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生人文素养的关键能力模型构建及其实施路径

2024-01-07林思杏

科技风 2023年36期
关键词:实施路径人文素养高中生

摘要:在数字技术时代背景下,学生人文素养的涵养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理解多元价值观和走向真善美的价值取向有重要影响。本文将从人文素养的内涵与价值出发,剖析高中生人文素养的关键能力模型及其要素,阐明其关键能力标准和表现行为,从课程体系、“关键事件”的课堂学习活动和校园综合实践活动环境三个方面构建高中生人文素养关键能力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高中生;人文素养;关键能力模型;实施路径

2016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该文件定义了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能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文件全面回应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面深入地诠释了“立什么德、树什么人”以及“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1]2020年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每个学科课程都确定了本学科课程核心素养要求,以培养成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价值观和品格属于上位概念,需要长时间才得以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和品格,而能力可在一定时期内通过特定方式鍛炼得以形成。当下处于数字化转型时期,[2]因此,亟须加强学生对哲学人文常识的涵养,引导和激发学生热爱自然和社会、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引导学生理解多元价值观和走向真善美的价值取向。高中生涯是个体成长、价值观和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关键能力在其人格素养和道德情操的塑造中发挥重要导向作用。本文从核心素养系统观出发,梳理了人文素养的内涵、关键能力,构建人文素养模型、探究模型要素、标准和表现行为。

一、人文素养的内涵与价值

中华的人文思想博大精深,西周时期已萌发人文精神,“人文”最早出现在《易经》中:“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表明了天道、地道与人道三者相通、相互借鉴。《周易》中有道“物杂成‘文’,乾道变‘化’。”表明人与万物之间育化与生成的转化形态。无论是儒家、道家都对华夏民族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诸多问题进行精辟的论述,蕴涵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伟大智慧。《辞海》中阐述:“人文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因此,人文重点关注人类文化的核心价值观、道德规范、法律规范,关注人的生命、尊严、真善美等。人文涉及的学科分类有文化、艺术、美学、哲学、伦理学、历史和法律。《后汉书·刘表传》论述道:“越有所素养者,使人示之以利,必持众来。”这里的素养更多意义上指的是涵养、修养与修行的问题。《汉语大词典》中解释:“素养是经过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或能力。”当今生活中的素养指的是在长期学习和实践生活当中所形成的稳定的思想品质和道德观念,它关乎个体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高中生而言,更多的是培养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素养更注重的是为适应社会发展而需要锻造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人文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3]它更关注的是学生心理情感驱动而诱发的学习行为、长久形成的能力和稳定的价值观念和生命价值的理解。因此,我们可以将人文素养视为一个生命系统:从底层的模仿学习到创新形成的基本技能,从固化的外显模仿到内在情感元素的融入,再升华到具有意义和精神内涵的创造,从而形成个体稳定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提升个体的生命价值质量。

二、高中生人文素养的关键能力模型及其要素

在人类知识与人文情怀中存在递进关系,在追求客观真理的同时提升个体技能,提高思想站位、民族精神、价值取向、审美能力和道德情操等,涵养个体素养,在追求真善美中形成更有价值的生命质量。在“How”(怎么做)层面响应了前两者的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实践能力回应了操作的具体过程、方法和内在逻辑机制问题,在生活实践场所中具体体现为自主学习、解决问题、批判事物、勇于创新、敢于运用知识、实践操作、关爱他人、善于欣赏和甄别善恶。在“怎么做”层面上直接回应了实践生活当中所需要的关键能力,即基本能力,主要包括学习能力、运用和迁移能力、关爱能力;高级能力主要包括解决问题能力、批判能力、创新能力、审美能力。而基本能力是高中生为达到高中学业知识与水平能力而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高级能力是在基本能力的基础上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剖析而形成的能力,两者存在递进和相关层级关系,达到第一层级能力是为了努力追求第二层级的能力,从而提升高中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思维谨密度。

“学习能力”是诸多能力中的基础,它是获取知识与技能的必备能力,它的主要途径有阅读、写作、讨论、搜索信息、评价事物等。“运用和迁移能力”是将所学或所掌握的知识真理进行实践化,是一个验证真理和辨别真伪的过程,要求高中生有更高的专注力和思维灵敏性。它的实现途径主要有角色扮演、模拟情境、测试、解决实际问题、展演成果等。“解决问题能力”是属于高阶能力的第一个能力,它常涉及的途径有学习、讨论、协助、分析、整合、判断与抉择等过程。“批判能力”是当今社会较为倡导的一种能力,只有通过批判才能辨别事物的真伪,才能检验科学的真理性。在批判过程中常需要高中生回顾先知、知识整合、融会贯通、独立思考、理性思辨。“创新能力”属于高阶能力中的顶层,它主要包括发散思维、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辩证思维和横纵思维六个要素。[4]发散思维关注同中求异、多维度映射。逻辑思维注重对事物的分析、判断、推理、演绎、综合等思维的逻辑过程。辩证思维关注一分为二看待事物,即通过正反向逻辑来辨证事物。形象思维更注重物体的外表和事件的表象现象,通过外在可视化地观察来提高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直觉思维关乎事物的整体结构、内在逻辑与联系,从整体观出发考虑和考量事物。创造能力的重点指标为:掌握课程内容的框架和知识图式,做到具体概括为抽象、抽象演绎为具体内容。掌握事物的发展历程和关键点,熟练运用“解析、探索、整合、判断、推理、演绎”知识与真理。掌握事物整体观、全局观,把握事物内在本质、组成部分及其相互联系。掌握“二分法”的辩证法分析问题。“关爱能力”是指在爱护、珍爱自身的基础上有能力、有能量去关心和帮助他人,使得个体的生命质量更有价值意义。“审美能力”更多关注的是有发现美的好奇心和意识、感知到美的存在、欣赏美的内涵与本质,能用自身的涵养评价美的一种能力。

三、高中生人文素养关键能力的实施路径

(一)构建“人文素养”的课程体系

根据高中生的生理、心理和思維发展规律,掌握运用和迁移知识能力,抽象逻辑思维趋于成熟,能够对哲学概念、社会概念、科学概念做出准确的定义,辩证逻辑思维在速度发展阶段,[5]为创新性解决问题提供了前提基础。高中生学科课程标准中均阐述了各个学科核心素养,无论哪一个学科课程均会将人文素养关键能力作为基础上的培养工作。因此,在开展课程教学当中应当承秉跨学科统整性和学科融合思维,在以本学科内容为中心重点的同时,兼顾其他学科所养成的人文素养关键能力。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基本结构包括具体化教学目标、内容标准、教学建议和表现标准,[3]重点围绕课程体系的基本结构内容开展改革。第一,在具体化的教学目标中要明确哪些模块内容、章节作为基础性知识,由于基础性知识起到铺垫、引领作用,将其与对人文素养关键能力中的基本能力链接,如学习能力、运用和迁移能力、关爱能力。在课程的重点章节、核心内容与人文素养关键能力中的解决问题、批判和创新高阶能力链接。尤其是将学生难以理解的难点、疑点作为突破口,重点设计其所需要达成的目标与具体要求。第二,在内容标准与表现标准方面围绕课程重点、核心内容,依照学科课程的结构框架对标人文素养的7大关键能力标准和表现行为,遵循由浅到深、由表到里、逐层递进、循序渐进和螺旋式前进的原则设计其学习内容。第三,教学建议方面重点突出能力目标和价值观的培养。学习活动是锻炼学生能力的重要中介载体,活动的组织方式、活动内容重点突出团队与个体的协作精神、批判思维、创造能力、实践操作能力、解决复杂问题等高阶能力,活动设计中重点锻炼学生辩证思考、判断与整合信息的能力。在人文情怀培养上重点设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阐述清楚价值观的真正内核和具体要义,用学生的生活实例或历史性真实事件作为语料分析,通过多渠道、多方式使得学生理解、认同其价值。

(二)优化关键事件的课堂学习活动

课堂学习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单元,而关键事件对个体的心理、情感和思想冲击最大,对个体价值取向将会产生重大影响,作为教师要充分发挥关键事件的正向引导和纠正作用。教师可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关键事件的学习活动具备典型性和系统性。关键事件的内容重点围绕人文积淀择取,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文化、革命文化和党史的红色元素,渗透红色精神和理解红色的革命价值观。采用闭环的思维方式看待课程系统,课堂的关键事件学习活动视为点,由每个章节线串联构成一门学科课程。关键事件的学习活动设计需要考虑其在章节和课程当中发挥的作用,内容选取、结构布局上都具有其内在逻辑机构,充分体现整体性与系统观。第二,学习情境具有真实美与吸引力。学习活动的情境设计符合美学要求,从美的价值取向考虑和设计情境,“美”不仅是活动形式等外显的温文儒雅、典雅,更重要的是活动内容所倡导的价值观具有美学意义,而这个“美”同时又是学生身边所能接触、听到的一些真实事件。通过事件的改编形成学习情境语料,学生通过真实体验活动获得情感触动和心灵的滋养,从而在审美上理解、接受和认同某一价值。吸引力反哺了活动的价值意义,教师日常可观察学生的热点话题、生活当中的趣闻和政治热点等,做到内容选取有代表、组织形式有创意、情境设计有亮点。第三,学习情境设计突出能力导向与价值取向。学习情境作为师生与知识进行交互的外界条件载体,情境所提供的资源条件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与实践操作。因此,学习情境设计过程中要关注学生身份的真实体验,关注情境的真实性、趣味性和生活性。由于情境活动具有很强的情感代入感,在设计活动环节过程中重点考虑如何激发学生进行专注思考、纵横对比、辩证、整合、批判、评价等理性思辨,突出在参与过程中锻炼主体能力。在情感价值取向上挖掘“美”的元素,内容和互动环节围绕崇尚美德、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在生活中追随真善美,提供学生真实体验美的批判、在互动中从美学上鉴赏事物和感受美的情趣。

(三)健全“美”的校园综合实践活动环境

高中校园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学习和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个体的身心健康成长、精神滋养具有非凡作用。学校构建“美”的综合实践活动环境对学生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涵养具有重大意义。实践环境具体包括硬件器材、教学设备、娱乐设备,也包括学校组织活动、教师的引导、帮助和关爱等精神层面的支持。在硬件设备当中更大层面体现“智慧美”的数字化校园环境与人文化校园环境相结合。学校组织活动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围绕学校办学方向、特色、经济实力和多方资源,制定符合实际场景的“智慧美”数字化校园环境规划;筹建或修缮具有民族传统文化特色、地方文化特色、红色文化元素的建筑,如红色长廊、特色主题文化墙、文化角、地方发展史等;在校园客观环境中融入红色元素,如宣传栏、板报、电子屏幕、横幅等。第二,数字化智能环境建设与数字化管理措施。学校根据实际需求进一步完善、更新校园智能设备、设施,充分利用数字智能技术的优势优化教学服务与管理,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校园生活幸福感。第三,“智慧美”的教室环境。在媒体化的教室中补充传统文化元素,构建具有红色精神、绿色生态、人文情怀等特色主题的教室环境,为学生营造和谐友好、拼搏奋斗的学习氛围。人文校园环境属于软环境,它属于一种氛围、观念和环境气氛,常体现在教师组织的活动、班级氛围、师德师风的影响、师生和生生之间的友好关系等抽象物、形态。而在这些抽象形态中重点在于教师的活动组织和为人师表两方面所起的核心作用。首先,教师设计校园综合实践活动要基于生活实际来转换成探究主题,以学生参与社会和价值引导为核心,设计具有民族特色、红色元素和生活化、大众化、意义化的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劳逸结合,滋养心灵和促进综合素养的修炼。其次,师德师风的隐形熏陶作用。教师在校园内的言行举止是学生德行的“教科书”,学生以可视化、可接触和互动的方式感受、接受德行教育。教师需要加强自身道德品性的修养,平时注重言行举止文明、尊重和关爱学生,做到明德至善、正德厚生、臻于至善。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面向未来应该培养怎样的人[J].中国教育学刊,2016(6):12.

[2]顾明远.加强高等学校哲学人文学科的建设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J].江苏高教,2023(3):12.

[3]林崇德.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7(2):145154.

[4]何克抗.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其培育[J].中国教育科学,2019,2(3):114122.

[5]王泉泉,刘霞,莫雷,等.中小学生人文素养的内涵与表现水平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1):4654.

项目:本文系2022年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民族地区高中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研究”(2021KY0949)的阶段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林思杏(1989—),女,汉族,广西玉林人,研究生,讲师,主要研究民族文化、传统文化教育、教育信息化。

猜你喜欢

实施路径人文素养高中生
《发明与创新》(高中生)征稿啦
高中生应如何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
高中生是否应该熬夜学习?
高校纪检监察工作实施“三转”的思考
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基于自我意识唤醒下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途径研究
一项必须做好的育人工程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高校 《大学语文》 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