“顽固不化”内容,我们不能避而不谈,而是要向网民澄清客观事实,让薄弱链条上的每一项薄弱点都变得清晰明了。同时邀请专门从事爱国主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意识形态研究的专家学者、长期从事相关教学的教育工作者以及具有相关阅历经验的社会工作者,凝聚内容建设的主体合力,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合理的方式向广大网民阐释内容本质,并借助新型网络技术精准聚焦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薄弱部分和关键环节,实现内容体系的科学建构。另外,要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粘合性,加大对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细节性、微小性和扩散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去杂取精、去伪存真。还应借助大数据和智能算法获取多向度、宽口径的信息来源,精准把控受众需求变化以此进行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智能再造,切实提升精准生产与分众推送的内容服务,真正实现内容体系的立体建构。

(二)创新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模式,推动教育效能转化

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模式是主体行为的一般方式,是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中间环节,其实际运用过程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实现一般性和特殊性的衔接,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随时调整要素结构才具有可操作性。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现实转化过程堵塞的重要原因在于传统模式的封闭固化,无法适应网络社会变革带来的教育要素和结构的急速变化。因此,要进行多种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方式的分化创新、重新排序和交叉组合,形成全新的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模式,以教育模式的创新推动教育结构的变革和发展。网络爱国主义的教育方式不能顾此失彼,而要以统合性、协同性视角探寻多种交叉方式,并通过不同的应用场景,积极开发并不断推介具有多种功能的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模式,进而推动技术赋权下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效能转化。当前的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多以一种微观而狭隘的视角来进行简单的图像表意、声音表意等方式创新,因而得到的只能是具化、微弱的效能转换,可以说是总体效能中的冰山一角。而创新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模式,应从综合性的整体视角对多种教育方式首先进行特征、本质和价值分析,经过多次实验、比较和磨合,最终达到多种教育方式的适配性耦合,从而提出能够加快实现效能转换并呈现出倍数增加态势的优质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模式。如融入数据精准思维的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精准模式创新,强调协同意识的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协同模式创新,运用AR、VR、MR 等新技术新产品打造的全景式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模式等。

(三)注重网络爱国主义行为引导,培育网民理性精神

现实中的人不是被放进网络社会结构中的孤立个体,而是主动适应当前网络社会发展变化趋势并积极融入其中具有一定独立性的完整个体,推动着整个网络社会的运作样态。网民是决定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成效的关键,要注重引导其交往实践和爱国情感的理性表达。网络受众要素呈现静态的阶层化、差异化和动态的可塑化、整合化的层级建构特征。[5]新时代网民个性张扬,既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又有很强的可塑性。引导网络爱国主义行为首先要满足网民的利益需求,在此基础上要讲清楚爱国主义教育拓展到网络社会的生成根基和生成机理,让网民切实了解到网络爱国主义教育不是传统模式的“复刻”,而是对传统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丰富、结构优化、模式创新的时代发展,进一步激发网民的情感认同,真正生发网络爱国主义理性精神。其次,要强化网民的爱国主义认知,注重爱国主义思维的生成和精神体系的壮大,在引导效果上坚持“外治”和“内修”相结合。“外治”是指通过科学研判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形势,及时疏导网民的不良情绪,将网络爱国主义行为落实、落细、落小,从而整治网络爱国主义失范行为。“内修”是指在网络爱国主义情绪酝酿阶段就要给予干预,突出理性情绪的扩大正向宣传作用,开发感性情绪的抵制负面侵蚀作用。最后,还要培育网民驾驭网络技术的综合能力,不能仅靠柔性手段来加强网民的理性精神,还要重视其网络技能和规范以及网络法律法规的习得。

(四)优化网络爱国主义话语体系,牢牢掌握话语权威

网络爱国主义话语体系是网民爱国情感的载体寄托,是网络爱国主义交往实践的桥梁,对于增强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影响力至关重要。在去中心化的网络舆论场域内,网民群体关于爱国主义事件与议题的话语体量日益壮大,话语势能愈发强劲,以舆论的“沸腾”促发了民意的“升腾”,并在对主流舆论的回流与反馈中形塑了网络爱国主义的特殊样态。[10]因此,优化网络爱国主义话语体系,首先要引导网民正确认识主流话语和非主流话语的关系。二者既要达到同频共振,又要区分主次地位,明晰各自功能和任务。网络主流媒体要坚守立场牢牢把握话语权威,坚持旗帜鲜明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与理直气壮讲爱国的柔性表达相统一,[11]引导网络爱国主义非主流话语向主流轨道偏移。此外,针对错误的舆论观点,网络爱国主义话语绝不能缺位,既要有“风平浪静”时的认真对待,又要有“大风大浪”时的挺身而出。其次,要重视议题设置的重要地位和功能,不断加强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议题设置的路径创新。通过主动设置议题,引导网络爱国主义舆情发展,以铺天盖地的主流话语压倒负面因素的萌芽;通过巧妙设置议题,及时关注网络爱国主义舆论生成的有利时机,从而加强网络爱国主义话语体系的正向引领;通过有效设置议题,促进内容生产和信息传播,筑牢网络爱国主义话语权威。再次,要优化网络符号体系的创作,将视觉符号与文字符号紧密结合,以更加便捷、清晰、轻松的表意方式吸引和打动受众。网络话语符号的创作既要满足国家需要和人民期待,又要拒绝“哗众取宠”,达到活泼而不失庄严的效果,形成网络爱国主义话语的“共意动员”。最后,要增强网络爱国主义话语体系的生活性,尊重个性、加强共性、形成共通,提升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话语的说服力、表达力和传播力。

(五)搭建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矩阵,强化网络阵地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2](P378)新时代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要充分挖掘技术优势,打造全景化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矩阵,让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活跃在网民周围,让教育成效贯通在网内外和各个领域。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矩阵不同于物理空间矩阵和网络空间矩阵,不再是纯粹时间、空间等物理意义上的矩阵,而是一个全域化、包围式的具备物理和精神双重意义的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矩阵,其实质是维护和强化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从而实现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效果。一方面,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矩阵不再是简单的传播矩阵,而是囊括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全部内容的建设矩阵和效能提升矩阵,更加注重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完整和效果彰显。为此要打破信息壁垒和圈层限制,加大不同网民社群之间的破圈力度,跳出“圈层化”窠臼,构建出真正有利于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闭环而不封闭、开放而不张裂的矩阵。另一方面,要构建一个强有力、无缝隙、有弹性的网络爱国主义精神安全屏障矩阵。以往加强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只是从某一方面,将其简单地置于网络空间进行外在功能的开发与利用,而构建网络矩阵则是从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全要素发挥、全结构优化和全功能展现角度,以一种立体环绕的形式实现加强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目标和效用。

(六)健全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机制,构建协同推进格局

当前有利于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协同运行的制度体系已经初步形成,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倾泻型”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制度建设理路。但是,新时代加强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困境生成主要来自具体微观层面,因而在自下而上的机制建构过程中缺乏必要的制度引领,导致无法实现一体化、贯通式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机制建设和完善。建构起内容合理、运转良好、系统完备的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机制,是确保新时代网络爱国主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新时代加强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机制建设,一方面要坚持“倾泻型”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机制建设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要大力开发和深入探索“升腾型”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机制建设理路。一是要完善组织领导体系,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广泛动员网民参与,形成责任明确、多方联动的新型组织机制。负责加强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相关单位和部门要主动破除责任壁垒,改变条块分割的工作状态,加强与群众的交流沟通和互动。二是要借助网络技术力量建立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研判预警机制。通过严格限定网络技术在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的介入和应用的范围,有效规制技术对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权威消解,降低技术异化的潜在风险。三是要建立网络爱国主义教育问题发现和分层过滤机制。首先要深入网民群体内部进行科学调研,建立网络爱国主义教育问题数据库,然后设置网络爱国主义教育问题分层过滤系统,最后通过智能算法技术设置不同网络爱国主义教育问题的解决模块。四是建设网络爱国主义教育问题的善后方法机制。要通过优化条件保障体系,形成多主体参与、内容齐全、高效务实的保障机制等。总之,新时代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机制建设要以“一体多元”的态势,加快构建协同推进格局。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网民话语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爱国主义教育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
爱国主义教育
有感“网民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