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地理主题式情境教学设计

2024-01-07陆广杰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秋水水文河流

陆广杰

[摘 要]文章以“中国的河流”为例,设计“走遍中国寻秋水、地区分布辨河流、水文特征探成因、最美季節观河景”四个分主题贯穿教学主线,提供主题式情境教学,探讨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策略:聚焦素养内涵,整合教材内容;选择生活素材,创设整体情境;关注学生主体,细化教学实践;落实多元评价,促进深度学习。

[关键词]核心素养;主题式情境;地理教学;中国的河流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3)25-0095-04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 年版)》指出,地理课程要“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宗旨”,“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使学生深度参与地理学习活动”。情境化教学有助于凝练地理课程所要培育的核心素养,促进教学过程中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主题式情境教学是教师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主题情境,并设计教学问题和活动,从而引导学生课堂学习的教学方式[1]。主题式情境教学重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融和特色主题的情境还可以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笔者在进行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八年级上册“河流”第一课时的教学时,结合10月份各地河流秋水景观差异,创设了“寻秋水之美——中国的河流”这一主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中国河流的分布及水文特征 ,让学生通过情境活动了解河流分布的空间差异、水文特征的时空差异,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河流”是“中国的自然环境”这一章中的重要内容。“河流”第一课的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主要河流,归纳出我国内、外河流的分布特征。同时,河流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不同地区、不同河段、不同时间内河流的水文特征存在差异,河流的水文特征也是本课的核心内容之一。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读图归纳能力,学生通过地图阅读和资料分析,能获取一定的地理信息。本节内容涉及我国地形、气候等已学知识,教师通过利用学生最近发展区,采取层层递进设置问题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如图1所示。

三、教学设计

指向核心素养的“中国的河流”教学设计见表1。

四、指向核心素养的主题式情境创设策略

(一)聚焦素养内涵,整合教材内容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适应个人终身学习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地理学科课程的关键任务[2]。“河流”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是了解中国的主要河流及其分布、河流的主要水文特征。前者侧重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的培养,学生需要掌握河流分布特征并探究其中的原因;后者需落实地理实践力,并结合人地协调观开展关于河流水文特征差异的探究。笔者在实践教学中统筹本节教学内容,从核心素养培养的角度出发,结合教学重难点搭建内容架构。

(二)选择生活素材,创设整体情境

在情境中融入素材有利于课堂情境生活化、真实化,来源于生活的素材更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感受到学科知识就在身边,从而增强学科信任感[3]。

主题式情境应具有真实性、趣味性和科学性,能够体现认知冲突。教授本节内容时正值深秋,身边的河流呈现出秋水静谧的特点,这种地理差异在时空分布上均有体现,因此“秋水”能够成为本节内容的素材和“情境主题”。为体现地理课堂的真实性,教师还需要挖掘素材与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在情境教学的基础上围绕核心主题情境展开探究。笔者结合四部分教学内容创设“寻秋水(河流)、辨(内外)河流、探(水文特征)成因、观河景(水文差异)”四个分主题,呈现出鲜明的秋水主题和整体性情境。

(三)关注学生主体,细化教学实践

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指向核心素养的地理教学应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和深度学习,通过分主题将情境内容模块化、结构化,这有助于教学实践内容的细化,能帮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本文梳理“河流”一节教学中的问题,结合课堂情境,分别纳入分主题活动中予以呈现,并依次预设学生回答;增设课堂“赏秋水,观秋水”的环节,优化情境活动,让课堂兼具思辨性和美感;面对水文特征的差异,鼓励学生观看解说后相互交流;设置开放性作业——“制作河流名片”,帮助学生提升知识运用能力。通过细化教学实践,合理利用学生最近发展区,可以引导学生以主观视角进入课程内容与核心素养对应的学习模块,助推核心素养的培养。

(四)落实多元评价,促进深度学习

新课程强调评价方式要多元化。教师在进行主题式情境教学时应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关注生成性问题、及时点评,并鼓励、引导生生互评,让学生能够及时理解、深化所学知识。在本文中,笔者通过前置活动“收集身边的秋水”引导学生发现河流差异,进入关于河流的区域认知学习;通过探究内、外河流的影响因素,引导学生运用综合思维分析问题;通过观察列举的五条河流景观,指出这些河流水文特征的差异和形成差异的原因,锻炼学生的地理实践力;运用开放性问题帮助学生强化人地协调观。通过以上基于核心素养内涵的任务驱动,帮助学生主动参与地理问题的探究与解决,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探究与互评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促进深度学习。

五、反思与展望

本节课笔者以探寻秋水为线索,以“走遍中国寻秋水、地区分布辨河流、水文特征探成因、最美季节观河景”为分主题,创设了符合学生认知的情境;同时,课程内容与素材紧密衔接,课程环节紧扣、层层递进、构思新颖、贴近学生生活。本节课有待改进之处在于:一方面,本节课内容设置较均衡,内、外流区的分布和特征内容安排较多,水文特征的探究部分应给学生留足时间,让学生加强讨论,体现课程对难点的侧重;另一方面,五条“秋水”(河流)作为本节课亮点可加强提炼,并围绕这五条“秋水”设计相关活动,为“河流”大单元教学做好铺垫。

[   参   考   文   献   ]

[1]  马春荣. 基于主题式教学模式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23.

[2]  张孝伟. 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教材“活动”板块教学策略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9.

[3]  白榆.生活素材在初中生物学情境教学中的应用[J].生物学教学,2020(3):19-20.

(责任编辑 陈 明)

猜你喜欢

秋水水文河流
秋水无声
继往开来 守正创新——河北省水文工程地质勘查院
水文
水文水资源管理
《秋水共长天一色》
河流
秋水长天(创意作品)
流放自己的河流
水文
当河流遇见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