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纪念活动课程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2024-01-07严真玉龚汝左夫
严真玉 龚汝左夫
[摘 要]国家纪念活动的举办有助于营造仪式氛围,感染活动参与者,凝聚社会力量。高中历史教师应注重在课堂上发挥国家纪念活动的教育功能。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积极运用国家纪念活动课程资源,通过师生互动、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与家国情怀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国家纪念活动;高中历史;辛亥革命;学科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3)25-0058-04
国家纪念活动作为一种传递集体历史记忆的方式,既是对重要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的总结,又是对人们历史记忆的唤醒。高中历史教师将国家纪念活动课程资源运用到教学中,既能为历史教学增加一种拉近历史与现实距离的课程资源,又能增强历史教学的丰富性与趣味性,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和爱国情感。本文以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六单元第18课“辛亥革命”为例,将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活动作为课程资源运用到教学中,以加深高中历史教师对国家纪念活动的教学价值的认识,拓宽教师的教学视野,为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提供一种新颖的历史课程资源,进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设计思路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辛亥革命”的相关内容,但由于其历史解释素养不足,不能对相关史事进行恰当的历史解释。为了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教师需要在课前与学生对话,得知学生对“辛亥革命”的了解情况。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过本课的相关内容,对本课的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较深层的认知。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应注重开展关于“辛亥革命”的深度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补充史料的方式,与学生进行历史对话,使学生在讨论性、互动性的学习环境中提升历史解释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辛亥革命”一课的要求为 “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1]14。笔者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辛亥革命的评价,教学难点是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为了达到培养学生历史解释与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目标,笔者决定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作为本课教学的核心,以解决“如何将国家纪念活动课程资源运用到高中历史教学中”这一问题。本课教学中,通过一系列历史材料,推动学生“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1]6,使学生掌握辨析历史材料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结合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活动的相关内容,让学生“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和正确的国家观”[1]7,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核心素养。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2021年是辛亥革命爆发110周年,国家举办了一系列纪念辛亥革命的活动。其中,将纪念活动推向高潮的是于2021年10月9日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的纪念辛亥革命 110周年大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由此可见,党和国家对纪念辛亥革命活动之重视。在教学导入环节,教师先给学生播放简短的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的视频,再向学生提问:国家为什么如此重视纪念辛亥革命的活动?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的视频,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课堂,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提出恰当的、具备思考价值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为学生的课堂学习做好铺垫。
(二)新课讲授
1.革命之前
材料一 战士不爱其命,闾阎不惜其力,则革命可成,民政可立。愿我四万万人共勉之!
——《孙中山全集》
活动一 为测试学生对辛亥革命爆发原因的了解程度,教师请学生将辛亥革命的背景写于笔记本中,并回答以下问题:你认为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是什么?你是如何判断的?学生完成后,教师请两名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教师总结学生的看法,再结合统编教材和其他版本教材的内容带领学生分析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
【问题设计】依据材料一,说说你是如何看待革命志士为国家奋不顾身的行为的。活动一的效果如何?是否可促进教学顺利开展?
【设计意图】在师生共同探讨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之前,教师展示材料一让学生感悟当时革命志士的魄力和决心。另外,活动一对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帮助,教师在了解学生对本课内容的掌握情况后,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新的历史知识,帮助学生抓住本课的关键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在历史课堂中,教师应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本课教学中,教师从统编教材和其他教材着手,带领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爆发前的一系列准备活动和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统编教材的内容主要涉及清末新政、预备立宪,革命前的一系列准备活动包括军事、组织、思想等方面。而其他版本教材的内容对师生思考经济方面的原因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教师引导有助于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二 孙中山先生振兴中华的深切夙愿,辛亥革命先驱对中华民族发展的美好憧憬,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梦寐以求并为之奋斗的伟大梦想已经或正在成为现实,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習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问题设计】结合材料二,孙中山先生的深切夙愿以及辛亥革命先驱的美好憧憬指的是什么?他们为什么会提出此种愿望?
【设计意图】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必然性,特意呈现了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内容,促使学生明白孙中山先生的深切夙愿和革命先驱对中华民族发展的美好憧憬对当时的历史发展方向起到了关键的引领作用,以此激励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2.革命之中
材料三 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头枪声一响,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近代以来中国发生的深刻社会变革由此拉开了序幕。
——人民日报评论员《复兴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
材料四 辛亥革命形势图(见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0页)。
【问题设计】阅读材料三,同时结合教材中对武昌起义的文字描述,分析武昌起义爆发的历史合理性,并结合材料四,分析辛亥革命发展的形势。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给学生补充材料,让学生利用教材中的知识分析材料三的内容,进而得出武昌起义是辛亥革命的重要一环。将材料三运用于高中历史课堂,反映了国家纪念活动课程资源的价值。另外,让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武昌起义的描述,有益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教材的习惯,使学生能从历史知识认识历史现象,形成对历史事实的看法。学生分析地图,将辛亥革命的形势放入具体的时空情境中进行考察,从而达到建构起历史事实与历史时间之间的紧密联系,形成时空观念,并拓展思维空间的目的。
3.革命之后
材料五 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为中华民族建立的历史功绩彪炳千秋!在辛亥革命中英勇奋斗和壮烈牺牲的志士们名垂青史!辛亥革命永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
——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六 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由于没有找到解决中国前途命运问题的正确道路和领导力量,辛亥革命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但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为中华民族建立的历史功绩彪炳千秋!
——人民日报评论员《复兴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
活动二 师生共同探究对辛亥革命的评价(要求:从短期产生的效果与深远影响两个方面展开思考)。学生可结合教材与辅助资料(每个小组配备一台平板电脑),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
【问题设计】辛亥革命对中国近现代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学习完本课,请师生共同探究对辛亥革命的评价。
【设计意图】关于辛亥革命的评价,教材主要从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两方面进行阐述,阐述的思路比较清晰,学生阅读该部分内容时不仅不存在障碍,还能从中分层次得出结论,而其他材料对辛亥革命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即从不同的视角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性评价。因此,教师需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材料来辩证地思考问题,提升学生分析不同材料的能力;也可以引导学生站在不同的时段考虑问题,扩大学生的历史视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活动二中,教师引导学生从历史纪念的角度感悟历史事实,加深学生对国家的归属感与认同意识。为了在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又引导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对辛亥革命进行评价,让每个学生都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合作意识与提升交流沟通的能力。学生在查阅相关资料的过程中,还能提升收集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反思
高中历史教师要想提升自身教学水平,就要关注课程内容的小切入口。在确定本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后,教师要主动关注本课的设计理念,即本课的切入口。教师可从不同的切入口出发,根据不同班级的不同发展水平,确立适合的教学方案,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应创新性地使用新颖的教学案例,汲取其中的有益元素,弥补自己在教学设计中的不足,在不断的摸索中前进与成长,以此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上述教学设计的优点与不足主要体现如下。
就优点来讲,其一,应用新颖的历史课程资源。将国家纪念活动作为一种历史课程资源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此为一种突破。教师适当地将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活动的内容运用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使得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教学形式更加新颖、师生历史视野更加开阔,且加强了教材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此方式如同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其二,设计紧扣历史材料的问题。高中历史教学可使用的历史材料很多,包括一切用于教学的历史文本,如历史典籍、历史专著、教科书乃至文学作品、漫画等[2]。面对丰富的历史材料,教师应当适当进行选择,同时设计紧扣历史材料的问题,增强历史材料运用的有效性。该课展示的历史材料较为简洁且有说服力,设计的问题紧扣材料。教师提问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分析历史材料,有助于提升学生分析材料和解答问题的能力;接着通过一系列的讨论活动,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叙述能力。其三,关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纪念活动成为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3],国家纪念活动与历史课堂的有效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师将纪念活动与历史知识相结合,可使学生感受真实、有温度的历史,况且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活动具有铭记历史事实、塑造集体记忆、凝聚精神力量的功能,教师有效地运用辛亥革命纪念活动的资源辅助学生理解教科书知识,可让学生认识、认同辛亥革命,体会革命志士坚贞不屈的革命精神,促使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
就不足来讲,其一,未能充分发挥《辛亥革命形势图》的价值。每一张历史地图都蕴含着丰富的、有待发掘的信息。为了获取有效信息,对地图进行深入剖析显得极其重要。《辛亥革命形势图》中注释了地名、地域轮廓、各种图标,蕴含的历史信息极为丰富。该课中,教师只是简单地给学生呈现了《辛亥革命形势图》,缺乏师生剖析该图的步骤,师生也未能恰到好处地分析和运用该图,从而导致该图的价值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其二,创设的历史情境不到位。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创设历史情境可快速将学生带入历史时空,助推学生从历史人物的视角,以“了解之同情”的态度看待历史事件,认可或同情已经发生的历史事件,进而使学生客观理智地面对历史事实。然而该课创设的历史情境不到位,仅在导入时播放一个视频,呈现一张地图和几则史料。为了给学生真实地还原历史事实,教师可通过呈现历史图片、绘制时间轴、讲述历史故事等形式,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理解对历史进行叙述,以促使学生看清历史真相、认识历史事实、深入理解历史。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 赵亚夫.中学历史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3] 陳金龙.纪念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以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的纪念活动为视角[J].思想教育研究,2008(8):3-7.
(责任编辑 袁 妮)