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识经济的创富地图

2024-01-07姚斌

证券市场周刊 2023年46期
关键词:产业革命知识经济

姚斌

莱斯特· 瑟罗/著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是创造财富的基石。由它所形成的“革命”,被称为第三次产业革命。在这场革命中,计算机、微电子、远程通讯、人造材料、机器人、生物科技、人工智能方面的进展及它们之间的互动带来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正取代对自然资源进行工业加工为基础的经济。因此,被称为“知识经济”。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莱斯特·瑟罗在《创造财富:知识经济时代的致胜法则》一書中,深入研究了“知识创造财富”的重大问题。

知识经济理论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1983年,加州大学教授保罗·罗默首次提出了“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知识是一个重要的生产要素,可以提高投资的收益。这就标志着知识经济在理论上的初步形成。但是,知识经济作为一种经济产业形态的确立是新事物,其主要标志是以比尔·盖茨为代表的软件知识产业的兴起。微软的主要产品是软盘及软盘中包含的知识,正是这些知识的广泛应用打开了计算机应用的大门。

从此,知识经济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经济世界,催生了一系列新兴产业:电子计算机、半导体和激光,这些技术为传统产业再造提供了机会,使得全球经济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为可能。而与此同时,成功的传统根基不复存在。在整个人类历史中,成功的源泉在于控制自然资源:土地、黄金和石油。突然之间,这些源泉就转换成知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只拥有知识的最富有者。知识首次成为财富的新基石。一个人如何控制或拥有知识是知识经济中的核心问题。

莱斯特·瑟罗在《创造财富》中指出,由知识经济涌现出来的力量,使得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的GDP增加到2万亿美元,这个数字比除日本以外的其他国家的GDP都大。拥有10亿美元以上财产的美国人数以百计,令曾经的石油大亨们相形见绌。

而美国公司更是重登榜首。1990年,世界10大公司中美国只占2家,到1998年美国占到9家。同样,20世纪90年代初,世界15大银行中,美国榜上无名,到1998年底美国占9家。在次高层次上美国的优势同样明显,世界上最大的25家公司中有20家是美国公司。

世界经济的历史已经历过第一次产业革命和第二次产业革命。在19世纪末的第二次产业革命中,较高的非均衡收益取代了较低的均衡收益。那时,企业家可以创立在国内很少有或没有竞争对手的企业,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其经济收益和增长率远高于平均水平。他们可以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幅降低成本,创造比使用原有技术的企业高得多的利润。

无论是在新产业还是在使用新技术的旧产业中,由于竞争程度低,成本下降速度快于价格下降速度,利润急剧增加。而那些全国性的新公司的创始人变得惊人地富有。然而,非均衡状态终有会消失的一天,高收益、增长的新产业终会成为低均衡收益和正常增长率的旧企业。随着技术的成熟,越来越多的竞争者压低价格的速度高于技术压低成本的速度,市场达到饱和,增长型市场变为换代型市场。

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虚拟现实和网络空间的到来,第三次产业革命也随之诞生,进入一个“最美好的时代”。1998年美国最大的25家公司中,有8家在60年代还不存在或规模很小,其中3家在60年代还不存在的公司在1998年跻身世界10大公司行列。

技术机遇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创造财富。扣除通货膨胀和人均GDP变化的因素。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期的15年中,美国创造的10亿美元富豪数量比其建国以来历史上出现的10亿美元富豪总数还多。1982年美国有13个10亿美元富豪,到1998年又增加了176个,这189人总共拥有7380亿美元的净资产。

主流经济学中的“均衡”以“完全竞争”假设为基础,即市场中的主体都是均衡价格或既有制度的接受者。但是,这种所谓的均衡却与真实的世界相脱节。真实的世界总是充满着“非均衡”的状态。非均衡状态既意味着面临重大威胁,也意味着面临重大机遇。在1960年的25家最大公司中,只有4家在1998年仍榜上有名,多数公司已与其他公司合并,有2家公司彻底关门。面对技术突破层出不穷,经济环境日新月异,它们未能成功地进行调整。

一些大型老牌公司能够理解甚至创造了改变世界的新技术,但它们有着几乎无法克服的结构性问题。当新技术诞生后,它们只有自毁才能自救,它们必须拆解自己,以便下一次布新,但这难以做到。实际上,如果它们不自毁,就有可能被他人毁掉。当年晶体管取代电子管时,5家电子管厂家中的4家未能成功生产出晶体管半导体芯片,第5家工厂今天已沦落为无名之辈。当微处理器的出现使得个人电脑取代大型计算机成为最有增长潜力的产品时,老牌产业霸主IBM翻身落马,新霸主英特尔、微软崛起了。尽管IBM对新技术有所了解,并力图一拼,却无法为布新而除旧,毁掉其传统的大型计算机业务。新企业的巨大优势在于不必以自毁的方式自救。

同第二次产业革命一样,第三次产业革命带来了创造巨大财富的机会。新技术意味着变革,变革意味着非均衡,非均衡条件产生高收益和高增长的机会。赢家因为通晓新技术,幸运地在正确的时间处于正确的位置,并拥有利用新机遇的技巧,他们因此成功创富。

非均衡条件通常依靠技术上的巨大突破,但有时如果企业家能发现改革大众习惯的社会性机遇,也可能创造非均衡条件。星巴克连锁咖啡店使美国人不再去附近饭馆花50美分买一杯咖啡,而是去咖啡店花2.5美元买一杯咖啡。过去依靠没有竞争力的差别产品赚不到钱,而星巴克通过制造有竞争性的产品和广设连锁店使其产业蓬勃发展,并获得高收益,亿万富翁就这样诞生了。

游船经营者利用了人口结构的社会性变化。他们注意到在过去25年中老年人的相对购买力翻了一番。20年前70多岁的老人的收入比30多岁的年轻人的收入低40%,现在他们的收入突然比30多岁的年轻人高20%。至少在克娄巴特拉埃及女王时代就出现了的游船技术对老人来说是绝佳的度假工具。船载着你走,你自己不必走。游船业日进斗金。

在上述的两个案例中,企业家创造了社会非均衡条件。社会非均衡条件产生财富的问题在于它常常反映的是现有财富的转移,而非新财富的创造。传统咖啡销量下降,数以千计的夫妻饭馆收入减少,而与此同时,每杯咖啡额外有2美元收入进了星巴克的账上。如果想加速企业增长,提高利润率,必须利用技术非均衡条件、发展性非均衡条件或创造社会非均衡条件,而其他活动只能取得低增长、低回报。

在知识经濟时代,成功的核心是增进知识。巨大的技术突破导致生产率跃升。新发明的产品具有从前人们做梦也想不到的功能,传统产品的生产过程发生了革命性变革。剧变成为常态,生产率加速增长。新技术的到来改变了财富金字塔的本质。

在古代最重要的是土地,有了农用基地才能致富,这是古代文明的共同特征。煤是第一次产业革命的关键因素。产业革命之所以发端于英国,部分原因正是英国能轻易开采到煤。在第二次产业革命中,需要大量资本的生产方式是通向经济繁荣的捷径。赢家是资本拥有量最多的人,如20世纪初的戴尔·卡耐基、20年代的亨利·福特、50年代的美国公司和80年代的日本公司。第三次产业革命对财富金字塔的基本零件进行了翻新和组装。没有人能确定这场游戏该如何进行,只有首先悟透知识经济时代财富金字塔的本质的人才会成为赢家。

没有一种制度是万能的,所有制度皆有所长,也皆有所短,关键在于是否适应时代。成功的制度的内在优势往往在于能够解决所处时代的重大问题,而且劣势在这个时代并无大碍。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所占据的经济主导地位就是最好的案例。当时,美国的一个又一个产业被日本和欧洲赶超,家用电器也彻底失守,在历史上第一次失去了最大汽车生产国的宝座,在半导体芯片领域也输给日本。欧洲和日本的新闻界公开渲染美国的经济衰落与美国世纪的终结。从某种程度上说,美国的反败为胜可归功于企业努力修正自身弱点,尤其是消除与外国公司的质量差距。随着第三次产业革命的到来,迅速破旧立新的能力成为经济成功所必需的主要特质,而美国的制度就是为破旧立新而建的。

英特尔是世界上主要的半导体芯片制造者,也是美国反败为胜的最佳例证。80年代中期,这家公司看起来已经濒临破产。它的设计是优秀的,但由于次品率过高,它不能生产出有竞争力的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公司前景黯淡。IBM卖掉了英特尔20%的股权,如果IBM当年保留了这些股权,市值会比目前高出30%。但是,要生存就只有进行精简。

英特尔后来发明了微处理器,这个巨大的技术突破使它重新站稳脚跟。英特尔虽然从来未能为它的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打开市场,却从中汲取了教训,成为世界一流的微处理器生产厂家和能长期保持领先地位的一流设计室。由于产品有独到之处,并不断推陈出新,产品价格可以标得很高。每当英特尔的设计被其他厂家模仿、现有一代微处理器利润下降时,它总能推出更强大的微处理器。

当社会无法适应现实环境中,财富就会消失。在日本发生的一场危机中,在不到十年时间就把日本的10亿美元富豪的数量从41位减少到9位,亚洲其他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也是如此。发展中国家仍不乏10亿美元富豪,但其数量在90年代末的金融危机中急剧减少,须知1994年仅墨西哥就有24位10亿美元富豪。

社会危机必然导致个人企业的破产。日本在危机爆发前,世界10大公司中有7家是日本公司,其余的是2家美国公司和1家欧洲公司。八年后,危机尘埃尚未落地,世界10大公司的行业中已不见了日本公司的踪影,9家是美国公司,1家是欧洲公司。1998年日本公司无一能接近前10名排行榜,只有1家公司打入世界25强的行列。当然,日本经济衰落不完全是因为金融危机,即使曾在1990年跻身世界10强的7家日本公司的股票市值后来从未下降过,它们也与1998年的世界10强排行榜无缘。究其原因,这是因为所有的日本公司都错过了第三次产业革命所带来的巨大机遇。

非均衡条件使高回报和高增长成为可能,而构成非均衡条件的技术突破则源于知识。知识能够在突然之间使人们以多种方式做从前无法做到的事。汽车和生产线改变了世界,旧的生产方式可以以全新的方式进行,以至于这种生产方式本身也成为新产品。微处理器的出现使笔记本电脑可以胜任之前IBM大型计算机所承担的任务。

基础知识的进步和技术突破,不是自然而然的发生,而是需要去发现和发明。不是有了高智商的聪明人就能够从事发明,教育水平低、缺乏好奇心的社会发明不了新技术。人均收入最高的社会常常也不是最有创造力,这让人联想起瑞士。发明能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改变,美国在19世纪被认为是优秀的模仿者,而在20世纪下半叶被认为是优秀的发明家。日本在20世纪下半叶是优秀的模仿者,但还未证明它能成为优秀的发明家。德国在20世纪上半叶是优秀的发明家,但在二十世纪下半叶则失去了这个美誉。即使是在富有创造性的社会里,创造性也不是平均分布的。美国犹太人获得诺贝尔奖的比例大大高于犹太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以色列人几乎没有得过诺贝尔奖。美国最重要的研究性大学也不是平均分布在全国,并非所有的地区都有自己的硅谷和128号公路。

创造力虽在动荡中百花齐放,但如果没有一定的秩序,就不可能利用这种创造力繁荣经济。如果创造力必须去挑战权威,它就不会发生。创造力只有在没有权威可以挑战的地方产生。一个社会要推进和利用知识,就必须有着适度的混乱和秩序。成功的社会能创造并控制这两种作用力的动态摩擦,而不使其中任何一种力量失控。任何一个秩序高于一切社会都不会是有创造力的社会,但没有一定的秩序,创造力就会像陷入黑洞一样消失的无影无踪。创造力需要铁的事实、狂放的想象和无逻辑的跳跃,这些想象和逻辑跳跃在事后通过已知的理论证明是正确的。这只有叛逆者才能做到。

研究是取得根本性突破、开拓新领域、深化知识的活动。开发是在现有领域扩展技术、拓宽知识的活动。两者之间存在一个常被称为应用研究的领域。1998年IBM公司宣布在硅半导体晶片上加装多层晶体管,这是推动技术进步的重大进展,但与晶体管或半导体芯片的发明不可同日而语。这是开发性的进步,而不是根本性的突破。

认识一个新发现的重大意义和价值,往往需要长期的过程。贝尔实验室负责专利事务的律师不打算花钱为激光申请专利,因为他觉得光波与远程通信似乎风马牛不相及。而30年后对远程通讯来说,没有什么比激光更重要的。还有一种常见的情况是,新发现起初并无实用价值,直到发明了其它事物,情况才有了变化。把激光应用于远程通信,离不开优质的光导纤维电缆。

随着第三次产业革命的到来,技能和知识成为长期可持续的比较优势的唯一来源。在决定经济成功的诸要素中,过去排在原材料和资本之后处于第三位的知识如今成了最重要的要素。知识产业本身就是最重要的产业。这是知识经济理论最重要的洞见。它构成了知识经济中创富地图上的风景线。

猜你喜欢

产业革命知识经济
农村产业革命的贵州答卷
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会计改革的策略
知识经济供给侧改革五大着力点论析
规划落地,人工智能驱动“产业革命”
制度创新是产业革命发生发展的关键
知识经济背景下的大学体育无形资产研究
知识经济时代独立学院软实力建设研究
纪念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发表30周年交流会举行
视界
国务院副总理首提物联网强调“四个关系,五个着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