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综合性学习主题的高中历史教学探析
2024-01-07朱长伟
朱长伟
[摘 要]开展基于综合性学习主题的高中历史教学,有利于学生形成结构化认知,有利于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有利于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文章概述开展基于综合性学习主题的高中历史教学的价值与综合性学习主题的设计策略,提出基于综合性学习主题的高中历史教学路径,以让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上真正落地生根。
[关键词]综合性;学习主题;核心素养;高中历史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3)25-0068-03
综合性学习主题是指把教材中零散的、本质属性相同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由此形成的具有探究性和综合性的学习主题。开展基于综合性学习主题的高中历史教学有重大价值,基于此,本文对综合性学习主题的设计策略以及基于综合性学习主题的高中历史教学路径进行探究,以期给同仁提供一些参考。
一、开展基于综合性学习主题的高中历史教学的价值
(一)有利于学生形成结构化认知
历史是一门体系严密的学科,历史教材的编排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结构性。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尽管历史教材的编排已经充分注重了历史事件的时序性和逻辑性,但是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是复杂的,教材的编排难以顾及历史事件之间的多维联系,这就导致学生获得的知识是相对孤立的,难以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网络。基于综合性学习主题的高中历史教学,关注教材内容的横向关联和纵向关联,致力于提炼历史事件内部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揭示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使学生对历史的认识由感性上升为理性。由此可见,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从零散走向系统、从浅层走向深度,有利于学生形成结构化认知,有利于学生形成整体性、系统性的思维方式。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基于综合性学习主题的高中历史教学重视知识的整体性,倡导将分散在不同单元、章节中的知识进行整合和串联,从而形成具有明确主题和鲜明逻辑的知识学习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创设相关情境和设计相关问题,让学生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将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历史时空框架下,采用真实的史料对教学内容进行论证,从而形成对历史事件全面、科学的解释,并在这个过程中激发历史情感。由此可见,基于综合性学习主题的高中历史教学,能够有效实现从历史知识到历史素养的升华,是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三)有利于引导学生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指向学习活动和学习过程,它能够为素养的达成提供有力支撑。与传统的死记硬背的浅表化学习相比,深度学习坚持素养本位,提倡“以学生为中心”“为理解而教”等学习理念,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学习能力与学科素养的培育过程。与初中生相比,高中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等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他们初步具备了在相关理论指导下分析史料,并从中得出自己结论的能力,这是学生实现深度学习的现实基础。高中历史教师不能满足于学生对知识的机械性识记,而应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推理、批判等高阶思维,实现学生对知识的理性认知和深度理解。基于综合性学习主题的高中历史教学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的思维方法去探究问题,运用多重史料获得对知识的深度理解,运用唯物史观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解释。由此可见,基于综合性学习主题的高中历史教学符合高中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有利于引导高中生深度学习。
二、综合性学习主题设计策略
设计综合性学习主题时,既可以整合两本高中历史必修教材的相关内容,又可以将高中历史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教材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整合,还可以拓展思路,将历史教材与其他学科教材的相关内容进行整合。笔者在本文主要以《中外历史纲要》上、下两册的相关内容整合为例,介绍综合性学习主题设计的基本策略。
(一)横向整合
这里的横向整合指的是将同一时期中外历史的相关内容进行联系和整合,从而帮助学生从宏观角度认识历史发展规律的主题设计策略。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是紧密联系、双向互动的关系,不能人为地将二者割裂。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将中外历史相关内容进行横向整合,并据此设计综合性学习主题就显得极为必要。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将《中外历史纲要》上、下两册的内容划分为24个专题,其中上册(中国史部分)占14个专题,下册(世界史部分)占10个专题。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这些专题内容进行整合,设计综合性学习主题。比如,第1专题中的内容“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与第15专题中的内容“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分别涉及中国范围内和世界范围内早期人类文明的概况,教师可以将这两个内容进行有效整合,形成综合性学习主题“早期东西方文明的产生”,从而引导学生打破地域限制,站在人类文明产生的宏观背景下审视中华文明,并从整体上把握人类早期文明产生和发展的概况。教师也可以将第6专题中的内容“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和第17专题中的内容“全球联系的建立”进行整合,设计“东西方航海活动对比与探析”这一综合性学习主题,将中国的郑和下西洋与西方新航路的开辟进行对比研究,使学生用世界视野审视中国航海事业的发展与局限性。教师还可以将第7专题中的内容“两次鸦片战争”与第21专题中的内容“西方列强对亚非拉的殖民扩张”进行整合,设计“鸦片战争是‘通商战争’还是‘侵略战争’?”这一综合性学习主题,使学生从世界殖民体系建立的视角认识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感悟殖民者的侵略本质。
不难发现,抓住历史知识的横向联系,将中国史与世界史中具有密切联系的内容有机整合起来,形成新的综合性学习主题,能够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对提升历史教學的深度具有重要价值。
(二)纵向整合
这里的纵向整合指的是将前后联系的历史内容进行整合和梳理,帮助学生纵向地把握历史发展基本脉络,揭示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主题设计策略。统编高中历史教材是按照“通史+专题”的体例编写的,这样的编写思路能够最大限度地呈现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但也有缺点,它将发生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相同属性的知识人为地割裂开来,容易导致学生的认识分散、不连贯、不具有系统性。而通过纵向整合,能够有效地避免这一不足。
比如,教师可以将第13专题“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第14专题“改革开放新时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相关内容进行整合,设计“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社会的变化”这一综合性学习主题,从而使学生形成对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社会的对比性认识。教师也可以将从第1专题“早期中华文明”到第6专题“明至清中叶中国版图的奠定、封建专制的发展与社会变动”中有关中国疆域发展的内容进行整合,设计“中国疆域发展的基本过程”这一综合性学习主题,帮助学生形成对中国疆域的整体认识。教师还可以将从第2专题“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社会及思想变动”到第8专题“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关于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历程的内容整合起来,设计出“儒家思想的源与流”这一综合性学习主题,帮助学生纵向把握儒家思想的发展过程。
由此可见,对历史教材内容进行纵向整合,基于此设计综合性学习主题,能够使教学内容系统化和连贯化,为探究活动的开展打下基础。
三、基于综合性学习主题的高中历史教学路径
(一)立足素养,生成目标
每一堂课都必须有明确而具体的目标。在确定综合性学习主题后,教师需要结合课程标准和学生的知识储备对主题进行阐释,由此确定具有明确指向性的教学目标。值得一提的是,教学目标应该体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比如,教师将中国的先秦文明和西方的古希腊罗马文明整合在一起,设计“东西方早期文明的对比与探索”综合性学习主题,并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设计如下教学目标:归纳中国先秦文明的特点,并和同时期的古希腊罗马文明进行横向比较(培养时空观念素养);结合相关史料,分析东西方文明差异的原因(培养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素养);增强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理解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与合理性(培养家国情怀素养)。通过设计教学目标,为下一步的课堂探究提供明确的方向性指导。
(二)问题导向,展开探究
问题是启发学生思考、激活学生思维的重要引擎。在基于綜合性学习主题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将抽象的“大主题”转化为若干具体的探究性问题,从而启发学生思维。
比如,教师在指导学生探究“近代中国仁人志士探索国家出路的历程”这一主题时,可以设计如下问题:1.近代中国各阶级为挽救国家危亡,提出了哪些救国主张?做出了哪些努力?最终结果如何?2.近代中国仁人志士探索国家出路的历程呈现出什么特点?3.中国近代各阶级救亡图存运动产生了什么历史影响?又有哪些局限性?又如,教师将中国洋务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整合在一起,提出“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缘何一败一成?”的综合性学习主题,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如下问题:1.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背景、措施、领导阶级、性质、影响、局限性等有什么不同?2.近代中日的这两场改革,为什么会一败一成?教师结合综合性学习主题设计具有较高思维含量的问题,可以为学生探究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三)史料论证,形成解释
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指出,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在基于综合性学习主题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借助史料实证的方法对相关主题进行论证,从而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史实;需要引导学生运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对历史事实进行理性分析,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历史解释。
比如,教师将中国抗日战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相关内容进行整合,设计出一个新的综合性学习主题“中国战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认识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师为学生呈现两则史料。
史料一 伟大的中国抗战,不但是中国的事,东方的事,也是世界的事。
——毛泽东
史料二 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在近东会师, 把俄国完全隔离起来, 吞并埃及,斩断通向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线。
—— 小罗斯福《罗斯福见闻秘录》
问题: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认识。
通过分析和讨论,学生不难了解到,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抵抗法西斯侵略的国家;中国战场牵制并消灭了日本大量有生力量,极大地支援了世界其他国家的反法西斯战争;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付出了巨大牺牲。通过史料分析,学生能够深刻地认识到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并能够科学地看待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关系。
(四)细化评价,发展素养
评价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对课堂教学起到诊断、调节和激励的作用。基于综合性学习主题的高中历史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的局面,给予了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权,这就更需要教师重视教学评价,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不断完善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多样的教学评价标准。在基于综合性学习主题的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在教学中的具体表现,还要重视学生在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所体现出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基于综合性学习的高中历史教学的具体评价项目见表1。
利用表1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展开评价,既能了解学生对基于综合性学习主题的高中历史教学的认识和参与情况,又能很好地掌握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上的落实情况,从而发挥评价在主题教学中的诊断、调节和激励作用。
总之,基于综合性学习主题的高中历史教学贴合教材特点和新课程理念,教师通过对相同主题的内容进行整合和梳理,优化了教学内容,同时让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上真正落地生根。
[ 参 考 文 献 ]
[1] 陈新民.高中历史综合性学习主题设计及其教学策略[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20(12):3-7.
[2] 白冬.从高考题看历史综合性学习主题设计[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9(11):82-85.
[3] 李雯.国际视野下的中国抗日战争[J].天津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2):47-51.
[4] 齐燕春.基于“核心素养”的历史学科“核心概念”突破:从“抗日战争”一课的教学实践说起[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8(4):17-20.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