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三重维度
2024-01-07陈永盛
摘 要: 发展新质生产力如何真正契合新时代中国之需,根本就在于坚持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具体实际是“两个结合”的理论内核。在“两个结合”中发展新质生产力意味着,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开展的,是在五千多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底蕴中进行的,是在中国具体实际的变化中因地制宜推进的。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坚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底蕴中发展新质生产力,要赓续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在中国具体实际中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紧扣新时代中国的新机遇、新变化和新要求。“两个结合”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基础,只有立足“两个结合”,才能使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真正契合新时代中国之需,才能更好地推进高质量发展。
关 键 词: 马克思主义; 新质生产力; 两个结合; 中国式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 A8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0823(2024)06-0586-06
“新质生产力”概念自提出后,便成为中国经济热词。国内学术界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尤其是高度聚焦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现实路径,形成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如何才能使其真正契合新时代中国之需,还有待深入研究。坚持中国特色是将发展新质生产力与新时代中国之需真正契合的根本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1]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具体实际是“两个结合”的理论内核。在“两个结合”中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意味着,在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开展的,是在五千多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底蕴中进行的,是在中国具体实际中因地制宜推进的。“两个结合”是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基础,使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与国外发展先进生产力有所区别。只有立足“两个结合”,才能使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真正契合新时代中国之需,才能更好地推进高质量发展这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基于此,本文就在“两个结合”中发展新质生产力坚守马克思主义魂脉之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之维和紧扣中国具体实际之维进行研究,以期为推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一、马克思主义:发展新质生产力坚守的魂脉之维
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2]。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质生产力基本内涵的科学概述。新质生产力属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范畴,是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范畴在新时代的新表述,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创新和发展来源于“两个结合”,而“两个结合”中的马克思主义是理论创新的魂脉。马克思主义具有一系列鲜明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新质生产力的灵魂、核心和命脉。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守住马克思主义魂脉,就要坚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
(一) 坚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以及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3]601,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具体来说,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源于其运用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不仅解剖了资本主义,揭示了资本主义资本逻辑的反人性本质,从而唤醒工人阶级重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而且为无产阶级提供了批判武器,从而指导无产阶级进行革命,建立政权、建设国家以及发展改革国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人类思想史上,就科学性、真理性、影响力、传播面而言,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也没有一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4]
新时代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坚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2],“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2]。这表明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科学的,具有科学性。这意味着,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发展那些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占据科学与技术前沿阵地,具有高科技含量和引领性的先进生产力,如新能源、新材料和数字技术等。此外,发展新质生产力坚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还在于要发挥新质生产力对社会历史的推动作用和革命力量。“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3]601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发挥新质生产力的科学性,使其对中国产生划时代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把这种作用具体到新时代推动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上,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2]而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可见,发展新质生产力坚守马克思主义科学性首先表现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助力新时代强国建设、民族复兴。
(二) 坚守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
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5]17。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不仅体现在其自身秉持人民群众具有主体性,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参与者,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等群众史观和方法论;而且体现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人民探求自我解放的道路,发起无产阶级奋起革命的社会主义运动;还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等立场观点方法中。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为人民立言、为人民代言的理论。”[6]
新时代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坚守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新质生产力具象到劳动者这一生产要素上是劳动者实现质的飞跃成为新质劳动者。新质劳动者是具有主体性和主动性自由发展的劳动主体,同时又是自我劳动的获得者。也就是说,新质劳动者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实现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此外,发展新质生产力坚守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还体现在完善人才培养和人才利用的体制机制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2]可见,马克思主义人民性不仅是新质生产力的本质属性,而且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
(三) 坚守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7],具有显著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批判否定了理性唯心主义的认识论,认为实践才是认识论的起点和终点,即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指引人民改造世界和自我解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为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5]9
新时代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坚守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之需以及必由之路,并且事实上新质生产力已经在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之路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高质量发展的路上,仍然需要对发展新质生产力进行从实践中来回到理论中去再指导新实践进行实践总结这样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丰富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内涵。此外,发展新质生产力坚守马克思主义实践性,还要求及时把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在具体产业上。一方面完成产业升级,另一方面形成新型高科技产业,最终又反馈到新质生产力自身,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四) 坚守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
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理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8],是随着实践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具有开放性。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具有发展性,即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是一个不断丰富发展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自创立后,经过经典马克思主义者的构建和发展形成马克思列宁主义,而在中国化时代化过程中又开花结果,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不是自我封闭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在进行理论批判的同时还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等的科学成分。在“两个结合”下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本身也是马克思主义开放性的具体体现。
新时代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坚守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创新是开放的,是开源的。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发展方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创新,以此实现新质生产力自身的发展。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2]事实上,发展新质生产力并不是“闭门造车”,对国外先进的生产要素升级经验同样应该积极借鉴和包容发展。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新质生产力坚守的根脉之维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坚守好这个魂和根,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理论创新也是为了更好坚守这个魂和根。”[6]新时代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创新,不仅要坚守马克思主义这一魂脉,还要坚守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根脉,因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在五千多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底蕴中进行的。因此,在新时代发展新质生产力,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就要赓续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这是使发展新质生产力真正契合新时代中国之需要坚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之维。
(一) 赓续中华文明的连续性
中华文明是自古延续至今五千多年且一直没有中断过的伟大文明,具有连续性。一方面,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为中华民族积蓄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使中华民族得到丰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另一方面,“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1]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都是通过走自己的路取得成功的。与此同时,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也从来没有丢弃过中国自己的特色和文明,中华文明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共同成长、互相推动。
基于此,新时代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底蕴中发展新质生产力,要赓续中华文明的连续性。新质生产力是传统生产力的革新,是生产要素发生质态的跃升。但发展新质生产力并不意味着要否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不意味着在发展的道路上走新异的道路,否弃中国道路。恰恰相反,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要通过创新、科技、新模式等来保护、传承和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厚中华文明;而且要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新发展进而强化中国道路,彰显中华文明,铸就中华文明新辉煌。
(二) 赓续中华文明的创新性
中华文明遵循“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1],具有创新性。具体而言,中华文明通过持续创新形成新的文明形态,不断丰富繁荣发展自身。同时,“第二个结合”本身就是创新,不仅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注入新内容和新思想,而且开启了新的创新空间,为我们在新征程上实现新进展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资源。
新时代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底蕴中发展新质生产力,要赓续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一方面在于保持中华文明的创新性,在这点上新质生产力与中华文明具有一致性,因为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特质和内在要求。另一方面在于充分利用和发挥新质生产力的创新性,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赋新中华文明,不仅为中华文明的具体样态增添新内容,而且使其展现新的生机和活力。
(三) 赓续中华文明的统一性
中华文明是统一的,形成了“多元一体、团结集中的统一性”[1]。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源于中华文明统一的经济文化基础,是中国人民经过历史洗礼日积月累形成的。中华文明统一性来之不易,需要我们坚守,同时要在发展的道路上和治国理政中追求“向内凝聚”。中华文明统一性无论在中国历史进程中还是在当下新时代新征程中都具有重要意义,发挥重要作用。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统一的民族意识、民族精神始终支撑着中华民族在发展中走向大一统;同样,在当下新时代新征程中,中华文明的统一性时刻警醒中国人民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
新时代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底蕴中发展新质生产力,要赓续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发展新质生产力赓续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就是要在新质生产力自身发展中坚守统一性,基于系统观念整体推进生产要素的质态变革。事实上,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2],即新质生产力是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统一质变,缺失任何一个生产要素的同时质变都构成不了新质生产力。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要赓续中华文明的统一性。
(四) 赓续中华文明的包容性
中华文明“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化解冲突,凝聚共识”[1],具有包容性。一方面,在中华文明内部,中华文明把不同民族包容进中华民族统一体中,把五千多年文明衍续中纷繁多样的民族文化包容进中华文明中。另一方面,在中华文明外部,中华文明尊重外部民族的文化、习俗和宗教信仰,包容他国文明的并存和发展。中华文明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1]。
新时代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底蕴中发展新质生产力,要赓续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发展新质生产力赓续中华文明的包容性,要正确处理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的关系以及新质生产力与国外先进生产力的关系。在与传统生产力的关系方面,新质生产力并非完全抛却传统生产力,传统生产力亦有可取的经验,发展新质生产力应包容传统生产力在过渡中的存在。在与国外先进生产力的关系方面,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应对国外的先进生产力持开放态度,并兼容借鉴其长处。
(五) 赓续中华文明的和平性
中华文明是和平的,“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来一直传承的理念。”[1]中华文明的和平性首先表现在以“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身的关系。同时,中华文明的和平性还表现在反对“隔绝闭塞”,反对“强人从己”,反对“丛林法则”;而倡导“交通成和”,倡导“共生并进”,倡导“保合太和”。中华文明的和平性决定了中华民族秉承以和待人、以和待国、以和待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新时代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底蕴中发展新质生产力,要赓续中华文明的和平性。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赓续中华文明的和平性,要秉承“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是和平地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搞技术封杀和技术垄断。中国愿意并积极分享对人类社会发展有推动作用的新技术,特别是一直主动带领发展中国家尤其是相对落后国家实现生产技术更新换代。二是发展具有和平属性的新质生产力,即发展绿色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2],要“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做强绿色制造业,发展绿色服务业,壮大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2]。发展具有和平属性的新质生产力着眼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人类社会提供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三是发展新质生产力以和平为价值取向。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为实现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还致力于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科技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推动和平的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实施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最终造福人类,促进人类社会发展。
三、中国具体实际:发展新质生产力紧扣的实践之维
“两个结合”的理论内核除了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外,还包括中国具体实际这关键一层。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对中国具体实际作出科学研判后提出的,是习近平总书记“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9]。基于此,新时代发展新质生产力,就要基于中国具体实际,紧扣中国具体实际的新机遇、新变化和新要求。这是使发展新质生产力真正契合新时代中国之需要紧扣的中国具体实践之维。
(一) 紧扣新时代中国新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10]26不可否认,也不可回避,我国发展正面临一系列新风险和挑战。例如:在国际层面,“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10]26在国内层面,“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推进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卡点瓶颈,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10]14与此同时,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10]26
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都取得了伟大成就,为迎接发展机遇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为了抓住这次机遇,习近平总书记通过科学分析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大势,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这是在新时代紧扣新机遇最直接最正确最有效的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10]33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就发展新质生产力分别在不同场合作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健全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等重大指示,并就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和实现路径进行了科学阐释。
(二) 紧扣新时代中国新变化
在新时代,我国历史方位发生新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1]10新的历史方位提出新的任务,需要我们作出新应对。新时代我们的新任务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10]8。但在一些高尖端技术领域依然被国外“卡脖子”,如高精度的先进制造技术、高性能计算机的芯片设计与系统架构、高密度高可靠性的芯片封装技术等方面。当前,全球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我国要在这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实现强起来,就要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在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生物技术等领域实现赶超领先,助推强国建设。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重要转化,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1]11。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需要作出新应对。“美好生活需要”是高质量发展问题,“美好”是从数量满足到品质追求;“不平衡不充分”同样也是高质量发展问题,是发展质量的不平衡不充分。可以说,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归根到底是从数量发展到质量发展的转化,是高质量发展问题。高质量发展不能再依靠低技术、高能耗的传统生产力,而是需要新的生产力来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2]因此,针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在发展路径上也要相应作出调整,必须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来解决我国社会新的主要矛盾。
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形势变得纷繁复杂。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我国进入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关键时期,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发展时期。在新的发展形势下,要实现顺势而上,就要抓住决定发展形势的核心要素。从历史发展来看,科学技术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推动力,谁掌握最先进科学技术,谁就掌控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我国要掌控社会发展新形势,就必须掌握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2]。可见,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在新形势下实现顺势而上的关键一招。
(三) 紧扣新时代中国新要求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要解答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之问,还要实现新时代中国的新要求。换言之,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紧扣新时代中国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2]同时,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紧扣新时代中国新要求就在于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进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首先,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紧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然要求的直接推动力量。其次,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紧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必然要求”[12]。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目的在于使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而这是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提高发展水平和改革成果分配体制机制实现的。最后,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紧扣“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中赢得战略主动的必然要求”[12]。在近现代历史发展中,中国之所以曾处于战略被动,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国没有掌握能左右时代发展的先进生产力。新时代,只有发展新质生产力才能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赢得战略主动,取得战略先机。
四、结 语
综上,在“两个结合”中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发展新质生产力,在五千多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底蕴中发展新质生产力,在中国具体实际中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两个结合”不仅使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与国外发展先进生产力实现根本区别,而且是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与新时代中国之需真正契合的根本所在。可见,在“两个结合”视域下研究新质生产力发展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因此,“两个结合”应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点理论研究方向,值得开展更为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J].求是,2023(17):4-11.
[2]习近平.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J].求是,2024(11):4-8.
[3]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 [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65.
[5]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6]习近平.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J].求是,2023(20):4-9.
[7]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1.
[8]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91.
[9]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5.
[10]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11]本书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2]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的说明 [N].人民日报,2024-07-22(1).
Three dimensions of developing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a perspective of “Two Integrations”
CHEN Yongsheng
(Academy of Marxism,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732, China)
Abstract: How to truly meet the needs of China in the New Era by developing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lies in adhering to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key to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lies in the “Two Integrations”.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fin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China′s specific reality are the theoretical core of the “Two Integrations”. The developmen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in the “Two Integrations” means that China′s developmen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is carried out under the guidance of Marxism, nurtured over 5000 years of fin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promoted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in the specific changes in China′s reality. Under the guidance of Marxism, the developmen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must adhere to the scientific, people-oriented, practical, and open nature of Marxism; to develop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in the cultivation of fin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he country must continue the outstanding continuity, innovation, unity, inclusiveness, and peace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in the specific practice of developing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in China, the Party must closely follow China′s new opportunities, changes, and requirements in the New Era. The “Two Integrations” is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developing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Only based on the “Two Integrations”, can the developmen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truly meet the needs of China in the New Era, and better promot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Key words: Marxism;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Two Integrations;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责任编辑:靳文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