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综合视域下小学道德与法治中劳动教育的渗透策略
2024-01-07翁火銮
【摘 要】在课程综合视域下,将劳动教育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具有较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实施过程中,应充分挖掘劳动教育素材,将劳动知识与技能教育落到实处,突出劳动在道德与法治课程评价中的地位,保持课程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协同。将劳动教育巧妙地渗透到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体现课程综合的价值。
【关键词】课程综合 道德与法治 劳动教育 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G40-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3)18-23-04
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是我国长期以来坚持的育人方针,而劳动教育往往容易被一些学校、教师忽略。《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性质”中提到,“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劳动教育,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劳动教育和道德与法治教育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和交叉性,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是良好的思想品德。在课程综合的教育背景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具有较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是劳动教育课程协同育人的重要体现,对劳动教育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有力促进小学道德与法治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实现。
一、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必要性
课程综合是指向核心素养培养和立德树人的重要的课程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要确保两门课程之间确实存在跨学科教学的衔接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和劳动教育的联系主要表现为劳动教育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内容,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是传统美德的重要内涵。
(一)劳动教育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内容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了构建综合性课程的要求,课程内容选择“突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革命传统和法治教育,有机整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革命文化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国家安全教育、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劳动教育等相关主题”,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诚实守信、团结友爱、热爱劳动等个人美德和优良品行”。劳动教育主题知识章节在小学道德与法治中低年级教材中占较大的编排比重,例如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的好习惯”中的“我们爱整洁”“我们有精神”,第三单元“我爱我家”中的“让我自己来整理”“干点家务活”;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的节假日”中的“周末巧安排”,第二单元“我们的班级”中的“装扮我们的教室”;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让我试试看”中的“试种一粒籽”;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父母分担”中的“这些事我来做”“我的家庭贡献与责任”;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美好生活哪里来”中的“我们的衣食之源”“生活离不开他们”等。从个人卫生劳动,到家庭劳动、集体劳动,再到生产劳动与社会劳动,构成了系统性的劳动教育体系。可见,劳动教育主题知识章节在整个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占较大的比重,劳动教育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内容。
(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是传统美德的重要内涵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更是思政课程的功能和价值体现。道德与法治课程以培养小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为教育目标,道德修养、人格修养与劳动意识和情感息息相关。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劳动、艰苦奋斗的民族,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体现,也是每个公民应当具备的思想、道德和人格修养。劳动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渗透劳动教育,能更好地立德树人,让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更深入人心,让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三)当前部分小学生劳动能力素养有所欠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一些学生参与劳动的机会有所减少,加上一些家长错误的劳动观念,对孩子劳动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这都导致一些学生劳动能力素养较低,具体表现为劳动意识薄弱、劳动能力较低、劳动情感欠缺。
首先,劳动意识薄弱。部分小学生缺乏基本的劳动意识,不理解劳动的价值,不知道自己在家庭、集体和社会中应承担的劳动义务。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渗透劳动教育,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让他们对劳动更重视。其次,劳动能力较低。部分学生在家中未承担必要的劳动责任与义务,缺乏参与各类劳动的经验,劳动知识与技能的积累不足。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为载体,在劳动教育主题教学中开展必要的劳动知识与技能实践,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劳动能力。最后,劳动情感欠缺。有的学生排斥劳动,不热爱劳动,对父母、教师布置的劳动任务反应不积极;有的学生不珍惜劳动成果,铺张浪费,漠视劳动人民的付出。基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开展劳动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热爱劳动人民的积极情感。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劳动教育的渗透策略
课程综合是打破学科和课程本位思想的教学尝试,是大课程理念下的跨学科教学方式。劳动课程的课时比重较小、课程体系不健全,尤其需要联合其他课程开展综合教学,而小学道德与法治在培养目标和课程内容方面与劳动教育具有高度的契合性。
(一)深耕教材,充分挖掘劳动教育素材
劳动教育主题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第一、第二学段教材中占较大比重。因此,教师要用好教材,通过主题式教学来挖掘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劳动教育素材。
1.准确定位,明确劳动教育目标
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深耕教材,寻找道德与法治教学和劳动教育的契合点,合理开发、挖掘教材中的劳动教育内容,才能将劳动教育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小学道德与法治中的劳动教育内容主要集中于一至四年级,其中低年级教材中的劳动主题教学内容尤为丰富,可供挖掘的劳动教育素材也较多。以二年级上册的道德与法治教材为例,将其中的劳动教育资源整理如表1所示。
通过准确地定位,找出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劳动教育主题以及与劳动相关的教学内容,挖掘其中的劳动教育价值,明确劳动教育的培养目标,可为劳动教育的渗透打好基础。
2.合理开发,突出劳动教育价值
基于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劳动教育相关单元和课时,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和设计,合理安排劳动教育主题活动,彰显劳动教育的价值,将隐性课程显性化。例如二年级下册教材编排了“挑战第一次”的教学内容,生活中有很多的第一次,包括第一次购物、第一次当家、第一次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对于学生而言,他们有很多事情没有尝试过,将第一次尝试某项劳动引入课堂,便能水到渠成地渗透劳动教育。教师通过询问学生是否有为家人做早餐、整理房间的体验,再引导学生大胆地迈出第一步,尝试第一次开展某项劳动,润物细无声地向学生渗透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
(二)立足课堂,将劳动知识与技能教育落到实处
小学生应该具备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这也是小学劳动教育的基础目标。但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劳动教育主要从道德认知层面出发,偏重于劳动习惯、思想和情感的培养,而鲜少涉及劳动知识和技能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劳动教育的效度。围绕道德与法治的劳动教育主题,适度渗透劳动知识和技能教育,具有一定的现实必要性。
1.教师示范,传授劳动知识与技能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开展劳动教育,可以设计相应的劳动知识技能现场教学环节,这样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更好地实现劳动教育目标。在课堂中为学生讲解和示范日常生活中的劳动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操作,从而学习“活”的劳动知识。例如在“这些事我来做”一课中,教材呈现了喂羊、扫地、淘米煮饭三个劳动场景,基于淘米煮饭是一项更为实用的生存技能,教师特意准备了几个家用电饭锅,以及适量的米和水,在课堂中给学生讲解淘米煮饭的知识技能。尽管这一劳动难度较小,但很多四年级学生没有尝试过,教师借此机会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煮一锅米饭。从根据人数确定米量,到淘米,再到根据米量放水,最后到定时,教师一步步地给学生讲解示范,再让学生进行操作,并在放水的关键环节上把好关。在等待饭熟的期间讲解本节课其他知识,一节课的时间刚好能完成一次煮饭活动。当教室里飘出米饭香气,打开锅盖看到粒粒饱满的米饭时,学生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选择几项常用且便于在教室示范操作的家庭劳动进行现场教学,让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到实用的劳动知识和技能,这样的劳动教育十分生动,学生参与度也较高。
2.家长助教,分享劳动知识与智慧
教师长期处于教书育人的岗位,可能对于一些社会生产性劳动知识和技能不甚了解。而一个班级学生的家长从事的职业种类十分丰富,掌握的劳动知识和技能也更为广泛,因此可以采取家长助教的方式,让劳动经验丰富、劳动技能精湛的家长进入课堂与学生分享劳动知识和智慧。教师可以在班级家长群中征集建议,争取家长的支持,从中选择一两位具有代表性的“劳动达人”给学生讲授相关劳动知识和技能。例如生活在城市的很多孩子对田园劳动认知较浅,教师结合“这些东西哪里来”一课的教学内容,邀请一名学生的有三十多年种田经验的爷爷到课堂上向大家讲解“大米是怎么来的”。这位爷爷从根据农时整地,到催芽、播种、插秧、施肥、除草、打药,最后到收割、晾晒、打米,有条不紊、如数家珍地讲解。一节课下来,教师和学生对水稻种植的农业生产劳动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还有学生的家长熟悉非物质文化遗产——福建红糖制作技艺,教师围绕“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的教学,邀请家长到课堂上给学生讲解和示范福建红糖的制作过程,将部分便于携带的工具、开展的环节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时间较长、过程复杂的工序则让学生观看视频。学生听得十分专注,并从中了解了家乡特色的劳动技艺,从而厚植劳动情感。
(三)测评导学,突出劳动在道德与法治课程评价中的地位
测评一方面具有考查学科知识掌握情况的功能,另一方面还可以起到引导学习行为的作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业质量评价的维度很多,一些教师在实际的学业质量评价过程中很难做到细致入微,对学生的测评相对笼统,这不利于学生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因此,要在道德与法治的学业质量评价中突出劳动教育的地位,实现以学业测评引导学生学习的目的。具体而言,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来对学生的劳动素养进行测评:
1.劳动知识与技能测评导学
在开展劳动知识与技能教学、劳动实践之后,教师可通过劳动知识与技能竞赛的方式来考查学生对劳动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例如围绕四年级上册“这些事我来做”一课安排家务擂台赛,让学生在班级现场展示叠衣服、扫地、择菜、煮饭等生活劳动技能,教师和观赛学生作为评委评选出各项劳动技能的优胜者。教师在观察过程中进行记录和评价,并将平时的学习活动作为劳动学业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
2.实践活动测评导学
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是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常态化的劳动实践活动可以作为教师评价学生劳动素养的重要依据,每个学期班级都组织两到三次劳动主题综合实践学习活动,学生在劳动实践中的综合表现将作为劳动素养测评的参考。通过制订具体的赋值标准,督促学生以认真的态度来对待每一次劳动实践活动,这既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又有助于丰富学生的劳动知识和技能。
3.勞动情感测评导学
劳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劳动测评的情感维度,要求学生在劳动过程中保持较高的劳动积极性、乐于助人、奉献集体,可以通过学生自评、教师评价和同学互评来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劳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激发学生热爱劳动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为劳动教育提供情感支持和精神动力。
将劳动素养评价作为道德与法治教育综合评价的重要部分,能增强学生和家长对劳动教育的重视,从而促使学生在课堂上、在生活中更加认真学习和积极参与劳动,掌握劳动知识和技能,锻炼劳动实践能力。
(四)家校共育,保持课程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协同
无论是道德与法治教育还是劳动教育,都离不开家庭的参与。“教育的起点是家庭,应该发挥家长们在孩子劳动品格形成、劳动技能提升等方面的基础性作用。”[1]一方面,作为思政课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政治性、思想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特征,需要坚持知行合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需要从课内教育向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延伸,这离不开家庭教育的支持和配合。另一方面,劳动教育具有突出的思想性、社会性和实践性,并且“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家庭劳动实践,因此劳动教育也需要家庭教育的支持和配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坚持家校共育,有助于使劳动教育更具有协同性,对促进道德与法治课堂融合劳动教育至关重要。
1.家长配合教师敦促子女完成劳动实践任务
教师通常会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布置适当的综合实践性的劳动作业,这需要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家长要督促和帮助孩子有效地完成课后劳动作业。需要注意的是,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育儿思想,不能包办代替,应敦促孩子高质量地完成劳动作业。例如教学“我的家庭责任与贡献”这一课时,教师在课中围绕“我的家庭劳动责任与贡献”进行授课,让学生明白了在家中应主动承担家庭劳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切实为父母分担。在课后,教师布置了“我为家人做早餐”的家庭劳动实践作业。家长不能以孩子起不来、孩子不会做、做早餐太辛苦等理由来替代其完成,而是积极支持和响应,敦促孩子切实地完成劳动实践作业,在孩子完成劳动任务之后可给予表扬和鼓励。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2.开展亲子劳动实践提高学生劳动技能和情感
亲子劳动是一种十分有意义的陪伴形式,不仅可以教会孩子实用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培养良好的劳动情感,而且还可以增进亲子情感。鉴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体验的大多是学校集体劳动和家庭劳动,可以给学生和家长适当布置以社会劳动体验为主题的亲子劳动任务,让学生利用节假日的时间体验社会生产性劳动。例如有的学生的亲戚住在农村,家长可以利用探亲的契机带孩子体验插秧、割稻子、播撒蔬菜种子、除草、采摘蔬菜和瓜果、饲养家禽等劳动。学生在参与真实的农业生产劳动过程中体会到劳动的辛苦和收获的愉悦,这都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情感。
劳动教育是“五育融合”、实现素质教育的关键一环,随着国家劳动课程的统一开设,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得到进一步彰显。劳动教育一方面需要立足劳动课程,发挥其主阵地作用,另一方面需要開展跨学科的课程综合育人,使其他课程成为劳动课程的重要协同因素。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为载体渗透劳动教育,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热爱劳动和热爱劳动人民的学生的需要,同时也是坚持课程综合,发挥课程协同育人作用的有益尝试。应充分地挖掘和利用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劳动教育素材,以丰富有效的方式巧妙地将劳动教育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助推劳动教育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栾林.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劳动教育由知到行的转化策略[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1,22(11):106.
翁火銮 / 福建将乐县水南学校,一级教师,从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将乐 353308)
【基金项目】三明市2023年度“名师名校长培养对象”专项课题“核心素养下小学思政知行合一的实践研究”(ZXKTM-2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