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任务驱动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设计

2024-01-07欧阳萱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主题学习红色文化任务驱动

欧阳萱

[摘 要]“跨学科主题学习”是《课标》在原有的初中历史学科六大知识板块之外新增的板块,《课标》要求以10%的课时投入跨学科主题学习。文章概述了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意义,从教学与应试的角度谈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现状,并指出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路径,同时围绕“探寻红色文化的历史基因”主題,设计综合历史学科和道德与法治、地理、语文、音乐、美术等学科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通过小组任务驱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关键词]跨学科;主题学习;任务驱动;红色文化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3)25-0049-05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本文简称《课标》)在原有的“中国历史”“世界历史”等六大板块之外,新增了“跨学科主题学习”板块,要求“引导学生围绕某一研究主题,将所学历史课程与其他课程的知识、技能、方法以及课题研究等结合起来,开展深入研究、解决问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目标在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与技能进行综合探究的能力。在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中,如何设计相关主题?如何将同学段的其他学科知识与历史学科知识相融合?如何展示或汇报学习成果?如何进行活动评价?这些都是需要探讨和实践的课题。本文先概述了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意义,然后分析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现状,最后指出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路径。

一、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意义

“跨学科”即打破学科的界限。如果把各学科比作一池池独立的湖水,那么“主题”就是它们之间的桥梁。通过主题,各学科可以实现内容上的联系,直至构成一个真正协同的整体。20世纪,全球范围内的教育模式总体上仍以单学科为主。跨学科、综合课程等相关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19世纪。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率先提出跨学科的理念。20世纪20年代,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伍德沃斯教授提出跨学科(Interdisciplinary)这个具体概念。20世纪30 —50年代,在教育领域,整合(Integration)、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等概念被提出,人们开始讨论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20世纪60 —70年代,全​​球教育改革催生了新的实验结构和教学方法。20世纪80 —90年代,关于课程整合(Curriculum Integration)的讨论快速增多,产生了很多与之相关的新术语及教学方法,如“主题研究”、“多学科”、“多学科”设计、“综合单元”等。朱莉·汤普森·克莱恩在《跨越边界:知识·学科·学科互涉》中指出,学科之间的互动应从“搭建桥梁”到“重新建构”,最后达到“超学科整合”的高级阶段。跨学科主题学习本质上是学生的学习活动,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主题为依托,利用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的知识解决问题。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有诸多益处。

首先,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有助于学生建构综合性的知识体系。通过围绕特定主题的学习,学生在掌握不同学科相关知识点的基础上,能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整合起来,全面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并对相关问题提出具有创造性的解决方案。这种综合性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识记和理解相关知识,建立综合性的知识体系,而且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应用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为学生未来的学习与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撑。

其次,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参与度,推动“以教为主”的课堂向“以学为主”的课堂转变。陈沛认为,跨学科的文科教学实践促进教学理念的四个转变,即从“教师主导”向“学生中心”转变、从“知识讲授”向“教研结合”转变、从单纯重“教”向“教学互动”转变、从“学科引领”向“价值引领”转变。《课标》指出,要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 在《课标》的指导下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以教为主”的课堂向“以学为主”的课堂转变。

最后,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整合不同学科知识,学生需要学会观察问题、收集信息、分析数据、提出解决方案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跨学科主题学习不仅是实现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有效途径,也是衡量学生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是否具有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关键能力的重要方法。

跨学科主题学习具有以上诸多优点,与现有的义务教育发展水平相匹配,具有一定的操作性,是值得实施和推广的教学形式。

二、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现状

当前,学科跨越通常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次:相近学科之间的跨越、文理学科之间的跨越和综合学科之间的跨越。

一是相近学科之间的跨越。这种跨越一般在2~3个相近学科之间进行,可操作性强,如历史和地理、语文和历史之间。这种相近学科之间的跨越,在教学实践中已越来越常见,如李美清老师等进行的“千年运河话古今”主题探究、徐金超老师进行的“绍兴的交通”主题探究等,都是历史学科和地理学科之间的联动,还融入了文献阅读即语文学科。

二是文理学科之间的跨越。这种跨越难度较大,对教学过程的要求较高,要求不同学科的教师加强沟通、确定选题,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做出详尽的教学计划,对相关内容进行高度整合,并在多次紧密配合的实践中不断完善教学活动。如“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一主题学习活动,不仅需要学生有历史知识的积累,还需要学生懂得一些物理学、生物学,甚至交通、医药方面的知识,而且能够读懂文言文或部分英文文献。目前,这种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非常少见,除了跨越难度大的原因,还有学科设置的原因。通常初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开始学习历史、地理和道德与法治等学科,还没有开始学习物理、化学学科。虽然初一年级学习的中国古代史中涉及大量的中国古代科技发明的内容,但学生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因此在初一年级,历史学科常与地理或语文学科相联系。到了初二年级,历史学习以中国近现代史为主,晚清至民国时期,社会不稳定,科技发展进程较为缓慢,因此该年级的历史学科的内容与物理、化学学科的联系并不紧密,这个阶段一般以历史学科和道德与法治、地理学科的联系为主。到了初三年级,学生不再学习地理知识,且本学年的历史学习以世界史为主,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联系不大,再加上学生学习任务比较重,已没有太多的时间开展主题学习活动了。

三是综合学科之间的跨越,包含艺术、科学、体育、劳动等学科。这种跨学科要求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能力和特点,对学生而言既是一种学习过程,又是展示才艺的机会。如刘琼敏老师在历史课程中设计了“寻味老品牌”主题学习活动,鼓励学生收集当地近代以来的商标、海报、火花等图像,并制作成导览手册,这个主题学习活动跨了历史和美术两个学科;刘思源老师在信息技术课程中设计了“诗情画意创作”主题学习活动,融合了语文学科中的古诗词朗诵与解读、美术学科中的构图、信息技术学科中的编码逻辑等,这个主题学习活动跨了信息技术、语文、美术三个学科。目前,个别地市的中考紧随《课标》,加入了跨学科内容的考查,如2022年山东潍坊市历史中考,其中一道材料题以“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为主题,渗透了语文、历史、地理和科技等学科的相关内容,这是跨学科主题学习新要求在中考的早期实践。

总体而言,目前关于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研究在国内仍处于起步阶段,且在实际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并不多见,离《课标》提出的10%的理想课时目标仍有差距。已经开展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虽然已有创新,但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学科内容、学习过程和教育的基本规律被忽视等。以拼盘形式呈现的跨学科模型难以实现学科领域内容的真正协同。

三、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路径

《课标》在“跨学科主题学习”板块中呈现了10个活动主题供教师参考,如“中华英雄谱”“小钱币、大历史”“探寻红色文化的历史基因”等,并给出了设计思路说明。笔者认为,较为完善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应含有《课标》指出的设计思路、知识图谱、活动过程和活动延伸等内容,如能包括问题意识、活动产出和教学评价则效果更佳。问题意识即小组内整个学习活动的主线,也可以理解为本次驱动学生学习的任务;活动产出即学习活动结束后的成果汇报,形式可以是板报、手工作品、论文、汇报演出、旅行路线等,不拘一格;教学评价包括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小组互评等,这样的评价形式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红色文化是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激励中国人自强不息、不断进取的力量源泉。笔者试围绕“探寻红色文化的历史基因”这一主题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红色文化是由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历史文化内涵。红色基因,既有抗战时期的“军民团结、艰苦奋斗”,又有改革开放时期的“大胆探索、勇于开拓”,更有如今力推的“敢于創新、勇于担当”。教育部印发的《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指出,将革命传统全面融入课程教材,对中小学革命传统教育的目标、内容、方式等进行顶层设计,是充分发挥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铸魂育人功能,实现革命传统教育整体化、系列化、长效化的重要举措。

《课标》指出,“探寻红色文化的历史基因”主题学习活动需要综合运用历史、道德与法治、语文、地理等学科知识,需要利用本地的红色文化资源,通过办板报、办故事会、实地参观等形式,开展红色文化精神之旅,发掘红色文化的教育价值。对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已接受过思想与道德的启蒙,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政治觉悟、锤炼品德。教师可通过主题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把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伟大成就、代表人物和感人事迹等串联起来,使学生了解和感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过程,鼓励学生用实际行动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

(一)确定活动框架

任务驱动教学鼓励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自主探究,以习得或巩固学科知识。《课标》指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注重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鼓励教学方式的创新”,“提倡选择多样化的教学资源,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方法,鼓励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深度融合”。本次主题学习活动让学生分组展开探究学习,在选取小主题后,在组内讨论成果汇报形式,最后向全班学生展示学习成果。

【目标】《课标》已提出了关于“探寻红色文化的历史基因”主题学习活动的设计思路说明,指明该主题学习活动的目标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内容,加深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苦历程,深切感受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精神和人民群众的无私奉献精神,认识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努力是历代仁人志士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理想的延续”。

【任务】学生在收集、整理材料的基础上,通过历史、地理、道德与法治、语文、音乐、美术等学科课程的学习,综合认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认识其发展的历史阶段,认识其中的重要历史人物、事件,最后以某种形式汇报学习成果。成果汇报形式有制作文集、设计红色旅行路线、红色歌舞展演、设计画展和话剧演出等。

【方法】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走访、整理归纳、交流总结等多种途径,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等形式完成上述任务。全国各地的革命博物馆、革命纪念馆、党史馆等都是红色基因库,教师可组织学生前往参观。而对于亲历长征、抗日战争等历史事件的人物,教师应鼓励学生对他们进行访谈,并做好记录,这也是学习当代历史的重要方法。

(二)梳理知识图谱

依据《课标》,笔者对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中与红色文化相关的内容进行了梳理,确定了红色人物、红色精神、红色旋律、红色文学、红色绘画等相关领域。在对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语文、地理、音乐、美术等教材内容的梳理中,笔者提取了与“探寻红色文化的历史基因”主题相关的知识点,分类纳入对应学科的知识谱系中,形成了如表1的知识图谱。完善的知识图谱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各学科知识之间的关联,构建综合性的知识体系,进而更好地进行跨学科知识的整合应用。

(三)建构活动过程

1.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中国近代史上,红色文化是如何产生的?红色文化有什么特点?它是如何促进中国近现代历史不断发展的?过去100年,红色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什么积极的影响?让学生思考这些问题有助于其明确本次主题学习活动的历史背景。

2.全班学生以自学的方式,梳理中国近现代史中与红色文化相关的内容,从而把握红色文化产生的背景、特点和影响。

3.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让各小组分别从红色人物、红色精神、红色旋律、红色文学、红色绘画等角度进行探究学习。其中,红色人物、红色精神可以再各分为两组。分组时应尽量考虑学生的意愿,这有助于提升学生参与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热情。

4.各小组在研究过程中收集相关的图文资料,并在中国地图上标出相关地点和路线;分析不同时期有哪些人物或作品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或者这些作品产生于怎样的时代背景、传达了怎样的红色文化。如果所在地有相关的纪念馆、博物馆,可以组织学生前往参观。如果身边有相关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可以请其为学生作口头讲述,并和学生交流。各小组从中国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和讨论红色文化的历史基因。这个过程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要求都较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5.各小组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并确定一种成果汇报形式,如“红色人物”组可以考虑制作文集或进行话剧演出,“红色精神”組可以考虑设计红色旅行路线,“红色旋律”组可以考虑歌舞展演,“红色绘画”组可以考虑设计画展等。初中学生是很有兴趣和意愿展示自己的,教师可以给予他们充分的舞台,鼓励他们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去,并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示出来,从而激发他们深入学习的动机。

6.各小组的研究活动结束后,全班开展“探寻红色文化的历史基因”主题成果汇报活动,由各小组总结并提交相关成果。可以邀请学校领导和各学科教师参加汇报活动,共同交流感想、提升认识。这也是促进学校领导进课堂与学生近距离沟通的良好方式,有助于校园文化良性发展,一举多得。

(四)活动评价与延伸

教师可设计三种活动评价表:学生自评表、小组内互评表和全班学生对小组活动的评价表。学生自评表往往包括以下内容:活动开始前学生了解了什么,准备情况如何,做了哪些工作;活动进行中学生遇到了哪些困难,如何克服困难;活动结束后学生学到了什么。小组内互评表可以请学生在对小组内其他同学参与活动的情况,如是否积极参与活动、准备程度如何、展示方式和成果如何等进行互评后完成。整个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结束后,可以请全班学生对各小组的探究情况进行评价,如哪些小组的探究活动进行得较好,哪些小组的成果展示做得较好,等等。评价表的设计意图在于激励学生积极地参与主题探究活动,激励导向为主,约束为辅。

在“探寻红色文化的历史基因”主题学习活动结束之后,教师可以请学生将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谈谈如何为实现自己的少年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总之,本次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设计紧扣“探寻红色文化的历史基因”这个大主题,将历史学科和地理、道德与法治、语文、音乐、美术等学科相结合,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切入,引领学生深度学习,立体化感受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领会红色文化的历史基因。本次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设计的高阶目标是提升学生的政治觉悟,培养学生的优良作风,使学生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设计和落实除了需要教师的用心准备,还需要学校的顶层设计和大力支持。如将各学科比作公园中的一池池湖水,那么学校就是公园的管理者,需要制定一系列制度保障各池湖水之间的通畅循环。如果学校能够积极创建相应的平台让不同学科教师之间实现信息共享和顺畅交流,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保护教师的劳动成果,支持教师的专业发展,促使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相信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效果、质量都将得到不断提升。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孙强华.跨学科主题学习视域下的历史作业设计[J].中学课程辅导,2022(30):57-59.

[3]  王月芬.今天学校如何面对跨学科课程与学科课程[J].上海教育,2018(10):6.

[4]  陈沛.解构与重构:“新文科”视域下跨学科课程教学的创新理念与实践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3(1):156-160.

[5]  刘思源.基于Scratch的跨学科主题教学活动设计:以《诗情画意创作》为例[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3(3):119-121.

(责任编辑    袁 妮)

猜你喜欢

主题学习红色文化任务驱动
微教育理念下的班级管理探究
语文主题学习课堂模式和结构组织与管理策略的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的红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在电子技术课程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网络应用服务管理》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任务驱动, 启发学生自学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职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
以教师科研与学习实践为案例的高职生学习能力培养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